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的话,请多看多听少说
一位哲人曾说过:“言多必失。”我们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这句至理名言。说话是嘴巴的一项功能,长久不用必会迟钝;但说话做事应有尺度,要遵循“多说无益”的原则。
有位孩子问她的爸爸,人为什么长着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呢?这个似曾听过或看过的问题,我们成年人未必细细地去想过。细细揣摩起其中的意蕴,也许是造物主出于良好的初衷,公平地给予了每个人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和一个嘴巴,这也是造物主给予我们人类的公平造化吧?
他爸爸为此对孩子有多种解释,但最后还是孩子“一语道破天机”:老师说它是为了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话。
——多好多精练的回答呀!这样的道理,不是一个听着说着这样的话的孩子可以理会的;实际上,在他们这样的年岁,也不需要得到这样的理会。然而这简单不过的道理,我们成人却应该好好地去领悟它、认识它,并渐渐演绎为我们生活的智慧上。
这就要进入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谈判的话,要多看多听少说。
1956年,苏美最高领导人举行谈判。赫鲁晓夫自恃比艾森豪威尔聪明,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谈判过程中,不论赫鲁晓夫提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都表现得糊糊涂涂,总是先看看他的国务卿杜勒斯,等杜勒斯递过条子后,他才开始慢条斯理地回答。
据此,赫鲁晓夫认为艾森豪威尔智力低下,而认为自己作为苏联领袖,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无须借助他人。赫鲁晓夫当场讽刺说:“美国谁是最高领袖?是艾森豪威尔还是杜勒斯?”
从表面上看,赫鲁晓夫显得非常机敏、博学,常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艾森豪威尔却显得迟钝、犹豫,缺乏领袖气概,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
艾森豪威尔在谈判中的智慧表现在两个方面,既能及时获得助手的忠告,同时又为自己赢得了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急中出错。而赫鲁晓夫刚愎自用,闹出了诸如用皮鞋敲讲台的笑话。
谈判中“装聋作哑”的基本方法是:顾左右而言他。即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作正面回答,故意躲躲闪闪,答非所问。以此来争取时间,调整自己的思路;或以此来回避自己难以回复的问题。
美国第13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们称做“沉默的卡尔”。艾丽斯罗斯福朗沃思就曾说柯立芝“看上去像从盐水里捞出来的”。
柯立芝却说:“我认为美国人民希望有一头严肃的驴做总统,我只是顺应了民心而已。”
其实,不只是谈判,就是一般性的谈话,也需要多看多听多说。
世界著名的谈话艺术家司脱费雨特曾教人谈话中应注意的主要条件,他说:“你必须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多。见人随机应变,见什么人便向他说什么话,少叙述故事,除了确实是贴切而简短的故事之外,总以绝对不讲为佳……”
应当常说话,但不要说得太多,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说话不是独白,假如你听别人说话像背书一样,你是不是会感到讨厌或是无法听进去呢?至于“常说话”,是为了增强别人对你的印象。随机应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道理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你必须迎合对方的心理,才能使别人对你有一个好印象。但每个人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所以你必须随机应变。你在纠错人的时候应特别注意这一项。
如果在谈话中你能遵照费雨特的建议去做,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
在某一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道:“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你贵姓。”他回答道。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儿,他却凛然地问道:“那么,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做答。
“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这里,那个先生就犯了随便对人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校长的坏话给自己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带刺的话,请过滤后说
带刺的话,谁都不爱听。不仅不爱听,而且还会伤害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平时说话,千万别让你的话“带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杨老师,我可以和你谈谈吗?”正在批改作业的杨老师抬起了头。是他,班中的“问题”分子!杨老师心中不由得有了几分戒备,不知今天又有什么问题。
“有事吗?”杨老师放下笔,起身搬过一张凳子,“坐吧,慢慢说。”“我想知道,我在你心中有多坏?”他仍旧站着,垂着眼,满脸的懊丧。
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杨老师心中很是纳闷。“虽然你有时回发发脾气,但我并不觉得你坏啊。没有哪个同学是坏的。”
“那你为什么对别的同学说,不要像我这样,别跟我学坏了?”他的眼睛红了。杨老师在脑海里迅速搜寻记忆,噢,原来是那一次!
