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子——指五祖弘忍,传说他当时年仅七岁。
②与摩——如此,这样。
8、佛之妙用
[原文]祖曰:“夫百千法门①,同归方寸②,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③,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④,皆如梦幻。无三界⑤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⑥,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据《祖堂集》卷二)
[译文]四祖道信(对法融)说:“千百种佛法门径,同归于方寸之心,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来源于此心。一切戒律、禅定、智慧法门以及种种神通变化,都已经具备在你的心中。一切烦恼业障,本不存在。一切因缘果根,都如梦幻。没有什么轮回三界可以脱离,没有什么菩提觉悟可以追求。人与非人,本性和本相都是平等的。大道虚渺空旷,绝无思索谋虑。这些通法,你如今已经获得,并不缺少,与佛有什么两样?再没有另外的道法了,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观察作为,无须清澄自心,别生贪婪瞋怒之念,别怀忧愁疑虑之情,坦坦荡荡,无所障碍,任随已意,纵横不拘,不用作各种善事,不用作各种恶事,行、住、坐、卧之间,触目所见机缘,都是佛法的微妙作用。快乐无忧,所以称为佛。”法融问:“此心既然已经具备充足,请问什么是佛?什么是心?”四祖答道:“不是心就不会问佛,所问之佛实在就是心。”
[提要]最后一句意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注释]①法门——修行佛法获取佛果的方法、门径。
②方寸——指心。
③戒门、定门、慧门——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佛教称为三学。
④因果——佛教认为任何思想言行都会引出相应的后果。因果指报应中的前因与后果。
⑤三界——处于生死轮回过程中的俗世三种境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⑥观行——以智慧观察真理并按真理行事。
9、诸法解脱
[原文]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据《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到了唐高宗永徽辛亥年(651)闰九月四日,道信禅师忽然向门徒传示遗训:“一切事物的系缚,都已经解脱了。你们大家都要爱护珍惜禅法,使之流传教化于未来。”说完,安详地坐着逝世了。
附录二扬州高琘四宗派传承法系:
传佛心印正法久住
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毘婆尸佛
第九百九十九尊尸弃佛
第一千尊毘舍浮佛
现在贤劫第一尊拘留孙佛
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
第三尊迦叶佛
第四尊释迦牟尼佛
天竺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优婆趜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婆须蜜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三祖迦毘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十七祖僧迦难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天竺第二十八祖为震旦初祖菩提达摩尊者
震旦二祖慧可大师
震旦三祖僧璨大师
震旦四祖道信大师
震旦五祖弘忍大师
震旦六祖慧能大师
第七世南岳怀让禅师
第八世马祖道一禅师
第九世百丈怀海禅师
第十世黄檗希运禅师
第十一世临济义玄禅师
传临济正宗
第二世兴化存奖禅师
第三世南院慧颙禅师
第四世风穴延沼禅师
第五世首山省念禅师
第六世汾阳善昭禅师
第七世石霜楚圆禅师
第八世杨岐方会禅师
第九世白云守端禅师
第十世五祖法演禅师
第十一世昭觉克勤禅师
第十二世虎丘绍隆禅师
第十三世天童昙华禅师
第十四世密庵咸杰禅师
第十五世破庵祖先禅师
第十六世无准师范禅师
第十七世仰山祖钦禅师
第十八世高峰原妙禅师
第十九世中峰明本禅师
第二十世千岩元长禅师
第二十一世万峰时蔚禅师
第二十二世宝藏普持禅师
第二十三世东明慧旵禅师
第二十四世海舟永慈禅师
第二十五世宝峰明暄禅师
第二十六世天奇本瑞禅师
第二十七世无闻明聪禅师
第二十八世笑岩德宝禅师
第二十九世幻有正传禅师
第三十世天隐圆修禅师
第三十一世玉琳通琇禅师
第三十二世栖云行岳禅师
第三十三世南谷超颖禅师
第三十四世灵鹫明诚禅师
第三十五世中兴高旻天慧实彻禅师
第三十六世了凡际圣禅师
第三十七世昭月了贞禅师
第三十八世如鉴达澄禅师
第三十九世方聚悟成禅师
第四十世道圆真仁禅师
三德真净禅师
慧庵真聪禅师
德慈真演禅师
第四十一世绍珠源明禅师
济川源印禅师
第四十二世严光理明禅师
智福理伦禅师
第四十三世朗辉事融禅师
第四十四世普照全融禅师
月朗全定禅师
楚泉全振禅师
第四十五世明轩西瑞禅师
第四十六世净如来果禅师
第四十七世妙善妙解禅师
道定妙修禅师
德林妙悟禅师
第四十八世
以下为德林老和尚内部传法法子
1文龙字悟性,法名:旨海,现为扬州高旻寺方丈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自悟不由他一切唯心造打牛不打车
2慎非字修定,法名:旨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祖祖相传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以下为德林老和尚外部传法法子
3素闻字妙思,法名:旨归,马来西亚吉隆坡妙缘莲社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即非如来法是名如来法如来法如是
4演龙字净文,法名:旨微,天津挂甲禅寺监院代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无形亦无相但何以言说方便曰传授
5能修字愿成,法名:旨定,扬州大明寺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密在法王家入汝如来室冀在得升华
6明彻字常辉,法名:旨光,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龙华寺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肇启于西干漫流于东土利益得均沾
7照和字观成,法名:旨宣,加拿大温哥华国际佛教观音寺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福慧所庄严体即非因果三祗论修证
