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尖底瓶用途,科学研究改写认知: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
上个世纪,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众多别具特色的小口尖底瓶,贯穿于仰韶文化的全过程,历时长达2000余年,伴随着仰韶文化的成长、辉煌、衰落。其中,西安半坡遗址的尖底瓶(见下图)与甘肃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最具特色。

在西安半坡小口尖底瓶的影响下,距今5000年时的仰韶晚期,甘肃马家窑文化又演化出了一种新型尖底瓶(下图,现代手工复原),被称之为“彩陶旋涡纹尖底瓶”。因此,马家窑尖底瓶与半坡小口尖底瓶一脉相承,属于继承与改进的关系。

然而,对于小口尖底瓶的用途,不少学者却出现了重大错误。
起初,学者普遍认为尖底瓶是既省力又方便的汲水器,并将之编进中学教材教辅等(下图),但半坡遗址工作人员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合作实验,发现尖底瓶汲水并不实用,基本特征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座右铭源于此,中庸思想也与之有关),装满水之后就会翻倒,装一半才能“正”,因此汲水说不可信。
既然不是汲水器,那么尖底瓶又是什么用途呢?现代科学研究取得重大发现,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这一研究发现,让我们不得不对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产生新的怀疑,即至少苏美尔文明的部分源头未必不在中国!

尖底瓶的用途:一种新型酿酒器
近几十年来,考古专家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尖底瓶中的残留物,以判断它们的真正用途。
第一次研究,四个不同区域的仰韶中晚期的尖底瓶,距今约6000—5000年,与三个中原地区的前仰韶时期遗址的小口鼓腹罐,距今约9000—7000年,其中之一是贾湖遗址陶器。结果证明,这些陶器都是酿酒器,以黍或稻米为主要原料。其中,距今约9000年的贾湖遗址,再度被证明拥有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不过,第一次研究的两组样本,中间存在千年间隔,此时正处于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小口尖底瓶初现之时。正因如此,2017年时又有了第二次研究,样本为2件半坡遗址和9件姜寨遗址的不同大小的尖底瓶(上图)。
经过科学分析之后,研究结果颠覆认知,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发表的《半坡和姜寨出土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的酿酒功能》一文,对此有详细分析,其中三个重要结论如下:
首先,所有尖底瓶都有酒的残留证据,而尖底瓶在仰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表明“酒被当时人们普遍享用,而不是少数精英人士的奢侈品”。

其次,小口尖底瓶属于一种新型的酿酒容器,相比前仰韶时期的小口鼓腹罐,尖底设计更利于沉淀与发酵,至今啤酒厂仍采用尖底设计的罐子酿造。因此,小口鼓腹罐与尖底瓶是一种继承与改进的关系,一脉相承。
第三,尖底瓶口的边沿,存在磨损的微痕形态,而2个姜寨尖底瓶标本中发现芦苇茎叶的证据,表明古人将芦苇吸管插入尖底瓶中饮酒。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芦苇管喝酒,在中国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至今犹存(见上图)。

甲骨文的继承:文字印证了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商代时,仰韶小口尖底瓶已经消失不见,但令人惊奇的是,甲骨文上却还大致保留了这一历史,比如“酉”与“饮”二个字形。
甲骨文中的“酉”,本义是“酒”,字形见下图,就是尖底瓶的形象。与之类似“酒”(旁边多了水形,会意酒水)、“尊”(双手捧酒坛)、“奠”(酒坛置于平台之上)、“福”(双手捧着酒坛,准备放到旁边祭台上)等文字都有“酉”字旁,而无论“尊”、“奠”还是“福”都一种礼仪,因此它们这种字形,说明中国“无酒不成礼”习俗的历史及其悠久。

甲骨文中的“饮”,就是一个人伸手扶着尖底酒坛,张口吐舌向一个坛子舔饮的形状。但奇怪的地方在于,喝酒之人舌头似乎是分叉的,这又是什么原因?
上文学者研究发现,尖底瓶中发现芦苇茎叶的证据,说明古人是用芦苇管喝酒的,因此笔者认为“饮”字反映的应该是古人用芦苇管喝酒的场景。

