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体内调和,有益于涵养“五气”。涵养“五气”,又会反过来促进“五脏”的调和。

赏析

这是鬼谷子讲“养气”生“志”的一句话。这里的“气”是指“五气”,即“神、魂、魄、意、志”。与五气相对应的是“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真人通过修“心”以养“神”,修“肝”以养“魂”,修“脾”以养“魄”,修“肺”以养“意”,修“肾”以养“志”。“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体内调和,有益于涵养“五气”。涵养“五气”,又会反过来促进“五脏”的调和。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养“五气”、养“五脏”,其目的不只是为了养生长寿,而是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五脏”养好了,“五气”自然就足了。“五气”足了,就要去用“心”去悟。这个“心”包括四个方面:志也、思也、神也、德也。有“气”,才能养“志”;“志”坚,才能“思”清;“思”清,才能“神”聚;“神”聚,才能涵“德”。具体酝酿志向的方法可如下:第一步,放松全身,让“九窍”、 “十二舍”自然运转。“九窍”,指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尿道和肛门。“十二舍”,即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感觉的对象。当身心处于安静放松状态,再进行第二步。第二步,开悟。开悟有两种,一种是与生俱来的得道真人,属于天赋。一种是靠后天修炼的圣人,属于勤奋。一般人属于第二种,通过不断修炼,不断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理想。第三步,归一。知道了自己的理想,就要归心、养气、直奔目标去实现它。
所以,养“五脏”、修“五气”,都是为了“养志”。只有静气平和,才能更好地“养志”。魂魄聚合,能量满满,“志”就比较容易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志”也并非最终目的,中间还有“思”清与“神”聚,最终目的是涵“德”。就是柳宗元说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才是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与目标。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厉害?你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评价他俩的
一、不怕粉丝会打架,就怕粉丝有文化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厉害?其实,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自古及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争论不休。对于百姓来言,由于情感最朴素和真挚,根本就没有什么“一二三四五”,我喜欢就是喜欢,你能怎地?不服,打啊!由于老百姓占绝大多数,故而总是会发生为“诸葛亮和司马懿打架”的现象。即便如今也是如此。读书号2023-05-23 10:20:210000数学最容易丢分的33个知识点,都是要考的
读书号2023-05-26 10:21:450002灵隐寺一副对联,历经1700年风雨,仅凭14字,点醒无数世人
杭州灵隐寺内,有这样一幅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花开则谢,月满必缺,人生没有十全十美,遗憾才是生活本色。正如《道德经》中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凡事追求圆满,反而过犹不及,知足常乐,把握分寸,便是人生的最好状态。人生哪能多如意《道德经》有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活于世,总是喜乐参半,祸福相依,没有事事如意的生活,更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读书号2023-05-23 09:33:090000扫地僧并非所向披靡,他曾败于一对夫妻之手,那对夫妻却反目成仇
金庸的武侠著作总能让人读得意犹未尽,即便落下了剧终的帷幕,读者们仍是恋恋不舍。好比《天龙八部》,在书中的末尾,萧峰在雁门关自尽,段誉、虚竹分道扬镳,踏上了不同的人生之旅,然而善于“留白”的金庸依旧没有阐述诸多谜团。比如扫地僧身怀盖世武功,为何要藏身少林寺,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和尚?其实,结合金庸留在原文里的暗示来看,扫地僧并非所向披靡,他曾败于一对夫妻之手,那对夫妻却反目成仇。读书号2023-05-26 15:28: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