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业的祖师爷(65)梳箆业祖师爷【赫连】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5月9日
苏南常州的木梳和篦箕,为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特产。据传源于东晋,至明代已驰名南北,清代曾作为皇室贡品,有“官梳名篦”之美称。旧时城乡妇女梳妆多争相选购,传其有避邪、延寿功能。当地女子出嫁,必以一对黄杨如意梳作陪嫁。梳篦分日用型和装饰型两类,前者朴素无华,价廉物美,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后者精雕细刻,还镶嵌着珠玉牙石等,比较贵重。梳篦行业一直继承着以家庭副业户为基础,并有篦业公所的行会组织。

制梳业奉赫连、皇甫二位为始祖,
制篦业则供奉春秋时的发明人陈七子为祖师。
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和九月二十八,梳篦业均要祭祀祖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州市和武进地区有梳篦生产者近万人,加工户达1200余家,产品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虽然组建起好几家梳篦工厂,但仍有保持着世袭分散的家庭作坊形式的,继承着传统工序。
制梳业为什么要供奉赫连?据说,梳篦的发源地是江苏省常州市。那里的人世代相传家家户户都做梳篦,至今还有“木梳街”、“篦箕巷”。当年常州有一个叫赫连的年轻人,在战乱中被黄帝俘虏,关在牢里,蓬头垢面,头皮奇痒,只好做了个像五根手指一样的梳子,天天梳头解痒。这事被一个叫皇甫的看守看见了,感到很新奇,就把梳子要过来献给了嫘祖娘娘。嫘祖用此物梳头觉得非常舒服,就去劝丈夫黄帝把赫连放了。黄帝答应了,但为时已晚,赫连早已做了刀下之鬼。无奈,嫘祖就叫皇甫在常州开创梳子的制作,从此留下了梳业制作,这就是要供奉赫连、皇甫的道理。
在社会上还流传着篦业制造的鼻祖,
其一:篦子的来源,传说是出于一个叫陈七子的工匠之手。他为解决梳子齿疏的问题,利用织土布的断竹筘,中间以两根竹棍夹紧作横档,再用麻线结扎牢固,把竹齿削尖磨光,制成了第一把篦子,因为篦齿密,竹齿又有弹性,用它梳头瘙痒,就连头发里的污垢、虱子等都能篦得干干净净。后来这事被官府知道了,就命他开办一家作坊,招收徒弟,专门制作竹篦。由此,竹制的篦子流传开来。陈七子一直活到了73岁,后被大家奉为竹篦的祖师。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本行同仁即举行纪念陈七子的活动。
其二呢,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更加古老的传说: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长期在外勤奋工作,自己头上生了虱子也不觉得咬。等治好了洪水,回到家中,就觉得虱子咬头皮难以忍受。他只好把鲁班大师请来,为他想办法。鲁班见大禹每天都痛苦地用手指抓头皮解痒,灵机一动,就用木头做了个多齿的木梳,代替手指抓痒。大禹以后每天用木梳梳头,觉得又解痒又舒服,可是头上的虱子还是不能全梳下来。后来,大禹又把鲁班的大师兄张班找来,让他再想想办法来治头上的虱子。张班是竹匠,就用竹子做了比梳子齿密得多的篦子,叫大禹试试看。大禹用这篦子梳头果然很管用,几下就把头发里的虱子刮了下来。于是也就留下了竹篦这一行。

在江湖上卖梳篦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买卖,可它却是江湖生意的首领。据说在庙会上五行八作的生意人,都要听卖梳篦的安排,其他生意人谁也不能先响家伙、出声开张作买卖只有等卖梳篦的一张嘴,锣鼓才能鼓起来,叫卖声才能叫起来,生意人才能开张。如果庙会的会头故意刁难生意人,只要卖梳篦的一收摊,其他生意人也会立即收摊不千了,这叫“叩棚”。如果问题解决了,卖梳篦一出摊,其他生意会立即恢复。卖梳篦的都是自产自销,这就足以证明梳篦行在五行八作中的地位。
和珅与名著《红楼梦》
读书号2023-05-23 12:55:040000各朝代中央集权制演变
读书号2023-05-10 12:33:430000古龙小说十大未解之谜,恐怕有些问题连古龙本人都难以回答出来
古龙是位很有武侠天赋的小说家,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却在有限的生命里,写出了不少经典而精彩的作品。他的去世,是武侠界的重大损失。随着古龙的去世,古龙小说中的一些谜团,也成了永远的谜团。今天我们来聊聊古龙小说中的十大未解之谜,这些当初古龙挖过的坑或者遗忘的坑,恐怕即便古龙依然在世,也难以全部回答出来。1、第七种武器到底是什么武器?读书号2023-04-19 11:56:1400002023高考语文64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古诗文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也是一个必得分的题型。背了就能得分的内容,转给你身边的高三朋友吧,最后几天,别松懈!1.《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