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路不一定最短
两点之间,直线未必最短!有时候,命运会让我们绕个弯。如果你不能按着直线前进的时候,千万别气馁,把这当作命运的恩赐吧,绕弯儿走并不费工夫,相反会让你得到更多的磨炼。把你的目光放远一点,去找最快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而不要被表面的长短所迷惑。
一个公司小职员匆忙地赶路上班,为了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关于他提职的。可是,他又偏偏起晚了,如果迟到,提升的事肯定没戏了。所以,今天他千万不能迟到,可最糟糕的是他现在只剩三十分钟了。平时的话,坐公交去上班要坐一个小时。所以,他只好打出租车,希望能赶上参加会议。
还好,他顺利地拦到了一辆出租车,抓紧时间上了车后便对司机说:“师傅,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他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司机答道:“当然不是,现在是上班高峰时段,最短的路一般都会交通拥堵。你要是赶时间的话,可以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却是最快的方法。”小职员最后还是选择走了最快的路。
路上,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已经堵得水泄不通了,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司机所言没错,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路程相对远了点,多花了点时间,多花了点钱,却能很快到达目的地。
我们的人生同样如此,最短的路未必是最快的。所以,两点之间,不一定直线最短,要考虑好各种因素再做出选择。
如果你想进一家大型外企,可是你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相关的经验,更没有特别的技术。与其想方设法挤进去,不如退一步,换个进去的方法。选择一个相关的行业,踏实干几年,做出成绩来,然后带着经验和策划再进去,身价自然不一般。如果你特别喜欢一个女孩,但是被拒绝了,与其紧追不舍,倒不如选择迂回招数,先弄清楚自己到底差在哪里。如果硬件不好,就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魅力,以最好的形象站在她面前;如果性格不够温柔,就从小事做起关心她保护她;如果没有感觉,就从朋友做起慢慢培养感情。与其非要一个答案,倒不如给自己时间去争取。
他从小就是班里的佼佼者,在小县城里算是风云人物。大家都觉得他会考上名校。可是,高考的时候,他比第一志愿北大差了三分。如果有关系的话,他是可以调到别的系的。但他是一个农村孩子,只能靠自己。他并没有太难过,在这个县城,复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他们来说,高中本来就是四年。但再次高考,他却只过了重点线。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是被压力搞垮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常常失眠,甚至做噩梦。拒绝了再读一年的忠告,他去了一所偏远的农林学校。四年后,他成功地考取了北大的生物系。
他不过是绕了个弯。这个弯并没有浪费时间,同样是四年。可是,这四年让他更懂得命运的真谛,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如何在挫折中站起。如果当初他顺利地进入北大,就不一定会有现在的坚持。有时候,命运会让我们绕个弯。如果你不能沿着直线前进的时候,千万别气馁,把这当作命运的恩赐吧,绕弯儿走并不费工夫。
一只蜘蛛在后院的屋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吗?可是,从一个檐头到另一个檐头,中间有一丈多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呢?原来,蜘蛛是走了许多弯路的--从一个檐头起,先打上结,然后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地向前爬,小心翼翼并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其他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另一个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后面也是如此。
如果蜘蛛走直线,将永远没有办法到达另一面墙。它没有飞翔的翅膀,却有着飞翔的心灵。它知道如何通过走弯路到达目的地,这是一种智慧。两点之间,直线未必最短。把你的目光放远一点,去找最快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而不要被表面的长短所迷惑。
不要因别人失去自己的空间
不要因为把自己当作别人而失去了自己的空间;不要因为把别人当作自己而失去了自我;不要因为把别人当作别人而自我隔离。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我”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学会拒绝,会让你成为你自己,如此你才能平和地面对这个世界,而不是带着他人的阴影。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新职员一边连声答应,一边拿着小本子在飞速地记录各位前辈同事的吩咐。从不加糖的咖啡到热两分钟的汉堡,从A4打印纸到楼下的快件,俨然是打杂的。现实生活中,虽然没这么夸张,但也的确存在着“不会拒绝”的人群。他们总是微笑着答应各种琐碎而无聊的要求,然后转过身开始发牢骚,开始抱怨,并大声呼喊我又不是奴隶。可是等别人再次拜托的时候,又是笑脸相迎。上班的时候,不会拒绝无理的吩咐和要求;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又总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做个好人,是他们给自己的暗示,而好人的定义就是不要得罪任何一个人。可是,有求必应,会让你的心很累。
