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100000014

第14章 舌尖上的禅 (1)

一、禅悦为食

吃饭与学禅,在我看来,是沾不上边的两件事。怎么现在,就变成一回事了?

净慧老和尚说:“能否从吃饭体验到禅,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否能够觉照自己当下的一举一动。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须索’,不去分别取舍,那么吃饭不但是滋养色身,也是用心修行之处。”

明海法师说:“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反过来想,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成佛,看来是因为我不会吃饭。可问题是,我一直在吃饭啊。吃饭是人人都会的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事,它与成佛有什么关系,跟深奥的禅有什么关系?

第一次坐在柏林禅寺的斋堂用餐,我心里充满敬畏。

斋堂里,一排排枣红色的条桌上,摆着一对对的大白瓷碗,一只碗里盛着白白的米饭,另一只碗里盛着一些菜。筷子枕在一张餐巾纸上,横放在靠近条凳的这一侧,筷子尾在右手边。桌凳很普通,但整齐、干净。

斋堂,是寺内僧众用餐之地,在柏林禅寺客堂所在的会贤楼的背后,又称“香积楼”。

香积一词,出自《维摩经》的“香积佛品”,本是众香世界的佛名。该经中讲,众香世界里有一尊佛,名叫香积佛。那个佛国,楼阁建筑、土地、花园等,都散发着香气。饭食时,香积佛用香钵盛满香饭,供养大众。

柏林禅寺的斋堂、厨房,以香积楼命名,大概取喻香积世界里供养众生的香饭吧。

柏林禅寺的斋堂,能容纳近千人一同进餐。

斋堂有三个门,中间的门,僧众排队进出,两侧的门为来寺院修禅的在家男众、女众进出。早课结束之后,云板响起,我跟随上早课的僧众,来斋堂吃饭。在禅门中,吃饭称为“过堂”。进得门来,人们鱼贯而行,依序走到座位前,向前方问讯后,入座。由于起得早,此时的我,有些饿了。在条凳上坐稳之后,就伸出手拿筷子想吃。然而,左右的人都在安静静地坐着,我便把伸出的手收了回来。

僧众就座后不久,有僧人敲打引磬,领众诵经。

此时,所有准备进餐的人,都合掌于胸前。我左右的人都会念,我不会念,只能跟着大家合起掌来静听。隐约听出,僧众们念诵的是“供养诸佛和诸尊菩萨”。原来,在吃饭前,僧人们在提醒自己,面对充饥养身的食物,不能忘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齐诵一声“阿弥陀佛”之后,大家开始进餐。我看到,身边的人先将菜碗移近自己,拿起筷子,再端起粥碗。我也依葫芦画瓢,学着做。

进餐期间,不停地有僧人端着菜盆、饭盆,或提着粥桶,沿着桌子间的夹道巡视着。这些在进餐期间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禅门称为“行堂”。如果你想加菜,不用说话,也无须举手,只要把菜碗推到桌边,行堂者看到,就走过来,给你盛菜。如果想再添些粥,就将粥碗推至桌边,等行堂者来添粥。

在寺院里吃饭,不能剩。添饭添菜时,如果吃不了一整碗,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用筷子在碗中比划一下自己的需要量是多大。

在饭店酒席前,人们已经习惯了推杯换盏,吆三喝四,言谈嬉笑。在寺院斋堂进餐时,要保持安静,学会静默地进食,同时注意,进餐时,要挺直腰板,不能趴在餐桌上。

整个用餐过程,没有人说话。我吃好了,不知道这碗与筷子应该怎样处理,也不知道是否可以起身到外面去。又没办法向其他人询问,正自焦急间,朝前后左右瞄了一眼,坐在后桌的人有些已经吃好了,但他们都坐着不动。看来,我也只能静静地坐着。

在陌生的环境中,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时,可以慢下来,观察身边的人怎么做。

坐在我右边的人吃饭慢些,现在,他也吃好了。我看到他将两个用过的空碗摞在一起,推至条桌的边缘处,筷子顺在碗的右边。原来,用过餐的碗要这样放。我赶紧学着做,把眼前散乱的碗筷如法处置。

