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400000019

第19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下) (5)

如今这些公卿大夫,政府高官,没有一个肯为皇上的千秋万代考虑,也没有一个为国家的长久利益着想,我私下里常常感到困惑。当初,晋武帝只图眼前快乐而不为子孙后代作长远打算,当他在位的时候,那些执政的官员也总是迎合奉承,使自己能够苟且地生活下去,而社会风气却日渐败坏。抛弃了礼义廉耻,不讲法律制度,君臣上下都丧失了道德底线,但没有人觉得这是问题,有眼光、有见识的人早就料到,国家将来一定会发生动乱的,后来,中国大地果然陷入了战乱,被外族分裂了二百多年。我想,太祖、太宗、真宗皇帝把帝位传给皇上,就是想着能代代相传,使老百姓永远受到皇恩的庇护。我希望皇上能以汉唐五代的战乱以致灭亡作为镜子,警惕晋武帝苟且偷安、因循守旧酿成的大祸,明令各位大臣,研究怎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做到深谋远虑,心中有数,逐步推行,力图符合当前形势的变化,而不辜负祖宗的愿望。这样,国家的人才就用不完了。有用不完的人才,那么,皇上还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什么愿望不能实现呢?

梁按:文章真切直白,沉着痛快,没有能够超过它的了。正当举国沉醉于天下太平氛围中的时候,这一番话真说得毫无顾忌,虽然前有贾生的痛哭流涕,难道超过王安石了吗?可惜宋仁宗没有醒悟啊!

如果对造就人才的大计,能够进行预先的谋划,做到心中有数,并逐步推行,那么,为国家造就人才也是很容易的。我开始读《孟子》的时候,看到孟子说王政是容易推行的,心里以为真是这样。后来看到他与慎子讨论齐国和鲁国的土地问题,孟子以为先王分封诸侯各国,一般不超过百里,当时如果有王者出现,就会按照制度,凡是诸侯王先有的封地达到一千里或五百里的,都要将它削减到几十里或一百里才罢休。

于是我怀疑孟子虽然很精英,他的仁德和才智足以统一天下,但怎能不通过战争,不动用军队,就能使几百里或上千里的强国,一下子肯削减十分之八九的土地,和先王时代的诸侯王一样呢?后来,看到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计策,叫诸侯王把受封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由朝廷亲自决定他们的爵位和名号,分别直属于中央,于是,诸侯王的子弟都得到了土地,从而使得势力强大、封地广阔的诸侯,终于因为土地的分封而变得弱小了。这才使我懂得了,只要能做到深谋远虑,心中有数,逐步推行,那么,大的诸侯国可以使它缩小,强国也可以使它削弱,而不至于使国家发生震惊、动乱和伤痛的局面。孟子的话没有说错,何况今天要进行改革,形势并不像孟子当时所面临的那么困难,所以我说,如果能对改革变法的大计做到深谋远虑,心中有数,逐步推行,变法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然而,先王治理国家,不担心人们不做,只担心人们没有能力做;进而,不担心人们没有能力做,只担心自己不肯努力做。什么叫不担心人们不做,只担心人们没有能力做呢?人们一般情况下想要得到的东西,不过是善良的品行、美好的名誉、尊贵的官爵、优厚的利益,而先王能够掌握这些东西来对待天下的读书人,天下的读书人能够遵从先王来治理国家,先王就把他所希望得到的全部给他。读书人没有能力也就罢了,如果有能力,那么,谁肯放弃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呢?所以说,不担心人们不做,只担心人们没有能力做。什么叫不担心人们没有能力做,只担心自己不肯努力做呢?先王的办法,对待这些人是再好也没有了,除非他是冥顽不化的蠢材,否则,没有不肯努力的。然而,君主如果不能真诚恳切地对待这些人,并且身体力行,先走一步,就不会有人也以真诚恳切的态度努力实践来响应他。所以说,不担心人们没有能力做,只担心自己不肯努力做。皇上如果真诚地想要造就天下的人才,那我希望皇上努力去做就是了。

