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为何容不下这个第一才子?
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大雪。
据说这天的雪是北京城历年来最大的雪。
只用了一夜的功夫就将整个北京城染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对于这场大雪,各种专家都给出了解析,解析的结果惊人的一致——说这是老天给的兆头——明年的大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于是,大明上下洋溢着过年的喜悦。
我们可以说,这场大雪除了给北京带来了寒冷、带来了美景、带来了刷微博的新闻外,还带来了热闹。
根据网上的统计,这天北京城将近一半的人上了街,吃了火锅,涮了羊肉。
光是羊肉就消耗了五万斤。
大唐诗人白居易的那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刷爆了朋友圈。
雪,果然是个好东西。
和外面一样,在北京的一座牢房里,被关押了好几年的囚犯解先生今天心情也不错。
一早就有人告诉了他,因为下大雪的缘故,锦衣卫指挥史纪纲要请他吃刷羊肉和绿蚁酒。
作为一个劳改犯,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兆头。
大雪配美酒火锅,一看就是好兆头。
看样子,事情有了有了转机,自己可能很快就要重获自由。
解先生猜得没错,他劳改的事情的确有了转机。
他即将重新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
晚上,信誓旦旦的纪大人并没有出现在酒桌上,只是让人送来了许多好酒好菜让解先生在牢里过年。
一直浑浑噩噩的解先生没有多想,在他看来,铺张浪费总是不对的。
人嘛,就该实际点,该吃吃,该喝的喝。
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光盘行动者。
为此,他不停地喝酒,不停地吃菜。
不一会儿就喝得酩酊大醉。
看见解先生喝醉了,一直冷清的牢房忽然变得热闹起来,那些早就得到指示的锦衣卫很快就将牢门打开了,他们用冰冷的手将喝得酩酊大醉的解先生拖了出去。
牢房外下着很大的雪,刚走过的脚印很快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了。
噗通!一声巨响,烂醉的解先生被两双强有力的手丢了出去。
瘦弱的身体溅起了一层厚厚的雪花,雪花在空中划破了一道弧线,重新落了下来。
很快,雪花将解先生完全覆盖了。
于是,这个带着往事的男人就此迎来了死亡。
这一年,他璀璨了四十七年的人生就此定格。
这个人叫解缙。
在进入正题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提一下解缙的家世。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家世关系不大吧,你不要本木倒置。
有没有关系,我说了不算,解缙会告诉你这一切。
祖父解子元,元末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胄监,五知贡举,因老爹的缘故没有做官,但影响力丝毫不输给老爹,著述、办学、演讲,地地道道的文化名人。大哥,解纶,洪武中亦官御史,后改应天教授。
光父辈牛,不算牛。
通常一个牛的父辈后面,总会站着一群更牛的母亲,解缙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的母亲高妙莹,通经史,善小楷、晓音律、算数、女红……完全是新时代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如此强大的基因,这个孩子要么是白痴,要么是天才。
清 张风 寒林观瀑图
为了将儿子培养成精英,据史料记载,母亲高妙莹在解缙还在襁褓中时,就在地上写字教儿子认了,五岁时他父亲就开始传授小学课文,和一般的小孩咿咿呀呀读上几个早上不同,解老爹刚将课文读了一遍,解缙就记住了,七岁那年出口成章了,十岁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那年,《四书》《五经》读完了不说,还能明白其中的精髓。
有这么一个长脸的儿子,解老爹自然是十分高兴的,唯一的缺点是这儿子太聪明了,聪明得这个老爹那点学问根本不够用,很多时候弄得有些下不了台,不得不将难题丢回给母亲。
有这样的天赋,加上良好的家教条件,出名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时间解缙并没有等太久,公元(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仅一年时间,解缙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套用古龙小李飞刀李寻欢的那句话,一门三进士,父子三探花。
凭着读书的惊人天赋,解缙就此在大明出道。
一个人太过顺利,难免会夭折,这点伤仲永早早就做出了榜样,解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有一个人却早早想到了这一点。
你们猜得没错,这个人就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望着22岁的解缙,一向爱惜人才的朱元璋由衷的喜欢,他特意把人解缙叫到了跟前,拉着他的手说了一番知心话,大意是朕很看好你,所以也很喜欢你,有人的时候,我们俩就是君臣的关系,你喊我皇上,我喊你解缙,没人的时候,你可以喊我一声老爹!——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这样合适么?
合适,太合适了。
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有历史爱好者立马就来跳出来质疑了,这还是那个杀胡惟庸、蓝玉的朱元璋么?
