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700000003

第3章 菩提座下禅 (2)

这正符合林清玄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忙”使得人心性浮动,心意不专,缺少了觉受与观照的能力,使得这种天生的觉照变得薄脆了。而禅者是对生活专一的融入,对现代人因“忙”而丧失感受生活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只有专一于一种体验,才能体验生命中的难得,得其意于一刹那,才能得其意于一天,才能得其意于一生、得其意于永生永世。

这才是人们参禅、修禅的真正意义。

所谓禅

从前讲禅宗的人,常喜欢标榜禅的超乎逻辑、超乎理性、超乎言语道断,这使得禅有一种神秘性,甚至变成没有道理可讲,有的变成“沉默大师”,有的就胡说八道了。

——《沉默大师》

想要修禅、参禅,先要理解什么是禅。

从严格的语言意义上来说,所谓“禅”这个名词,是“禅那”的简称,从巴利语 Jhāna 音译而来。梵语是 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一种有层次的冥想,小乘佛教将它分成毗婆舍那(Vipassana,意为观、慧)与三摩地(Samādhi,意为止、定、心一境性)二者。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它也是大乘六波罗蜜之一。安世高汉译出的经典,是最早传入的小乘禅修经典。其后鸠摩罗什及佛陀跋陀罗译出更多大小乘禅修经典,但赋予它大乘的意义,是指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这是大乘禅观传入中国的开端。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

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禅宗主张修道不见得要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主张“人人皆可修禅”。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许多新禅法,诸如云游等,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在修行上,禅宗不特别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是随着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从凡入圣”,而更是要“从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现代中国禅宗基本教义主要记载在《六祖坛经》上,例如: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但如果仅凭以上一段话,随随便便给“禅”下一个定义,那么“禅”也就不是“禅”了。若有心问禅,总不会得到这样解释就顿时开悟,理解禅的含义。

到底什么是禅?林清玄先生曾讲过一个善慧大师的故事:

有一天,善慧大师去见梁武帝,身上穿着和尚的袈裟,头上戴着道士的帽子,脚踏儒鞋,武帝看到他穿的这么奇怪,就问他说:“你是和尚吗?”

他指一指帽子。

“你是道士吗?”武帝又问。

他指了指鞋子。

“那么,你是方内的人了?”

善慧指一指袈裟。

这个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什么是“禅”。

禅并非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也并非只从某一处得来。禅综合了释、道、儒三家,它既有佛家出世的慧解,道家的自然无为观念,也有儒家的入世精神,如果仅凭借穿戴或外观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来判断,那是无法领会“禅”的境界的。

举凡对佛学有点儿了解的人,都能看出这问题提的有些于理不通,因为禅是不能讲的。佛曰:“不可说。”谓真理可证知,然不可以言说诠示。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早已超越了思维言说的层次的。有些好讲禅之“神通”的人,尽是在语言、声色上打转,例如自己听见佛菩萨怎么说,例如见色见光,这些也许不是他自己的妄想,但只要有声有色,那就不知道落入第几义里了。然而,“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借言语来说明。

鼎州大龙山智洪弘济禅师,与僧之间的一段问答也极为经典。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即汝便是。”曰:“如何领会?”师曰:“更嫌钵盂无柄那。”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这是参禅者口中的禅机。凡有人问禅,禅师总以佛偈作答,短小几句,无限深意。飘到个人的耳里,落到个人的心里,便有各样的理解,每一个人便是一道禅。《华严经》上载:“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了。

林清玄先生认为,禅虽然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但是在其中有一个“如如”。它之所以令人觉得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正是因为在它的里面有直觉、超越、独断的成分,说出来会失去原意,而不是说他里面空无一物。禅的“不可说”,不是“不想说”,更不是“没有什么可说”。《六祖坛经》上说:

“善知识!冓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冓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的,“禅”是这样一种意思:外面看来像岩石刚硬,如孤峰绝壁一样的寂寥,其实内在是非常宽阔清凉的,还有一股不涸不溢的甘泉,在其中汹涌流动。

当初六祖慧能得衣钵,担心他人争夺,向南方潜走,被惠明追到,惠明问了法,心中仍有疑惑,问说:“上来密语密意外,不负有密意否?”

