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尖底瓶用途,科学研究改写认知: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
上个世纪,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众多别具特色的小口尖底瓶,贯穿于仰韶文化的全过程,历时长达2000余年,伴随着仰韶文化的成长、辉煌、衰落。其中,西安半坡遗址的尖底瓶(见下图)与甘肃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最具特色。

在西安半坡小口尖底瓶的影响下,距今5000年时的仰韶晚期,甘肃马家窑文化又演化出了一种新型尖底瓶(下图,现代手工复原),被称之为“彩陶旋涡纹尖底瓶”。因此,马家窑尖底瓶与半坡小口尖底瓶一脉相承,属于继承与改进的关系。

然而,对于小口尖底瓶的用途,不少学者却出现了重大错误。
起初,学者普遍认为尖底瓶是既省力又方便的汲水器,并将之编进中学教材教辅等(下图),但半坡遗址工作人员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合作实验,发现尖底瓶汲水并不实用,基本特征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座右铭源于此,中庸思想也与之有关),装满水之后就会翻倒,装一半才能“正”,因此汲水说不可信。
既然不是汲水器,那么尖底瓶又是什么用途呢?现代科学研究取得重大发现,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这一研究发现,让我们不得不对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产生新的怀疑,即至少苏美尔文明的部分源头未必不在中国!

尖底瓶的用途:一种新型酿酒器
近几十年来,考古专家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尖底瓶中的残留物,以判断它们的真正用途。
第一次研究,四个不同区域的仰韶中晚期的尖底瓶,距今约6000—5000年,与三个中原地区的前仰韶时期遗址的小口鼓腹罐,距今约9000—7000年,其中之一是贾湖遗址陶器。结果证明,这些陶器都是酿酒器,以黍或稻米为主要原料。其中,距今约9000年的贾湖遗址,再度被证明拥有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不过,第一次研究的两组样本,中间存在千年间隔,此时正处于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小口尖底瓶初现之时。正因如此,2017年时又有了第二次研究,样本为2件半坡遗址和9件姜寨遗址的不同大小的尖底瓶(上图)。
经过科学分析之后,研究结果颠覆认知,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发表的《半坡和姜寨出土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的酿酒功能》一文,对此有详细分析,其中三个重要结论如下:
首先,所有尖底瓶都有酒的残留证据,而尖底瓶在仰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表明“酒被当时人们普遍享用,而不是少数精英人士的奢侈品”。

其次,小口尖底瓶属于一种新型的酿酒容器,相比前仰韶时期的小口鼓腹罐,尖底设计更利于沉淀与发酵,至今啤酒厂仍采用尖底设计的罐子酿造。因此,小口鼓腹罐与尖底瓶是一种继承与改进的关系,一脉相承。
第三,尖底瓶口的边沿,存在磨损的微痕形态,而2个姜寨尖底瓶标本中发现芦苇茎叶的证据,表明古人将芦苇吸管插入尖底瓶中饮酒。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芦苇管喝酒,在中国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至今犹存(见上图)。

甲骨文的继承:文字印证了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商代时,仰韶小口尖底瓶已经消失不见,但令人惊奇的是,甲骨文上却还大致保留了这一历史,比如“酉”与“饮”二个字形。
甲骨文中的“酉”,本义是“酒”,字形见下图,就是尖底瓶的形象。与之类似“酒”(旁边多了水形,会意酒水)、“尊”(双手捧酒坛)、“奠”(酒坛置于平台之上)、“福”(双手捧着酒坛,准备放到旁边祭台上)等文字都有“酉”字旁,而无论“尊”、“奠”还是“福”都一种礼仪,因此它们这种字形,说明中国“无酒不成礼”习俗的历史及其悠久。

甲骨文中的“饮”,就是一个人伸手扶着尖底酒坛,张口吐舌向一个坛子舔饮的形状。但奇怪的地方在于,喝酒之人舌头似乎是分叉的,这又是什么原因?
上文学者研究发现,尖底瓶中发现芦苇茎叶的证据,说明古人是用芦苇管喝酒的,因此笔者认为“饮”字反映的应该是古人用芦苇管喝酒的场景。

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往往反映了时代的风貌,由此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酉”、“饮”等文字,可能不是始于商朝,而是在更远的仰韶时期就已经出现。
其实,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除了上述文字异常之外,比如距今7300多年的双墩刻符(下图),已经形成语段文字特点,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三大造字方法,共有630多个符号,被广泛使用于周边地区。因此,中国文字的出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只不过因为文字载体容易腐朽的缘故而失传,又因为甲骨文的特性而部分保留了下来。