整个斋堂,像个大教室,中间靠后的地方高出地面,像个讲坛。方丈明海法师在那里巍然端坐,两侧的僧人和在家信众都面向他对坐。

我看到,明海法师用餐已毕,他静静地稳坐法坛。后来,他环顾左右,可能是看到大家几乎都吃完了,他将斜倚在钵上的筷子平放到桌面上。

领诵经文的法师,看到明海法师把筷子放平,马上敲击引磬,领众诵经。

饭后诵经时,即便没有吃完,也要停下碗筷,双手合掌,与大众一起诵经。

此后,众人起立,依僧人先、信众后的次序,合掌离开斋堂。

说实话,这顿饭,吃得有些胆战心惊,然而,事后想来,又觉意趣盎然。

翻阅佛经,我发现,吃饭这件事,在禅门不是件小事,而且是禅修用功处。《华严经》“净行品”中说:“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中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则说,学法与修禅,都是人的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

禅者的食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喜食,一种是禅悦食。法喜食,指人闻法欢喜,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禅悦食,指人修习禅定,得寂静之乐,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禅无处不在。一颗觉照的心,能够借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禅境相契合。学会吃饭,学会以禅悦为食,我们的生活会因为有禅而充满欢喜。

这份禅悦,就在我们的舌尖上。

二、食存五观

据说,当年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应想这份食物的来处,它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才成为你的盘中餐,因而要珍惜它;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修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否则应该怀惭愧心受食;第三,对美味饮食也不应生起贪心,不要暴饮暴食,要有节制地食用;第四,就像病人为治病而吃药一样,不应挑剔饮食的好坏;第五,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顺利地进行修行,我们才接受这份食物。

佛陀的这一番话,使人对佛门的“吃饭教育”肃然起敬,当然也不必怀疑其教育效果。在斋堂中,我亲眼见到,一位僧人将他人散落在餐桌上的饭粒,习惯性地捡起放进嘴里……

坐在长条凳子上,用一生中从未有过的郑重对待碗中食物,我从内心里惊叹,“原来,饭可以这样吃!”

“吃饭时,僧人们念诵的是什么经文呢?”我向寺中僧人询问,才知道,早餐、午餐时,僧众们饭前念诵的是《二时临斋仪》。

“为什么要念这些经文呢?”我又问。他耐心地告诉我,一是供养十方常住三宝,二是希望天下所有众生都有饭吃。他顺便告诉我:“如果你想详细地了解,可以到佛经流通处去请一本《佛教念诵集》,那里面记载得很详细。”

我请购了一本《佛教念诵集》,找到了《二时临斋仪》。原来,早餐时,僧众们念的是“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餐时,僧众们念的是“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祈祷天底下所有的生命都有饭吃。

吃饭既是一件庄严的佛事,又是习禅的入手处,也是礼敬佛陀的仪式。因此,进餐时,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

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疾病,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

反观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心情不佳时,饭量会相应减少,甚至没胃口,什么都不想吃;这样持续几天,身体的反应就显现出来了,人会感觉无力、疲乏、虚弱。这是因为,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作用于消化腺,减弱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同时造成胃肠蠕动失调,导致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强烈收缩。

我们是否以感恩之心面对饮食呢?

早饭:一家人胡乱地吃几口,匆匆忙忙地赶去上学或上班。

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匆忙用餐。

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聚在一起,平静地进食,却又常常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食物反映出我们与地球的关系。每粒米、每片绿叶,都蕴涵着阳光、大地的生命力。通过观察食物所展示的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一片金黄的面包片,看到一片金黄的阳光;从一片小小的绿叶,感受到阳光、温暖与生机。

用餐时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体验宁静与喜悦,回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三、由食饭而起

吃饭,是进入禅境的道路。

医学家认为,带着愤怒吃饭,满胃都是愤怒,会胀气;带着烦恼吃饭,满胃都是烦恼,会积食;如果带着欢喜吃饭,满胃都是欢喜,则有助于消化。

对于吃饭,有“吃什么”的问题,也有“怎么吃”的问题。

禅宗有一则与“赵州茶”齐名的公案--云门饼。

不管你问什么问题,唐代的云门禅师都会供养你一块饼,让你自己尝尝。这是一块甜饼。当然,你只有把它吃掉,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甜蜜。所以,你问“如何是佛”也好,问“如何是禅”也好,只从表面上做文章,是无法透彻到内里的。

禅是什么?在赵州禅师是一杯茶,在云门禅师眼里是一块饼。当然,如果不去咀嚼它,你又怎么能够有证悟的甜蜜!

禅门还有一位吃过“点心”的德山禅师。

德山禅师写了一部注解《金刚经》的《青龙疏钞》。在挑着书卷、四处讲经的路上,他饿了,见到一位卖点心的老婆婆。他想,肚子饿了,吃点点心吧。于是,他把书担子一放,“老婆婆,能否跟您化个缘,我想吃点点心。”

老婆婆一看是个和尚,便问道:“法师,您从哪里来?”

