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曾经和清朝杰出的官员曾纪泽共同经历过一次海上航行。他以一把团扇赠我作为海上旅途相伴、和睦共处的纪念物。在他自己的同胞之中,他是一位才学超群、孜孜以求的学者。在为其父守孝期间,他被免去了所有官职。于是,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他仅仅靠一本《圣经》、一本《韦氏大词典》,一本华兹(Watts)的作品,一本《赞美诗选》(Select Hymns)和一些习字本,用了几乎3年的时间努力自学英语。这里所附的插图便是那把曾纪泽赠送于我的团扇的照片。从扇面上写的英文我们能够看出,他的英语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扇面上的题诗都是他用普通的毛笔写成。
英文诗和他写的汉字一样漂亮流畅,无论在其书法方面还是风格都堪称上品。当我们想像一下曾纪泽先生书写时的用具,再看一下他写在扇面上的英文,的确让人拍手叫绝。其中的“黑洋”(the black ocean),是指海上的大雾,它曾使侯爵先生感到异常惊异;“红流”(the red water)则是标志我们的旅途终点的一条河流入海口的浊流。“船长的床”(the Captains bed)指的是我与曾纪泽先生长谈数小时的一张沙发。那张沙发原先是放在船长室,但旅途中它为我所专用。当然曾纪泽先生的英文诗中也有一些言不逮意和语法方面的问题,但它仍然是基本上能够对原汉语诗作了准确的表达。
在另一次尝试中,这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深陷在我们英语中情态动词的泥沼里,再也无法挣扎出来。下面是他对一位美国朋友的学识表示称颂的一首英文诗,也是写于一把扇子上。其汉文形式和上面团扇上的汉文诗一样流畅优雅,其英文如下:
“To combine the reason of heaven, earth and man, Only the sage’s disciple who is can.
Universe to be included in knowledge all men are should, but only the wise man who is could.
I have heard doctor enough to have compiled the branches of science.
And the books of Chinese and foreigners all to be experience.
Choosen the deeply learning to be deliberated are at right.
Take off the jewels by side of the dragon as your might.”
如上所述,在很大程度上汉字就是它们所要表达内容的一幅幅充满智慧的图像或者图形。虽然它们的形状往往便包含着其本身的意义,但仅从它们形状那儿我们找不到任何如何发音和拼读的线索。那些迷惑不解的学者单单从汉字的字形上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它们应该怎样发音、怎样拼读,这便是汉语与英语以及欧洲其他语言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汉语中,字词表达着具体的意义;在欧美的语言中,单词,或者说是字母的组合不仅能够表达意义,而且每个单词字母组合的本身就让人们知道应该怎样正确地拼读它们。
虽然汉语也能够表达种种具体和抽象的内容,以及种种微妙复杂的词语和语义,但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汉语里对许多对不同意义内容的表述之精确是英语望尘莫及的。但同样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英语民族的许多事物在汉语中也是无法找到的——我们的许多概念在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表述根本就没有。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些概念是完全陌生的,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没有接触过其具体内容。比如说我们的科技语言、学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中较为简单的词汇和术语等等,在汉语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来对其进行表达,因为中国人对于各门科学几乎是一无所知,更说不上即便是很简单的科学研究了。
有一次,我Holcombe Chester按照国务卿的指示,向总理衙门递交了一份急件,希望中国方面给予我们的几名海军官员某些便利。因为他们遵照上边的要求准备进行一些实地观测,以便对一条地磁亚黄经圈的具体位置进行测定。总理衙门几乎是包括了内阁的所有成员。但是,过了一周,还是丝毫没有回音。又过了一些时间,他们送过来一张便笺,内容是说总理衙门大臣将亲率内阁体全成员于翌日下午登门拜访,问候我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第二天在约定的时间他们准时到达了。一进门,他们首先急切地询问我的身体状况。事实上,我在与他们相处打交道的十余年时间里,从未出现过任何病症。在对我的健康状况询问完毕之后,他们才渐渐道出来访的真实意图。
