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2900000053

第53章 卷三·第九(1)

山中老人

01

翻过了砧山,就算进入了真正的丘陵区。

这儿的几个大金矿都有几百年的开采史了,围绕这些金矿不知发生过多少殊死搏斗,我们与异族人几场有名的争执、还有当地人的械斗等等,百年来无休无止,这里的大小山壑都被鲜血染过几遍。如今的金矿数量已经多得数不胜数,有国家的也有村办的,还有的干脆就是公私联手的半明半暗的私矿。近年来,开矿者因为争夺矿脉发生的残酷打斗层出不穷。缉私队几乎每年都能破获一些要案。淘金者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大多受雇于当地势力强大的雇主。雇主招用大量民工,甚至索性把整条矿脉承包出去。而那些外来民工队一开始还是赤手空拳,后来差不多一点点搞来了全部的采矿设备——再过一段时间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们会不断地从那些流散在外的农民当中挑选强壮劳力,或者低价从他们手中统购矿石。这样,一些非常复杂的淘金网络也就逐渐在这一带的大山里形成了。

要找人吗?那就得钻到炮声隆隆、到处都是工棚的山岭沟壑之间。不过千万要小心,那些标划得十分模糊的开掘区危险万分,一不小心踏进去也就凶多吉少。山岭上到处是爆炸声,是腾起的烟尘雾霭。私采者在山腰上掘了一个个石坑,像仰天睁大的眼睛。那些含金量丰富的矿脉往往都藏于深处,于是就要从山脚掘一个洞口,再在山底开出一条条巷道。洞口旁,一溜摆开的那些帐篷和各种各样的草棚,就是开洞人的驻扎地——或者干脆叫做“老营部”。一排排铁锅冒着蒸汽,一道道绳索挂满了破烂衣服,这些都标明这里的一群人有多么忙碌和匆促。从各地赶来的淘金队来不及安一个舒适的窝,就急匆匆地往大山深处抢掘金子去了。

我在这混乱不堪的工地上一连住了两夜,寻一切机会打听那个来自平原的三口之家。我有时不得不比比划划描述着他们的模样,特别是仔细说着鼓额的样子。我知道找到这些淘金群落,也就不难打听到那个村子、那个三口之家的下落了。

可是两天过去了,我还是一无所获。后来有人指点,说我可以到山的另一面——那里属于另一个县份,也有一些金矿。

我发现山那边的金矿规模要小得多,找人也许方便一些。可那里同样也有一些四面八方拥来的淘金者,淘金队里照例有一些打杂的服务工——鼓额和她的父母如果来了这儿,那也只能做服务工。我在这些人当中问得十分仔细,走开的人和新来的人都要询问。后来终于有人告诉我:真的有从那片平原来的人,他们都在另一个淘金队里……

我按他们说的去找,可还是让我失望:这些人虽然都来自那个平原,却同样是互不相识,只不过是凑到了一块儿而已。他们聚到一块儿的目的也是为了互相保护,因为这儿经常死人,挣大钱也冒大险。金矿上几乎所有人的脾气都暴躁吓人,有时蛮不讲理,对服务工则特别蛮横,不少人只得带着一肚子窝囊气走掉了。

我仔细问那些走掉的服务工,结果找到了一点线索——他们说有一对年老的夫妇,领着一个小女孩儿,在这里干了好几个月的服务工:原先讲好一个月付一次钱,可是队上的头儿只给了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找个由头就把他们辞退了。几个月的工钱也就算完了,大伙儿都一起帮他们争,队上头儿恼羞成怒,就诬他们偷去了什么东西。“淘金队的头儿张嘴就骂人,那个小女孩刚强哩,扯上爸妈的手说:‘咱走,哪里水土不活人!’就这么走了……”

我问了那个小女孩的模样,他们描述着:“……不高,有一个鼓鼓的大脑壳哩。”

“就是她啊,到哪里去了?”

