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这六个字,修行之人要牢记


全文精华,耐心阅读
人们常常认为,说到佛法、就与行善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释迦牟尼佛并不提倡做好事。
还有,很多真正得道的高僧,对佛理的理解是正确的,不主张行善。
“善行”是凡夫不明佛法精髓,歪曲佛经,天天说“善行”“福报”,在乱世中。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六祖坛经》上说的。
“不思善不思恶”的心,是指真心,真心就没有善恶,讲善讲恶是普通心,它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这是一般众生心。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明确告诉世人,一切世相就是梦幻泡影,不可执着。
同时佛教又教导佛弟子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任何坏事都不做,任何善事都要做。
于是,有人反问:既然佛教强调“不执着”,为何许多学佛修行人又执着行善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这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反问。
殊不知,学佛修行过程中对善念善行的“执着”恰恰是为了后来证到“不执着”而铺垫的。
没有这种初始时对善念善行的执着,也就无法证到后面不执着的成就了。
所有一切主观上去做的事、究其本质,不过梦幻泡影,不过镜花水月,不过海市蜃楼。
佛祖不主张有意去干什么事,包括善事;因为那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修行者来说,要想成佛,首先要“懂法”,这个法,不是指法律,是指佛法。你懂佛法了,领悟了、顿悟了,就是佛了;
不是整天去干些没意义的事情。
我们种下善念、善行得到善果,就积累了福慧资粮,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从执着再进入到不执着的境界。
但是在进入这种“不执着”之前还是先要多行善,当行善成为我们日常的一种习惯时,也就没有“执着于善”的念头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本质如此。
有的人为了获得“福报”,去行善;
认为可以带来好事、好报。
孰不知,有的时候行善未必可以带来好报,反而会带来灾祸、麻烦。
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不可起分别心。
意思是说,我们不要有意识地去选择去对个别人做善事。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你看到他有麻烦,你会出手相助,而你看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会选择无视,然后离开。这样的行为就是起了分别心。
在佛教的观念里,这是不可接受的,不管是什么人,有难时,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地伸出援助之手。
你不能按照自己的喜欢,去做一些人为的选择,去做一些不同的好事,那样对你的阴德、福报都不利。
经常可以看到听到人们行善,却收获的是恩将仇报,反咬一口。
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这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仅是寓言,更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
总有人为了一时的利益,忘却了良心,耍一时的聪明,遭一世的报应。
恩将仇报的人,为了自己想要的,往往因小失大,失去人们的信任,自认为是聪明的,其实是最最愚笨的行为。
所以说,你施了恩,就不要图报答,而且往往是“仇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的;可是很多时候善未必有善报。
至于“恶报”,那是因果关系、因果报应,是必然会有的。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修行还是怎样,要做的是:“不思善,不思恶”。既不行善,也不干坏事;
这样,才是佛祖的本意,才符合佛法精义。
林诗音到死都不知,她的好闺蜜林仙儿作风糜烂,还跟她儿子鬼混
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龙啸云、林诗音三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让人感觉很虐心。李寻欢因为兄弟义气将林诗音让给了龙啸云,而龙啸云明知道林诗音并不爱他,却依然选择了林诗音,这就导致了三人都很痛苦。说到李寻欢与龙啸云相识,还要从李寻欢出关说起,那时候小李因为有一件事要出关去办。却在路上遇到了关外七凶,被围攻的李寻欢无法全身而退。这时候龙啸云出现了,他提着一杆银枪,杀进重围将李云欢救出。读书号2023-04-19 12:19:480000金庸笔下四大美女魔头:越是女魔头,越是人美心狠,越是名字好听
如果让你穿越到武侠世界中,化身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你的想法肯定很不单纯,想要众多美女常伴左右,多多益善。绝对不会像杨过那么傻,陈家洛那么呆,而是一网打尽,享尽艳福。但是若将美女魔头送给你,你还能安稳沉睡吗?今天我们来聊聊金庸武侠中的美女魔头,这些美女魔头的特点很明显,越是人美心狠,越是名字好听。1、李莫愁读书号2023-05-25 20:55:060000耗时6天,我总结了高中生物76个易错知识点问答,记得收藏好
在理科的所有科目中,已经没有哪一科能像生物那样,所有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教科书中找到线索。由此可见,高中生物这一门对于教材的依赖性有多强!而到了最后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校里的老师会让同学们去看教材,背教材,然后老师负责去答疑,哪怕课本中的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读书号2023-05-25 14:57:090000这位皇帝一生贪玩,在位10年,最后把命都玩没了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在历史上是颇有争议的一位皇帝。后世对明武宗的评价毁誉参半,有的说他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有明君的潜质。另一方面就是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明武宗朱厚照。(图/百科词条)读书号2023-05-10 21:01: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