登陆注册
1042900000018

第18章 从俯望"苍生"的重生到弥留之际的"圆梦" (3)

《浮云》里的乔连科这位"变质干部"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他的当官经验是,不管共产党的政治运动怎么搞,"运动"就是"整"人和"被整",农村的每一次政治运动,他都是参与者。为保住他的党政领导地位,时时紧跟形势,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像这样的人能够扶摇直上,体现了浩然对党内变质干部的反思。《苍生》中的邱志国也是典型的蜕变人物。合作化时期的田家庄党委书记邱志国曾是个热血挥洒农村建设的铁汉子,当农村集体经济解体时,他蜕变成假改革之名以收私利的腐败干部。他只顾自己的社会地位,投机政治之余也投机经济。

在揭示邱志国脱离群众、腐败营私的同时,作家依然寄希望于"好干部"的刻画,塑造了像《浮云》里唐明德这样不计个人得失、时刻听从党的召唤的好干部。《山水情》中的万爷爷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作为一个孤老,开荒守山,为集体事业付出一生。《老人和树》里的褚大当年热心支持合作化,把一块为之奔波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山场交给农业社,而后来的政治运动不断伤害老人对党的信任,但这位平凡农民的内心深处对党饮水思源的信念不变,一旦政策稳定后,又焕发出对集体事业的热诚。难能可贵的是,浩然这期间对人的复杂人性挖掘较深,塑造了《赵百万的人生片段》中赵百万这个形象颇为复杂的农村干部。赵百万是一个普通农民,怀着对共产党知恩图报的朴实心态,在大北坡被"大跃进"破坏、一片残局时刻出任大队队长。他丝毫不计个人恩怨,只要党开口,叫干啥就干啥,用一个农村干部的具体行动维护了党在基层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浩然在新时期对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有一定的批评和思考,但整体流于浮面,把干部的蜕变归于个人贪欲,或把干部失去热情的原因归结于极"左"政治运动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事实上,这一特殊的群体承载着中国农村向经济建设转型期间独特的精神失落。对于为什么农村干部会在新时期陡然蜕变,浩然没作更深的思考,对农村干部作为普通农民对发家致富的渴望、对其人性中的贪婪缺乏更深入的挖掘。而在描写党性不变的干部时,浩然只注意到他们的忠心,对经济转型期中他们的心理失落缺乏深层关注。实际上,长期以"革命工作"为重心的农民干部,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中认同、接受了主流意识,在以经济为主导的农村社会转型后,曾经如鱼得水的文化陡然消逝,他们因失去文化支撑,甚至不得不拾起农活以求得生存,而这样的惊诧、迷茫、失落等复杂情绪都是值得文学作品关注的,这体现了政治文化被另一种经济文化取而代之的趋势。由此,《平凡的世界》里的孙玉亭、《老霜的苦闷》里的老霜等新时期文学形象,就让我们看到这样一批失落、迷惘的农民干部形象。相形之下,我们不得不说,浩然在新时期对这一特殊群体刻画上存在不足。

三、经济变革中的新视角与不变的民间美善颂扬

新时期的农村经济改革,最早是从土地承包开始的,并逐渐以商品经济取代农村集体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从物质到精神生活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农民文化中的集体、权力等文化心理很快转向自由、个体意识。经济社会的转型,像一根历史的撬杆打开封闭的大门,农民沉默、压抑的意识不同程度地被唤醒。浩然深入农村,把笔触深入农民精神的变化,一方面肯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人际、人伦关系的畸变,也坚持了多年对传统人伦道德美善的颂扬。