六祖说:“与汝说者,既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当六祖说“秘密就在你身边”,惠明顿时心安,他感慨道:“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典出于此。林清玄先生以为,我们饮水之时不但冷暖自知,而且是自饮自解渴。惠明的问题,禅者知道,但他给出的答案只解决了惠明的疑惑,并没有解决其他人的问题,所以这只是针对某一个人而言的“禅机”。

并且,禅是一种直观的开悟,而不是推论得来的知识。禅的智慧与一般知识的最大不同,是知识里使用眼睛与意识过多,常使宇宙的本体流于零碎的片段;而禅的智慧是非常主观的,是心与眼睛处在统一状态的整体。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真正的“禅”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什么,而是自己的心中感觉到的,就在某个的瞬间,你的心中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空明,那时便是明白了禅的真正意思。

禅从来处来

……禅不是在走出因果的世界,而是找到一个清明的不被蒙蔽的心灵,开启整个人生精神上的新境界。

——《丈夫气宇如虹》

禅道从哪里来?据说是起源于一个如此美丽的故事:

经典上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便是禅的来处。如此静美,只需一朵花,一个微笑,世间大意便以阐明,还有什么比这更优雅。但也正是因为它过于优雅和传奇,因此有些人只道他是一个传说,说此公案在禅宗创立之前并未见于经典。

然而不管传说也好,史实也罢,总之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如此美好的故事,考据是否有这样一件事,本就不是修禅本意,从这一公案中领会到的深意,恐怕才是这传说存在的意义。

无论如何,世人皆尊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一代初祖。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因此,一般都认为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教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

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达摩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593)、三祖僧璨(?—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2—675)、六祖慧能(638—713)。唐高宗凤仪二年(677年),慧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影响渐大。唐朝初年,僧人慧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

慧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慧能弟子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近代学者胡适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印度禅的二十八祖的法脉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六祖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慧能的思想,但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前面已经说过,禅来自于印度佛教,以大乘禅观传入中国作为开端。在佛陀时代之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带来了他们的宗教,称为婆罗门教。雅利安人与印度当地的居民战斗,经常会呼唤神灵的协助。在战胜之后,则需要感谢神灵的帮助。他们并不怕死,认为光荣战死之后可以上升天堂。因此,婆罗门教之中,充满了许多祭祀的仪式,以及赞颂神的赞美诗。这些仪式及赞美诗都收在《吠陀》经典之中,梵文是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唯一语言。负责宗教仪式的人,称为婆罗门。负责战斗的武士阶层,则称为刹帝利。

但是印度当地居民信奉的是土著宗教,他们的代表人物,则是沙门。沙门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独居,不结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动以求进入禅定。他们不相信《吠陀》中记载的神祗以及升天之说,但他们相信轮回转世,认为今生所做所为(称为业),会影响到来世的好坏。要脱离轮回,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苦行而得到解脱。《梨俱吠陀》中所说的“牟尼”,也是属于沙门中的一种。

到公元前七八世纪,兴起了奥义书信仰,它与婆罗门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门传统的影响,他们相信轮回业报,崇尚禅定苦行,但是他们也相信婆罗门经典,追求梵我合一。奥义书信仰以秘密传授的方式,主要流传在刹帝利阶层中,后者对婆罗门阶级不满,认为宗教特权不能由他们独占。在后世,逐渐形成了婆罗门六派信仰中的数论、瑜伽二派。

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具有许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属于婆罗门、沙门这两种传统。佛陀本人就曾经向阿蓝迦蓝学习不用处定,向郁头蓝弗学习非非想定,也曾加入苦行沙门,一天只食一颗麻麦。因此佛教兴起之初,也被认为是属于沙门团体中的一个分支。在教义上,佛教与耆那教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也是因为他们同属于沙门传统所致。

同类推荐
  • 汉魏六朝诗鉴赏

    汉魏六朝诗鉴赏

    该书选收了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诗歌九百余篇,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鉴赏、评价这一时期绚丽多姿的作品及其光辉艺术成就,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
  • 群蜂飞舞

    群蜂飞舞

    本书系汇集了众多当代一流名家自选的代表作品,专为文学爱好者量身打造,引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中心地带。《群蜂飞舞》为著名作家阿来的作品精选集。 《群蜂飞舞》分中篇小说和散文二部分,内容包括《行刑人尔依》、《阿古顿巴》、《槐花》、《老房子》、《群蜂飞舞》、《声音》、《血脉》、《野人》、《鱼》、《月光下的银匠》等。
  •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慷慨笑骂,笔耕学问,这是李国文近年来文章的鲜明特色,放眼时代。广泛得到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著名作家李国文的散文随笔独树一帜。神游千古,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8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短诗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背影(朱自清作品精选)

    背影(朱自清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热门推荐
  • 一朝为后

    一朝为后

    所有都知道她很柔弱,只是一个眷顾自己幸福的小女子。可是当她披上战衣撕杀战场的时候。当她披上凤袍指点江山的时候。谁还敢说她柔弱?!他,是她的夫君,位高权重,却不爱她。当他爱上她的时候,她的心却摇摆…他,是她的表哥,盖世英才,纵使有感情也只能掩埋。可是当一份揪心的遗嘱,一颗春药的药力,他们又会怎样?!他,飘然世外的琴师,却也是她曾经要以身相许的人。当他以医师的身份介入他们之间,局势又会怎样的变化?他,最不起眼的他,永远不离不弃的守着她,难道才是她的良人吗?________推荐自己的文文<倾城>不会让你失望的喔~~~已经完结啦``VIP文。。《邪君妖妃》应该也是不错的文`嘿嘿——————推荐好朋友糖糖宝贝:十六岁,我被迫嫁入豪门
  • 重生之晓晓

