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100000010

第10章 随师学禅 (3)

“本届的生活禅夏令营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一分安祥的心态,把这一份觉醒的心态保持下去,带回家去;能够把‘生活禅’的修持方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起来,真正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四、生活禅的四个根本

净慧老和尚把生活禅归纳为四个核心的内容,即生活禅有四个“根本”: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才是生活禅。

这四个“根本”,包括了习禅的见地与功夫。

菩提心和般若见可以说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可以说是功夫。但这只是大致上这么分,绝对不能截然分开。不能说菩提心就只是见地,因为菩提心发起来以后,要见诸行动,那么它也是功夫。般若见好像是偏重于见地,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也要运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所以它也是功夫。息道观、生活禅都是如此。

佛教的一切,特别是大乘法门的一切,都以菩提心作为一个开端和根本。概括起来,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菩提心的具体体现,也是菩提心的实际内容。没有菩提心的人,智慧慈悲不能俱足,特别是慈悲心生不起来。因为他没有度众生的心,没有为社会、人类、大众奉献自己的心,没有想到要为一切众生来舍自己的头目脑髓。这种心发不起来,那么他修行不过就是为了一己的安定,一己的自由自在而已。

我想,就个人而言,不论他怎么样,与广大众生比起来,个人都是非常次要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代学佛的人都很难突破。我们往往一想到要学佛,就想到我该怎么样,对我会怎么样,没想到学佛是要发起菩提心,没想到学佛是要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在其中矣”--这样地来学佛,菩提心就发起来了;这样地来学佛,你的心量就广大了;这样地来学佛,我们彼此之间的关怀、帮助、理解、同情就会建立起来。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愿望一致,利益一致。菩提心是前导,菩提心是我们的目标,菩提心是我们发心的动力、修行的动力、做事的动力、弘法的动力,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佛经上面关于发菩提心的内容俯拾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内容?就是佛菩萨、历代祖师在反复地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是般若见。菩提心发起之后,我们还要用般若智慧来衡量我们的言行,用正见来衡量。破除了我执、法执后所显示、所证悟、所获得的这种正智,就是般若智、般若见。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不是破除了我执法执?我们的见解是不是就是正见呢?可以这么说,我们学佛的人,虽然不能每一个人即刻就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但是我们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思想。要认准这个目标,不能偏离,一偏离就不对,你心向往之,总有一天会达到。

般若见是眼目。比如说戒定慧三学叫“戒足、定身、慧目”,戒是两条腿,定是我们的身躯,慧就是眼目。有戒有定没有眼目,你往哪个方向走啊?如果我们只有眼目,没有身躯也没有两条腿,那么正见就没有依托,没有载体,没有办法去落实。所以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一切的修行都离不开般若见,都离不开正见。八正道中正见在第一位。六度般若在最后,是统帅,也是显示它的重要性。

第三是息道观。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不是一言半句能够讲得清楚的。从释迦牟尼佛到历代祖师直至现在,息道观都是我们一直在修的一个基本法门,又叫“安那般那”,数呼吸的意思。禅如此高妙,如此了不起,最后还要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来修,这就是越高深的东西越平凡,可能越平凡的东西也是越难做到。就像数呼吸这件事,呼吸离我们最近,于我们最亲切,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得到。我们人是怎样生活的?生命是怎样延续的?就是因为我们这一口气。老和尚们总在说:“一口气不来,转眼即是来生。”可见这口气、这个呼吸,对于我们人的重要性。但是这么重要、这么简单、与我们这么密切的事情,我们要把它管好数好,不容易,非常难!

我们的身和心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净化心念、净化身心的方法很多,数息观是一个最简便最亲切的方法。对于现代的人来说,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这个方法没有宗教色彩,你只要去做,就会有利益、有受用。这是个很实际的东西。你不信佛,也可以修这个观,修了以后,你也会得到受用,得到受用了,你才晓得佛的说法真实不虚,你再来信也不迟。佛法告诉我们,要净化我们的心念,就用数息观。

散乱心的众生,要修数息观。数息观的要领是什么?就是要使我们的意念和呼吸紧密结合起来。佛教的禅定功夫,是指一些共性的东西,不是说光哪一门禅定重视呼吸,禅宗也同样重视数息。四祖、五祖的法语当中,也多次提到要怎样来调呼吸。菩提达摩的禅法“内心无喘”,从功夫上来讲,也是在修数息观。要使我们呼吸的不调相变成调相--风、喘、气这三者为息的不调相,只有到了息这个阶段,才是调相--所以要“内心无喘”。当然这个“内心无喘”,既有功夫上的意思,也有见地上的意思。从功夫的意义来讲,菩提达摩也是修数息观,“如是安心者壁观”,壁观者就是使内心无喘。