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往往反映了时代的风貌,由此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酉”、“饮”等文字,可能不是始于商朝,而是在更远的仰韶时期就已经出现。
其实,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除了上述文字异常之外,比如距今7300多年的双墩刻符(下图),已经形成语段文字特点,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三大造字方法,共有630多个符号,被广泛使用于周边地区。因此,中国文字的出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只不过因为文字载体容易腐朽的缘故而失传,又因为甲骨文的特性而部分保留了下来。

中国文化西传:苏美尔的来源?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仰韶遗址”,由此揭开了仰韶文化面纱。但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源于中亚,故而提出了“中华文明西来说”。此后半个世纪,中国考古证实中亚彩陶源于中国,即仰韶文化曾经向西传播,与“中华文明西来说”截然相反。
问题在于:仰韶文化西传之后,对苏美尔文明有无影响呢?不妨先看看以下两点:

首先,苏美尔、古埃及的尖底瓶
苏美尔、古埃及也有大量尖底瓶,造型与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一模一样,且用途也与中国的一样,都是酒器,古埃及的应该传承于苏美尔,但它们都比仰韶文化要晚一些。其中,苏美尔与古埃及也采用芦苇管喝酒。(上图,古埃及尖底瓶壁画,下图,芦苇管喝酒)
问题在于: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与半坡尖底瓶一脉相承,但苏美尔、古埃及的尖底瓶却缺少演化过程,那么苏美尔的尖底瓶从何而来?显然,要么违背发展逻辑的自创,要么源于中国。

其次,楔形文字上的尖底瓶
中国亚述学家拱玉书指出:“陶器符号在西亚没有影响楔形文字的起源,就目前所知,楔形文字的起源和陶器符号没有关系。”
简而言之,楔形文字突然出现,仿佛从天而降,所以拱玉书认为是“英雄造字”,即英雄一时兴起造出一套系统的、抽象的文字,故而才没能在中西亚找到源头。
然而,通过下图可见,楔形文字中有马家窑尖底瓶演化出的字形,与中国文字中的“酉”几乎一模一样。既然如此,其他楔形文字的源头是不是也在中国?


仰韶文化西传,至少传播到了中亚,这是已经肯定的事实。而从尖底瓶来看,仰韶文化传播到了两河流域,并对苏美尔文明产生影响,包括部分楔形文字、酿酒饮酒文化等,最终又影响古埃及文明。因此,中华文明对苏美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今还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苏美尔文明至少有部分源头在中国。
欧阳锋一生都在挑衅五绝,为何独独不敢惹这2个准五绝,原因很现实
世上总会有一些人,执念很深,毕生都在追求所谓的名和利。武侠江湖上,侠客们的金钱观很淡泊,但是对名声十分看重。想要成名于江湖,最重要的就是武功卓绝,成为最强的那个人,所以,绝大多数的武者,都会对天下第一的名号,垂涎欲滴。例如,华山之巅那场五人七日七夜比武论剑的盛会,一直为后人膜拜,而那位凭真本事拔得头筹的王重阳,即使并未实际出场,也能让后人心服口服地尊他为“天下第一高手”。读书号2023-04-18 18:18:170000三国中有很多的称号,但这四人却以神兽为称,你们知道是谁吗?
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的了解吧,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读者可谓是不少,而一部三国演义,也是道尽了三国的英雄事啊。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很多人因为武艺高强而出名,而有的人是因为出谋划策而出名,后世为了对他们表示尊敬,为此纷纷冠宇他们称号,像“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小霸王”孙策等等,可是在三国中有四位英雄被后人以动物神兽为称,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读书号2023-04-17 17:02:200000霸屏!90后女生还原《西游记》中多位女妖造型,致敬经典
《西游记》是许多人心中的童年记忆但小时候光顾着看猴了吧?剧中的妖精们也都是绝色!南京女孩,B站UP主:朵朵花林最新的一期视频火翻网络“复刻《西游记》里的十大女妖”评论直呼“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白骨精凶残狠毒,诡计多端,变化无定擅长用美丽的外表、动听的语言迷惑人心黑狐精电视剧中新加的角色原本是白骨精的军师白骨精死后,成为黄袍怪手下读书号2023-05-23 12:55:240000最全最经典连载一一精编古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对偶箴言5000句(五字版,第7辑)
●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人生万里路;走好每一步。●人亲财不亲;人熟礼不熟。●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玩笑忌伤人;诙谐忌粗俗。●无妻不成家;无梁不成屋。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