我还看到朝廷过去曾想要有所作为,进行变革,开始的时候,对于利害问题的谋划,就不是很成熟。所以,只要有一个因循守旧、投机取巧的人出来反对,就不敢继续进行了。其实,法度确立以后,人们不会只感到它的好处,所以,先王的办法,虽然对天下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当他刚接受这个烂摊子,人们还心存侥幸的时候,他要建立新的法制,没有不感到艰难的。假如他要建立新的法制,而天下那些心存侥幸的人,都能心悦诚服地遵守施行,没有任何抵触的话,那么,先王的法度至今是不会废止的。正是因为创立法律制度非常的艰难,那些心存侥幸的人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施行,所以,古代的人想要有所作为,没有不首先惩办那些反对他的人,然后才能贯彻自己意图的。《诗经·大雅·皇矣》篇里说:“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这就是说,周文王也要先进行征讨镇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啊。先王想要建立法制,改变被破坏的风俗,造就新的人才,虽然有征讨镇压的困难,但还要忍痛去做,就是觉得不这样做就办不成事情。

后来孔夫子出现了,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则鼓动他们君臣,抛弃原来的习惯,违背自己的意愿,加强薄弱的地方,可是,他风尘仆仆地到处走,结果却陷入困境,到处受到排斥和驱逐。然而,孔夫子始终并不因为困难就放弃,他认为,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所作为。他所坚持的大概和周文王是一样的。君王中的圣人,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了,臣民中的圣人,没有能超过孔夫子的了,他们想要有所作为,进行变革,都是这样干的。如今皇上掌握着天下的权力,处在先王一样的地位,如果想要革新法令制度,并没有征讨镇压的困难,虽然有一些心存侥幸的人不高兴,出来攻击这种变革,但人数一定没有喜欢改革的人那么多。如果一听到有些因循守旧、心存侥幸的人提出反对意见,就停止改革,不敢继续进行下去,那是因为自己主意不定啊。皇上如果有意想要造就天下的人才,那我希望您果断地干下去。如果做到了深谋远虑,心中有数,逐步实施,而且还能努力去做,毫不犹豫,这样还不能造就天下的人才,据我所知,大概还没有这样的事吧。

梁按:读这一段,再看王安石后来在执政期间的主张,他的意见受到世俗中人的中伤,他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他能百折不挠,始终不悔,说明他是按照自己说过的去做的。可惜宋仁宗是个不值得和他说这番话的人!我们看范仲淹执政期间进行的变革,不过两三个节目而已。然而,就因为不能被那些因循守旧,心存侥幸的人所容忍,只做了三个月就从这个位置上离开了。宋仁宗的优柔寡断,从这里大概就可以看出来了。然而,王安石却不管你听不听,就是反复地对你说,这不就是孟子说的,齐国人中没有比我更敬重君王的吗?

然而,我的主张,一般世俗之人是不讲的。如今谈论时局的人,都认为我的这些意见是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我私下观察这些精英人士,想要尽心尽力帮助朝廷的人是有的,但他们所考虑的,不是远大的目标,而是眼下所能行得通的。这些精英人士既然拿这种想法去迎合潮流,而朝廷选拔人才时看重的也是这种人,至于君臣父子的关系,国家的法律,维系社会关系的礼仪,这些先王特别看重和坚守的东西,他们都很少注意。谁要谈到这些问题,他们就聚拢在一起嘲笑谁,说这是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现在朝廷对所有的事情都很关注,有关部门的法令却只是在纸面上做文章,这种情况已不是一两天了,它的效果如何,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对于所谓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我想皇上也可以稍微留神考察一下。

从前,唐太宗贞观初年(公元627年),朝臣对施政方针各有各的看法,像封德彝这类人,都认为不把秦朝、汉朝的政治制度综合起来加以施行,就治理不好天下。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先王的政治制度来启发唐太宗的,只有魏征一个人。他推行的政策,虽然还不能完全符合先王的意图,但大部分是合适的。所以才能在数年之内几乎放弃刑法而不用,使得国家安宁,外族顺服,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繁荣富强的时代。但唐太宗刚登基那些年,天下的风俗,也像现在这样。魏征的那些话,在当时也是所谓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吧,但他的实际效果却很好。贾谊说:“如今有人认为,用道德教育人民不如推行法律更有效,说这种话的人,为什么不看看商朝、周朝、秦朝和汉朝的实际情况呢?”而且,唐太宗的情况,也是可以考察的呀。

