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釐王即位的时候,就诏封了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虽然贵为王族,却好礼贤下士,广泛的结纳天下英才。
信陵君的交友,从来不问对方的出身,更不论贫贱高低,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信陵君就会收纳蓄养起来。这样一来,信陵君的门客就很多了,史上号称信陵君有门客三千人。
这些人中,上至安邦治国之人,下至雕虫小技之徒,无一不纳,无一不有。
由于兼收并蓄,网罗人才,信陵君的名声传遍天下。一时间,各国的能人高士,纷纷慕名前来,投奔于信陵君的门下。
信陵君虽然门客甚众,但是,在史籍上留下了姓名事迹的人却不是很多,史籍记载的有些名气的也就是这么三个人,他们是:侯嬴、朱亥、张耳。
侯生叫做侯嬴,就是那位隐居在魏都大梁,后来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献出奇谋的老年书生。
朱亥,本是屠市的操刀之流,他就是后来跟随信陵君闯入魏军,椎击将军晋鄙而为信陵君夺得救赵兵权的那位屠夫。
这张耳,乃是信陵君门下的一位知名的门客,他从战国末年一直到刘氏汉朝,他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这张耳是魏都大梁人,那信陵君的轶事,张耳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知晓了,张耳对信陵君很敬仰,他的内心里于是就对信陵君魏无忌充满了向往之情,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想要投入到信陵君的门下,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
张耳不是就在魏都大梁吗?为什么他没有投入到信陵君门下的机会?
诸位呀,你们不知,因为此时此刻,信陵君魏无忌因为窃符救赵的事情,有违国制,导致他一时不便回到魏国,只能屈居在赵国。在他姐夫平原君和赵王的礼遇下,一直侨居在赵国的都城邯郸。
中国有句俗话说:苦心人,天不负。张耳就是苦心人,终于得到了投奔信陵君的机会。
转眼到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
这一年,秦军进攻魏国甚急,安釐王无将能够拒敌,就急切地请求信陵君回国统军,在魏王的一再请求下,信陵君回国掌军。
信陵君回国后,利用他在诸侯间的影响,联合各路诸侯,组成了魏、楚、燕、赵、韩五国联军,合纵攻秦。在河东,诸侯军大败秦军,迫使秦军退守函谷关,再也不能来犯魏地。信陵君因其功,再一次名扬天下,凯旋归魏。
信陵君归魏后,张耳年少热血,几经周折,如愿入得信陵君门下,得以耳濡目染信陵君的游侠养士之风,平生大慰。
可是,叫张耳遗憾的是, 张耳在信陵君门下却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因为信陵君已经老了,魏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年迈故去了,他的门客们失去了依靠,也就散去了。就这样,张耳又流落到了民间,成为游侠。
张耳离开大梁,脱籍流亡到了魏都大梁东面两百多里的外黄县(今河南民权县西北)。
可是,这世事谁人能料?这张耳流落到了外黄,因祸得福,倒成就了他人生中的一段辉煌。
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在那外黄县城里有一巨富,他有一位绝色的女儿,是个心性颇大、追求很高的女孩儿。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位有财有色的女孩儿自然不愁嫁。十八岁那年,女孩儿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
一般的人,嫁就嫁了,好好过日子呗!可是这位姑娘却不是这样。她出嫁后不久,就发现她的这位郎君呀,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庸夫俗子,她是越看就越厌烦,越厌烦这日子就越是过不下去了。她就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地与夫家解除了婚姻,回到了娘家。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姑娘倒好,泼出去的水又回到了盆中。这姑娘又待嫁家中,家人着急呀,可是,她自己倒不急,她放出话来说,这辈子呀,一定要觅得英雄豪俊,方才共度此生。
姑娘的家人见姑娘心性如此,就四处托付人为她寻觅个好人家,姑娘年龄大了,得嫁呀!
话说呀,天时那是应运而生的。
却说这位美女的娘家,有一位亲戚,他与张耳很熟识,对张耳的人品、才学、志向,很是推崇。他听说亲戚家的姑娘欲要觅得高士为夫,就颠颠地跑到亲戚家,对姑娘说:“孩子啊,你若欲得贤夫,非张耳无他人!”
这女孩儿听得亲戚这样说,就想要见一见张耳,想看一看张耳是个什么样的贤人高士,是不是自己想要寻觅的意中人。
于是,女孩儿让这位亲戚作中人,两人就见了面。
一番深谈之后,姑娘果然对张耳大为满意,当即就同意了这门婚事。
张耳呢,是一个流浪落魄的人,现在来到了外黄县,幸运地遇上了这桩婚事,自然是乐意的。
二人于是很快地就结为了夫妻。
话说那战国的时候,民风很是开放,男女交往、婚姻嫁娶是很自由的。所以,张耳与外黄美人的婚姻之事倒很简单,但是,有一点,张耳很为难。是什么东西让张耳很为难呢?