很多时候,听到对方的喋喋不休,听到对方的牢骚抱怨,你都想挂掉电话或扭头就走。可是,你想了想就忍住了。因为你不想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后悔,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都告诉你,要倾听,要在别人痛苦、无助的时候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可是,心理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当别人告诉你之后,他们轻松了,你却要独自承担这种“污秽”。当你在犹豫着要不要拒绝的时候,请在各种做人的道理中加上一条:你不是垃圾桶。
很多时候,在休息日接到公务上的求助电话会让你无名火起。“并不是什么大事情,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时候”或者“明明是你的任务,为何要推给我”,虽然这样想着,可嘴上还是答应了。于是,把别人不想干的垃圾活儿都接下来,一边抱怨一边无奈。
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让别人愉快的人呢?如何才能不做垃圾桶也能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呢?如何才能不做一个老好人而成为一个智者?这个小故事或许会告诉你答案。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想知道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让别人愉快的人?
智者告诉他四句话,“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也就是在你感到痛苦或者欣喜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和欣喜就会平和一些。”
智者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理解别人的不幸、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说:“你说得太对了!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少年说:“我一时还体会不出这句话的含义。但这四句话是自相矛盾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
后来这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最后,在他离开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常常提到他。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这是一个关心他人、爱护自己的少年。他明白要把自己当作别人,这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把别人当作自己,这样才能对别人的不幸感同身受;要把别人当作别人,给别人自由飞翔的空间;可是他当时却没有明白什么叫把自己当作自己。
把自己当作自己--不要因为把自己当作别人而失去了自己的空间;不要因为把别人当作自己而失去了自我;不要因为把别人当作别人而自我隔离。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我”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
只有把这四句话统一起来,才能抵达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的彼岸。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为别人分担、付出是很难得的,值得发扬的。可是,如果因为别人的事情而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和存在感,那么,你无异于一个垃圾桶,而不是一个可以带来快乐的人。
学会拒绝,会让你的心情明媚,如此才能发现世界的更多美妙,而不是阴暗;学会拒绝,会让你的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更加轻松,如此你才能感受这种关系的美好,而不是负担;学会拒绝,会让你成为你自己,如此你才能平和地面对这个世界,而不是带着他人的阴影。
有了钓竿,也不一定有吃不完的鱼
思想的产生,成功的起点,就在于自我怀疑,不要以为什么都懂了。把自己摆在一无所知的地步,你才能放开胸怀去吸收知识和真理;你才能不被自己以前狭隘的眼光所拘囿,你就能在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你的人生也将更加开阔。
有句古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就是对你不知道的事情要闭嘴,不要不懂装懂。可是,现在的我们不是装懂,而是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井底之蛙整天只看到井口,不知道天到底有多大;一个在夏季生长死亡的小虫不知道冰雪为何物。
古希腊的智者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哲学三贤”。后人公认他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可就是这样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深厚的智者却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他说这话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虚伪的自谦,而是借此告诉人们:知识无穷尽、真理无穷尽,现有知识里面可能包含错误,求知乃是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否定、自我认知的过程。
无知是罪恶之源,如果自以为什么都知道就会陷入黑暗的深渊,看不到真理的光明。苏格拉底还有一句更重要的话就是: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这是对于“我自知无知”的最好阐释。承认自己一无所知,才能更彻底地怀疑自己,从而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己。苏格拉底的教育就是不断地启发人们怀疑和思考。
思想的产生,成功的起点,就在于自我怀疑,不要以为什么都懂了。把自己摆在一无所知的地步,你才能放开胸怀去吸收知识和真理;你才能不被自己以前狭隘的眼光所拘囿。敢于承认自己一无所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