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900000007

第7章 读书的精神 (1)

章节提示:

对传统的继承是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展开的。它根源于人的天性,作为一种能思考的生物,人的每一刻也许都在追问“是”或者“不是”,人生多半是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怀疑的矛盾组合中度过。知识积淀同样受这一矛盾的支配,因此,人们在读书的时候,应该具有怀疑的精神,不断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钱钟书治学,就是本着辨伪求真的精神。即使是那些已成定论的事物,也是从不轻易相信的。典籍高册、历史文献,概念名理,这些都要经过他深思明辨的心灵透镜的检验。书不可尽信,这是钱钟书的一个读书原则,因为了艺术创作或者其他原因,历史上常有很多言不由衷的书,尽信书往往会闹出笑话。

同样地,历史也不能尽信。虽然有事实作为依据,但语言却容易失真。古人史识浅薄,不懂得区分真幻,存疑传信,记事时往往体会人情,揣摩情境,不自觉地运用想像、虚构,还以为理所当然。历史,不知不觉地就走到小说的道路上去了。钱钟书辨析了“诗”与史的关系。指明古人有诗心而缺史德,与其说“古诗即史”,毋宁说“古史即诗”。历史,总是人的精神心理蜕变留下的痕迹,从此意义上讲,不仅史书是史,一切典籍都是历史。只凭具体的历史事迹不足以认识历史,要多方参考,绕到史书的背后体会历史精神。

名教传统在历史中根深蒂固。但人们常常将名和实分离,概念、名份成了人的心理负担。钱钟书深感世间事物多有名无实,提出无论读书还是治学都不要“只求正名,浑忘责实”,不要尽信名而忽视了实际。

怀疑的精神

由于艺术创作和其他种种原因,我们身边常常存在一些言不由衷的书。了解一些信息误传的手段,可以提高我们鉴别的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不信书也不如无书。对一切见诸文字的东西都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辨析,怀疑的精神。

钱钟书曾讲过两个有趣的故事。唐代一个叫王彦龄的人好唱《望江南》词,去宫廷拜见长官时,他的上司责备他,王彦龄立刻上前用《望江南》的句式回答道:“居下位,常恐被人谗,只是曾填《青玉案》,何曾敢作《望江南》……”下句没想好,回头正看到一位姓马的军官,于是接着说:“请问马督监!”退下宫廷,马督监责备他说,我又不知道情况,你干嘛让我作证啊?王彦龄笑着回答:“暂且借您押押韵,请别见怪”。另一个是《说郛》里记载了一个叫李廷彦的人,他给上官献上排律百首,其中有一联说:“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上官读后替他伤心道:“想不到您家里遭到这样的不幸。”李连忙解释说:“不是的,不是的,没有这回事儿,这么说只是为了押韵方便。”

对于这两个故事,钱先生说:“虽发一笑,足资三反。”反思什么呢?首先一个就是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其次,是对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应持的态度;再次,推而广之,对所有见诸文字的东西应当如何对待。文学追求艺术性,当然离不开虚构。如上文讲的两个人可笑之处不是因为他们随意编造,而是因为一个人不分场合,需要明言事实的时候仍然用艺术手法处理,所以闹出“环境错位”的笑话。另一个则完全不顾生活的真实,把文学创作理解成纯粹的形式追求,不着边际地臆想。实际上,仍然有许多作家还做着类似可笑的事情,并把为了追求艺术形式而不着边际的虚构作为创作的真理。我们的文学史上向来有“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文学首先是用于抒发情怀抱负的。若“情”和“志”完全受“属对须之”、“押韵须之”的驱遣,文学就变成了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当然,换一个角度看,这两个故事又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文学和生活的距离。类似得情况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屡见不鲜。把作品里的故事作为生活的理想,甚至在现实中模仿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生活,是很多年轻人易犯的错误。因为他们缺乏怀疑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推而广之,对一切见诸文字的东西都得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辨析。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给后世好学深思、对书传记载抱怀疑态度的人有很大启发。而钱钟书对这句几乎被奉为真理的话同样有自己的看法,进而补充、申发。他在《管锥编》中论《诗经》的时候谈道:“顾尽信书,固不如无书,而尽不信书,则又如无书,各坠一边,不尽信书,斯为中道尔。”后来又进一步解释说,学者观赏诗文,总喜欢推究考证那些缺少证据的言辞,难以验明的事情,这种工作固不可少,但若做得过分,就像扶不住的醉汉,从东边扶起又向西边倒去。完全相信书不如无书,但完全不相信书就等于无书,好比楚国没有得到,齐国也从口边溜走了。