中国文化西传:苏美尔的来源?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仰韶遗址”,由此揭开了仰韶文化面纱。但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源于中亚,故而提出了“中华文明西来说”。此后半个世纪,中国考古证实中亚彩陶源于中国,即仰韶文化曾经向西传播,与“中华文明西来说”截然相反。
问题在于:仰韶文化西传之后,对苏美尔文明有无影响呢?不妨先看看以下两点:

首先,苏美尔、古埃及的尖底瓶
苏美尔、古埃及也有大量尖底瓶,造型与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一模一样,且用途也与中国的一样,都是酒器,古埃及的应该传承于苏美尔,但它们都比仰韶文化要晚一些。其中,苏美尔与古埃及也采用芦苇管喝酒。(上图,古埃及尖底瓶壁画,下图,芦苇管喝酒)
问题在于:马家窑遗址的尖底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与半坡尖底瓶一脉相承,但苏美尔、古埃及的尖底瓶却缺少演化过程,那么苏美尔的尖底瓶从何而来?显然,要么违背发展逻辑的自创,要么源于中国。

其次,楔形文字上的尖底瓶
中国亚述学家拱玉书指出:“陶器符号在西亚没有影响楔形文字的起源,就目前所知,楔形文字的起源和陶器符号没有关系。”
简而言之,楔形文字突然出现,仿佛从天而降,所以拱玉书认为是“英雄造字”,即英雄一时兴起造出一套系统的、抽象的文字,故而才没能在中西亚找到源头。
然而,通过下图可见,楔形文字中有马家窑尖底瓶演化出的字形,与中国文字中的“酉”几乎一模一样。既然如此,其他楔形文字的源头是不是也在中国?


仰韶文化西传,至少传播到了中亚,这是已经肯定的事实。而从尖底瓶来看,仰韶文化传播到了两河流域,并对苏美尔文明产生影响,包括部分楔形文字、酿酒饮酒文化等,最终又影响古埃及文明。因此,中华文明对苏美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今还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苏美尔文明至少有部分源头在中国。
耗时6天,我将高中物理46道选择题真题,汇成32页笔记,都是重点
对于高中物理来说,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实在是太多,而在高中我们接触的物理只能算是入门,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知识范围有多广,难度有多深。但仅仅是这入门的难度就难倒了大部分的同学们。学物理你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同学们会呈现两级分化的形式,喜欢物理的,物理成绩都非常高,甚至有的满分,但其他科却成绩不好,也就是偏科;但讨厌物理的或者是对物理无感的,成绩平平,不高也不低,与其他科目没有区别。。。读书号2023-04-22 19:29:460000殷梨亭直到最后才弄懂,纪晓芙明明被强迫,为何事后又爱上了杨逍
坦白说,《倚天屠龙记》中,男主张无忌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多么感人,很多人还认为张无忌“滥情”。也难怪,张无忌在至少三四个女主当中反复横跳,而自己偏偏还算不上“海王”,多少有些感情线不清不楚的嫌疑。而在倚天中,其实并不缺少更感人的爱情故事,比如峨眉派纪晓芙和明教光明左使杨逍。读书号2023-05-26 16:35:080003最全最经典连载一一精编古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对偶箴言5000句(四字篇,第2辑)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时不我待;势不可当。●真穷好过;假富难当。●贼名难受;龟名难当。●失意休馁;得势莫狂。●穷莫失志;富莫癫狂。●财大气粗;艺高口狂。●仁不轻绝;智不简方。●谷要自长;人要自强。●宁可认错;不可说谎。●头回上当;二回心亮。●外贼易打;内奸难防。●明枪易挡;暗箭难防。●有病早治;无病早防。●鱼不离水;瓜不离秧。●狗急跳墙;人急悬梁。00003月8日,就是妇女节,不是什么女神节,更不是什么女王节
今天是3月8日,一年一度的妇女节。这一天是神圣的,也是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一天。可是在某些无良商家和某些女人的眼里,这一天不是什么妇女节,而是女神节、女王节。好好的一个妇女节,变了味,失去了意义,被某些女人不承认,被某些商家别有用心,实在是令人觉得气愤和无奈。读书号2023-04-19 19:10:310000金庸写了一部六亲不认的武侠小说,读完让人冷汗直冒,不敢再看
金庸写了一部六亲不认的武侠小说,读完让人冷汗直冒,不敢再看初读《连城诀》,给我的感觉是这又是一部主角奇遇不断,艳遇不断的爽文武侠小说。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越读下去越发现这部小说跟金庸以往的作品是不一样的。似乎写得很暗黑很瘆人,到处都有恐怖可怕的情节,让人感到不寒而栗。读书号2023-04-19 15:14: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