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800000003

第3章 听南怀瑾讲佛教 (2)

南怀瑾先生认为,《奥义书》的梵我哲学,其最终目的就是把个人的小我超脱升华而归到大我的大梵里去,如百川汇海,点滴归宗。整个宇宙群生,森罗万象,无非就是一个大我的变化而已。

佛教兴起前后的印度宗教哲学

从人生的立场来看,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演变,以及出世或入世等伟大人物的产生,和他的学术思想的建立,必然有一前因后果的线索可寻,任何一个宗教教主和大哲学家,也都不能例外。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从《吠陀》经典到《净行书》,再到《奥义书》,印度宗教哲学探讨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越来越严密,范围内容更为广博充实,但《奥义书》中的思想仍未能摆脱婆罗门教的范围,漏洞百出。人类求真的根性促使人们产生更为深沉缜密的哲思,由此从宗教哲学中自求真谛的各派哲学,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前后纷纷独立,都自成其系统体系。

印度古籍中所言及的六派哲学,有时也包含非正统派的哲学,因此所谓“六派”并不确定,但就印度学领域内的术语而言,则纯指成立于公元前后的六个出自婆罗门教的学派。印度传统地将这一时期中承认《吠陀》权威的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吠檀多派、弥曼差派等六派哲学称为正统派,把否定《吠陀》权威的顺世派、佛教、耆那教等称为非正统派,即一般研究印度哲学者所说的正统六派、异宗三派。

对于正统六派,南怀瑾先生概括说,数论派的世界观即二元论,认为宇宙的根源有物质原理的自性和精神原理的神我,由此发展出大我慢、五知根、五作根、心根、五唯、五大、二十三谛等来说明群象;瑜伽派依照数论派的思想成立瑜伽哲学;胜论派立足于多元论,主张物理的世界观,用实、德、业、同异、和合、根本六句义的六种范畴来说明现实世界;正理派以胜论派思想作背景,发展因明的正理,确定认识的价值;弥曼差派继绍《净行书》的仪式;吠檀多派,继承《奥义书》的哲学,稍加修整,另换一番新面貌。

数论派是六派哲学中成立最早的学派,与瑜伽学派为姐妹学派,相传生活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迦毗罗仙人为此派初祖,主张“二元论”,亦即由纯粹精神和根本物质的相互关系来开展出现象世界。这一学派的根本经典,是由自在黑所撰写的成书于4世纪的《数论颂》。南怀瑾先生指出,数论派的哲学思想,显然由婆罗门的宗教意识脱颖而出,倾向于理性的探讨和生命的研究,要求解脱轮回而证道果。中国《大藏经》中数论派的典籍,有真谛所译的《金七十论》,可资研究。但整个思想系统,和理论的条理,仍然缺点很多,不能自圆其说。

瑜伽派的哲学体系,除了对最高主宰神的看法之外,其余几乎同于数论学派的理论,但这一派对“瑜伽”的修行有极为详尽的说明。2世纪至4世纪间编纂的《瑜伽经》为其根本经典。南怀瑾先生指出,瑜伽派虽与数论派同根,但数论派的宗旨更倾向于无神论的成分;瑜伽派则建立超然一尊的神——“大自在天”。瑜伽派的哲学,与其说它是学术思想,毋宁说它是实证主义,它的理论,也由于上古以来《奥义书》的层层蜕变,尤其注重禅思与观行,用身心求证宗教哲学的真谛,所用的方法,是近于科学的。印度任何宗教与学派,求证的方法,都离不开瑜伽的禅观,佛教也不例外,只是求证所得的,有程度深浅与见地正确与否的差别。