他们首先慷慨地用最华丽的词藻对我们那份快件文采斐然的语言大加吹捧了一通:说那份快件使用的文字纯正地道,措词准确而要言不烦,并且认为当今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够写出水平如此之高的公文。但是到这里他们停住了,他们犹豫不定,言词闪烁,并且说自己很孤陋寡闻——他们对这份快件的内容实在是搞不清楚,只能够猜出其内容是请求某事,除此之外,他们便如同盲人摸象,惘然无措。我们费尽口舌花了足足一个小时来对他们解释,但显然他们还是对什么是亚黄经圈无法弄清楚。最后我们只好对他们说,我们的请求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任何麻烦和危险的,如果拒绝的话,那将是十分不明智。他们很坦率地告诉我们说,这一周来他们这些内阁成员对快件的内容看法不同,各持己见。一部分人以户部尚书为代表,坚持认为它是要求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的问题,因为快件中用了与霍乱的词语;另一部分人是以总理大臣为代表,坚持认为是有关于制造某种火炮的问题。在这次拜访之后的第二天,我们收到了一个很客气的答复,请求被批准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任何人假如是真正想来熟悉和了解中国人,那么首先他一定要将掌握汉语作为前提条件。实际上学习汉语面临的困难决非真的是难以逾越克服的。锲而不舍的耐力、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记忆力会帮助每个学习汉语的人来掌握足够数量的日常实用汉字,而这也是学习者须力求达到的目标。很少有哪位外国学者愿意或者能够在那古老而颇有趣味的汉语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的。实际上,只要有耐心,有恒心,善于记诵,并能对具体的用法作出正确判断的话,那么即使汉语中那些非常繁杂、容易混淆的词汇以及短语掌握起来也并不是难事。
学习汉语自身原有的困难在于日常应用,特别是日常会话。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几乎成了成了意欲全面了解这一民族的难以逾越的严重障碍。仅仅是依靠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哪怕你学习研究得再多,也不可能会讲汉语。必须是在别人的话语中,从活的教材中去学习。任何形式和任何数量的训练都要求必须有非常灵敏的听觉和极其灵活的发声器官,只有这些条件具备才有可能发出准确的语音。但是,要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30岁之后,便再也没有人能够学会说标准流畅的汉语,这简直成了一条规律。因为在30岁之后,人的发声器官似乎便部分失去了原有的灵活性,而过了那个年龄段的人,即使是去做最虔诚的努力也未必能够掌握这一语言。举一个例子。会说汉语的十个外国人中未必有一个会学中国的猫叫,虽然这门技艺我是已经成功地掌握了。但是,在经过17年始终如一的努力之后,我还是没有能够学会那种北京街道上赶驴车的人吆喝他们那长耳朵驴子时的声音。懊丧之余,值得欣慰的是,就我所知,至今也没有其他的外国人能够掌握那门艺术。
试图将汉语中所有的语音归纳记录下来的做法是白费力气的。即便我们先撇开一个重要的事实不说(即汉语中有着一个语调影响语义的重要现象,这在后面将有论述——译者注),汉语的全部语音也不是任何一个形式的归纳简化系统就能够覆盖得了的。我们也未发现任何一个字母系统或者复合字母系统能够将汉语的语音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而且我们很容易看出,在一种仅仅貌似正确的表达方式指导下学习汉语,不管这种相似是如何地接近正确,其结果将会使得学习者的发音和说话南腔北调并显得不伦不类。一般说来,汉语中的元音较为简单易学,但是辅音十分独特复杂,有些音对于外国人来说,只能是望尘莫及,无可奈何。
那些最高的权威们,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学问最为渊博的外国语言专家们,对于哪一类字母系统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最接近的问题,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或许人们永远也弄不明白,汉语中的“人”(man)字到底应该以“j”还是以“r”开始拼读。因为实际上“人”准确读音的拼读是介乎“j”和“r”之间的,而这个中间音,外国人是很难发得准的。我曾在家中宴请了几位美国同胞和欧洲朋友,他们都是汉语方面造诣颇深的学者。乘此机会我在席间向他们请教,应该怎样用英文字母来拼读汉字中的“粥”(porridge),以下是我得到的答案:“chou”、“chow”、“cheu”、“chau”、“tcheau”、“djou”和“tseau”。同样,对于汉语中的“鸡”(fowl),那些研究英文和汉语的外国权威学者们的拼写也有如下不同的方式:“chi”、“ki”、“dji”、“kyi”和“tsi”。所有这些不同的拼写表示的都是那只很简单的母鸡(hen)。
就像在其他任何事情上一样,中国人表现在他们的语言方面的才能也非常独特。他们似乎没有办法来我们英语中以“l”、“m”、“n”和“r”为代表的流音(liquid sounds)进行辨别。在学习英语时他们总是混淆了这几个音,对各自的音法难以找准。然而在他们自己的母语中他们准确使用这些语音却是易如反掌。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字的长音的首字母以“sh”为代表,而相比之下另外一类数量虽也庞大但较少一些的字可以用首字母“hs”为代表。
让我们来继续进行研究。所有以英语字母“ch”、“p”和“t”开始拼写的汉字,都被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读音为“ch”、“t”和“p”的送气发音;另一类则在发音时,不送气也不爆破。假如有人在说话的时候,将送气音错读成了不送气音或反过来将不送气音读成了送气音,比如以“t”为首发音的字,那么一个字的含义就会完全被他改变。例如,在读“tan”这个字时,假如“t”不送气,那么它所表示的含义是“蛋”;同样,假如将这个字的“t”发成了送气的爆破音,它的意思又变成了“炭”。
我曾经听到一位可敬的传教士向上帝祷告时竟然说了一句“您无所不吃的上帝啊”这样的话,而他当时正站在一大群中国人面前。我想他的本意是想说“无所不知的上帝”,但是由于他发了一个送气的爆破音“ch”,结果便闹出了这样的笑话。还有一次,一位传教士惊讶地看着他的听众们一个个匆匆向教堂门口走去,原来是因为刚才他讲一句客气地请大家坐好话说成了他们来教堂是犯了错误,根本不受欢迎。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送气音“t”导致了这场误会的产生。虽然不爆破的辅音“ch”、“p”、“t”听上去与“g”、“b”、“d”等的发音非常接近,但它们确实存在着差异。一个外国人或许在使用这些发音时能够做到让人听懂,但他永远也不可能将这些音发得很纯正。这个事实很好地说明了在汉语中存在着一些极其细微的语音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