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说到刘备,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便是一个儒雅俊才、仁君圣主的文弱形象,可以说和帝王相世格格不入的,可刘备从一介草民到后来能与曹魏共分天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可刘备何以能打下一片江山的呢?民间有句俗话是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似乎是点破了刘备善用哭来笼络人心的真实,这个说法似乎是来自于对《三国》中对刘备善哭形象的总结。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至少哭了三十次以上,而把别人感动哭的次数也有二十余次。
当然,小说始终是一种艺术创作,为了饱满和丰富人物形象,作者往往会注入诸多主观上的渲染和加工,而不难想见,过惯了苦日子、崛起于市井闾里之间颇有任侠情怀的刘备,一个有草莽本性的人真的有那么爱哭吗?
吹散历史的浓雾,翻开更接近史实的《三国志》,会发现事实确非如此。
据陈寿记载,相比好哭,刘备更加善怒,其中明确记载刘备发怒的次数就有九次。
一次是刘备在夺益州之前,为激发军队士气,怒气冲冲慷慨陈词:
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恡于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当然,这种“怒”必然是作秀成分更多,为了激怒将士,是出于同仇敌忾的必要。
但其余的“怒”,都是出自本性的自然流露,无一例外是刘备为了宣泄对他人的不满,如“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以及“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可见刘备在形势不利、军情紧急的情况之下,依然大怒不止,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其善怒的本性表露无遗,这显然成为了他的性格弱点。
刘备的另外一次大怒是在关羽被杀后,“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这一次发怒几乎消灭了刘备所有的理智,不辨局势,不顾劝谏,为了报仇兴兵伐吴,差点破坏三国鼎立的均衡局势。
刘备的怒,是有失理性的,也是他草莽本质的体现,此种性格也直接给他本人以及辛苦建立的蜀汉政权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和悲剧性结局,最终曹魏政权抓住刘备这一性格弱点,刘备伐吴不成,在陆逊的火烧连营中败下阵来,一路丢盔弃甲逃到白帝城,抱憾而终。
而刘备的真实的哭,又是怎样的呢。
在《三国志》种,刘备大哭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多为他人而哭,如“刘表死,哭于表墓”;又如“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又如“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而有一次,刘备感叹老年将至大功未成而哭,史载: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可见,刘备的哭实则是处于真情实感的流露,其建立政权并未因哭得益,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刘备善哭的渲染,显然是过分夸大了。
而对比来看,刘备的怒要多于哭,其易怒的性格弱点导致刘备在行事上具有冲动和鲁莽的特点,而刘备的哭有体现出他多愁善感的一面,是他对于身边友人以及臣子的真情流露。
正因为此,刘备在创业途中,鲜有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旷达情怀,最终也只能成为一方之主,难以创下帝王伟业。
但另一方面,刘备的怒与哭都格外真实,这种在乱世之中鲜有的真性情,使刘备成为了众多士人愿意追随和效劳的一代枭雄。
饰演小鱼儿的七位演员,第一位最受古龙认可,第四位最受观众认可
提及古龙的《绝代双骄》,是很多喜欢武侠迷的朋友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非常幽默风趣,非常有后期古龙的风格。是古龙风格转型的一部作品,从此之后,古龙不再模仿金庸等武侠大师的作品风格,开始独辟蹊径,走上了古龙独有的风格。读书号2023-05-25 13:01:170000人生6副后悔药到底有多苦?北宋名宰相的《六悔铭》道尽人间悲喜
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浓的滋味!一生至少要读一次!北宋名相寇准有《六悔铭》,写尽现实百态[比心],句句入心,读懂了,人生大境界!《六悔铭》北宋.寇准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官行私曲,失时悔。为官时徇私枉法,利用职权行使不正当的行为,等到失事时才后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读书号2023-04-23 15:41:380000史上最牛红颜:1400年前就实行了“一夫一妻制”!
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沉静的读书人主播|航达作者|利物浦早茶配乐|绿野仙踪;结尾曲|青原01在我眼中,隋朝就是一盘芥末生鲜,温和也辛辣。它也太短暂,如烟火般绚烂。要谈隋朝,就离不开鲜卑独孤氏。6世纪中叶,独孤家有女初长成,一共七个,俗称七仙女。读书号2023-05-23 13:31:3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