胜论派将一切与概念对应的存在,视为实在,将其分为六个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现象。即:实(事物本身,即佛语中的“体”)、德(事物的静的特性,宇宙万有的现象,即佛语中的“相”)、业(事物的动的特性,万有的作用,即佛语中的“用”)、同(事物间相对的同的关系,又指事物的存在特性)、异(事物间相对的异的关系,也指事物的最终差别)、和合(事物所具有的自体与属性等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又承继正统婆罗门思想,重视祭祀,主张生天说。公元100年至200年编纂的《胜论经》为其根本经典。中国《大藏经》中收藏有玄奘法师译、慧月论师著的《胜宗十句义》。所谓“句义”即是指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十句义”是在上述六个范畴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有能(与实、德、业有内在联系,并可使之共同或单独产生特定结果的句义)、无能(与实、德、业有内在联系,并可使之不共同或单独产生其他结果的句义)、俱分(相对的同和异,即把同句义限于存在性,将异句义限于最终差别性,其余相对的同与异另成一句义)、无说(事物的非存在状态)。

胜论派的句义论中包含了此派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看法,如极微论、因中无果论、量论等。南怀瑾先生指出,印度文化的传统精神,最后的宗旨都是求得人世间的超脱,因而,求得精神的解脱才是胜论派的最终目的。其对物的方面研究是为获得真知,等同于纯粹的知识论。

正理派主要是从事正确的论证与论理的探求,据说与胜论派为姐妹学派。根本经典是编纂于公元250年至350年间的《正理经》。南怀瑾先生认为正理派开创的目的在于求真知,达到智慧的解脱。其严谨的推理体系都只是正理派的一种方法,而非其大目的。

弥曼差派的主要意图是把《吠陀》中记载的祭仪作论理的解释,并依此进行实践。其根本思想是:《吠陀》文献非人类或神所造,而是在久远的过去世界即已存在,是圣者依据神秘的力量所感应得到的。《吠陀》圣典的权威性是绝对的,完全没有矛盾或重复无用的语言。此派的根本经典是编纂于公元100年左右的《弥曼差经》。南怀瑾先生指出,弥曼差学派发挥阐扬《吠陀》的祭祀和教法的正统解释,思维考察《净行书》的内义,因此创立“声常住论”,认为《吠陀》经典的文字语言,除了“语意”以外,它的文字“语性”还是永恒、共同、常存不变的。《吠陀》的文字,就是天启的经典,不容否认就是真理,而字声都有极神秘的力量,《吠陀》为最高无上的原理,所以梵文字声,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哲学的基础,启后期佛教——密教咒语的理论根据,非常有力。

吠檀多派和弥曼差学派为姐妹学派,主要以研究《吠陀》文献中的《奥义书》为主。依该派所述,宇宙的根本只有“梵”,而人我的生命本体,实际上就是“梵”。若依据圣典而了知此一真理,即得解脱。现今所见的《梵经》,约编纂于公元400年至450年间,是其根本经典。

这六派的学说虽呈多样性,但任何一派都承认《奥义书》中的业与轮回的思想,而以从轮回解脱为其究竟目的。由于各派皆以自派所说为正确,因此彼此之间屡有论难,与佛教诸派及耆那教之间也常生论争。大乘佛教中观派、瑜伽行派论的书中,可见到佛家对各派的批判。

顺世派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支派,主张随顺世俗,倡导唯物论的乐主义。这一派主张地、水、火、风等四元素合成人的身心,人若命终,四大亦随之离散,五官的能力也还归虚空,所以人死后一切归无,灵魂也不复存在。这一派否认轮回、业,也否认祭祀、供仪、布施的意义;在认识论上主张感觉论;在实践生活上主张快乐论,并反对婆罗门所主张的祭祀万能主义,而倾向于诡辩的思想。

除了“吾人身心系由四大和合而成”的主张,这一派认为世间一切生物、非生物都是由四大构成;四大可分析“极微”(即物质的最小单位),而于极微之外,世间无任何余物。并进而论定:人虽有精神作用,然而这一作用不过是物质的结合所产生的状态,所以,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快乐。

当释迦牟尼在传教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也十分强大。对此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一派及时行乐的思想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凡在动荡的社会,悲凉的时代,或文化历史趋向下坡路时,不产生积极奋发的作为,便走向消极而沉醉于现实的享受。这种思想和主张,即便没有形成学派,也自然存在于人们普遍的意识中,而一经人提倡,言之成理,见之于行事之间,便自会形成一派力量。

