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按:官僚政治果然可以称为好的政治吗?我不敢这么说。然而,近代以来,自从施泰因(士达因)用它来治理普鲁士,实行之后大见成效,俾斯麦跟在他的后面,将这种制度推行到德意志,也很见效,各国开始渐渐地羡慕他们。而我们中国,两千年以来,舍去官僚之后,就没有政治了。既然官僚政治存在这么多问题,难道它就绝对不可以信任了吗?施泰因治理普鲁士,为什么要训练督责他的官僚呢?就像将帅训练督责他的校官和士卒一样。这是因为,可以造成整齐严肃的气象,从而收到指挥下属像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样的效果。而整齐严肃正是官僚政治的特长啊。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一定要有手段和方法,王安石对此是非常了解的。
现在选拔人才,首先,把那些记忆力强,读书较多,稍微通晓文章辞采的人,称为特殊的人才,社会的精英人士,这样的人就属于公卿的选拔对象了。其次,记忆力不一定很强,读书不一定很多,稍微通晓文章辞采,而且学过一些诗赋的人,就称他为进士。进士中比较拔尖的人也属于公卿的选拔对象。可见,通过这两种方式选拔上来的人,并不能胜任公卿的职位,这是不需要讨论就非常清楚的。然而,现在有些人却说,我们历来都用这种方法选拔天下的人才,而能够胜任公卿职位的人也往往是从这些人里选拔出来的,不一定非要按照古代选拔人才的办法,然后才能得到人才。这种说法也是不明事理的。先王那个时代,用尽各种选拔人才的办法,仍然担心社会上的人才得不到任用,而让那些不正派的人混到朝廷里来。如今完全废除了先王选拔人才的办法,驱使天下所有有才能的人都去参加贤良、进士这两科的考试。
当然,有才能可以做公卿的,最好去考贤良、进士,而贤良、进士中有时也可以得到能够做公卿的人才。然而那些不正派的人,如果懂得一些写作应考文章的雕虫小技,也可以由此进入公卿的行列。相反,那些真正有才华可以为公卿的人,却可能被那些毫无用处的学问纠缠一生,郁郁不得志而屈死在深山荒野,这样的人,十个有八九个是这种下场。所以说,古代统治天下的人,他们慎重选择的也只是公卿罢了。公卿已经得到了称职的人,就可以依靠他们推举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朝廷来做事,这样,政府的各个部门就都能得到很称职的人了。今天,如果让那些不正派的人侥幸做了公卿,他们则呼朋引类聚集到朝廷中来,这就是朝廷里有很多不正派的人的原因。虽然也有一些贤明的人,但往往苦于得不到帮助,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呀。而且,公卿中不正派的人,既然会呼朋引类到朝廷中来,那么,朝廷中不正派的人,也会呼朋引类充当派往四方的专使,而四方的专使又会各自呼朋引类去管理地方州郡。
这样一来,即使政府规定了官吏犯罪,推荐的人要连坐负责,但怎能靠得住呢?恰好被这些不正派的人利用了。其次,九经、五经、学究、明法这些考试科目,朝廷早已深感忧虑,认为它们对国家一点好处也没有,改为只要求应试的人稍懂一点儒家经典的意义。然而,只会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录取的人才也不见得就比以前的要好些。如今朝廷又开设了明经一科,选拔人才,希望能吸收那些研究古代经典中治国办法的人才,但是,明经科考试录取的人,也还是那些能背诵儒家经典,稍微通晓文章词句的人。那些精通先王治国的思想理念而且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人,却未必可以当选。再有就是那些靠祖宗恩泽的世家子弟,学校没有用道理和技艺培养他们,政府主管部门也不考察他们的才能,父兄又不对他们的行为品德负责任,可是,朝廷动辄把官职授予他们,让他们负责一些政事。从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曾列举他的罪状,就说他“凭家世任用官吏”。凭家世任用官吏,却不管他们的才能是否能够胜任,这正是商纣王灭亡的原因,这种情况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
再说说流品之外的人。朝廷本来把他们排除在正人君子之外了,并且限制他们求取功名的道路。可是,却又把治理州县的权力授予他们,让他们管理一方的百姓,难道这就是有人说的用正派的人治理不正派的人吗?根据我在外任职见到的情况,一路数千里之间,州县官吏中来自流品之外的人,并不少见,可以让他做点事的,十个中怕是不到两三个,大多数倒要防备他们做坏事呢。在古代,对于读书人,只有正派与不正派的区别,而没有流品的不同,所以,孔子那样的圣人也曾做过季孙氏的家臣,可是,这并不妨碍他可以做公卿。