我荣幸地能以职务关系回来向皇上报告,没有考虑自己是否称职,却在这里大胆地谈论国家的根本问题,这是因为我得到了皇上的信任,是应该向您报告的。我认为,现在当朝的人才缺乏,与朝廷想要任用人才的情况很不相称,而朝廷任用这些精英人士的办法有些不很合理,使得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也是我的工作涉及的情况,应该让皇上先有所了解。如果撇开这些事不谈,只提那些琐碎的问题来玷污皇上的聪明,对国家社会也没有好处,也就违反了我勤勤恳恳为皇上办事的初衷。我希望皇上认真考虑,选择其中适当的意见来实行,就是国家的幸运了。

梁按:这篇文章是秦汉以来的第一篇大文章,稍微可以和它媲美的,只有汉朝贾谊的那篇《治安策》(陈政事疏)。然而,贾生说的,大半都是为了皇帝自保其宗庙社稷来谋划的,他对国事、民事的议论,又往往不考虑事情的根本,而只强调细枝末节,哪像王安石这篇文章胸怀阔大,用国民忠仆的标准责备皇帝,而且正本清源,哪一条都和先王的思想理念相适应。李商隐的诗说:“公之斯文若元气。”(此诗为李商隐诗《韩碑》中的一句,赞美韩愈的文章以气盛,梁启超在这里借此赞美王安石的文章)他是完全可以担当的。在此之前有范仲淹的《应诏条陈十事疏》,他援引《易经》所说的绝望了就会想到要改变,改变了就能畅行无阻,畅行无阻就能够长治久安。说得非常恳切。他说,国家革除了五代造成的混乱,富有四海,已经八十年了,法律制度,经过逐日逐月的侵蚀消解,上面的官吏人满为患,下面的百姓困苦不堪,必须改革变法来救国救民,他的这种见解,和王安石是一样的。然而,整个朝廷都沸腾起来,与范仲淹为难,宋仁宗也没有办法左右这种形势。

怎么能说这是宋仁宗一个人的过错呢?但沿袭社会的风俗习惯更让他们感到安全,习惯是非常厉害的,虽然有雷霆万钧之力,往往也没有办法征服它。我曾经读过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其中写道:“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很久了,知识精英中的大多数人又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美德。”当时的社会心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些。只是宋仁宗一个人的过错吗?汉文帝对于贾谊,宋仁宗对于王安石,大约是非常相似的。贾谊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因此忧郁而死,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支持,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所以,贾谊只能通过文章为后人所知,而王安石却能通过他的改革事业而著名。然而,王安石遇到宋神宗,他的成就也就只有这些,就像孟子所说的,不是没有新条嫩芽生长出来,但紧跟着就在这里放牧牛羊,所以就变得光秃秃了。自从王安石在当时被人指责、辱骂,数百年来,直到今天也没有人为他辩白,而那些不关心国家大事,只会附和世俗,讨好公众的人,却能够得到世人的称赞和推崇,于是,中国数千年好像坠入长长的黑夜一般,只留下这篇文章被参加射策考试(汉代选士的考试方法之一)的人作为讽读或任意割裂、批评的谈资。这是多么可悲啊!

一篇《言事书》既然没能使宋仁宗醒悟,那么两年后,也就是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王安石又向宋仁宗递交了一份意见书,即《上时政疏》(一说嘉祐六年,1061年),其中写道:

同类推荐
  • 尼采大传

    尼采大传

    法国作家丹尼尔·哈列维,通过对尼采和亲友们的大量往来信件以及亲友们对尼采的回忆进行整理,于1909年创作出了《尼采大传》一书,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对尼采自出生到去世的整个生命过程进行了细致而又精准的描述。本书所依据的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是一本较为权威的尼采传记,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听从内心召唤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独行的一生。
  • 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最著名的领袖人物事迹,精彩万分!
  •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精选了贝多芬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巴蜀奇人(巴蜀文化丛书)

