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用宁静的博爱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众生声不恼怒,能容人之不所容之事,并不是怕事。人正邪不侵,有了宽容,就能化解当时的紧张气氛。
一个人下班回家,走在路上一不留神被一个同样不留神的人撞了一下,撞人的人就赶紧道歉:“对不起,看我,走路都不带眼睛,撞到您了。”被撞的人也没当回事,说:“没关系没关系,也怪我,走路不留神。”两个人客气了一番以后就各自回家了。
被撞的人回到家里赶紧去厨房准备晚饭了。正当她忙活着的时候突然一回头她女儿悄悄站在她身后,吓了她一跳差一点把手里的碗盘扔在地上了。她不由怒了:“你这孩子干什么呢,过来了也没点声音。这么乱你过来添什么乱啊。赶紧回屋去。”
她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很大,也包含着怒气。女儿有点委屈:“我想过来帮你做点什么啊。”母亲就说:“不用不用,赶紧回屋去,别在这添乱了。”
为什么同样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两件很接近的事,而同一个人的态度却大不相同呢?
我们平时在工作当中会经常用“您、请、谢谢、对不起”等词语,但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又用了多少呢?有时候看见同事做事拖拖拉拉,心有不满,但一般不会当面指责别人,或者有同事、朋友做错了事,会替他们开脱甚至包庇。但我们会告诫自己千万别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也经常会在同样的事情面前轻易原谅别人而无法原谅自己的妻子、丈夫、孩子。难道对自己的妻子、丈夫、孩子的感情还不如对一个不相干的人吗。
礼让就是宽容。宽容不是软弱,而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使心灵有转折退让的余地,能化干戈为玉帛,能简化复杂的人际关系。
用宁静的博爱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众生声不恼怒,能容人之不所容之事,并不是怕事。人正邪不侵,有了宽容,就能化解当时的紧张气氛。
礼让的人通常具有长远的眼光。礼让需要有宽阔的胸襟,需要良好的修养。礼让比一时的逞强更能使人得到成功。
3、戒定慧的逆向理解
在参禅求佛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先慧,自然也就不用按程序修行。关键是达到参禅的目的,那就是智慧的彼岸。
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无相为相,既然是无相,为什么又有戒定慧呢?因为众生业识很重,若是没有方便,怎能深入?所以学佛人要先从持戒做起;能持戒,才能习定生慧。
什么是戒呢?心地无非,就是没有贪心、恶心、嫉妒心、障碍心、损人心、利己心。心地无非,就是心地没有恶。心地无非,也就是诸恶不作。但神秀的诸恶不作说是名为戒,而非自性戒。这个心地无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诸恶莫作,也就是心地不要做不对的事。
业力没有消除,定力不够,容易见境生心,心随境转,所以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较稳妥而有益。什么是属于事相,什么是属于心相呢?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无相戒。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
什么是定呢?不动就是定,假使念头稍为一动,那无明烦恼就会随之而起,这样,心就不定了。心地无念就是定。只有无念才叫正念,有了正念,才能万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现前。不但学佛人要有定力,才不被魔扰,不为境迁,就是世间上的一切,也是具有定力才能成功,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高贵品德就是定力所获得的;定力是从修养得来的。
什么是慧呢?慧指般若,也就是离境断烦恼的智慧。这和一般的智慧不同。在十波罗蜜多中还有一种智慧是指智力,也就是目下十行字,过目不忘;耳辨百人音,了了分明的智慧。
所谓“心地无我自性慧”。我们的自性佛,妙用无量,不可思议。只因为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将本来般若胜智的真我遮障住了。
看世上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无我”得来的?烈士能慷慨捐躯,就是因为一念“无此假我”,才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名垂千古。学佛人若是想珠光显露,起大智慧,就应先破我执。古来所有“功在天下,名垂万世”的,没有不从修养上下过功夫的。如诸葛武侯,一生功业,都成就于“宁静致远”四字。所谓宁静,就是从修养得来的定;致远,就是从宁静中得来的慧。
心地无乱,也就是自净其意,和神秀大师所说本无分别,但名称不同。六祖大师所说的法,都是从心地讲起,从自性上说起,是心内说法。神秀大师所说都是外边的法,著相的法,是心外说去。
