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两个字: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许多人都在问,其实得到幸福很简单,那就是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扔掉那些所谓的对自己来说十分奢侈的梦想和追求。那么,你就被幸福包围了,也就无惧于生死了。人生本是这样,如果没有苦难,幸福也许就没有了意义。也许只有体验了艰辛和苦难,才对幸福更有深刻的理解。
9、唾面自干的典故
中国有个成语叫作“唾面自干”,按照这个词的要求,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应该让它自己风干。
人们往往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受了污辱却极度隐忍,从不当面加以反抗。
据《唐书》记载,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兴致勃勃地来向哥哥辞行。在兄弟二人就要分手的时候,弟弟问哥哥还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娄师德语重心长地询问道:“我坐在宰相的位置上,你现在又要去当州官,我们兄弟二人可以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了。但是,我们荣宠过盛,必定有人暗自忌恨我们,对此你有什么对策吗?”
听到哥哥这样问,弟弟马上跪在地下说:“我是这样打算的,假如现在有人往我脸上吐唾沫,我一定会自己擦干净,决不为此和人计较。请哥哥指点,不知这样做行不行?”听完兄弟的话,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你的做法正是我所忧虑的!”
弟弟本来想被哥哥表扬几句,没想到哥哥根本不以为然,弄得他有些不好意思。“那应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我的意思是不擦!你想啊,别人好不容易把唾沫吐在了你的脸上,你却一擦了之,别人的快感还从何而来?别人既然没有了快感,那他一定还会继续记恨你的。我的建议,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不应该自己擦掉,而应该等待自然风干。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应该保持微笑!”
娄师德到底做没做到“唾面自干”,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他贵为一朝宰相,敢往他脸上吐唾沫的人估计不会太多。但是娄师德的谦让却是出了名的,除了谦让,娄师德的肚量大也被广泛传颂,以至于后人经常说他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他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会忍耐的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太没道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佛家认为“忍”有三种境界: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别人来欺负你了,生忍也可以说是硬忍,就是我们使劲儿憋着,心里头有火不发出来,这是生忍;
法忍,能够看到的这些事件就像水面上的月亮影子,如幻如化的在晃荡着。看到这如幻了,我们的这个烦恼没有那么重,或者说没有烦恼,这是法忍;
无生法忍就是大悲心的境界,众生即是自体。他对你的瞋恨、他对你的伤害,伤害不了你。那时候就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唯自心所造——不仅是惟自心所造,他就是自心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人的伤害都是自己伤自己、痛在你自己心里。那个时候我们的瞋恨心就没了。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但该忍的还得忍。小不忍则乱大谋,今日的“忍”是为了它日的“不忍”!时(势)不我待之时,蜇伏,忍耐。
时机来临,趁“势”而起,而“势”又有起伏,时此仍需忍耐,忍耐“势”的波动。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大谋”就是“势”和全局。
1、人往低处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总是向上的,这是人们的认识,也是人生的理念,更是众生的普遍心理。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个“人往高处走”的理念,不知毁了多少人,坑了多少人。
客观地讲,人生一世,是不可能总往高处走的,沉浮起落,坎坷挫折,下坡路的时候还是很多的,但我们又不能不走。正如《贤愚经》中所讲的,“常者总要消灭,高者必然堕落。合会终有离别,有生一定有死”。
当有钱的人变为没钱的人,局长降职为处长,老板变成了小工,昨天的名人沦落为今天的无名鼠辈。诸事不如前的现象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每当这个时候,往日的标准都会被大打折扣。由此看来,人生不可能总是守在一个较高的标准上。高标准本身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化身,其中包含着对周围事物的苛求和对自己的苛求。结果是把自己累垮了,周围人也受不了。更何况,人生总有不顺的时候,诸如单位不景气,事业陷入困境,家庭遭受变故等等。跟随而来的便是内在和外界的标准一同降低。
如果这时谁还保持一种高标准的心理期待,还是一味地人往高处走,就会遭遇打击,饱尝痛苦,陷入烦恼的境地。于是,降低标准,便成为唯一而正确的人生选择。尤其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高标准”往往是靠不住的,极易被动摇。学会降低标准,反而成了人们解决人生难题的一把钥匙。
