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真实是评价一部优秀作品的指标,回顾十七年几部经典的主流小说,大致都有突出的细节描写,如同浩然小说被评价为细节真实但整体观念化,"在作品里,生趣盎然的形象与外加的观念,回肠荡气的人情与不时插入的冰冷说教,真实的血泪与人为的拔高,常常扭结在同一场景"。浩然小说里局部细节真实和整体小说观念化构成的悖论,也是浩然现象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争执焦点。就作家而言,浩然坚持认为小说中的农民都有真实人物原型,故事也是当时农村中真实发生过的,所以自己的小说具有真实性;就历史现实而言,研究者论证浩然小说是虚假的观念真实。那么,究竟用什么来衡量作品的真实性?事实上,我们通常用模糊不清的概念去判断,以至于纠结在对"真实"理解的误区中。
第五节 对"真实性"的理解与误区 (2)
文学的"真实"与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不完全相同,一般意义的"真实"是指"相符",即观念、表达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对文学真实而言,除了必要的与客观事实相符外,文学还有虚构性。那么,怎么理解文学真实性呢?虽然不同时代和文学流派有不同的"真实"理解,但大致说来,文学真实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经验之真(体验之真),一是真理之真。"所谓经验之真,是指通过感知和表象所直接把握到的人与世界之真切相遇,或者人的诚而不伪的内心状态--此为经验意义上的'真实、真诚'。所谓真理之真,则是通过思维之归纳或演绎,或者径直通过直觉把握到的宇内万物抽象的运行规律或隐藏于其后的内在结构、秩序与动因--此为所谓的'真理',即潜藏于现象背后的'本原、自身'(当然,所谓真理之真也常常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示,通往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规定而非字面所指涉的'真理')。"简单地说,文学真实性包括经验之真和真理之真。
而事实上,由于文学创作的主观性特质,在文学真理之真维度上,往往是一种意识形态化后的"真实",是一种经意识形态"规定"表达下的真实,即所谓的被创作者吸收、接受了的"观念的真实"。凭着浩然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笃信,他深信不疑地认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是最能够接近客观真实的政党,因此无产阶级文学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自然也是最符合客观真实的,由此认定文学真理和政治真理是同一的,政治的正确性就是文学的真实性。"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绝对相信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绝对相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那么,我们歌颂社会主义的胜利,歌颂为夺取这一胜利的人民群众,大方向完全正确。
"这就是浩然的认识逻辑,换句话说,单一的认知和忠实的信仰使他真诚地认为自己所写的颂歌文学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代表了文学真实反映世界的客观性,这明显是一种驯化后的"观念真实"。这便可以解答问题了,很明显浩然主要依据"真理真实"维度上的"观念真实"写作,并真诚相信自己的写作方向是正确的,实际上后来者在评价作品时主要针对的也就是他的观念性真实,而作为作家,浩然毕竟有着极好的文学天赋,他在生活体验之上又有符合实境的细节真实,即有一定的"经验之真",因此,两种真实交织混同在一个文本中,形成驳杂的、真假难辨的复杂局面。
如果不避表达的简单化,则可以说,客观真理赋予文学现实功用,经验之真使文学富有血肉,而浩然在过分追求"真理之真"之观念真实的功用性之中,饱有的"经验之真"(有关生活的细节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浩然小说观念写作造成的虚空性。这就是"写什么"和"写得怎样"的问题,"写什么"是浩然的"观念"决定的,而"写得怎样"是浩然的"经验"之真决定的。也就是说,浩然在政治、阶级斗争路线框架里写作,但即使这个框架倒塌,内部充盈的生活故事依然可显现文本的生动真实性与文学魅力。两种文学真实交织在浩然作品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因此不能简单地使用"真实性"来笼统评说浩然的创作。再者,就"写的怎样"而言,浩然的文本也是复杂的,虽然细节真实赋予文本以艺术性,但观念之真的创作理念时常盖过作者的经验体会,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大部分作家都是被规定了"写什么",被灌输了意识形态中的真理之真,但是就文学而言,只有有着阅读质感的、有着体现作家艺术表现力的描写方能说明文学的"真实性"。
就文学细节真实表现力而言,相比柳青、赵树理,浩然的"观念之真"制约了他小说经验真实的发挥。以描写农民形象为例,柳青的《创业史》给人逼真的农民形象感,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高增福、素芳等人物的刻画除了带有柳青特有的知识分子情趣,可以说即使在强大的意识形态压力下,作者也很少让人物说出不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话,这种对农民描写的细节真实性,正是《创业史》的文学价值所在。梁生宝,一个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即使是这样集中地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物,在柳青笔下也有生动的内心世界,在日益增长的个人威信过程中,有切实可寻的事件作逻辑对应。