答案:是的。
人往往都有另一面,帝王也不例外,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很痛恨,手段不免绝了点,但不能因此就否决了他作为明君的仁慈。这个杀伐果决的男人在看到解缙的那一刻,眼神顿时变得温柔。这就是我想要为子孙找的人才。
应该说,这个评价有点高,但解缙当之无愧,作为从群雄争霸的元末走出来的朱元璋很清楚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的能量。这样的人写的文章雅劲奇古,写的诗豪宕丰赡,写的书法小楷精绝,更重要的是胸中有治国的韬略,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就是一种缘分,除了珍惜,再无第二个法宝。
因此,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让人惊讶的一幕。
当别人因言辞获罪责、因品德获罪、因渎职获罪责,流放的流放,杀头的杀头,坐牢的坐牢,到了解缙这儿全都没有,面对朱元璋他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偶尔耍耍读书人的脾气都无关紧要。
奇迹,似乎就要笼罩这个男人的一生,但现实着实打了一回脸。
一次,朱元璋正在杀人,因为杀的人太多(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这个时候谁说话谁就是惹祸上身,所以满朝文武百官没人说话。
唯独解缙是个例外,面对朱元璋的屠刀,他说话了。
皇上,你杀的人太多了,再这样下去可不行啊,那有这样当皇帝的,你看看人家李世民,赵匡胤那个喜欢杀人啊,你这样做皇帝可不行的,再说了,臣子提点意见,皇帝总要虚心接受不是,不能动不动就拍桌子上火,这样就不是臣子的问题而是你老人家的问题了!有病得看医生。
我们几乎不用看史书都能想象百官看解缙的眼神。这小子是疯了吧,这小子嫌命太长了,这小子大限到了,这小子……
正当大家等着看解缙就此变成尘埃,永久地封存在历史的记录里时,朱元璋登场了。
很少表扬人的朱元璋老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了解缙。
这是什么操作,众人一脸愕然,好不容易回过神来,立马变成了羡慕嫉妒恨。
解缙,我恨你!
解缙,我羡慕你!
解缙……
如果说事情到了这儿也就算了,那也只能说明老朱那天心情刚好不错,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那天朱元璋心情是不错,但这个不错的前提是面对解缙。
似乎察觉到了这一点,解缙立马又写了一篇《太平十策》,这是给朱元璋上眼药。
一干文武大臣看在眼里,心道:“这回这小子总该挂了吧?”
朱元璋没有按常理出牌,再一次表扬了解缙。
这下,解缙有点嘚瑟了,感情真把我当亲儿子养啊。有了这个认知,解缙上班有点飘飘然,很快就轻慢了兵部侍郎,人家一看,好家伙,皇上只说可以当儿子看,可没说你是他儿子,你小子还当真以为公司是你家的。
一气之下,尚书沈潜替下属狠狠告了解缙一状。
本来嘛,朱元璋盼着解缙能明白自己的苦心,聪明人嘛,哪能不明白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但现实告诉他,解缙可能没这个本事,这个人是聪明人不假,但仅限于文化,政务上可以当做白痴看。
放弃,显然不可能,喜欢了这么久,多少有点舍不得。
看样子只能靠他自己领悟了。为此,朱元璋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以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按说事情到了这儿,作为聪明人的解缙总该有点警觉,不说闭门思过,也该安分守己,但解缙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的人生字典里就没有这八个字,仗着朱元璋的信任,居然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跟着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
这下算是撞在了枪口上,满朝文武百官都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可没一个人上来提意见,你一个刚出道的新人,竟想提人翻案,说得好听这是哗众取众,说得不好听的这是白痴。
眼看着自己给予厚望的人才,竟一夜之间变成了白痴。
朱元璋心头的痛苦可想而知了,他恨不得把解缙给杀了,终究是没下这个死手。
“不行,这小子太嫩了,光是一肚子书本知识,一点都不知道理论结合实际,欠历练,欠沉稳!”
当夜,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你把他领回家去,再读上十年书,到那时你儿子必有大用。”
解缙只能乖乖地跟着老爹返回老家,在老家八年,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
解缙的大明出道之战就是落幕。
看到这儿,笔者有时忍不住心生几分感慨,如果解缙一直在老家著书立说,也许他的结局会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书中的战场,终究是虚构的,现实的战场,才是最具有杀伤力,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后面的岁月与解缙没多大关系,除了朱允炆临朝时,当初被解缙参了一本的袁泰乘机攻击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之外,他的人生基本上没什么可写的。
解缙再一次出道是在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
朱棣用心打造的文渊阁内阁成员当中,他排第一位,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主编《永乐大典》。
编书和他的专业很对口,所以很容易出成绩。
仅过了一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
大明新任董事长和老董事长朱元璋一样对解缙是疼爱有加,曾经召见解缙说:"你们七人朝夕相处,我经常在宫中称赞你们的勤勉谨慎。往往最初容易谨慎,而最终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则很难,希望你们能够共勉。"
看样子皇帝对我的话很重视,我得多提点意见,这样才有存在感。
有那么一瞬,看着朱棣,解缙似乎找回了当年和老董事长相处的时光,起先只是觉得,再往后,朱棣的温情让他彻底就当作是了。
于是,他开始了人生最错误的一次决定。
公元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
参与立太子之事,古往今来,谁都知道这是一个风险与回报成正比的大事,回报有多高,风险就有多大,聪明的人都知道,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会出手。
这一点解缙似乎没有了解,或者说他了了解过,不屑一顾。
不等朱棣表态,他先说话了:"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朱棣没有答话,按照他的意思,这个皇位第二个儿子也有资格争取,而且从各方面来看,似乎比大儿子更有能力!