商品经济使中国农村焕发出新活力,在文学上也催生了农村新人形象。几千年来,农民从未离开过土地,在土地里刨食带来的封闭思想严重地束缚着农村人。20世纪80年代,思想活络的农民纷纷离开土地,渴望走出农村寻找更好的生活机遇,长期以来穷为荣、富可耻的信条迅速被抛弃。在躁动和热切的乡村变革中,浩然选择青年农民婚姻观念变化这一角,窥探80年代农村人观念的转变。《山水情》、《晚霞在燃烧》、《乡俗三部曲》、《苍生》、《细雨濛濛》、《傻丫头》、《姑娘大了要出嫁》、《嫁不出去的傻丫头》等诸多小说均以婚恋题材为主,赞赏农村新人们自由恋爱、破除世俗陋习的努力,鞭笞在物质诱惑下人人向钱看的恶习。中篇小说《傻丫头》以先抑后扬的有趣情节,先贬低"傻丫头"在婚姻聘礼上如何要高价,吓跑了一个个愿意出钱"买媳妇"的男人,实际上她是以高价吓走人的计谋对抗农村以钱换婚姻的现象,最后为自己争得了婚姻自由,不但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人,还有力地反击了婚姻买卖现象。在这一系列婚姻故事里,浩然肯定了思想解放带来的农民作为人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同时在转型期间泥沙俱下的各种现象中,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美善道德的认同。

除了婚姻,农民对待土地的观念也发生着转变。土地对农村人来说,既是生存的保障,也是思维意识形成的根基,农民的一切都来源于土地,僵化不变的土地文化无形中在时空上限制了农民的灵活性。新中国成立后,人为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对立,加深了土地对农民思想的束缚。赵树理在《互做鉴定》里贬斥不安心农业生产、一心想进城的青年刘正,就是以保守的思想拒绝农民离开土地,称之为不务正业的农民思想。事实上,新时期作家对于离乡的态度也是复杂的。但正如赵圆先生所言,农民对土地是一种实际的生存情绪,恋乡、怀乡是知识分子文人的一厢情愿,当外界更富有诱惑的生产方式向农民敞开之时,他们的离开是合理的,同时给僵化的传统注入新的风向。浩然在这个视野下更新认识,塑造了他创作生涯中前所未有的农村新人。《苍生》里田保根这个有点新潮、狡黠的农村青年成了作家寄托希望的新人。

第三节 浩然的"变"与"不变" (2)

他打破农村父辈传统婚姻、生活模式,鬼灵精怪地不按常规出牌。保根的性格显得五光十色,首先母亲对他的评价是"太鬼、太浮华、不安全、好追时髦",就是这样一个好捉弄人的青年慧眼识出腐败书记的本质,故意请帮工吃螺蛳,拖延书记利用职权让人给自己盖房的算盘;利用与书记侄女陈耀华的情谊,找人帮他家崩山运石盖房,自己躲在家里,不花费一分钱就轻易办完父兄需要几个月才完成的事;高考落榜后,装作一副进京城读书的姿态,实则凭劳力在建筑队打工学手艺;为躲避母亲逼他回去,巧妙地在对方不知情之下,把一位已婚女青年拉去充当自己女友,达到在外继续奋斗的目的。这是一个有些狡猾又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青年,不同于完人式的高大泉形象,田保根是有瑕疵的、真实而生动的新一代农村新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懂得根据客观环境变化,认清当下形势,走出农村,自谋生路的同时给父兄解脱压力。这些看似油滑的行为不过是保根审时度势的智慧罢了。

从对保根的喜爱,看出浩然对拥有新思路的人是认可的,但最后作者让保根重新回到农村,放弃女友陈耀华提供的物质生活保证,选择揭发腐败堕落、以权谋私的党支部书记邱志国,更可看出浩然对新人回归土地、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的赞赏。从对新时期农民被唤起的主体意识的认可看,浩然的视野有了新的变化,从对为富不仁、利用权势先富起来的书记的批判态度看,浩然对传统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依然不变。对于这种"变"与"不变"的创作态度,体现的是作家更深层内心面对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困惑与纠结。新契机带来农村社会的活络,可打破农村封闭状态之后呢?传统美善道德观也随之被瓦解。究竟如何看待农民对物质生活追求僭越了传统道德引来的后果,这个问题是同时期很多作家的共同思考。浩然对这个问题仅停留在称赞传统美德上,还缺乏对人变阔后的心灵危机的深思,但他保留十七年文学"不患贫,患不均"的意识,是十分独特且值得我们思考的。下文将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

四、极"左"思潮批判与集体主义的眷顾

新时期文学初期开始铺天盖地地批判极"左"思潮,为人熟知的刘心武的《班主任》揭开了反"左"倾热潮,作家们站在政治拨乱反正的立场上,痛斥长期极"左"思潮带给人们的伤害。在四个重新认识后,浩然真诚地反思历史,反省自我,开始承认自己以往创作中的"错误"。然而,作为一个坚守自我特定信念的农民作家,在敞开接纳新事物的同时,浩然始终坚持对合作化、集体化的支持,毫不掩饰对农村集体主义信念的眷顾。正如作家掷地有声的那句话:"我从来没有否认我的过去。我不会改车易辙!"