因为张耳是个脱籍流浪的人,他从大梁流落到了外黄县,要入籍官府落户外黄却有点难。因为张耳的户籍在大梁,是脱籍之人。当时,脱籍流动是不允许的。
但是,吉人自有天助。这张耳就是吉人!女家豪富,女家就去为他打通关节。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总而言之,这关节最后那是打通了。
张耳的这段姻缘终于圆满了。从此,张耳由一个落魄青年,一跃而成为了有了外黄户籍的外黄富家的堂而皇之的女婿。
张耳在外黄安定了下来,就又生出了效仿信陵君蓄养门人的侠士之风,可是,妻家虽然富足,却不是自己的财产。可如果为世不像信陵君那样有一番作为,张耳又心有不甘,终于有一天,张耳还是对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叫张耳没有想到的是,妻子的志向并不在张耳之下,她极力说服家人,赞成丈夫尽散家财,仿效信陵君,招纳门人,开创豪侠养士之风的做法。在妻子的努力下,老丈人家开始全力支持张耳。
妻子全家人的支持,为张耳为侠为道提供了机会,张耳也就迈出了日后腾达的第一步。
张耳由此承袭了信陵君的遗风,他就打着信陵君的旗帜,招纳门人,行侠仗义,不久便宾客盈门,张耳也逐渐地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名士。
随着张耳的名声的渐隆,他的影响力也渐渐地深厚了;影响力渐渐深厚,他的势力也渐渐地强大起来了。
张耳内有老丈人家里的资财的相助,外面又有门人的奔走张罗,张耳不久便步入了仕途,被魏王任命为外黄县的县令。
正是因为张耳的名声,刘季毅然地离开王陵而去投奔张耳。这个举动隐隐地透露了刘季他对心中的偶像信陵君的景仰之情。
但是现在,信陵君已经故去,这对刘季来说,是个天大的遗憾。但是,信陵君的离世,却并没有熄灭刘季心中那团慕从侠士高风的火焰。信陵君离世了,他的门人还在,景从他的门人,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因此,对张耳的追随,就成了刘季对信陵君景仰的寄托,刘季决定去投奔张耳,以慰平生之愿。
主意一定,刘季就会马上去做,这就是刘季的作风。
一天,刘季向父亲辞行,刘执嘉一听,哪里会同意?对儿子又是苛责又是劝阻的,涕泪交加的。
但是,此时的刘季,心中揣着儿时的梦想,去意已决,哪里顾得了父亲的反对?
刘季毅然地踏上了去外黄的路途。
从沛县丰邑到外黄县,中间隔着三县几百里的路程呢。
刘季身上所带的钱不多,没法坐车,只得步行。刘季不曾劳作,过去在家里也就是读读书、逛逛街什么的,没有吃过什么苦,现在,要这么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步履蹒跚地行走几百里的路程,这对于刘季来说,那无异于是苦行僧式的磨练。这次行程,也是刘季平生第一次在意志上的历练。
总而言之,刘季终于到了外黄。
当张耳见到这位慕名者的时候,张耳简直看不出刘季的模样:蓬头垢面,破衣敝履,疲惫不堪。这情形让张耳感动得不得了,便很爽快地收下了这个投奔者,亲自为他端来热汤洗漱,再备下好酒好菜招待他。
刘季这个心高少年终于实现了他心中的夙愿,成了张耳的门人。
可是,世事难料,好花易折,好梦易醒哪!这刘季呢,他做高侠的梦想就像那好花好梦一样,折得快,醒得早。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诸位,刘季好梦的幻灭还得从秦王赢政那儿说起呢。
就在刘季十七岁那一年哪,二十岁的秦王赢政开始执掌政权,刚一大权在握,这位雄心勃勃的英年君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谋划秦灭六国的蓝图。
首先,秦国一举攻灭了韩国,将韩地设置成了颖川郡,赢政为秦国的宏伟蓝图画上了美妙的第一笔。
这一年,是公元前230年,这一年,刘季二十七岁。
又两年(公元前228年),秦军再攻灭了赵国,赵王安为秦所虏,赵国灭亡了。
再三年,秦军水淹大梁城,大梁城坏,魏王假投降,魏国遂灭,秦在魏地设置东郡和砀郡。外黄县归属了秦国的砀郡。
外黄县令张耳因为魏国的覆灭而失去了县令之职。
秦军进入了外黄县后,推行法治,开始更新吏治,除法家之外的名士均遭到了打击。张耳以游侠惑乱之名被大秦官府通缉追捕,他只得逃离魏地,隐姓埋名,隐入民间。这样,刘季只得离开张耳。
张耳、刘季主从二人洒泪相别,刘季又回到丰邑。
父亲见了儿子归来,并没有带来什么令他满意的结果,对儿子的不满也就演变成了天天无休无止的唠叨和怨愤。
嫂嫂见这个蹭饭的小叔子又回到了家里,正在喂猪的她就装着没有看见刘季,一边用勺子柄抽打着那猪背,一边骂道:
“成天就知道吃,也没有见你有什么用,你呆在这里干嘛? 打死你!打死你!”
刘季听了,心中何尝不明白?只有悻悻地离去。
有道是:自古英雄在少年;
有志哪用看年高!
他日登凌青云上,
笑看天下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