耆那派在佛典中又称尼乾外道、裸形外道、无渐外道等。其创始人是被该教信徒称为“大雄”的尼乾陀若提子,原名伐弹摩那。据南怀瑾先生介绍,这一人物和释迦牟尼同一时代,出生在吠舍离近郊的刹帝利族,二十八岁出家求道,修行十二年,自认为已大彻大悟,而得“耆那”(胜者)的称号。在他后半生的二三十年间,组织沙门群众,游化于摩揭陀、吠舍离两国间,最后死在摩揭陀的波婆村。死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分为两大派,白衣派和裸形派(天体派),或称为空衣派。佛经中称他为尼乾子。当摩揭陀国有大饥馑,僧统婆陀罗(Bhadrabahu)率领他的一派,移往南印度。其余留在摩揭陀的一派,结集经典。但另一派,不承认这一结集,而且认为南方主张裸形(天体)派的才是正行。摩揭陀派穿白衣,因此种种就造成了白衣派和裸形派的分裂运动,到了公元1世纪时,两派实际分裂。后来更又分出许多支派,时至今日,南印度一些修道的人,还是如此。

耆那派认为宇宙由“命”与“非命”组成,命有动与不动两种。动的命是被束缚的众生,轮回于世间,普遍存在于一切存在之中,其种类可分六种:单根(身),如植物;二根(舌、身),如虫;三根(鼻、舌、身),如蚁;四根(眼、鼻、舌、身),如蜂;五根(眼、耳、鼻、舌、身),如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人。不动的命存在于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之中。非命分为定形与不定形两种。定形的非命为最小而不可分的原子所组成,具有色、香、味、触的属性。不定形的非命为时间、空间、法、非法。时间为一切存在的持续、变化、运动提供可能性。空间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场所。法是运动的条件,如水能帮助鱼游动。非法是静止的条件,如树荫为旅客休息提供了方便。

耆那派还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本性是清净圆满的,但为业所系缚。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其流入命并附着于命上,称作漏入。业有八类:智业障覆命的智慧;见业障覆正确的直觉;受业障覆命的幸福,滋生苦乐;痴业障覆正信,产生情欲;寿业决定生命长短;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种业决定种性、国籍;遮业决定性力。若要获得解脱,必须制御八业。其制御方法是持五戒,修三宝。五戒是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淫欲、不蓄私财。三宝是正智、正信、正行。耆那派实行各种苦行,认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旧业,使新业不生,达至寂静,使命呈现原有的光辉,脱离轮回苦,获得解脱。耆那派禁止祭祀,戒除杀生,这些精神都与佛教相同。

依据印度固有文化以及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前后时期的印度宗教和哲学的大致情况,南怀瑾先生认为,凡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所积累的文化思想都不简单。印度上古时期的学术思想,虽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因缺乏一个大一统的时期,文化思想的流派也就变得庞杂不清。而我们要想了解佛教的渊源,就需从印度固有文化哲学着手去了解研究,以免误入其它各派哲学思想的范畴里去。

◎教主释迦牟尼的事迹

一个宗教的成长,必然有它的文化背景,但开创这个宗教的教主,以他个人的历史,与所建立的宗教,关系更为密切。所以研究一个宗教之先,必须要了解教主的生平,这是不可忽略的事。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不管是哪一种宗教,在言及教主的生平时,或多或少都要加上一层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传说,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足以衬托教主他的崇高和伟大。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越来越多地被置于当今时代的标准下予以新的仲裁,往日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也在所难免。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南怀瑾先生认为,与其紧抱着神奇传说不放而不能被普遍意识所接受,不如从人本主义的思想出发,潜心研究教主的生平,以明了如何发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如何由人格的升华而至超凡入圣,如此反而易于被人接受和信赖,并且对宗教本身的地位也不会有所贬抑,对教主生平的认识也较为客观平实。