我们这里所论的降低标准,并不是要你遇事、遇人就退缩,更不是要你总是抱有一种消极理念,而是一种心理调理和应对。“人生是不确定的”,况且,外在的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好与坏,顺与不顺,定会接踵而来。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不管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过高的标准都会使人时时处处面临着一种高度的威胁。有时候,甚至使人变得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
一味地高标准,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之所以不适应新的环境,之所以会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守着一个高标准不放。他们认为自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此,高标准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极端片面的害人理念。
某公司被兼并了,几百名员工一同下岗,他们一蹶不振,而老李却挽起袖子,到一家小餐馆做了一名跑堂儿。某企业倒闭了,人们丧气到了极点,老张却在第二天下楼修起了鞋子。老黄是某事业单位的领导,单位解散后,不但官职没了,吃饭也成了问题,他什么也没说,到一家公司做了一个看大门的。
降低标准,不仅是要我们降低生活的标准,还要降低位置,放下架子,不顾面子,甚至还要放弃内心的追求与以往美好的向往。承认现实,敢于面对残酷的一切。
在人生的许多大逆转中,许多人之所以败下阵来,甚至从此被打败,都是因为不肯降低标准。而那些就此降低标准、降下身份的人,很快又会快乐起来。
由此可见,降低标准的确是人生的一种快乐良方。只是这种快乐良方,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但纵观我们的一生,不管你是主动的也好,还是被动的也罢,降低标准却是随时都存在着的。降低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名誉,降低自己的头衔……正如佛家所说的“放下”二字。我们是否能够放下,同样也需要英雄般的气概。
肯不肯降低标准,有时反而成了一个人能否生活下去的一种必要条件。说得更严重一点,很多人都是病在、倒在、败在、死在了这个环节上,所以,降低标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历史上的许多伟人,许多大人物,他们其实都不是一味守着高标准不放的人,并能在降低标准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头再来。为了能够活得好一些,并时时快乐着,降低标准,有时会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2、忍出一片海阔天空
《四十二章经》中讲,“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僧人问佛:什么样的人有大势力?什么样的人最聪明?佛说: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因为他不怀恶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够忍辱的人没有恶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尘垢灭尽,清净没有瑕疵污秽,这样的人最聪明。从没有天地时开始,直到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没有未见过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没听说过的。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一切智),这样的可称得上是聪明的了。
正如寒山禅师的《忍辱护真心》: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忍辱是制怒的一部分,在面对一些无理取闹之人的讽刺与侮辱时,能够释放于心外才能制怒。
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我发现,凡是一个情绪比较浮躁的人,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成功人士之中,基本上都比较理智。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控制自己浮躁的情绪。”
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或多或少总会与他人发生一些矛盾。孔子认为在面对这些矛盾时应当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自己严加批评而对别人则少责备。
孔子对学生宰予白天睡大觉,予以严厉的斥责:“朽木不可雕也”。这似乎与“薄责于人”相违,其实不然。宰予屡次向老师的思想挑战,例如他曾提出:有人落井,跳下去救,必死无疑,是仁;不跳下去,见死不救,是不仁;这井该不该跳?
孔子一下子被问住了。但孔子依然很器重他。即使是狠批宰予为朽木,但对他的过失也是原谅的,没有将他逐出孔门,而且同时由此深刻地公开检讨了自己以言取人的错误。孔子的“薄责于人”,出自于对他人的缺点过错有比较辩证的认识,他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在狂(狂妄)与狷(拘谨)的缺点中包含着敢作敢为和不胡作非为的优点,所以“薄责于人”,包含着在批评他人缺点过失时,不要对人一棍子打死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