“就顺着山坡一直往上,翻过那边的岭子,往东南去了。他们说要到山下的富裕村子找活做……”

他们说的那个岭子就是砧山。丘陵和平原之间确实出了很多企业家。我想他们很可能去那一带打工去了……这一次曲曲折折的寻找让我心里生出了阵阵感动。我在想: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藏在什么角落,我都要找到你,你这个额头鼓鼓的小姑娘!

就像身负使命,就像苦寻亲人,我在山隙间边走边问,无法停歇……我只是走着、走着。

02

一连几天都在砧山和鼋山之间奔走。这是一个极为贫穷的地区,每一座村庄都小得可怜,使人一打眼就明白这里压根不可能招平原人打工。但不知为什么我却迟迟不愿离开。这个地区以前很少来过,它离开大河太远了,也远离了大路,自己过着一份沉寂的日子。这里差不多看不到一根电视天线,也听不到一声引擎。一辆又一辆的手推车、地排车和马车都在盘山路上缓缓移动——从天蒙蒙亮一直到太阳落山、到深夜。车轴发出了尖厉的吱扭声,有时这声音可以传到山的另一面。从距离上看,他们与比较富裕的那些开金矿的村子仅仅相隔二十多公里,可这儿的人却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进了村子可以发现,年轻人的打扮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姑娘们在这个秋天还仍然穿着花布中式夹袄,那种蹩脚的剪裁制作使一个个人看上去就像穿了什么拘束衣,两只手臂要被一股力量往上牵拉着。这样的衣服多少会遮掩和抵消她们苗条的美。每个人都在匆匆地奔走,两条迈动不停的腿带动着宽大的裤脚扫来扫去。她们一生都在山间奔走、忙碌,为一口吃食流尽了汗水。她们的青春停留得很短,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姑娘,看上去就像三十四五岁的样子:脸上没有光泽,眼角的皱纹一道连着一道。那是被日光、被冷风和汗水给弄成的。她们一生最重大的变故、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是婚嫁。

可是她们出嫁的范围最远也只是到山岭的另一面去——在她们眼里,平原或是砧山以南的林河白河地区,简直就像传说中的外国一样。一台小小的收音机、一支别致的手电筒,或者是一座石英钟,都让人新奇。那种早已过时的棕色军用人造革皮带,往往成了一个小伙子的珍物,他们与人谈话时,手指就放在闪闪发亮的电镀皮带扣子上,一边抚摸一边回答问话。街巷上坐着马扎晒太阳的那些老头老太太,他们谈论的事情至少是四十年以前的了。各种各样的古旧传说被一遍遍品咂,兴味盎然。如果有外地人走近了听一下,都是一时没法明了的话语,既支离破碎,又深藏秘密:“真人不露相哩,到后来,八个司令都让他灭了。”“三爷他二儿坐了龙廷。”“散尽了家财赊回了金身……”等等。每个短句背后都连接着虚实参半的长故事……

只要走进村中,照例有一些男女老少围上来。他们端量着,在心里评估:这人哪,哪儿来的?官衔多大、背囊里是什么?要到哪里去?很少有人迎面搭话,他们只是凑到一块儿,壮起胆子研究生人——当走过去问他们当中的一个,向他打听点事情的时候,他会像见了可怕的动物一样,往人丛后面钻挤躲闪。这里的老头子也像姑娘一样羞涩。而那些姑娘又躲在老头子后边看人。这情景让我想起了在更远的大山后边的那些贫穷山村。这儿的世界任凭外边怎样变化,总是很少被触动和干扰。这也是大山里的不幸和有幸。在这里,仍然到处可见那种久违的平和与温顺,看到乐于助人的美德。