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当中,唯有文字将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下来。但是文字是静态的,是没有感情的表达。人们在传达或者转述的时候,往往会加入自身的感情色彩,导致事实失真。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所以,人们在探究与治学的时候要有怀疑精神。

王充在《论衡》里讽刺世人,以为凡是写在竹帛上的东西,都是从圣人那里传下来的,没有任何错误,所以相信得一塌糊涂。自然,也闹出了许多笑话。

笑话通常这样产生:古书里的话一般说得非常简练,有些从神话或历史中沿用的掌故常常是一带而过,不免给后人的理解造成困难。可偏有那么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想当然地随便发挥,而且发挥得头头是道,解释记载下来,流传开去,等到明眼人再翻开历史的书卷,发现漏洞时,就又多了一件闲谈的笑料。

这里讲讲钱先生说过的两个笑话。在上古传说的唐虞时代,有个叫“夔”的人,做大夫。他非常擅长音乐,所以,大家都说:“调乐如夔一足矣”,意思是,主管音乐,夔一个人就足够了。但在世人流传中却成了:夔只长了一只脚。

另有一个笑话是“宋丁公凿井得一人”。讲宋丁公没有凿井时,每天要派一人去打水,凿井之后,打水的劳动力就节省下来了,所以说:“得一人”。俗传却成了宋丁公凿井时,在井里发现了一个人。

市井百姓喜欢传疑,往往一件事传来传去就变形了,如果只把它归结为小民百姓读书少,见识浅也就罢了。可是,钱钟书发现,很多书籍的作者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出于无心,或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强词夺理。怎样才能在读书时学会质疑?钱子谦在《钱学论》中将钱先生有关“传疑”伎俩的论述总结了一下,称为“学究操术”,我们看过后也许能对号入座,以后读书时才能防止被蒙骗,同时也避免自己走上同样的道路。下面就对“学究操术”做个大盘点:

一、望文牵合。就是望文生义。只理解字面意思,却不探求作者的本意。

最有趣的例子是孔子乘桴浮海。《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是孔子晚年感觉到自己无力挽回衰退的文化,文教德育的主张行不通了,所以打算乘个木筏到海外去。并感叹说:“跟随我的人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这个人太勇敢,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什么可取的了。”可后人把这理解为,孔子看着滔滔大海,想做条船,但不知去哪里寻找木材。而后来的传说更加稀奇古怪:曾经有一个鲁国人在大海上迷失了方向,正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茫茫大海中隐约见到人影晃动,原来是孔子和他的七十二弟子遨游海上。孔子给了鲁国人一只木杖,让他闭上眼睛骑在上面,安全地返回家。后来,鲁国人出海,把木杖扔进水里,木杖化为游龙,乘风而去。

钱钟书评论道:孔子竟然从不轻言神怪的忠厚长者变成了飘洋过海的神仙,跟随的人也不只是仲由一人,而成了浩浩荡荡的七十二弟子了,望文生义,虚构谣传竟然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把孔子说成神仙也正好对了某些人的胃口,他们可以拿出一本《论语》,理直气壮地说:“你看,神仙是存在的吧,龙也是有的,连孔子都可以证明呢。”很多人都善于通过古书发挥丰富的想像,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你就只好落入他们的圈套了。

二、坐实使信。就是说把话讲得头头是道,让你不得不信。

这种办法往往奏效。因为作者几乎把话讲得滴水不漏。可是,锐利的眼睛和好思的头脑仍然能找出破绽来。《太平广记》里面搜罗了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记载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升仙的故事说,刘安升天时脚踏的石头上至今还保留着人和马的足迹。钱钟书却讥讽说,脚印沉重得都能陷进石头里,还谈什么升天啊?话说得越确切,反倒越不可信,越让人觉得荒唐了。当然,这个故事如果当做神话传说来读,细节反而能增加不少趣味。可是,它也教会我们:读书的时候,既要能进得去,又要能出得来;既能充分体会欣赏,又能保持头脑清醒,文学的虚构总是经不住真实世界检验的。

