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死

病入膏肓,吃再多的仙药也无济于事
文/ 大圣
公元前210年七月,河北沙丘。
秦始皇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行进在返回首都咸阳的途中。
这是秦始皇登基后的第五次巡游,旅游团从去年十月出发,南下湖北、安徽,进入浙江、江苏,沿海岸线北上到山东,再到河北,计划经内蒙、山西返回陕西,途径十省区,行程数千公里,在大秦帝国的版图上,画一个完美的圆圈。
这是一次艰苦的长途旅行,尽管是皇家豪华旅游团,沿途都是五星级接待,但你想想当时的条件,坐着马车,木头轱辘,一路颠簸,车内没有空调,冬天冷夏天热,生活上各种不便,哪有在宫里舒服?
皇帝还好,苦的是那些随行人员,风餐露宿,鞍马劳顿,已经在外面漂泊了半年多,身心疲惫,加上天气炎热,大家嘴上不敢说,心里都在抱怨。
更难以忍受的是,到河北沙丘之后,负责交通保障的中车府令赵高让人买了好多鲍鱼放在车上,这大夏天的,又没有冰箱,鲍鱼很快就腐烂了,队伍中自始至终弥漫着腥臭的味道。
随行将士们都在心里嘀咕:在山东那么多海鲜你不买,走到河北了想起买鲍鱼?又贵又不新鲜,都臭了也不舍得扔,拉回去给谁吃?陛下在车里难道闻不着吗?也不说说他。
当时,大家并不知道,马车里那个号称万寿无疆,一直追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已经死了好几天了,拉鲍鱼正是为了遮盖尸体散发出来的腐臭。1
秦始皇死得很突然。
据内部不可靠消息,皇帝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生前患有癫痫、哮喘、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别看每次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时候,他老人家总是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其实,都是硬撑的。
特别是巡游以来,一路条件艰苦,吃不好睡不好,但皇帝陛下仍坚持在车上办公,每天批阅来自全国各地的奏折。
每天批阅多少件?对不起我们是论斤的,那个时候没有纸,文件都写在竹简上,秦始皇每天要批阅120斤,老大一堆,所以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有时太监熬不住睡着了,醒来时发现,皇帝房间里的灯依然亮着。
炎炎夏日,这样超负荷的工作,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是一个年近百半的老人,终于,秦始皇积劳成疾,病倒了。
位于河北邢台的沙丘行宫,曾是赵武灵王驾崩之地,秦始皇在这里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御医又拿着各种仙药让秦始皇吃,秦始皇说:“都给我滚出去,什么仙丹,什么长生不老药,全特么是骗子!”
弥留之际,他手书遗诏,让远在边疆监军的长子扶苏火速赶回咸阳,主持自己的丧葬典礼,并继承皇位。
遗诏密封好后,交给了赵高,秦始皇最后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说完便与世长辞,享年49岁。

秦始皇意外病故,除了照顾生活起居的几个贴身侍从、御医之外,只有中车府令赵高、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和丞相李斯三个人知道。
怎么办?
皇帝驾崩,事关天下安危,为了稳定局势,免生意外,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一商量,决定对外封锁消息,秘不发丧,一切仍按照皇帝健在的情况进行,该送饭送饭,该送奏折送奏折,只是路上不再停留,快马加鞭,火速赶回咸阳。
此时,秦王朝出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巨大的权力真空,赵高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重大决定,扣留发给公子扶苏的遗诏,独自去找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对胡亥的性格为人非常了解,一见面,赵高就开门见山:“皇帝驾崩,遗诏单独发给扶苏,对你连提都没提,你心里咋想?”
胡亥说:“我能咋想,服从安排呗。”
赵高说:“现在遗诏就在我手上,谁来继承皇位,咱们完全可以操作,你难道就没点儿想法吗?”
胡亥怎么可能没想法,只是颇有顾虑:“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如此不义不孝不能之事,勉强为之,天下不服啊,别人不说,只怕丞相李斯这一关就过不去。”
赵高说:“放心,丞相那边我来搞定。”2
赵高转头又去找李斯。
李斯曾是思想家荀子的学生,秦朝老臣,已经70岁高龄了,在朝中极具威望,手下党羽众多,抢班夺权这种事,必须得到他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赵高把来意跟李斯一说,不出所料,李斯当场翻脸:“先帝尸骨未寒,我们篡改遗嘱,这是大逆不道啊,身为臣子,怎么能怂恿胡亥做这样的事情呢?!”
赵高说:“丞相糊涂啊,你想想,扶苏最信任的人是大将军蒙恬,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如果继位登基,你这个丞相的位子还坐得住吗?”
一句话点到了李斯的要害,大家都知道,他与蒙恬一向不合,他不由陷入了沉默。
赵高趁热打铁,软硬兼施:“我们合力辅佐胡亥上位,对大家都好,这件事如果你不支持,将来的后果,你应该能想到吧?”
反复权衡之后,李斯长叹一声,接受了赵高的提议。