《山水情》是浩然新时期最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体现了作家对"血统论"、"成分论"极"左"思想的批判。小说通过几对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在罗小山、刘惠玲、康秀云的命运辗转中,痛斥阶级家庭成分历史的遗留意识给青年人带来的不幸。主人公罗小山,在贫农家庭长大,可因为生父是地主,被莫名带上了阶级成分帽子。他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可不管他怎么上进,开创自己的未来生活,"左"得可怕的人们仍然摆脱不了长期的思想扭曲,仍然抓住他"出身不好的尾巴"不放,以至于他从日常生活到爱情选择总是摆脱不了成分论阴影,从懂政策的党支部书记到普通群众都充当着"吃人"的角色。

正因为出身不好,出于婚嫁现实考虑,罗小山同意和有着同样苦衷的刘惠玲交往,可是在他思想深处也排斥出身不好的刘惠玲。一个受着错误思想折磨的人,却依然按照错误的思想考量他人,可见"左"倾思想的顽固性。另外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受害者刘惠玲,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加可悲。她扭曲自己的灵魂,想尽法子挣脱地主后代的阴影,但最后还是痛苦地以成分不好人家之间互换婚姻的形式,草草地结束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不管是罗小山这样本质上很优秀的青年,还是渴望通过极端手段改变命运的刘惠玲,原本都不该承受这样的命运,可见极"左"思想残害人心的程度已经是渗透肌理了。浩然极早推出《山水情》这样一部反思错误政治贻害人民的作品,体现了他对自己以往创作的深刻反思,这个转变对浩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农村集体主义在浩然新时期创作里只是一条隐藏不露的线索,但它在新时期的坚守,体现了浩然不变的本质。与《艳阳天》、《金光大道》大张旗鼓地歌颂集体合作化不同,《苍生》中的"集体化"道路隐约可见。面对农村经济改革,浩然是肯定中又有疑虑的,在小说两相对比的安排中,"集体化"无疑是更理想的选择。《苍生》以虚写的方式勾勒了邻村红旗大队刘贵队长带领全村集体致富,与田家庄书记邱志国利用新政策以权谋私构成鲜明的对比。浩然在小说中对集体化道路充满向往,一方面借书中刘贵妻子夸耀红旗大队集体财产不分家,改进合作化制度,采取联产承包,将村民划为果树队、农田队、工业队、商业队,"以工副商业养农业,又以农业促进工副商业"的方式,搞活全村经济,并带动人人公平合理致富;另一方面又以田保根所见相较田家庄,"人家红旗大队的做法对。改革,就是拓展经济、发展生产力。

而咱们田家庄不讲究开拓和发展,而是把几十年好不容易打下的那一点可怜的家底子,来一次大瓜分、大抢夺、有权有势的多分多抢肥肉块子,没权没势的得到一碗稀汤寡水喝。分抢着肥肉块子的抱着啃,不撒嘴,啃干净拉倒。得一碗稀汤的老百姓,成了四分五裂、人心惶惶的乌合之众,瞎子走路,乱撞乱碰"。在小说里还描写了坚持走集体化、关注群众利益的老队长郭云。他不像邱志国那样迅速转向,而是在个人与集体利益面前坚持认为"田家庄试验了一年的新章程,确实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了。可是,咱们不能扔下多数人不管哪",并竭尽所能组织一些没有劳力、没有特殊本事的人,搞互助组,合作生产,以免这类人生存难。社员对郭云的评价是"办集体的事认真负责,公正无私、从来不往自己兜里搂一分一毫的东西,从不跟谁拉拉扯扯和嘀嘀咕咕,隔着肚皮就能看透他那干干净净的心"。。《苍生》不再安排激烈的政治斗争路线、大张旗鼓地通过"阶级斗争"确认集体化的正确性,转而以对比效果暗含作家倾向。