这里很少丢东西,大多数家庭和睦而贫穷,老婆婆差不多都抱着一个猫。狗很瘦,它们一步不离地跟在主人身边——主人注视你的时候,它们也昂头盯你,主人转过身,它们也转过身。它们的兴致和主人几乎完全一致。这儿,所有的家养动物都与人的生活节奏相似,也同样地闲散、贫寒和自由。猪像狗一样满街走,而不是固定在圈里,它们都认得自己的家,总是按时跑回一个个小院里。如果它在街上遇到了自己的主人,就凑过去,在他们的腿上蹭痒,仰起脸来哼几声。所有的动物都看不得生人,一见了生人目光就变得冷峻起来,浅浅一嗅,一会儿就没了影子。那些光溜溜的满身泥污的娃娃就与这些动物混在一块儿,一起惊呼,一起奔跑,然后站在远处向这边观望。

天黑下来。我不想在村庄里投宿,而总是在暮色降临时分走到山中。我找一处干净的、有着一层白沙的谷地搭起帐篷,再笼上一堆火。好好享受一个人的山区之夜吧。

这天晚上,我刚把帐篷扯起来,在背囊里翻找着东西,还没来得及把火燃起来,就听到了哼哼声。抬头一看,不远处正有一个瘦瘦的小老头,抄着手站在那儿。他的身子躬着,腰间还过早地捆上了御寒的一截草绳。我立刻招呼了他一声。

他一哼一哼走过来,长时间看着我弄水、点火,最后跺跺脚说:“麻烦……”

我不解地仰起脸。他又说一遍:“麻烦……”

我问怎么了?

“山上有屋有锅哩,弄这干啥?”

我这才明白他想邀请我到山上过夜,就连连摆手谢绝。谁知他虎起脸:“走吧!”

那简直是一声命令。我有点不快,可一时又没法拒绝。我望了望他,见他的眼神有点发尖,回身执拗地指点着一个地方。大概那儿有他的小屋。

我问他是干什么的?

“看山人哩。”

既是看山人,那么他在这座大山里就有着绝对的权威。看着他不能通融的严厉样子,我只得把刚点上的火熄掉,像个俘虏一样,被押解着向山坡登去。他在前边弓着腰,一边走一边哼哼。我背着背囊往上攀,穿过一片密匝匝的柞树棵,来到了山阳处一个光秃秃的慢坡。看得出这片慢坡的灌木都被这个人除掉了,显现出一个院落的样子。在院落尽头,他利用山的陡坡开凿了一个挺好的小石屋子。石屋露在外边的一截用茅草搭了顶,而里边的四壁都是山石。这其实是一个大石窝、一个洞……门板是用整根的黑松木做成的,看上去已经陈旧得很。小窗户不大,糊着窗纸,整个看去显得隐蔽、陈旧而又温暖。他见我站在那儿端量,立刻笑了,脸上的严厉飞得光光的。他把门打开,先把我让进去,然后又点上了灯。小石屋里一片通明:屋里有很大的一铺炕,炕洞里像那些平原和山区的人家一样,正点着一堆火,炕席子热乎乎的。屋里还有一张很破的桌子,桌旁就是一个小锅灶,锅灶通着那个很大的土炕。

老头子抓起烟锅,添烟礼让。我谢绝了。

“俺这里有屋、有炕、有锅灶,也有吃物,你还用一个人在野地里点火支篷子?像个特务?”

后边的那个字眼使我警觉。他是否怀疑我来路不正?于是就主动地做了介绍:我为了找一个亲戚,从砧山西面转过来,还要从这儿继续往东往北,等等。

老头子说:“我不过想帮你个闲忙,没别的意思哩,晚上我做饭你吃。”

我说:“还是由我来做吧!”

03

我从背囊里掏出了一点米,然后又自己动手细细地刷了一遍锅。老人开始往屋里抱柴火。我跟出去一看,原来在石屋西边一点摆了很多劈好的木柴,它们垛得真是齐整。柴垛旁边是一些引火草,也给束成了一捆一捆,规规矩矩地放着。显然这个老人是非常有条理的、爱干净的人。这时我在升起的月亮下又一次好好地端量了一下,发现他至少有六七十岁了,一脸的深皱,深皱旁的皮肤有些泛白。一个看上去非常和善的老人。一开始我对他有些误解,其实他真的只想帮帮我——我也看出来,他独自一人在山里待久了,也多少有点寂寞。

我们一边做饭一边交谈。原来他差不多做了一辈子看山人,从十几岁一直做到现在。老头子说,很早以前他是给一个“东家”看山,再后来山峦归了公社,他又给公社看。这些年公社用不着看山的人了,他也不能下山了——那个小村子里没有他的屋子、没有他落脚的地方。再说他也在这里住惯了,眼下让他回去还难过哩!