于是,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结成政治联盟,开始实施抢班夺权计划。
行动第一步,就是篡改遗嘱,解决扶苏。
他们仿照秦始皇的笔迹,宣布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以不孝的罪名,赐死扶苏;以不忠的罪名,赐死蒙恬,驻边的三十万大军交由副将统领。
这样行吗?你让人家自杀人家就自杀?真的会那么听话吗?
是的,就是这么听话,远在边疆的扶苏接到父亲的亲笔信,当时就懵了,真是祸从天降啊,一时万念俱灰,哭了一通之后,当时就要自杀。
将军蒙恬赶忙劝阻:“且慢且慢,这事儿有点蹊跷,恐怕其中有诈,先搞清楚真假,别急着死啊。”
扶苏根本不听,说:“父赐子死,何能复请?”转身回房间,拔剑自刎。
我们看影视剧,经常有皇帝下旨让大臣自杀的情节,多数情况下,都是钦差带着人马包围了府邸,寡不敌众,大臣无法反抗,也怕连累家人,才被迫就范。
扶苏这次不一样,远在边陲,手握重兵,其实完全可以抗旨不尊,甚至起兵造反,但是,并没有,他乖乖自杀了。
扶苏死的时候,心里到底是咋想的,谁也不知道。
蒙恬则拒绝自杀,坚称自己无罪,要面见皇帝申诉,被接替他的副将软禁了起来。3
扫除了夺权的最大障碍之后,胡亥和赵高松了一口气,巡游队伍返回咸阳后,对外发布讣告,举国哀悼,沉痛悼念秦始皇。
与此同时,公布遗嘱,拥立胡亥继位登基,史称秦二世,李斯继续担任丞相,赵高则升任郎中令,跻身最高权利的核心。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秦二世想把关押中的蒙恬也一并赦免并重新启用,毕竟这个人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人才难得。
赵高和李斯双双反对:“万万不可,与忠诚相比,能力一钱不值,他终究是扶苏的人,不但不能赦免,还应立刻杀掉,包括他的弟弟将军蒙毅,也应该一并除掉,免生后患。”
秦二世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先后赐死了蒙氏兄弟。

秦始皇一共有34个子女,秦二世胡亥是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他用篡改遗嘱的方式逼死了大哥,自己当上了皇帝,心里一直不得安宁,生怕那些哥哥们造反,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赵高就跟他说:“其实,不光是您这些兄弟姐妹,就连那些老臣也在私底下对陛下登基议论纷纷,颇为不满,心里都是不太服气的,这是当前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秦二世说:“那怎么办?”
赵高说:“首先,陛下应该大胆启用新人,新提拔起来的干部,必定会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其次,对那些居功自傲不听招呼的老臣,罗织罪名,坚决清洗,只有这样,位子才能坐得稳。”
秦二世便按照赵高的计策,一方面突击提拔干部,对各级领导班子实行大换血,特别是一些要害部门的领导,几乎换了个遍。
另一方面,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不太听话的皇族和老臣,搜集材料,搞政治迫害。
在这场政治清洗中,秦二世和赵高大开杀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胡亥的33个兄弟姐妹全部杀光,又接连诛杀了一大批不听话的大臣。
在这场政治大屠杀中,咸阳城腥风血雨,满朝文武人人自危,为了自保,大家纷纷向秦二世和赵高表忠心,秦二世执政时期,政治环境的险恶肃杀,甚至超过了以残暴著称的秦始皇。4
在被迫害的老臣中,有一个人出乎大家的预料,那就是曾参与过“沙丘政变”,为胡亥登基立下大功的两朝元老,丞相李斯。
不是一伙的吗?怎么连自己人也搞?
当初,赵高和胡亥拉李斯入伙结盟篡权,不过是利用李斯的地位和声望,李斯也是被迫参与其中,如今,大功告成,他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深知内情又倚老卖老的李斯,又何尝不是胡亥的一个心病呢。
而对赵高来说,李斯更是自己升迁路上的一个绊脚石,70多岁了还占着位置不下来,老子什么时候才能进步?
于是,在赵高的一手策划下,李斯专案组秘密成立,开始搜集他的相关犯罪证据,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快,李斯被撤销了一切职务,押入大狱接受组织审查。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如何禁得住酷刑的折磨,在狱中,李斯被屈打成招,对各种莫须有的罪行供认不讳。
《史记》记载:“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所谓“具五刑”,就是先黥面(在脸上刺字),然后劓(割鼻子),砍断左右脚,再拦腰斩断,最后是醢(剁成肉酱),这是《大秦律》中的最严酷最残忍的刑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部法典的制订者,正是李斯。