在梁生宝个人"精神成长史"中,每取得一次精神进步,除了党组织给出指点,人物自身也是经历了动脑筋、切实分析、再作出决策几个阶段,比如买稻种、上终南山割竹,他用智慧和意志带领农民创业。相对而言,萧长春、高大泉的内心精神和情感世界显得有些苍白。浩然笔下的主人公一出场就分外"成熟",抓阶级斗争多于搞生产,过分强烈的阶级意识表达损伤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在柳青心中,一部作品是否真实,要看艺术经验与主流意识形态是否相符合。赵树理则坚持,作品的真实来自艺术经验是否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如《三里湾》实际上就是以农民日常生活、心态做底,在合作化运动中展示农民生活的世俗情态的小说。文学作品,无论奉行什么主义,采用什么创作手法,或者企图传达什么意识意蕴,经生活经验之真展现的细节真实,最能体现作者的艺术表现力,也是获取文学真实的重要指标。这一点不再多做文本举例。
可以说,浩然有突出的细节真实表达力,却因观念之真的理念更胜,常常在激烈的情感中突然嵌入意识形态表达的冰凉说教,如小石子遇害一节。萧长春沉痛地回到家里,看见孩子出生后用的第一只枕头,坐在炕沿上,闻到一股子孩子的奶香味儿,联想到孩子幼稚的脸蛋时,刚强的硬汉子,压不住沉痛的感情,热泪直下。这一段细腻的心理刻画给我们展现了浓浓的骨肉之情,尤其是当革命恋人淑红走进来发现他的悲伤时,两人的心思是感人的。但作者忍不住跳出来,强行拔高人物的阶级形象感,压抑人物的自然情感流露,把亲子之情当做英雄主人公不能具备的个人小我、自私、软弱的情绪。因此,面对淑红的伤心,萧长春反而安慰对方:"我一想到我为保卫群众不受大的损失,我自己遭一点小损失,遭了一点小损失,就保卫了大的利益的时候,我感到光荣啊!"萧长春失去了儿子,却认为得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大利益,我们看到的是人物褪下"人"的真实,最后走向"神化"。观念表达经常削减作品带给读者的经验真实的质感。
可以说,浩然创作引起的最大争议就在文学的真实性上,这点也是如何评价浩然最大的疑难之处。浩然的问题在于,他认为"观念真实"远比"经验真实"重要,但作为一个有牢靠生活根基,有文学创作激情的写作者,创作者会无意识地在文本中流露自我对生命、人性的文学表达,所以浩然作品出现了"杂驳"的情形,既有具体生活的生动场景,又有作者不自觉流露出的人性表达,同时又有因观念表达带来的与现实不吻合的"虚假"场景。"虚假"和"虚构"的区别何在?实际上,我认为,作者本人对此和评论者对此的认识还不完全相同。"虚构"在浩然眼里就是为"观念真实"服务的文学手法,但因为大部分作品情节、主题的重复雷同写作,使读者最后愈发难以感受到文学本质虚构背后的艺术打动人心之处,任凭作家如何真诚地认为小说是对时代的真实再现,可时过境迁的读者并不"买账",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虚假",而不是单一的艺术手法"虚构"。因此,评价浩然文学真实性不可以简单地一概而论。
正因为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难以对浩然以及十七年主流文学下一个定论,研究浩然对于十七年文学的意义也正在此,作为一个典型性样本,透过浩然这个窗口,可观十七年主流文学的整体样态。对于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浩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史分析样本,他走上文学之途,他与时代亦步亦趋地紧跟,他笔下独特的农民书写,他的被经典化,从文学创作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实践都充分再现了五六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形态的演变。对于一个在每个历史转折点都留下一笔的作家,客观、深入地评价浩然,也是对这段当代文学史的正确看待。怎样评价浩然,以及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呢?还是那句话:从文学本身出发,文学研究是对文本的文学性研究。文学说到底是阅读体验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使用政治、经济、宗教等外在的体系代替文学感受。在文学建筑里,感受是主体,而小说涉及的相关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仅能作为主体建筑的外围门窗而已,透过门窗可以把楼的内部看得更清楚,这些门窗却无法支撑或构筑起一幢大楼。因此,在研究浩然文学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体味个人的阅读感受。
体味作品什么地方打动了人,什么地方带给人独特感受。说得再彻底一些,甚至浩然其人,也是不能说明主要问题的,这就是文学阅读和研究。抛开作品的研究,便只是被外部因素牵着鼻子走的外围研究。通过本章写作,从个人阅读体验而言,我认为浩然是个复杂的现象,浩然的文学里交织着时代观念和个人生命的双重表达,但由于观念表达的突显和作家单一的认知结构,致使精彩的个人表述被削减,作家本人极高的文学天赋也在特殊时代既得到极大施展也受到致命局限。整体来说,浩然以及他的文学是杂糅的混合体,以往单一否定或肯定的评价都把问题简单化了,因此只有回到阅读,在历史的辨析中才能相对客观地评价浩然,作为一个样本启发我们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最后要说的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供中国作家自由发挥、施展才华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客观地讲,即使这样,在那个特殊年代,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写作农村小说的作家,也没有几个人的文学表达超过浩然的水平和影响力。我相信,进行这种就算不够深刻的"文学体验"研究,也比纠结于浩然是否需要"忏悔"的争执,有意义得多。避开政治评价,浩然的文学有它存在的独特理由,这就是浩然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