佛法法门虽多,总不离戒定慧三学。不过在三乘之中,三学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诚说:“汝师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因为戒定慧的体虽然相同,可是作用不同,所以境界也就不一样了。
下面我们还是还原戒定慧的这段历史吧。
六祖惠能大师住持曹溪宝林寺时,神秀大师住持荆南玉泉寺。当时两派都很兴盛,人们称之为南能北秀。所以有了南北二宗的顿教和渐教之分,然而参禅僧人大都不了解其宗旨。
惠能大师对大家说:“教法本来只有一个宗旨,只是学习教法的人有南北地区差别;教法只有一种,只是人们对教法的理解速度有快慢。什么叫顿教、渐教教法本来没有顿渐之分,只是人的天资不同,所以才有了顿渐的名称。”
然而,神秀的弟子们都时常讥笑惠能大师:“连一个字都不认识,还能有什么本事”
神秀听到这些话以后,对弟子们说:“惠能大师具有无师自通的大智慧,完全认识和体验了佛教的最高境界,我比不上他。况且我的师父五祖弘忍大师曾把衣钵教法传授给他,这还能是假的吗我很遗憾不能远道前往向他求教,在这里枉受朝廷恩宠。你们大家不要滞留此地,可以到曹溪去求教于惠能大师,以消除心中的疑惑。”
有一天,神秀大师对弟子志诚说:“你既聪明又机灵,可以替我到曹溪听惠能大师宣讲佛法。如果听到什么重要的教法,一定要牢记心中,回来讲给我听。”
志诚接受了神秀大师的命令,来到曹溪室林寺,他混在参禅僧人中间礼拜惠能大师,听讲佛法,但没有说明自己的来历。
这时,惠能大师对众人说:“现在有一个妄图偷盗我的教法的人,隐藏在你们中间。”
志诚闻听,连忙从人群中走出来,向惠能大师行礼致敬,并原原本本讲述了自己奉神秀大师之命来听讲佛法的事。
惠能大师说:“你从玉泉寺神秀那里来,自然是奸细了。”
志诚说:“我不是奸细。”
惠能大师问:“为什么不是”
志诚回答:“没有坦白以前我自然是奸细,坦白以后我就不是奸细了。”
惠能大师问:“你师父是怎样教导弟子们的”
志诚回答:“我师父常教导僧众,要精神专一,集中注意力去观想清净的境界,勤于打坐参禅,不要躺下休息。”
惠能大师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去观察思考清净的境界,并不是真正的修禅,而是一种禅学的弊病。约束身体,摆正姿态,长时间的静坐,对认识体验佛教真理有什么益处且听我一首偈吧:生前执意追求长坐不卧,岂不知死后只能长卧不坐。长时间的坐禅习定并不能使人超脱生死轮回,生前死后此身都不过是一具臭骨头,何必要以长时间打坐为每日修行的基本项目呢”
志诚再次向惠能大师行礼,说:“学生跟随神秀大师学道九年,并没有真正懂得佛法。今天听了大师教诲,我便懂得了本心佛性的道理。弟子也以超脱生死轮回为头等大事,希望大师慈悲为怀,进一步为学生讲说。”
惠能大师说:“我听说你师父也教导人们关于戒、定、慧的方法,不知道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你给我说一下。”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不做一切恶事就叫戒,做一切善事就叫慧,保持没有邪念的心理状态就称为定。神秀大师就是这样讲的,不知大师怎样教诲参禅者”
惠能大师说:“如果我告诉你有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教法,就是欺骗你了。只好据不同情况为纠正他人的错误讲一些,这本无名称,只是借用三昧之名。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我所理解的戒定慧又与此不同。”
志诚说:“戒定慧只应该有一种,怎么还有不同的另一种戒定慧”
惠能大师说:“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是教诲有大乘智慧的人,我所讲的戒定慧是指示最上乘的人。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理解速度也有快慢。你先听我讲,看看与你师父讲的相同不相同我宣讲教法,从不离开自性,如果离开自性讲说教义,那就叫‘相说’,是迷惑于自性的表现。应该懂得,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从自性上产生其功效,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教义。且听我一首偈: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志诚听了这首偈,悔过致谢,呈上一首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惠能大师表示同意。
惠能大师又对志诚说:“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是规劝教诲天资低下、只能理解粗浅教义的人。而我所讲的戒定慧,是规劝教诲天生素质高,能够理解高深教义的人。
“如果认识、领会和体验了自我的本性,就可以不追求菩提、涅槃,不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解脱智慧。达到一无所获的境界,也正是从自我本性中获得一切的境界,如果你能懂得这个道理,可以叫作佛身,也可以叫作菩提、涅槃,也可以叫作解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