除掉了李斯,赵高顺理成章升任丞相,一时风头无两,权倾朝野。
秦二世贪图享乐,军政大事一概交给赵高,对赵高言听计从,所有人都对他毕恭毕敬,赵高几乎成为大秦帝国实际上的当权者。
还有谁不服气吗?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赵高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测试,有一天,他牵着一头鹿上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要献给秦二世一匹宝马。
秦二世当时就笑了:“丞相你糊涂了,这明明是一头鹿呀。”
赵高不动声色:“陛下,这确实是一匹马,不信你问问大家。”
左右有的沉默不语,有的附和赵高:“对对对,丞相说得对,确实是马。”
只有少数几个人坚持真理,敢说实话:“这分明是鹿。”
如你所知,那几个说是鹿的,后来都被赵高找借口给干掉了。
“指鹿为马”事件之后,赵高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在朝中说啥是啥,一句顶一万句,再也没人敢有异议了。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高和秦二世联手导演的这场政治浩劫,使原本就千疮百孔的国家雪上加霜。
此时的大秦帝国,虽然还维持着表面的繁荣与稳定,但其实,早已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狂澜既倒,大厦将倾,疯狂的举动或许可以延缓末日的来临,却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病入膏肓,吃再多的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不久,安徽蕲县大泽乡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直接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 End -
萧峰之上,仅有扫地僧?你说是就错了,天龙这6人,萧峰1个都斗不过
天龙八部中,战绩辉煌的高手,非萧峰莫属,以至于,大家都觉得萧峰是无敌的,根本不存在对手,但事实却是,真实功力在萧峰之上的大有人在,除了秒杀一切的扫地僧之外,天龙还有6位高手让萧峰甘拜下风。最没有争议的扫地僧最没有争议的一个人,应该就是扫地僧了。虽然在扫地僧缺少防备的情况下,萧峰十成功力的一记降龙十八掌,可以把对方打吐血,但是,对方丝毫没有丧失战斗力,而那只是因为扫地僧从来没有把萧峰当作对手。读书号2023-04-18 18:03:450000天龙时代有位高手武功盖世,即便逝世多年,仍让黄衫女念念不忘
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绚丽多彩,让无数读者们流连忘返、乐在其中。金庸的武侠著作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和他塑造的江湖高手息息相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上《越女剑》,金庸一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每一部小说里都有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江湖中人,他们神乎其神的武功修为、豪气万丈的大侠气概以及缠绵悱恻的爱恨纠葛,都让整个江湖更加有血有肉。读书号2023-04-17 18:01:130000诗词启蒙|笠翁对韵(七虞):车其磊(注释)
续:笠翁对韵(一东)笠翁对韵(二冬)笠翁对韵(三江)笠翁对韵(四支)笠翁对韵(五微)笠翁对韵(六鱼)笠翁对韵上卷七虞红对白①,有对无。布谷对提壶②。毛锥对羽扇③,天阙对皇都④。谢蝴蝶⑤,郑鹧鸪⑥。蹈海对归湖⑦。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麦饭豆糜终创汉⑧,莼羹鲈脍竟归吴⑨。琴调轻弹,杨柳月中潜去听⑩;酒旗斜挂,杏花村里共来沽⑪。【注释】读书号2023-05-23 10:14:460000人间太苦!4人组团跳崖自杀,下辈子也不来了!谁才是背后杀手?
#媒体:张家界跳崖者疑似“约死”#这是一个悲伤的事件,很多人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有没有隐情?一人来自福建,一人来自河北,一人来自河南,一人来自四川。来自天南地北的4人,为何约好在同一处地方跳崖?4人自杀前还清醒的,知道声明免责,自杀是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无关!究竟是什么让4个陌生人一起约死?有人说:张家界那几个孩子纵身一跳,留给父母一辈子悲伤…读书号2023-04-23 15:50:290000读《红楼梦》:贾宝玉“杀死”的四个女人
作者:阿赖耶识贾宝玉是一个出生在花园中的男子,所以他爱护花朵,也爱护如花朵一般风华正茂的姑娘。可是嘴上说着爱护姑娘的贾宝玉,却连累四个女人,因他早死。一、金钏投井自尽作为贾府的丫鬟,百分之九十都做着同一个梦,想攀高枝,想成为贾府凤凰蛋贾宝玉的房里人。金钏作为王夫人的大丫鬟,和贾宝玉的交集是很多的,而且两人经常调笑是否要吃嘴上的胭脂,金钏也有心攀附贾宝玉。(金钏)读书号2023-05-23 10:15: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