    巴蜀奇人(巴蜀文化丛书)

    展现了作者对于稗官野史和民风民俗这类下里巴人式的东西的熟稔。他为我们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历史后花园的隐秘小径。
  •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本书记录了顾准坎坷曲折的一生,从家道中落的少年奇才到十里洋场的青年才俊,从热情洋溢的革命青年到枪林弹雨下的地下党员,从意气风发的财政局长到众叛亲离的“极右派”……59年的多舛命运,看遍了人世百态,尝遍了酸甜苦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面对拳打脚踢、妻离子散,他拖着残破的病体,守着自己的信仰,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生命不息,思想探索不止!  在真理的路上,他一个人孤独前行,很苦,很难,亦很远……新锐作家吕峥以犀利、冷静的笔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孤独内心和探索精神,一个时代的沉重叹息,读懂顾准,反思过去,理解当今!
热门推荐
  • 猎枪

    猎枪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未来写文记

    未来写文记

    你将会获得难以想象的丰厚回报——某人如是说。外星文明却蓬勃发展。人类文明的传承已经残缺千年,请勿模仿,人们的内心就越容易空虚。--情节虚构,就是拯救他们的内心。你要做的。既然已经忘记过去,科技越发达,那就创造未来
  • 重生之万界称尊

    重生之万界称尊

    重生混沌历经百战终于成就至高无上。可是一切真的那么简单吗?洪荒真的是尽头吗,那洪荒的尽头又是什么呢,那无尽的轮回深处到底演绎着一个什么故事。
  • 聊斋志异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聊斋志异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聊斋志异选》在选辑过程中,着力挑选出其中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其中既有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官场黑暗、抨击科举腐败的愤世之作,也有阐释人伦事理、颇具教育意义的寓意故事,更有讴歌美好人格、纯洁爱情的佳美篇章。
  • 竞技体育博览:畅享2008:百年盛会话源头

    竞技体育博览:畅享2008:百年盛会话源头

    本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奥运史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不灭的奥运圣火、运动员的最高奖赏、奥运会会徽、和平和团结的象征、与夏奥运“平起平坐”的冬奥会及致敬残奥会等。
  • 华夏童儿失踪了

    华夏童儿失踪了

    本书以五千年发生的重点文化事件为主线,以现代少年儿童独特的视野和寻踪探秘的猎奇心理,编织起尊重史料并将主人公巧妙融入史事的全新故事,展示出一幅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现代审美取向的动漫特色的历史长卷。
  • 血色谜情

    血色谜情

    《血色谜情》由奥斯汀·弗里曼编著。《血色谜情》讲述了:保险箱里的巨额钻石离奇失踪,除了一张印有清晰血指纹的自纸,毫无线索。 而犯罪的证据全部指向保险箱主人的侄子诺柏·霍比。看似铁证如山的案件却被医师桑戴克看出了破绽,他发现失窃现场留下的指纹有一条S型的空白,这或许会是案件的转折点和突破口,于是他和搭档里维斯深入霍比家族进一步取证,正当案情渐渐明朗,真相即将浮出水面时,一双从浓雾中伸出来的手将他推向了疾驰的马车。
  • 仙魔剑神

    仙魔剑神

    从一个小门派一步一步踏上霸虎剑宗。云端跌入深谷,太古时期惊天一战,被宗主扫地出门。看着曾经熟悉的山门,九把神剑碎裂成二十七块碎片散落天下。废物终有逆袭日,原是霸虎剑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剑师,机缘巧合下得到魔剑碎片邪,修为被废,修为暴涨,却不料父亲被杀,声名鹊起。令狐雄,令狐雄嘴唇微启:这里今日注定血流成河······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盛宠拽后:本宫就爱戏诸王

    盛宠拽后:本宫就爱戏诸王

    (已完结,包月会员可免费看文)四位藩王本打算将她作为人质,最后却:大哥,大嫂好美,晚上我要和她一起睡;二哥,小世子好可爱,我要用青煜来换他;三哥,听说三嫂离家出走了,我去帮你找回来吧;五弟,你还没娶妃,让我和三嫂来帮你选妃吧……够了,你还是回去吧!我们不绑架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