8悟德字心泽,法名:旨甄,加拿大多伦多正觉寺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不说有是非但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9圣一字苇航,法名:旨明,山西省五台山西台法雷寺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常在于世间佛以大慈悲为作增上缘
10礼相字传无,法名:旨全,丹阳市嘉山龙庆禅寺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不说有是非一念不生时森森全体现
11隆相字见性,法名:旨严,南京栖霞古寺监院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觉道雪山峰授记与弥勒三会说真宗
12能度字愿见,法名:旨慧,扬州大明寺监院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人人皆具足众生与诸佛只因迷悟殊
13宏玄字大初,法名:旨祥,扬州祇陀林监院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其深不可测尽在汝身边传汝汝知否
14宏律字法融,法名:旨真,扬州观音山监院代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世尊亲拈出时时示世人示汝汝知否
15海峰字凌云,法名:旨高,湖南省冷水江市西禅寺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三祗六度圆不住于生死亦不住涅盘
16能禅字岳凡,法名:旨渊,吉林省吉林市磨盘山万德寺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出障真如现一念万年去万年作一念
17理群字宗明,法名:旨静,台湾台中大甲镇妙法寺
付法偈:此是如是法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
18行吉字昌智,法名:旨悟,浙江省上虞市堆高山秀峰寺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非如亦非异不如三界人见于三界相
19圣如字祥学,法名:旨安,广东省雷州市企水镇华严禅庵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来法分派亦分家千流归大海万树竟纷华
20振宏字慧忍,法名:旨梵,福建仙游县应元堂住持
付法偈:无中生有有即无生佛迷悟体不殊
宜将事功严性海更须殒习下功夫
扬州高旻寺方聚悟成禅师续了达悟真空下另演派五十六字空字与源字平辈
达悟真源理事全西来妙旨有师传
性天朗廓常清湛心印佩指自远绵
净律森严开本慧嘉猷揭示发灵诠
光腾觉海珠如意瑞现优昙徧大千
附录三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学习笔记摘要
一、禅修的目的
了解所有的快乐及痛苦根本不取决于外境,而是来自心的本身:正面积极的心态酝酿快乐,负面消极的心态制造痛苦。只有心不被恶业污染,那种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才会终止。因此之故,唯有修心能让去除痛苦,并确立真正的、恒久的快乐。
二、禅修的意义
涣散的心随时都被感官捕捉到的对象所吸引,被川流不息的念头所缠绕,无法安住在它的自性之中,得不到任何平静。事实上,执着于“念头是真实的”,即是痛苦的根源。知晓如何让心安住在自然本性之中,既不被外在现象也不被内在念头所干扰,正是禅修的意义。
三、禅修的方法
(一)必备的有利条件:1、强烈的意愿,并欢喜地期待禅修;2、一位具足资格的禅修导师;3、一个僻静的场所(尤其对初学者而言),禅修的心无法在外界干扰及诱惑连绵不断的状况下开展。
(二)丰饶的根基。1、依止一个传承发起信心。释迦牟尼佛的法教是禅修的基础,禅修是修心传承的一部分,在此传承中,禅修之道起于我们对创始祖师的信心,皈依就是表达这种信心的基本方式。信心源于觉知到佛陀璀璨的功德,了解佛陀能真实帮助我们。对佛陀抱持信心,自然会引发对法教的信心,以及如理如法地修持禅定的能力。佛的功德可归纳为三大项: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慈悲心,以及无量无边的度生能力。2、矫正自己的行为,发展爱心及慈悲心
苦乐基于所行的善恶,深切了解因果关系,并明白所为与所受之关系的人,自然会弃恶行善,并得到内在的平静。矛盾的念头和情绪(烦恼)及连带造成的痛苦,将逐渐变淡,禅修本身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另一方面,必须了解欲求快乐、远离痛苦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基于这个了解,嗔怒、侵略性及一切恶意都会自然消除,我们会发展出爱心、慈悲心及善心。如此,我们的禅修必然会开展良好的结果。
(三)修持次第。第一个阶段称为“息内”(“止”,使心平静);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逐渐平息内心的纷扰。第二个阶段称为“拉格通”,即“观”、“慧观”,逐渐去除轮回的根本——我执。第三个阶段为“止”和“观”的融合。修止观,至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安置心:放松、开放、不造作。
(四)保持身体的正确姿势和言语的沉默,把心放置在选定的专注物上,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保持一种开放、轻松自在及光明的境界。
四、禅修的结果
(一)暂时结果:平和、沉稳、不被外境所牵制。平静及定性会逐渐开展,我们也会感觉到身体及内心都愈来愈自在,能削减外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力,并使我们更加强韧。
(二)究竟结果:达到正觉或圆满的佛果。藉由禅定,一切痛苦都可被转化为快乐;扰乱自心的一切烦恼都可被转化为非二元的智慧;轮回可被转化为涅槃,即世俗的世界可被转化为悟境。完全解脱了依因缘而存在的轮回及苦因,同时拥有能实际帮助其他众生的力量。
五、关于禅修的错误观念
(一)错误地认为禅修是回顾及分析日常生活与过去时日的往事;考量未来,思考如何作为,或做长期、短期的计划。即使身体及语言保持静态,对过去或未来所产生的念头本身,就与建立心的平静相抵触,无法导致内在安宁,这不是禅修。
(二)不追逐过去或未来,也可能会陷入一种近于无知觉的迷糊状态,并引发极大的疲惫感。住于这种状态的心,或许看起来很不错,因为这样显得很满足、很自在。可是,这种状态完全缺乏明性,很容易使人陷入击沈,然后转变为念头潮涌的情形。
(三)为一座美好的禅修而欣喜并依恋愉悦的经验,对一座不佳的禅修感到难过,担忧其中的困难,都是不恰当的态度。禅修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坚忍不拔地去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