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一瞬间的犹豫不决,解缙并没有及时把握,为了表明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他又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瞻基)!”
大儿子不行,可大儿子的儿子,您的孙子好啊!
大明的下一任下下一任董事长就此确立。
看到这儿,你不能不说,解缙看人说话的本事的确不错,朱元璋当年的那一番打压效果还是有的,只是有些东西深入了骨髓,纵然表面改了,内在却始终难以改彻底。
解缙不知道,在没有任何靠山,没有任何的保护情况下,提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危险是加倍的。
这次谈话,解缙什么都想到了,唯独少想了一个人——汉王朱高煦。
这个无论是能力还是相貌都不输大哥的人,只因为在娘肚子里少出来了几秒,就失去了继承权,答应你才怪呢?
解缙,我恨你!
事情如果就此打住,解缙的结局或许不好过,绝不会那么惨。
一切的惨,应该说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宛如一只吐丝为茧的春蚕,一步一步将自己裹缚其中,直到死去。
当时太子朱高炽各方面的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而相比之下,朱高煦战功赫赫,很受隆宠,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这个时候,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该说什么话。
解缙却没这个觉悟,满朝文武百官唯独他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至此解缙的好运就此用光。
厄运顺手就接过了交接棒。
公元1406年,解缙被"禁中语"五年,跟着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五年后,他被朱高熙诬告:"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
按说事情到了这一步,解缙应该清醒了,可惜,他没这个觉悟。
一只脚已经到了牢房,他依旧为广东灾情说话,上书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书刚至,朱棣更加愤怒,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
五年后,历史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才子解缙就在雪地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个绝顶的聪明人到死都没能不明白,事情也没少做,功绩没少留,为何大明就是容不下自己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到,包括笔者,曾经的曾经,笔者也是这么问,大明为何就容不下一个聪明绝顶的解缙呢?
直到多年后,我已经站在而立之年的尾巴上,昔日藏在心中的那些理想,那点热情早已去得干干净净,剩下的不过是疲惫不堪而已,曾经的那个热血的少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悄然不见了。
至此,我才恍然发现,不是大明容不下一个解缙,而是时代变了,而解缙没有变而已。
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这才是沧桑后的状态。归来仍是少年,只是理想。
不巧,我们的主人翁历尽千帆,归来依旧是当年的那个热血沸腾的少年。
作者:景志祥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20世纪,泰国“为人生”文学思潮如何诞生?
文丨孙虎的书房编辑丨孙虎的书房20世纪40年代是披汶元帅掌权时期,他通过庇护制体系的建构赢得了军方的拥戴与效忠,从而掌握了权力之争的制胜关键。他以“相信领袖,国家就可避免走向覆灭”的口号,通过自己“领袖”形象的建构,在泰国社会上树立起了“领袖权威”的绝对优势。读书号2023-05-26 15:42:590000必背政治答题模板,轻松拿下主观题!
读书号2023-05-26 10:21:110000香港大亨邵逸夫去世留下238亿,4子女不送终还放话:钱送我都不要
文丨孙虎的书房编辑丨孙虎的书房被誉为“中国首善”的娱乐业大亨——邵逸夫,于2014年1月逝世,享年107岁。邵逸夫辞世之后,留下了238亿的巨额遗产,本来世人都还等着看这一豪门遗产会被如何激烈争夺。可他的四个子女却都十分冷漠,不仅拒绝继承其留下的巨额遗产,还称父亲不配他们送终。为何四个子女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这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读书号2023-05-24 10:04:260000高考倒计时46:我总结了高中语文300道理解性默写练习题,记得看
高中语文的古诗文默写是每一年都是要考的,虽然分数值不是很高,但确是高考题型中最简单的一类了,所以尽量不要在这上面去丢分,能拿到的分数一定要拿到,争取满分拿才行。而纵观高中三年需要我们去背的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中,需要我们重点去记忆的句子或者段落诗句很多,所以很多同学们往往抓不住重点,不知道必考的诗句是哪些,再加上现在的默写古诗句是以理解性填空形式出现,这又给大家增加了一层难度。读书号2023-04-22 19:16: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