“我从四川来。”

“你挑的好像都是书啊。”

德山禅师自豪地告诉她,“是书,是我写的书。”

“什么内容呀?”

“是我注解《金刚经》的书。”

读过《金刚经》的人,应该对经中所说的“三心不可得”,有个印象。在经中,释迦佛告诉须菩提尊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已经过去的抓不住;未来心不可得,没有来的捉不着;现在心不可得,如果起心找现在,现在又过去了。三心不可得,最真实的,是活在当下。

一听说这位僧人能注解《金刚经》,老婆婆说:“法师,我读《金刚经》遇到一个问题,正好请教您。您如果能回答我,我拿点心供养您;如果回答不了,那就对不起了。”

德山禅师一听老婆婆这样说,微微一笑,他蛮有把握地说:“请问吧。”

“你要吃点心。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的是哪个心?”

德山禅师一听愣住了。

他只好饿着肚子继续往前走。

你看,在禅门,能不能吃饭,哪是一件小事?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门推荐
  • 第一伯爵夫人

    第一伯爵夫人

    【同类完结文《限时婚令:帝豪的VIP夫人》】“BOSS,夫人带走了一半公司机密文件。”坐在真皮大椅上的俊魅男子,唇一勾:“把剩下的一半给夫人送去。”威尔瞬间黑线,照做。“BOSS,夫人说今晚不去你家。”“告诉夫人,我去她家。”威尔再次黑线,照做。“BOSS,夫人抢了我们下午的合作商。”“把明天、后天的都给夫人。”“BOSS,夫人公开跟您宣战了。”“告诉整个商业界,我认输。”“BOSS,小天王约夫人吃饭,夫人答应了。”啪,笔断了,东方夜怒道:“该死的小子,敢打我女人的主意,送一百个女人给他。”【PS:绝对宠文,一对一,无虐!】
  • 折枝花样

    折枝花样

    知名网络写手阿荧创作的故事笔法的中短篇故事集,包含《鬼胎》《阴阳道》等深受读者好评的文章。
  •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下)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下)

    本书以旧派武侠名家王度卢《宝剑金钗》中的李慕白为原型,将小李探花李寻欢摆弄于朋友义气与爱人情感的强烈冲突中,加之以武林争霸的阴谋与野心,在情节上表现得极有戏剧张力,而无论是“兵器谱”中的正邪双方(天机老人、金钱帮主、小李探花、银戟温侯、嵩阳铁剑)或未列兵器谱中的阿飞、荆无命,乃至于女阴谋家林仙儿,都写得有声有色。这部作品运用了相互映照的写法,深刻描摹出一个人光明与黑暗、狂野与温和的性格冲突,是古龙小说中最经得起以心理学理论作品。
  • 伤感的散文精选(散文书系)

    伤感的散文精选(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一只萌凤鸣翠柳

    一只萌凤鸣翠柳

    一只萌凤鸣翠柳,隔壁美人儿不曾偷~宠文+甜文,HE,有点慢热,求收藏求评啊~~~~~~~一只萌凤鸣翠柳,勾了两个男人的芳心,让人神魔三界为她掏心掏肺。凤尊在小凤还是一颗蛋的时候就爱她爱的要死要活,为了这唯一的妹妹操碎了一颗少男心,可偏偏自己这灵气中透着憨气的傻妹妹从来没领过情。胡绯第一次见着小凤的时候,她还不会说话,哭得像个小鸽子,惹人怜爱,从此瞒着天地视为掌中宝,奈何神妖疏途,小凤奄奄一息,胡緋只能忍痛割爱,说不得谁是谁的劫。龙族的太子御向来清心寡欲,却也扭不得宿命,一心看上小凤,想着法子为她好,甚至忍着心中苦痛,亲手把她送进别人的怀里,他那样尊贵的身份,却也不免在袅袅情路上磕磕绊绊。你说这情是剧毒,它固然让胡绯半死不活大半辈子,可胡绯却一生未说过后悔二字。你说这情是祸水,龙杳和莫乙相爱引得神魔大战,生灵涂炭,最终抵不过生死相随四个字。小凤仰着天真的小脸:“谈情说爱难道不是两个的事?哪来引得这么多人这些个事?”是也,是也,风月本是一线牵,何来神鬼闹惊天。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性保健药膳

    性保健药膳

    本书为“性保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有了滋补肾阳、滋阴降火及补气血作用的药膳的制作、服法、性保健应用。内容丰富、健康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