同类推荐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宠妻成瘾:亿万前妻买一送二

    宠妻成瘾:亿万前妻买一送二

    (汐若新书已发,书名《完美婚宠:帝少vip爱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一起快乐玩耍~么么哒)“老婆我们复婚吧,”某男可怜兮兮盯着某女。某女傲慢的抬起头,“我不要,除非……”********某一天,“儿子,你爹地想要和你妈咪复婚,你怎么看?”腹黑儿子很变态,“妈咪你忘记了没良心爹地当年怎么对待你的吗?”杨绍林因自己有这样一个混蛋儿子而感伤。小丫头笑嘻嘻的说:“妈咪,你和爹地复婚吧,这样我们就不会是没有爹地的孩子。”当腹黑遇上腹黑,外加一个腹黑儿子,拼的是经验,拼的是演技,那么,且看谁更技高一筹。【本文已完结,放心阅读。】风汐若的群号:【139845733】,微信:【keshirui3310】
  • 山村一夜:叶紫作品精选

    山村一夜:叶紫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面具鲜妻

    面具鲜妻

    “帮我!”被陷害撞进他的怀抱和他一夜纵情。未婚有孕,嫁入豪门,她变成抢妹妹未婚夫的小三!豪门暗斗,惊天换心,豪门媳妇,她步步维艰!儿子生病,他却守在情人的卧榻;结婚纪念,他领旧爱示威!如此渣男,果断踢之!只是既然踢了,他还缠上来做什么?
  • 妖孽王爷纨绔妃

    妖孽王爷纨绔妃

    相公,是要自个儿挑出来的。云小丫头说这话时,正猫在某人怀里打呵欠,那个得意劲。闺塾师是个正经职业,云未是个不正经的小丫头,纨绔大小姐,臭名昭著,令得将军府外门可罗雀,劣迹斑斑。可巧看上的男人高不可攀,云未眼珠一转,装成闺塾师混迹各个高门后院。嗬,一不小心出了名。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弑仙

    弑仙

    神秘的巨鼎,竟内含惊世功法!幸运的小子,天生孕育天地之根,意外获得神鼎传承,从此踏上成仙之路!激烈争夺,成昆仑外事弟子,潜入湖泊获五行之力,狂刀傲剑挑战极品神力!修仙路,登天而行,不是仙,却能弑仙!
  • 狼神契约

    狼神契约

    本文男主角凌轩,本是现代的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在国外三年,准备回来跟女朋友结婚的时候出了车祸,被撞死了。灵魂穿越到了一只刚出生的狼崽身上,成了一只丛林里面的狼。凌轩拥有的依然是人的记忆和人的思想,对于这一事实无法接受,而且也搞不懂狼之间的交流和语言,但是他能够感受到之间的亲昵和温馨气氛。他的父亲现在是雪狼王,他自然也成了将来的继承人,他稍微大了一点之后,他们在丛林里巡视着自己的领地,以免别人来侵犯自己的领地,在那里发现了一群蒙面黑衣人,三男两女,在狼群的必经之路上,估计是要做些什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你一定要知道的博弈常识全集

    你一定要知道的博弈常识全集

    博弈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生成败密切相关。本书摆脱了博弈论惯有的复杂与枯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使读者轻松了解博弈论的原貌。同时,将博弈论常识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便于读者用博弈论的视角和思维来生活,从而帮助大家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人生的大赢家。
  • 让你成为最美、最可爱的女人

    让你成为最美、最可爱的女人

    人生并非苦旅,不要总是把境况看得那么糟糕。调整情绪,放飞心情,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精彩的一天,每一天都可以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样,连疾病都会远远地躲着你。 当然,人都会有疲倦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适时清理自己的情绪,大声宣泄自己的不满,而不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要面带微笑地对所有人说:“不用担心”。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全新的挑战,男人们也很少有喘息的机会,他们需要“另一半”的温柔、关心、体贴和宽容。 以上这些,你都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