佛家禅定的修行是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面做功夫。呼出来吸进去,叫一呼一吸,它的中间转折是什么?就是息所住的那一刻。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出息、入息、住息。要在住息上面做功夫,你的心才能够真正安定下来。对修行得比较成熟、比较有功夫的人来说,住息的时间越长,得禅定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说,这样就离得禅定的时间很近,你就很有可能将这一呼一吸的转换之间的息住在那里,那么你当下就能够入定。所以要使我们的意念和呼吸保持一致、保持同步,就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入息、出息和住息。

我们数呼吸数什么呢?可以数入息也可以数出息。一般来说,以数出息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有许多浊气,这些浊气应该让它出来。你把意念放在出息上,就能有意识地把五脏六腑的浊气吐出来。你在出息的时候数数,入息就不要管它,住息也不要管它。但是你要明明白白地知道,息在进来、息在住。住在什么地方?这有一个次第。开始的时候不可能真正使息到丹田里面来。丹田,就是我们脐下二指或三指的地方。练习的时间长了,功夫纯熟了,你就能够慢慢地使呼吸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短到长。

开始可能在这个地方(老和尚以手示意胸口部位),慢慢下来一直到气海(又叫丹田),到这里就不要再往下边走。要注意这个,往下边走就走不下去了。想做到一步到位不大可能,要想能够真正把气息慢慢引入丹田,专门练习的人也要经过三五个月才有可能做到。不能一下子把息引到丹田怎么办呢?引到哪儿是哪儿,不要勉强,勉强会出毛病。要慢慢地来,使呼吸深、细、长,还要慢慢地使整个气息引到丹田。引到丹田后,气还要扩散到全身,那样你就可以不用鼻孔呼吸了。八万四千个毛孔都可能成为呼吸的管道,它本身就是呼吸的管道,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去修炼和训练,所以不能把八万四千个毛孔的优势都调动起来。

我们修到一定程度后,全身的优势都可以调动起来,其结果就是心变得安定,身体的潜在功能,就会慢慢发挥出来。身体健康了,精力旺盛了,智慧开发了,还可能出一点小神通。如果出了一点小神通,你必须很好地去运用它,不要人家荷包里的钱有多少,你看得很清楚,就学搬运法把别人荷包里的钱调出来。这个想法我们不要,我们可以看得见,但是不要去用,一用你就失去神通了。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定、要开发智慧,逐步地使烦恼淡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烦恼淡化了,有没有智慧、有没有禅定你不要问,那是必然的结果。只要烦恼淡化了,就会有定、就会有慧。烦恼盖覆了智慧,因此智慧不能发挥出来。一旦烦恼能够得到淡化、得到清除,那么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就会显现出来。

刚开始进入数息观的时候,我们可能呼吸很粗很粗,有时候鼻子不通气,呼吸像拉风箱一样,那个时候就是风,不是息,这是息的不调相。经过一段时间,这个风相会消失,就出现喘。喘就是我们呼吸出入不均,快一下、慢一下,结滞不通,这也是息的不调相。当每一呼每一吸之间的距离基本上趋于稳定,只是在呼吸上比较粗,感觉得很明显,这就是气。风、喘、气这三者叫“息不调相”。息的调相就是息,息是“若有若无,绵绵密密”,出入比较均衡,而且又没有声音。“若有若无,绵绵密密,为息调相”。

我们要把呼吸调好,把前面的三个不调相逐步地排除,调到息的调相,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调呼吸这种方法不一定只是修禅宗和修禅定的人使用,修一切法门,调息都是一个前提。

第四个根本观点就是生活禅。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总结出来生活禅有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要使我们的痛苦得到止息。痛苦从哪里来呢?痛苦来自无明和迷惑,因此只要有明、只要有智慧,就不会有苦。明是什么呢?明就是觉性,明就是正见、正知、正念。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不断地培养这种觉性,以观照当下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觉性,使这种观照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修行无非就是要这样,做到平常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使之绵绵密密。这种修行方式,便是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这种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这种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这种觉性,能使我们的心保持灵明不昧,照破内在的贪嗔痴三毒,养成慈悲喜舍的心态,成就觉悟奉献的精神,由此而达至意业的清净。勤修三学,化解并淡出三毒,净化三业,这是我们修习佛法的全部任务,而所有这一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完成。

