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李嘉陵接到通知去接卢甸回家。她去了,没想到一见面,卢甸问:“你贵姓?”
“我是李嘉陵呀!”她很吃惊,几乎涌出眼泪。
他不再回答,回到家里,连母亲也不认识。听到李嘉陵说“你回家了”,他应也不应,只是四下仔细瞧,他甚至怀疑李嘉陵是派来监视他的。晚上给他盛饭,他站起来连声说:“谢谢你。”白天给他一些书看,晚上李嘉陵回到家中,他赶紧站起来,说:“你分配的任务,我完成了。”
李嘉陵无言以对,只有把痛苦压在心里。待病情稍稍好转,“文革”的风暴又将卢甸转到了一个名叫919粮油的农场。李嘉陵多想陪他一起生活,然而没被允许,只能从别人的嘴里,打听丈夫的情况。
卢甸又病倒了,住进医院,李嘉陵又来到他的身旁,陪他住院,坐在凳子上睡觉,半年就这么过来了。李嘉陵学会了打针,学会了一切照顾这样的病人所该学的东西。她是妻子,也是一个尽职的护士,而且,从不会有这样尽职的护士。
同病房的其他人死了,卢甸却活着出院了,虽然落下了半身不遂。李嘉陵像教小孩一样,又教起卢甸讲话,使他慢慢恢复了记忆。
(摘编自《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李辉/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标:“国民党军一级上将”在台湾的最后结局
陈诚:最忙碌的“副总统”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在蒋介石心目中,他是民国第一能臣。
1949年1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在宣布自己下野前,任命早已到台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取代已经得罪了台湾民众的陈仪,为国民党溃退到台湾做好了准备。
陈诚一边镇压“反宪法、反政府、反美国”的学运,一边以40万两黄金作为储备,进行台湾的“币制改革”。与此同时,他还得收拾残局,安顿败兵。无论在基隆港,还是高雄港,港口都布满荷枪实弹的宪兵,从大陆退到台湾的老兵必须先缴械,他们心里很不舒服,可也奈何不得。陈诚对这些老兵实行集中管训,一共撤销了10多个兵团司令部、30余个军部,并裁了7个军事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民党200余万军政溃败人员退到台湾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
1954年,陈诚被蒋介石提名“副总统”后,春风得意,满面笑容。在记者会上,他在自己的桌前放了一张白纸,上面写道:“追随总统,善尽职守”,算是他的“竞选口号”,以此回报蒋介石的恩宠。
1961年底,陈诚代蒋访美,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副总统詹森会面,可谓风光无限,达到他个人事业的顶峰。
1965年,陈诚因肝病在台北荣军医院去世,享年68岁。台北市殡仪馆内花圈、挽联无数,最突出是蒋介石的挽联,蒋介石的挽联可谓具实而写,有感而发。
太平洋那边的冷战盟主美国惊闻陈诚去世,派出副总统尼克松到台湾出席丧礼。历史总是给人意外,这位陈诚的老朋友尼克松,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曾两度访问台湾,几年后却成为打破中美坚冰,踏上中国大陆的首位美国总统。
白崇禧:台湾回教协会“理事长”
白崇禧,字健生,出生于广西桂林的一个回族家庭。与桂系头号人物李宗仁同乡,关系极为密切。白崇禧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桂军,逐渐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干。在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著名的汀泗桥战役,成为北伐名将。
抗战时,白崇禧参与指挥了武汉保卫战。据李宗仁之秘书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抗战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白崇禧非黄埔系将领,处处与蒋介石离心离德。他数次支持李宗仁反蒋,最露骨的一次是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前夕,淮海战役国共两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当时,白崇禧正驻防华中,坐镇武汉,掌控着三四十万能战之兵,却不肯在战争的天平上朝国民党军一方增加砝码。
去台湾之后,白崇禧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人大权旁落,行动处处受到监视。他只能以“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身份,一心一意从事回教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台湾回族教民的“大家长”,把大陆的回民文化带到了台湾。
1950年1月16日,白崇禧受蒋介石的委托给在美国的李宗仁发电报,转告蒋介石对他进退的建议:要么马上返台任代总统,要么辞去代总统由蒋介石复职。结果,李宗仁既不辞职,又不返台,让蒋介石很是尴尬。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复行视事”。消息传到美国,李宗仁马上在纽约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蒋介石“违宪”。弄得蒋介石很不舒服,便迁怒于白崇禧,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过。1966年12月2日,身体一向强健的白崇禧突然死在卧室地板上,尸体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稀烂。床头还有半杯没有喝完的酒。是死于急病,还是被人暗害,至今仍是一个谜。
何应钦:活得悠然的“证婚人”
何应钦,字敬之,生于1890年,贵州兴义人。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第一期毕业生编为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为第一团团长,陈诚、胡宗南、桂永清、杜聿明、黄维等后来的国军高级将领,当时都是他的下级,有的甚至是普通士兵。
1925年黄埔军东征,在棉湖战役中,何应钦率部击溃数倍于己的陈炯明部队,黄埔学生军一战成名,何应钦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黄埔教导团也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前身。
