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有何依据?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语道出地理和人文环境对人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也相去甚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人群形成了显著的才能和性格特征,而有一些人又通过自身作为推动着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最为典型的,应当是秦汉时期的“山东(关西)”和“山西(关东)”。当然,彼时的“山东”“山西”并非此时的山东省和山西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崤山以西地区,又因函谷关在附近,所以又称“关西”和“关东”。在秦汉时期,这两个地区具有明显的人才分布特征,班固曾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总结道:“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范晔也在《后汉书·虞诩传》中写道“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也即是说,“山东”一代,出现丞相比较多,而“山西”,出现的将帅则很多。这似乎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规律总结,但其实是反映了不同区域背景下所形成的的人才地理分布格局。如果弄清楚当时“山东”和“山西”的具体环境,便可见此种说法的合理性,或者说这种现象的必然性。
“山东”和“山西”以一条山脉和一个关隘为界,两者之间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自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和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而秦汉时期,直至隋唐,国家的政治中心始终在东西京之间,“关东”和“关西”紧密围绕,自然而然成为了各路人才聚集之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山西”地处农耕民族与西北游牧部族交错分布的地区,战事频繁、民风剽悍,为了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及应付民族冲突,当地人民形成了勇武善战、崇尚武力的民族性格,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培育良将的沃土。秦汉时期,除开籍贯不明者,“山西”将军数量都远超“山东”,后世所熟知的王翦、蒙恬、蒙武、霍去病、霍光、赵信等人皆来自“山西”。
而与“山西”相对的“山东”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是当时农业发达的地区,农业发展促进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因此“山东”地区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得到了极好的条件,成为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这种情况下,“山东”读书之风盛行,文才灿若星河,出现很多丞相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西汉46位丞相中,“山东”独占32人而“山西”仅有9人,东汉165位丞相,“山东”111人,“山西”仅39人,其差异之大可见一斑。当然,环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更不能决定一群人的成就,但也不能否认环境对于人才培养和人类发展具有不可磨灭之作用。前面提到了地理和人文环境对于“山东”“山西”两地出现显著人才格局的影响,此外,政治因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被秦朝“尚武”风气影响的“山西”众所周知,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功利轻伦理,并且极其推崇法家理论,秦国大力发展军事,就必须要培养秦人的尚武精神,公元前365年,商鞅变法中,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军功的政策,规定不管地位高低,只要立有军功,便可封官加爵,这些政策的推行,极大程度上激励了秦人好战、乐战的情绪,一度造成了“民闻战而相贺”、“民之见战如饿狼见肉”的社会现象,而“山西”一代战争频繁,更调动了当地人参与战争的积极性。秦人的“尚武”风俗一直延续至汉朝,虽然在汉朝,统治者一心想整顿蛮夷,大力发展“山西”农业,一度实现了农业大发展的局面,但在汉末,西部匈奴犯境,又有羌人叛乱,随着汉羌战争加剧,“山西”一代,游牧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与羌人长期的战争中,也就再次产生了一批善战的军事人才。“山西出将”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讲学风气带动“山东”的文化发展早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官方垄断的教育开始下移,私学之风渐盛,而兴办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正是来自“山东”的孔子。孔子的教学活动不仅时间长,而且培养的弟子有成就的也较多。史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有名有姓有成就的77人中,籍贯为今山东的有55人,河南的有7人,河北的有6人,陕西的有3人,山西的有2人,江苏的有1人。可见,在他所教授的学生中,在“山东”的居多,因此,当时“山东”一代也因为孔子讲学以及其弟子的传播,文化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基础。
到了汉代,“山东”地区的私学教育依然发达,在已经出土的山东汉墓画像石中,有一幅“讲经图”,画像正面有一方形高堂,三面回廊,上面坐着一个老师,招手作讲学状,对面有一个人双手捧牍,侧耳恭听,堂前还有十三位弟子手里捧着简牍,环着围坐。山东其它地区及河南等地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画像石,而这些地方大部分处于秦汉时期的“山东”地区。除了讲学之风的带动,汉代所推行的选举制度也极大的激励了读书人学而仕的理想,统治者们向士子大开利禄之门,读书学经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当时民间更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俗语,可见当时社会对于读书学经的倚重,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当时“山东”一代,人们的生活极其富足。
所以,山东农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广大人民群众不愁物质生活,自然就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有朝廷仕禄激励,下有社会风气推动,也就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山东出相”的现象。当然,“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并未贯穿各个朝代,秦汉时期,因为政治中心在二者之间,此现象的出现具备很重要的基本条件,而自宋朝起,受统治重心和经济中心移动等影响,这个显著的人才地理分布格局便不复以往了。
高考倒计时54:我总结了高中英语词块 佳句 写作模版,7天拿高分
对于高中英语来说,它是需要我们去不断积累的一类科目,这不仅仅是因为英语与语文有着相同属性的内容,都说语言类;更重要的是想要把英语学好,你的词汇量要达到某一高度,而语法方面也是同样的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读书号2023-04-22 19:42:3200002023高考语文64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古诗文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也是一个必得分的题型。背了就能得分的内容,转给你身边的高三朋友吧,最后几天,别松懈!1.《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0000班主任:我总结了高中英语的语法巧学巧记,适合英语小白哦,快看
对于高中英语来说,都是很多同学们的一个头疼的科目,看到一大堆不认识的单词还有短语却不知道哪里开始,很是让大家感到困惑。其实想要把英语的成绩提高,光是背一些单词和短语是不行的,千万不要忘记英语还有语法这一部分,语法就好比是一座桥梁的骨架,而单词和短语却是用来丰富这座桥梁骨架的,所以说想要学好英语,语法和单词这两者缺一不可。读书号2023-04-22 17:21:000000将《水浒传》踢出语文课本!太毒了,浙江省教育厅的回应来了
#网民称《水浒》应从课文中清除#?“将《水浒传》踢出语文课本!会让学生颠倒黑白,严重影响青少年思想发展…”,看了浙江省教育厅的回应,是个正常人,都会这样想的…看看有才网友的举报:1、《水浒》存在污蔑丑化女性、情节不合逻辑、歌颂滥杀无辜的内容,会对中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做推广宣传,还要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做课外读物。读书号2023-04-23 15:04:150000《三国演义》最惨背锅侠原来是他
作者:叶开《三国演义》里有三个悲惨人物,是小说里最惨的背锅侠。第一个是曹操麾下,分发口粮的仓官王垕。曹操统兵十七万,与袁术手下大将李丰在寿春攻战。李丰坚城拒战,固守不出。曹军将士众多,粮食急耗殆尽。王垕时为管粮官任峻部下,为粮食短缺向曹操禀告数次。曹操说:“那就改成小斛吧。”王垕说:“士兵们埋怨怎么办?”曹操说:“不要紧,老夫自有妙计。”王垕执行老大指示,大份改小份。读书号2023-05-10 14:10: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