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的任务,就是要净化世间法、提升世间法、超越世间法。同样,禅修也绝不能离开世间法,绝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世间法,禅修的断、证--禅修要断什么、证什么--便成了无的放矢、空中楼阁,没有一个着落之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要适应当前的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机地弘法、利益众生,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引自《柏林禅话》)

五、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

净慧法师说:“学禅离不开做人与做事。”

同类推荐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他是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长孙。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MBA,曾为麦肯锡资深顾问。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经出家为僧三年,在禅宗、汉传佛法、藏传佛法中找寻修心的方法;又到西藏、青海、云南、印度、尼泊尔,追随近百位高僧活佛学习。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坦诚写下这本《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是希望“让认真寻找心性的朋友们,不必走弯路。 在这本不一样的自传里,陈宇廷讲述了自己传奇的半生经历:在台湾的少年时光,在美国求学的生活,在投资银行和麦肯锡工作的岁月,出家求法的经历,和格莱美音乐家央金拉姆的传奇婚姻。
  • 人间正道

    人间正道

    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我国当代改革生活的作品,作品以经济欠发达的平川地区为切入口,以一千多万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经济大建设为主线,在两万八千平方公里土地上,在上至省委,下至基层的广阔视野里,展开了一幕幕悲壮而震撼人心的现代生活画卷。市委书记吴明雄押上身家性命投身改革事业,在明枪暗箭和风风雨雨中为一座中心城市的美好明天艰苦地奋斗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婚暗娶:boss请息怒

    明婚暗娶:boss请息怒

    萍水相逢,他们只是彼此生活中的陌生人。阴差阳错,被人下药,她失了身,他失了心,原本想要一笑而过,他却因为一句负责而不肯放人。她逃离,他紧追不放,当心开始沦陷,却是一场阴谋的浮现,是真心是假意,谁能看清,谁又能明了情关难过?将她紧紧困住,即使天涯海角也不肯放手,只因为第一眼的宿命,只因为,婚礼正在进行时,而两颗悸动的心能否在最后交给永恒?苏芙说,我们之间,真的存在爱情吗?古沂南,你是我害怕触碰的回忆,却也是我向往的风景……古沂南说,苏芙,你是这辈子唯一一个让我既心疼又心痛得女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江山谣:夺权罪后天上来(完结)

    江山谣:夺权罪后天上来(完结)

    太可怕了!一面从地摊上买回来的镜子,竟然扰乱了我的生活。那时不时出现在镜子里的是什么?她怎么可以把我关进镜子,鸠占鹊巢的?!取而代之成为了我不说,还歹毒的把我扔进了大海。天下还有没有天理的?!一觉醒来,我才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模样。难道我千辛万苦从镜子里逃出来,为的就是被虐待吗?!能剩下恨吗?还有这个口口声声叫我丑奴的男人又是打哪儿冒出来的?为什么总是为难我…………=================================================================亲们,茗香的新文《王后的复仇笔记》开始上传了,请大家支持啊!http://m.pgsk.com/a/208517/简介:莫名的罪责,她被他亲口赐死,并亲手埋葬…噬心的背叛,他为她变成了嗜血残暴的帝王…十年情意,毁于一旦;亲手将她葬入黄土之下的瞬间,他封心绝爱,只留下半块带血的玉佩;而深埋皇陵之外的她,却被盗墓贼救出,从此善良的‘棋子’摇身化作冷洌的妖女;为了族系的存亡,为了远在深宫的妹妹,她步步为营,等候复仇的时机;知晓真相的他,无力回天,除了恨意只有报复;谁料当再次相遇,他竟只有三个字:杀无赦!但,谁又能知晓,深埋于泪水与鲜血背后的,不是恨,而是融入骨髓的真爱……=================================================================亲们,王后笔记大虐,不喜勿入啊。各位路过、走过、闪过的亲,请去看看。留下你们的票票和花花,还要有留言啊,(*__*)嘻嘻……大家多多支持香香啊!!!
  • 万剑神尊

    万剑神尊

    一个性命堪忧,生活在底层的家族少年,被卷入一场筹谋千年的迷局,是破?是立?万剑之下,且看一代神尊崛起!
  • 卡耐基成功说服经典

    卡耐基成功说服经典

    卡耐基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人生导师,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西方到东方,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语族都有卡耐基的译著,他也因而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二大畅销书作家”。本书将卡耐基的好口才的说服技巧公布天下,只等你来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