何应钦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是作为中国陆军总司令在南京主持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投降仪式。他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有师生之缘。不过作为战败者,冈村宁次只得面色羞愧双手颤抖地在自己学生面前签署了投降书。
1949年何应钦到台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退出权力圈。不过,何应钦也乐得其闲,借一些在日本的老关系,从事点台湾对日交流活动,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晚年的何应钦特别喜欢打猎、摄影,也不时栽花养草。由于他名气大,说话幽默,风度儒雅,又经常被请去为新人证婚,着正装结领花出席人家婚宴,打打桥牌。
1984年,何应钦95岁生日,虽说他的夫人早走,但还是有众多旧日门生帮他暖寿。何应钦在儿媳妇的搀扶下,别出心裁地举起军用指挥刀切开蛋糕让大家分享。台湾当局还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拨出专款为他出丛书12册。台湾军方也为他冠上“黄埔老师”的尊荣,算是风光一生,晚年安度了。
胡宗南:最小的“司令官”
胡宗南,字寿山,浙江孝丰人,黄埔一期生。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到台后先任“大陈防卫司令”,后任“澎湖防卫司令”,是弹丸之地的司令官。
去台之前,痛失三军的胡宗南对他的校长蒋介石多有埋怨。1949年8月中旬,蒋介石率陈立夫、蒋经国、黄少谷、俞济时等党国大员从台湾飞到重庆,进行军事部署,力图挽救西南这半壁江山。胡宗南和宋希濂一同驱车到官邸去看望蒋介石,同时面呈两人商定的计划。不料,蒋介石一听此计划就断然拒绝。后来,胡宗南逐渐退入四川。
1949年12月20日,人民解放军一野已解放绵阳,挥戈南下;解放军二野的先头部队沿成渝公路已逼近简阳、仁寿附近,岷江两岸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新津河对岸,与胡宗南的第五兵团隔河炮战。胡宗南感到成都危在旦夕,决定将长官部撤到西昌。
1950年3月26日,人民解放军突然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以送秘书长赵文龙去台北汇报军情为名,在机场悄悄将西昌的6万残兵败将交给参谋长罗列指挥,自己乘飞机逃到台湾。
1951年3月,胡宗南被台湾当局任命为“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兼“浙江省政府主席”。1955年8月,蒋介石忽然召见已近60岁的胡宗南,要他去澎湖列岛任防卫司令。
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成天以写毛笔字和读报打发日子。1962年,66岁的胡宗南因心脏不正常被送进荣民医院。蒋介石亲临医院探视,病危中的胡宗南感激涕零。1962年3月13日,胡宗南心脏停止跳动,病故后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自《时代邮刊》)
引:1983年4月7日,全国体育总会决定立即停止中美1983年双边体育交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名到美国参加比赛的中国运动员突然叛逃了,这是自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第一次出现最严重的外交冲突。
标:引发中美“地震”的叛逃
未来之星神秘消失
1982年7月,在美国旧金山市郊的圣克拉拉城,联合杯国际网球比赛正热烈而紧张地进行着。由余丽桥、王萍、李心意、胡娜4人组成的中国女子网球队,顺利地击败日本队进入了第二轮,即将挑战强敌德国队。然而,就在与德国队交战前夕,网球队的主力队员胡娜从所住的酒店不辞而别,消失了。
胡娜出生在一个网球世家,外公温岭是四川省著名的网球教练,舅舅、姨妈都是专业网球选手。胡娜从小就跟着外公练习网球,很有天赋,是那个年代中国网球的希望之星。胡娜的失踪,让队里其他队员人心惶惶,本来实力很强的女队稀里糊涂地输给了德国队。
几天之后,胡娜通过他人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政治避难”的申请,从胡娜递交“政治避难”申请的一刻起,中国就立即通过外交手段与美方交涉,要求美国将胡娜安全送回,并保证胡娜回国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迫害或惩罚,仍可继续参加国际网球比赛。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因为胡娜的去留产生了意见分歧。
邓小平就此事警告尼克松
那时,中美建交才不过3年,美国人还是首次遇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名人“政治避难”。接到胡娜申请的地方移民主管由于无类似案例可依,不敢受理,于是,移交给白宫决断。案子交到白宫,美国国会也迅速高调介入,敦促国务院尽快给予胡娜政治避难身份。事件一下子从体育交流变成了国家间的外交争斗。
自1982年8月5日起,美国国会多次举行是否受理胡娜政治避难诉求的专题辩论会。而在美国国会内部争论的8个多月间,中国继续要求美方归还胡娜。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曾说道:“最近我们有个网球队员留在美国,你们美国报纸也说,是美国人做了一些不干不净的手脚把她挖走了。像网球运动员这样的事不解决,我们的日子也能过。但是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今后还敢派什么人去交流呢?”
次年2月,邓小平接见国务卿舒尔茨时,告诉舒尔茨:“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此例一开,就会有连锁反应。”邓小平给美国提供了3种选择:送胡娜回国,此为上策;让胡娜留在美国读书,这是中策;给予胡娜政治避难,这是下策。
一时间,胡娜的“政治避难”难以决断。美国国务院顶着风头批准胡娜“政治避难”。此后,美国司法部发言人于1983年4月4日对外正式宣布,接受胡娜“政治避难”申请。胡娜的叛逃所引起的后果就如同一次海啸,使得中美两国关系立刻紧张起来,体育联系一律停止。
回想当年胡娜有些后悔
到底是何原因使胡娜做出惊人举动呢?2003年,已经定居中国台湾省的胡娜说出了她滞留美国的真实原因:“我太想成为职业网球选手了。”
1979年,胡娜在英国温布尔顿中央球场观看了著名选手埃弗特的比赛,从那时起,胡娜的心中种下了一个梦想:要站在中央球场代表中国比赛。虽然胡娜拿过全国所有比赛的冠军,却因为中国选手很少参加国际比赛而不能参加排位赛,这就意味着胡娜不可能进入职业比赛,成为真正的职业网球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