同类推荐
  •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1卷)》内容简介:作为一本诗歌读物,《读诗(第1卷)》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遴选了2011年发表在各类文学报刊上的优秀思想随笔作品,全面展现了2011年的思想随笔创作成绩及美学风貌。
  • 李清照的词与情

    李清照的词与情

    通过对李清照传世词作的解读,以独特视角展现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一本既不失本相又温情俏皮的李清照词传,倾诉浮华岁月的易安心曲。
  •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但是有时候我们情愿为了一些东西,失去全世界,甚至是生命,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们的爱。
  •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本书的方法与特色是:第一,由单薄的个案研究与历史描述模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第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观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第三,贯彻了中外对话的理论生原则和方法原则。本书既有明晰的历史线索,又有厚重的观念辩析,为今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和观念指导。
热门推荐
  • 昧宠

    昧宠

    三年的感情,只因为她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正式工作而告吹。在他和他妈的眼里,她处处不如那个公务员。可是,谁又曾想到,她竟然会是政府高官的女儿?他漠然地看着她说,分手吧。她却只能泪眼模糊地看着他,强挤出一个笑容来说:好。有人说,作为高干子弟,她不够张狂。她的身世背景,足以让她在A市翻云覆雨,而她却格外低调,从不武权弄术。也有人说,作为极品富二代的女友,她不够贪婪。他的外表和钱财,足以满足任何女人的虚荣心,足以养活她几辈子,而她却逃开高干子弟的光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当一切尘埃落定,她以崭新的身份出现在曾经的他和他引以为傲女友面前的时候.......本文结合“首席总裁不好惹”和“溺宠”的风格,加入一些新元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汗,还是那句话,小雨不会写简介,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欢迎喜欢《昧宠》的朋友加入“昧宠”书友会,群号100797422:验证信息:书名或者书中主角的名字。...................................................................................................本文故事纯属虚构,若与真实故事相撞,纯属巧合。推荐自己的文:《妖妆》《溺宠》《狂情总裁》(半价)《首席总裁不好惹》《暴戾王爷的贱妾》.........................................................................................推荐朋友作品:初晨《帝妻》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情商系统培养方案

    情商系统培养方案

    本书介绍了:胎儿情商培养、幼儿情商培养、道德品质培养、健康情感培养、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育儿方法。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探秘:世界未解之迷(动植物篇)

    探秘:世界未解之迷(动植物篇)

    与太阳适度亲密的距离、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种种机缘使地球成为了生命的摇篮。目前,地球上人类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30万种,植物大37万种,每一种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在这些植物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样令人着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
  • 回到过去当术士

    回到过去当术士

    21世纪的风水宅男回到1982年的香江。梅花易数推吉凶,飞星罗盘定旺衰。这是一个风水师的故事!别看我只是一个风水师,但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全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书《猎头诸天》已经发布,敬请大家移步支持!
  • 护界仙王

    护界仙王

    亲情、友情、爱情,凡人有,修真者也有。仇杀、残暴、嗜血、无情,不止妖魔鬼怪会,修真者更会。守护伴随着主角的一生,为了自己珍爱的人,为了这一界的万物苍生,主角是如何在自我与无我中抉择的呢?且看主角如何在争斗与斗争中成长,如何守护心中的修炼之道,又是如何演绎自己精彩一生的呢?交流群:321906354
  •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继《历史的坏脾气》之后,推出了第二本《历史的底稿》。两本书的观察怎样另类,有何特别,用张鸣的话概括,可以是四个字“不合时宜”。《历史的底稿》的序言里,他说出了“不合时宜”的原因:在社会生活里,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常常会感到窒息。打破这种窒息,对我来说,就是时不时地发一点不合时宜的怪论。其实也不怪,都是些用常识的理性判断出来的常识而已。张鸣写晚近中国的两本书,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底稿》里,牙刷、辫子、人头像章文人的舌头以及义和团的药方都被作者拿来当题目,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
  • 心安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

    她说,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伸出手,就能握住我,她说,不要怕,我会带你冲出所有的黑暗,她说,就算上帝也不能拆散我们……然而最后,她说,我从未爱过你。她叫安心,一生只求心安,可颠沛流离多年,才发现她的心安处,原来一直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