“你平日里吃些什么?”

“那吃物多哩,只要手勤,大山上还缺了吃的东西?”

他指点着,让我看了在大炕旁边的一溜泥坛子。他把它们逐一打开。有的盛了绿豆,有的盛了豇豆,有的盛了麦子和玉米,还有一个散发着不好的气味——他掏出什么给我看:“你看,这是咸菜干、鱼干……”

吃饭时,我们俩都捧起了一只大碗。饭菜香极了,也可能是我走了一天,有点饥渴的缘故。我觉得很久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饭了。正吃着,老人突然一拍膝盖站起来:“天,了得!”

我以为出了什么事情。老人放了饭碗,弓着腰到一个角落里忙活了一会儿,然后拿出一个柳条编的大筐笼——“大酒篓!”我喊了一声。老人瞥我一眼,摸出了两只碗,把筐笼抱在怀里,一掀盖子,冒出了一股浓浓的酒香。他倒出了茶水一样颜色的酒。我知道这是自酿的米酒。老人拍拍他的酒篓,把它放到了一边。

我盯着这碗酒。那种奇怪的香味老要诱惑我。我抿了一口。我得承认,这是一种滋味深长的自酿老酒。接着我就把那碗酒一点一点喝光了。

同类推荐
  • 上帝的救赎

    上帝的救赎

    一件扑朔迷离的凶杀案,一段细致入微的调查,一次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场侦探与罪犯的交锋。斯迪姆·席普·凡迪恩的作品创下了20世纪世界图书销售的新记录,成为美国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奇迹之一,他也因此开启了美国侦探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 一个来历不明的人

    一个来历不明的人

    简朴动人的故事,时间跨度大,简洁而多层面地描摹了当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世俗生活图景,凝聚了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各自际遇和命运。通过揭示小说人物的经历与成长,《一个来历不明的人》系吴亚丁的短篇小说选集,收录了作者近年写作的10个短篇。,叙述角度新。这些作品题材独特,力图呈现一个较大跨度下社会生存状态的不同侧面
  • 买办之家

    买办之家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中西文化交融的京畿天津,通过对一个买办家庭及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全情式的描写,展现了100年前的历史风云及芸芸众生的命运变迁。父慈子孝的封建伦理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下玉碎瓦倾;情深谊长的跨国之恋在商业利益的漩涡里几经沉浮;青梅竹马的昔日恋人沦落青楼,不忍相见……
  • 骚土

    骚土

    老村的长篇小说《骚土》讲述的是鄢崮村在“文革”初起时的故事,以揶揄式的笔调、喜剧化的风格,对农村生活作了描写:季工作组进入鄢崮村,他煞有介事地指手画脚,句句不离“阶级斗争”,俨然是一部不食人间烟火的政治机器;而那些整天围着这位“钦差”团团转的叶支书、吕连长等,个个奴颜婢膝……作者用一个个《阿Q正传》式的情节,让读者在漫画式的人物形象中看到他们可笑而又卑微的灵魂。
  • 谁是电工

    谁是电工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热门推荐
  • 宠夫成瘾之农家媳妇

    宠夫成瘾之农家媳妇

    烟雾缭绕的悬崖上,一个华服男子负手立于崖边。他的身后站着一位衣衫褴褛的瘦弱少女,正极力压抑着不断从口中溢出的低泣声。男子眉宇间满是不耐,转身嫌恶的看向少女:“该说的我都说完了,我走了。”少女伸手拉住他的衣袖,哽咽道:“我不要……”男子斜斜的扫了一眼被她抓住的衣袖,眼中的嫌恶之色更甚,努力克制自己即将暴走的情绪:“如今你我门不当户不对,凡儿你就放我一条……
  • 向巴菲特学投资

