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只写到1644年,并没有写南明4帝?
《明朝那些事儿》有两大特点,是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而且脉络清晰,使人看罢是意犹未尽,明白了何为“历史比小说精彩多了”这句话。
不过《明朝那些事儿》讲到1644年便结束,并没有讲到南明,是很多读者所不明白的,作者当年明月也没有在书中有所说明,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试着分析一番。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当年明月最具有发言权,不过也联系不上,所以我们就从各个方面客观入手分析。
首先《明朝那些事儿》顾名思义讲的就是明朝的事儿,明朝的国祚是276年,起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所以全书以1644年结束,是很正常的情况。南明身为明朝亡国以后的割据政权,延续时间又不长,内部历史又是各种混乱,所以没有延伸也正常。
虽然很多人在个人情感上认为南明也是明朝一部分,但客观来说,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就意味着明朝的全国性统治结束。
明亡以后,由忠于明朝的势力拥立明朝宗室藩王建立的南明,属实拿不出手,虽说占据了南方半壁江山,但问题是这个过程只持续了一年而已,因为到了1645年,清军南下,南明弘光政权不堪一击,不只是丢了长江天险,也丢了南京等重镇,随后的南明政权隆武、绍武、永历三个政权就是无险可守,更是没有了半壁江山,疆域处于不稳定状态。
到了1659年,永历帝更是逃往缅甸,也就是说明亡以后仅仅15年,南明政权就退出了大陆的竞争,到了1662年永历帝更是被吴三桂押往昆明绞杀。
以这个来看,南明真不能算入明朝之中,要是南明能像东晋和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怎么说也是占据东南半壁江山上百年,形成长期南北对峙的状态,那肯定能算入明朝之中。
更何况别看南明时间短暂,但是继承明朝的臭毛病可不少。
大敌当前,党争激烈,大臣与大臣之间没有同仇敌忾,反而多是互相攻击。而且是彼此防备,像郑成功被重用于隆武政权时期,虽然后来一度差点北伐光复南京,但是与永历政权并没有过深的联系,双方并没有配合好,可谓孤军奋战,最终失败告终。还有“两蹶名王”的李定国,本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甚至扭转乾坤,却被一直妄想自立称帝的孙可望在背后拖后腿,乃至捅刀子,最终也是功败垂成。
继统上也是一团糟,按时间顺序弘光帝是崇祯帝堂哥,隆武帝和绍武帝两兄弟则是远支宗室,论宗室血缘,只能追到明太祖朱元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之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是崇祯帝堂弟,虽然血缘关系很近,但同样并非直系,而且前后四帝的血缘关系不一,甚至并非前后继承关系。像绍武政权成立第一件大事就是同室操戈,与永历政权兵戎相见,结果大败,并且因此消耗实力,以至于面对清军毫无还手之力。
再往前来说,隆武政权时期,也是与鲁王监国政权互相拆台,互相对峙。整个南明给人从上到下的感觉就是,大敌当前,国仇家恨无所谓,内斗为先,即使只剩下方寸之地,也不会一致对外,而是先搞内部斗争,真是烂到根子里了。
所以参考这段历史,如果作者想要延伸写南明,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写到1659年永历帝逃到缅甸为止不合适,写到1662年永历帝被杀死吧,别看这么多短暂的时间,南明内部的烂事可是一箩筐,而且关系是错综复杂,写起来太浪费时间,太费脑筋了。
而且写了南明,不写台湾明郑势力吗?
台湾明郑势力可是到了1683年,是清朝康熙二十二年。
这么写的话,还要写清朝顺治和康熙两朝历史,总不能清朝地不写或者一笔带过,然后永历帝突然被杀死,台湾明郑突然降清吧?
这么一写,无疑是很复杂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尤其是当年明月这种写通俗历史,并非是写大历史,侧重点在于全面详细的作者来说,南明要延伸写起来,可是一个大工程,在时间成本上并不划算。
还有一个关键点,当年明月并非是全职作家,即使成名以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要延伸写南明史,对于他的工作时间安排来说也是比较冲突的。
而且观看当年明月在此书“后记”所说,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随心所欲之人,并非为了写而写,“始终觉得写这玩意儿,是个小得没法再小的事”。当然说是这么说,在写作期间,他还是认认真真,不敢疏忽的,还说道“继续写之前,先歇歇,累得慌”。
这说明当年明月写完《明朝那些事儿》其实已经很累,甚至已经不是那么随心所欲的状态,对于时间虽短暂,还是一团糟,看了更是让人生气的南明历史,也就放弃了,毕竟王朝本质上都一个样,只不过区别在于烂与更烂,所以并没有延伸写出来。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一个学校副校长就5个,中小学“官满为患”,谁来给学生好好上课
国人热衷做官那可不是吹的!从每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就不言而喻!只要做官,那好处,大家都心知肚明!看看这条有关学校的消息:老师们都纷纷戏称:“学校领导一桌都坐不下了。”此消息一出,那是“洪水猛兽”,势不可挡,大家都来吐槽:“这算啥,有的学校校长副校长就有十人,主任二三十人。”“一桌算什么?我们学校三桌都坐不下。”“我们学校就是这个标配,五个副校长。”读书号2023-04-23 15:44:480000中考成了决定命运的考试 因为中考提前分流 为自己有个好前程 加油吧
20年前中考,全村十几个初三毕业生,只有几个人考上了高中,那时候中专生很吃香,没有考上高中的父母们一点也不焦虑,有的等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去下海,有的被送到广东打工,进流水线工厂的进工厂,工地上搬砖的搬砖,几乎每个人都很快乐。上高中时,班主任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高中考试是决定你们命运的考试,以后穿解放鞋还是皮鞋,就取决于你们这三年努力程度了。读书号2023-04-23 15:47:060000背了这些你的完形填空就厉害了
读书号2023-05-25 13:40:350000民国才女张爱玲:一生衷情老男人,晚年居无定所,死时衣不蔽体,身上爬满虱子!
民国第一才女,一生衷情老男人,去世一周无人问,身上爬满跳蚤!民国才女张爱玲,为躲避“跳蚤”疯狂搬家,在孤独中死去无人认尸。说起民国才女,张爱玲是绝对会被人首先想起的。她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耦;更有着绝世才情: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她的《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读书号2023-05-23 10:26:450000扫地僧并非所向披靡,他曾败于一对夫妻之手,那对夫妻却反目成仇
金庸的武侠著作总能让人读得意犹未尽,即便落下了剧终的帷幕,读者们仍是恋恋不舍。好比《天龙八部》,在书中的末尾,萧峰在雁门关自尽,段誉、虚竹分道扬镳,踏上了不同的人生之旅,然而善于“留白”的金庸依旧没有阐述诸多谜团。比如扫地僧身怀盖世武功,为何要藏身少林寺,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和尚?其实,结合金庸留在原文里的暗示来看,扫地僧并非所向披靡,他曾败于一对夫妻之手,那对夫妻却反目成仇。读书号2023-05-26 15:28: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