    重生之晓晓

    谁说的穿白衬衣的男人就是王子?她被他该占的便宜都占了,却成了传说中的第三者。她作为老爹的女儿,还怕行情不好?踹开这混球就是!五年后华丽转身,在酒店和小时候的“小霸王”相遇,英雄救美什么滴后……那个,大哥,我真不是你女朋友啊?不要乱摸乱啃啊!
  • 大唐平叛传(下)

    大唐平叛传(下)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本书以唐玄宗天宝年安禄山叛乱为背景,叙述了平叛战争中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书中除了以大手笔描写了千军万马拼力厮杀的恢弘场面,百十位出场的人物更是描写得活灵活现,显示出作者在历史、天文、地理、哲学、艺术及宗教等方面丰富的知识底蕴。大手笔、大气度、大时空在大历史背景下跃然纸上,最冲击思维的特色是作品主题立意高远,自始至终都在呼唤着人们淡失的爱心和良知,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思想。
  • 野望——涅磐之凤翔

    野望——涅磐之凤翔

    人的野心究竟有多大?****老天爷给了我超凡的头脑,代价是我的生命和活力。曾经,我的希望是能够用自己的双脚走向世界,亲身去感受天地的脉搏,然而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我却开始奢望着更多,更多……人的野心,究竟有多大?======================================================================================野望,亦可译作欲望,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男人的欲望、女人的欲望。涅磐,是死而复生的代名词,这是一个重生的灵魂,寻求自我的故事。凤翔,凤凰的展翅,一飞冲天,无可抵挡!这是一只浴火凤凰的腾飞故事。从一无所有到权倾天下,她凭借的是什么?在重生的世界,她要留下自己曾经存在的印记。然而在这过程中,她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倒追男神攻略

    倒追男神攻略

    女宠男,爆笑,有爱!奇葩嫩模看上了路过的优质男神大叔,于是本着不要脸,不要命,不要三观的原则开始了倒追。“我深信老牛和嫩草是天生一对的,大叔迟早会被我的爱感动的。男神,我来也!”她望着男神的背影,振臂高呼。三流野模因为很二很天真,把人见人怕,一个眼神就能把女人吓得抽筋吐白沫,冷酷尊贵的男神雷得外焦里嫩。她逼婚不成,毅然出走。女屌丝可以逆袭,野模也可以转身成为耀眼的世界超模。只是那时,她已经不傻不天真。男神,想吃回头草,我却嫌你老了!
  • 重生之名门贵妻

    重生之名门贵妻

    顾若瑾,前世号称商界女王的她被未婚夫抛弃,好友背叛,最后惨遭母亲毒害,带着真相含恨而终。重生后,她是人人鄙夷、家族厌弃的恶女,姐妹们算计仇视的(继承人选)对象。可她既然获得重生,那就势必要独揽大权!不再重蹈前世覆辙——名、利、权!她,尽握在手之时!定要掀起家族、商界新一轮风暴!!——宴会上,顾若瑾高调现身,重击自家姐妹,高傲的宣布:“今后,我,顾若瑾!将以继承人的身份正式进驻——顾氏!”——可当一切慢慢步入轨道时,却发现与那个玩转黑白两道,名动豪门的贵公子权慕锦纠缠不清。是命运使然,还是刻意的安排?她将如何选择。。。【
  • 弑神破天传

    弑神破天传

    李玄天机缘巧合下获得了上古大神弑天的记忆,从此踏上了不同寻常的修炼道路,无数的精怪,魔头,仙人,神人将会陆续出现,且看李玄天与一众朋友如何笑傲寰宇。
  • 失落的成功经典: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生法则

    失落的成功经典: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生法则

    本书是一部永恒的励志经典书,也是一部成就梦想的成功秘笈。书中用通俗质朴的语言为读者揭秘成功者需具备的几种特质,其中包括:不放弃、靠自己、有坚定的信念、拥有积极的心态、使用正确的语言、相信直觉和奇迹、淡然处世、为致富做准备……只要有了上述积极心态和信念,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向您招手!
  • 世界最美的散文

    世界最美的散文

    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着或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一篇美文就是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让你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则故事就是一泓深邃的哲理清泉,帮你开启生命的智慧之光……优美的散文,教会我们用心去拥抱生活,用爱去燃点希望。期望读者在品味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