同类推荐
  •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本书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力图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下另辟蹊径。充分借助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之互动关系,深入揭示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内在生命机制与智慧方法,激活文艺批评与社会人生、时代环境的精神蕴涵,从而启发现代文艺批评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为再造当今对话文明提供学术资源。
  •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以前相比都有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的有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
  • 沙与沫(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沙与沫(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同时,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他的创作方向开始转向了散文与散文诗,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的卡里·纪伯伦,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形成了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纪伯伦的创作以小说为主。青年时代,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和散文诗集《先驱者》、《沙与沫》、《先知》等,上世纪20年代起,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引领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汤一介先生抽到的是;“仁者寿”。如果差50分,陈祖芬在她写的小说里要成立爱与快乐研究所,也招来。王蒙夫人瑞芳抽到的是:“你坐上了爱情幸运号”。他会对北大有关人士讲,提供了寻找优雅、寻找纯真的机会。那天席间轮到抽签游戏了,少年班招生时,简称L&J。陈祖芬抽到的是:“这也好那也好,要注意这个人,因为你是青春宝”。张颐武教授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原形毕露,是这个时代,一定以为是又一个少年作家新鲜出炉。,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名字。孔庆东教授说,季羡林先生抽到的是:“看见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傲娇小萌妞:大神请上钩

    傲娇小萌妞:大神请上钩

    在生活,他是她的邻居;在校园,他是她的主席;在公司,他是她的boss;在网游,他更是她的大神!!天哪,可她对这朵桃花还真看不厌啊!……初念和启辰在商场约会,她看上了一双长筒靴,很是满意。启辰:“你要买?”初念:“不买。”启辰瞥了她一眼:“不适合你,太粗。”启辰:“刮风时,包里要带板砖。”初念:“我觉得带金子好,密度大,沉!”启辰抱着初念,蜻蜓点水般付过她的唇:“会连人带包抢走的。”初念卖萌了:“你不说,谁知道啊。”等下!初念望着大神!他!他刚夺了她的初吻啊!!新作求支持,《晚点遇见你,余生都是你》各位大大想要各种批评,各种闲聊,各种指点请加入晚点读书群,各种妹子等着撩:175390377
  • 灵狼·裂魂

    灵狼·裂魂

    这里有冬过先生和狼,这里更有卖火柴的小红帽莎莎,这里有七宗罪的寻觅之旅,这里有……不管是元神被劈成两半,还是这两半元神分居两地,自己就应该跟自己在一起!前路坎坷,且看奇乐儿的两半,苦涩且甜蜜的艰辛爱情。
  • 用微笑面对逆境

    用微笑面对逆境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受情场失意、官场失位、商场失利等方面的打击;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受委屈时的苦闷,挫折时的悲观、选择时的彷徨,这就是人生。生活需要我们充满勇气地南对败局,如何随打击,如何面对失败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之一。对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来说,遇到绝境,正是自我升华的最好时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是乐观和梦想创造的奇迹。对一个豁达从容的人来说,面对指责,正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的最佳参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不断地走向成熟,这是平和稳重创造的奇迹。对一个热情积极的人来说,遭遇失败,正是获得宝贵经验的一次经历,从失败走向成功,是一颗积极的心创造的奇迹。
  • 潜伏期

    潜伏期

    罗伟章, 1967年生于四川宣汉县,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作家研究生班。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文学奖等,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被有关专家称为“活跃的同辈当中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 梁漱溟口述实录

    梁漱溟口述实录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老朋友,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有过彻夜友好的长谈,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梁漱溟远在四川未能参加,据说,当天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曾感慨地说过:可惜今天的盛会有两个人不在场,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邵明叔。
  • 无尽神通

    无尽神通

    无限空间、神奇药圃、神兵道藏……叶辰东无意中开启了祖传龙形玉佩,内含无数玄机,修神级功法,练无敌战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此,他不再做废物,收圣兽、战古族、遇强越强,大势凌天,举世皆敌,踏出一条王者血路!
  • 异世淘宝女王

    异世淘宝女王

    穿越泛滥的年代,需要一点新鲜。地球太满,火星太远,跟着咱开发异界去。连锁淘宝第一家,垄断经营不发都难。随便挖挖也能挖出异界兵马佣?
  •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本书系列从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内容涵盖了勤奋、坚强、自信、乐观等诸多与孩子健康成长密切相 关的方面,入选的故事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了,版式活泼多样,容易激发 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够起到极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对于提高孩子的文 化素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大有帮助。《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主编韩震)为该系列其中一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收录了《宇宙中最神秘的谜团》、《 贝多芬猝死之谜》、《英国王妃戴安娜死亡之谜》等小故事。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