由于他是个爱惹事的男孩,没事,他会拿手指头戳别人,抢走别人的橡皮,或是讲几句挑衅的话,令老师们很头痛。一次,一个平时很文静的男孩还没完成作业就和他在打闹。杨老师一时生气就说:“不要学……,别跟他学坏了!”当时只是一时气话,并未留心没料靠确如此伤他的心。
杨老师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他的言语伤害了孩子那稚嫩的心。尽管这个学生很调皮,甚至任性,不听教导,但是,他同样有强烈的自尊,在孩子心中,好人,坏人是多么分明的形象啊!其实,这个学生的内心也希望自己是个好学生,受老师表扬,被同学喜欢,但是,老师的这一个“坏”字,会浇灭他所有希望的火花。
“对不起,老师向你道歉。”杨老师的眼睛也湿了,是自责与心痛。事后,杨老师静下心来回顾当班主任的经历,在这期间,由于很多原因,他心烦过,生气过,暴躁过,不经意间,说过什么不该说的话吗?伤害了多少小孩的心呢?杨老师觉得该感谢这个男孩,他让老师及时发现了错误。
晨会课上,杨老师向全班同学真诚地道了歉,并提出希望,让老师和学生的的言行都更加文明,让班级充满友谊,关爱,和尊重,少一点对立,责备和伤害。
岂止一个班级,我们的整个社会其实都需要过滤掉话中的“刺”。
中国带刺的话,频率最高的三大地方是对手间、仇人间和婆媳间。在此我们来就以化解婆媳间的话中的刺为例,说说如何过滤话中的“刺”。
自古就有“婆媳难相处”的说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会逐渐消失,琐碎的家务事中难免形成一些积怨,家庭中的婆媳矛盾就会逐渐产生。
眼看爱妻、慈母整日愁眉苦脸,唇枪舌剑,作为“丈夫”和“儿子”的男人既感到烦恼,又束手无策。都说儿媳妇难当,老婆婆难当,其实有时“丈夫”和“儿子”这个双重角色最难当。
那么,若是家庭中出现了婆媳矛盾,要想成功地扮演好“丈夫”和“儿子”这个双重角色,他的语言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他善于说话,善于过滤婆媳双方话中的“刺”,常常能够很好地协调、处理好妻子同母亲之间的关系,消除家庭矛盾,增强家庭凝聚力。具体的做法有许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是做好“传话筒”。
由于“丈夫”和“儿子”这个特定的双重身份,母亲和妻子都会对他十分亲近。当她们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都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向他吐露。作为“丈夫”和“儿子”,对这些“信息”决不可置之不理。但“理”并不是将一方的话简单地告诉另一方,那样无异于是在制造矛盾。而是要对这些想法进行“处理”,让对方可以接受,而不至于引起反感进而引发矛盾。这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提示”、“当参谋”方式提出来。
比如,母亲说妻子早上起来太晚了,这时你就可以对妻子说:“某某,妈年龄大了,这一段又挺累,以后我们早些起来把饭做好。”妻子说,母亲为家里买什么东西她都不知道。你可以对母亲说:“妈妈,某某买东西很有审美观点,再买东西可以请她帮您参谋参谋。”这样“信息”传递了,而且双方都没有想法,矛盾也就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了。
二是不偏不倚。
由于“丈夫”和“儿子”的双重身份,所以他在家中的一言一行,妻子和母亲都是很敏感的。做得好,妻子和母亲都高兴,做得不好,就会使妻子和母亲“多心”,产生矛盾。但做好妻子与母亲最亲近的人,男人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你对待父母要比结婚前更加尊重,特别是在妻子面前更要注意。家中的事情主动与父母商量。关心父母的生活,而且还要注意老人的精神赡养,在言语上多关心体贴他们。
其次,妻子家里来人,特别是岳父母来访,要十分热情。买些什么东西,带些什么东西,都要你首先说,主动去办。
最后,逢年过节给双方父母家买礼物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两家一样,否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都会认为你偏心,你就会两边不是人。所以给双方礼物一样,才能不落下“话把儿”。
三是多做“和事佬”。
在一个家庭生活久了,即使自己与自己的亲生父母也难免会产生矛盾。但由于与自己的亲生父母有血缘关系,即使产生了矛盾不去解决,照样还是至亲骨肉。但婆媳之间的矛盾却不能等同视之。俗话说:“舌头没有不碰牙的时候”,若是婆媳拌了嘴,在这种情况下,而你作为“丈夫”和“儿子”决不能参与其中,帮一方责一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婆媳之间有意见,最好在经过“丈夫”和“儿子”这个中间环节时把它化解掉。
首先,用诙谐的语言将其劝开,然后认真听她们诉说。一般说来,家庭琐事没有必要分谁是谁非,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她们把心中的积怨都倾吐出来,取得她们的信任,暗示要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其次,当她们消气以后,分别肯定她们的一些正确做法,然后站在她们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帮助她们分析哪些事情做得不对。这样,她们都会感到,你为她们争了理,但同时又为自己某些做得不合适的地方而内疚。
最后,为了消除隔阂,加深她们之间的感情,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不妨做点“手脚”。
比如,你可以买点好吃的东西给母亲送去,并且说:“某某感到对不住您老,买了点东西想孝敬您,希望您能消消气。”然后提议晚上吃顿饺子。在吃饭时,对妻子说:“妈看你这几天不爱吃饭,特意包的饺子,多吃些吧。”这样,双方的心里都会热乎乎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感情又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更好了。
四求助他人。
家里有的事自己不便说,可以把意图渗透给岳父母、妻子的姐妹或自家的姐妹,以及其他妻子和母亲很信任的人。这些人的话会更容易被妻子、母亲接受,做工作的效果会更好。
凡事经过“丈夫”和“儿子”这个双重角色的巧妙过滤,家庭会幸福和睦,你就会是妈妈心
中的好儿子,同时也会是妻子心中的好丈夫。
两难的话,请模糊地说
模糊语言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种情况要求注意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解决问题。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两难话题是所有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所以称其为“两难”,难就难在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让人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能否解决两难话题,体现了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境界。
许多人在交谈时有“我同意……但是我认为……”的习惯用语。其实在朋友交谈中,朋友想要听的是你个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想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应该尽量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不能总是随声附和。不妨多应用些特殊或有个性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遇到让你左右为难的问题或场面,用一些模糊言语回答也比随声附和要好。
例如鲁迅的《立论》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