    向巴菲特学投资

    本书从宏观的视野出发,以微观的操作细节为立足点,系统地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技巧和智慧。这些理念、技巧和智慧都是他用一生的投资经历证实过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 暮雪纷飞

    暮雪纷飞

    她是商界显贵曹氏豪门的千金。她与表哥陆家辉自幼指腹为婚,长大彼此相爱。大婚将至,陆氏煤业突遭变故,亿万资产瞬间付之一炬。其寡母陆振瑛见陆家家道中落,大势已去,她居然落井下石坚决要求解除女儿的婚约。为达成目的,她不惜与哥哥手足相残,最终将其逼上绝境。面对自己运筹帷幄的胜利,向来流血不流泪的她痛哭流涕。陆家恨她入骨,女儿恨她薄情,可又有谁知道她的难言与苦衷?可她还是身不由己的将抵死反抗的女儿用药放倒,送上了另一个男子的床。大婚之夜,她割腕自杀。绝地逢生处,她能否再与初恋情人破镜重圆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流行文化篇(老外最想和你聊的101个英语话题)

    流行文化篇(老外最想和你聊的101个英语话题)

    不流行的话不说,不地道的英语不讲!遇到老外开口就“哑火”?不知道从什么话题开始交流?没有关系,本书帮你告别难堪!阅读本书,让你了解当下最流行的欧美文化主题,使你能够轻松开始与老外的交流。本书精选全世界最热议的101个流行文化主题,内容覆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每个话题都包括背景介绍、常用句子、重点词汇以及一段情景对话。对话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校园生活、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等。语言通俗易懂,话题生动而不失深刻。
  • 小事成就大事

    小事成就大事

    世界一流企业的杰出员工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好小事,能够抓住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饶有哲理的故事,向读者表明了一个关键的人生和工作准则: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之前必须做好小事!
  • 哈佛家训(钻石版)

    哈佛家训(钻石版)

    《哈佛家训(钻石版)》以哈佛人生哲学为主线,讲述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寓能力培养干思维拓展之中,通过对孩子自信、诚信、爱心等品质的培养,引导孩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卓越人生。如果此书是灯,希望能照亮青少年前行的路。如果此书是路,希望能引领青少年走向理想之路。
  •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信鸽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信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尔各答市的人都忙着训练鸽子,希望所养的鸽子能被选为传信鸽。小男孩也一心想把花颈鸽训练成信鸽王。它曾冲向老鹰,去救自己的同伴,也曾在暴风雨中迷航;还曾在战场上穿越枪林弹雨……不幸的是花颈鸽在执行一次重要任务时受伤,从此意志消沉……它还能飞上蓝天吗?
  • 现代社交礼仪与口才大全

    现代社交礼仪与口才大全

    《现代社交礼仪与口才大全(经典珍藏)》主要介绍了在社交、生活、社会往来、职场、商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礼仪与口才。希望读者在深刻阅读《现代社交礼仪与口才大全(经典珍藏)》后,能“以礼待人,以礼行事,以礼走遍天下。
  • 微辣嫡妇

    微辣嫡妇

    (一)你若狠厉,我自无情!嫡母,欲毁之名声,送入寒门。她,紧要关头,以金簪刺喉,虎口脱险!嫡母如此狠心,她便下定决心,为自己寻一个未来!(二)你若无情,我便微辣又如何?被抬进平国公府冲喜,相公被预测寿夭?大婚当日,相公竟要求约法三章?原来只是个摆设!罢了,那就看她如何打理这平国公府后院一亩三分地吧!你既无情,莫怪我无义!(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要黏着她了…什么时候开始,她也离不开他了…原来,一切都在静悄悄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