到了后代,才有了流品的区别,凡是被列入九品以外的人,他们即使想要有所成就,也已经将自己置于廉耻之外,而没有再进一步的志气了。由于近来社会风气民俗的委靡不振,虽然是士大夫,形势对他们追求进步很有利,而且,朝廷也在物质、精神上奖励过他们,可是到了晚年,失意的时候,往往还是晚节不保,做了坏事。何况那些平素就没有超过别人的志气,而且早已被朝廷排除在廉耻之外,限制了他们进取之心的人呢?他们一旦做了官,就要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这一点也不奇怪。至于那些边疆大臣、宫廷卫士的选拔,我已经说过它的问题了。所有这些,都说明选拔人才的方针是不符合先王道理的。
梁按:王安石是科举取士制度的坚决反对者,读了他的《言事书》,才知道他为什么不主张科举取士。后来,科举取士用经义来取代诗赋,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在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上《乞改科条制札子》指出:“古代选拔士子,都是依靠学校,所以,思想和道德统一于上,风俗习惯形成于下,它所培养的人才都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自从先王竭泽而渔式地选拔人才,教育、培养的方法又失去了根据,士子之中虽然有很好的人才,却少了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的造就,这是许多人担心的局面。如今想要恢复古代的制度,革除科举取士的弊端,却担心不能依照顺序逐渐地觉悟,首先应该终止以声病对偶为特征的诗赋写作的考试,使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儒学经典的意义,并等待朝廷兴建学校,讲求三代以来教育、选拔人才的方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这种方法。”把这两篇文章合起来读,王安石的主张、见解就看得很清楚了,而后世有些人动辄将八股文毒害天下的罪名强加于王安石的头上,为什么这样诬蔑他呢?
现在,选拔人才已经不按照先王的办法去做了,至于任用人才,又不问他的德行是否合适,只问他出来做官的先后;不论他的才能是否相称,而只论他担任过什么职位。因文学考取的,却派他管理财政;已经任命他管理财政的,又调他去主管刑狱;已经派他主管刑狱了,又调他去掌管礼仪。这样一来,一个人就要具备百官应有的才能,而造就这样的人才是很难的。要求一个人做他难以做到的事,能够做到的人是很少的。既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们也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努力去做了。所以,派一个人去掌管礼仪,他从不为不懂礼仪而担忧,因为如今掌管礼仪的人都是不曾学过礼仪的。派他去主管刑狱,他也不会因为自己不懂刑律而感到可耻,因为现在主管刑狱的人都是不曾学过刑律的。
现在,天下的人也逐渐接受了忽视教育的现象,适应了固有的习惯和风俗,看到朝廷任用的官吏,如果不是按照资历任用的,就纷纷议论和讥笑他;至于任命的职位和这个人的能力是否相称,却从未有人提出过非议。而且,这些官吏经常被调动,不能长期担任一个职位。这就使得上级不能熟悉了解他的工作,下级也不肯服从他的领导,贤能的人还来不及做出成绩就被调走了,不正派的人也不能充分暴露他的缺点和毛病。至于那些迎接新官,欢送旧任的劳顿,与文书、案卷绝缘的弊病,只是其中很小的害处,也就不用细说了。一般说来,设置一个官员就应该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做的时间久一些,特别是那些任职的地方比较远,职位比较重要的岗位,更应该这样做,才能要求他们有所作为。而现在他们尤其不能在一个地方干很久,往往到任没有几天就被调动了。
选拔官吏不认真、不谨慎,使用他们又很不得当,安排给他们的职务也不能长久,布置给他们的任务还很零碎,却要用律法来束缚他们,使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事,我知道当今在位的官员有许多是不称职的,如果稍微给他们一些权力,而不用律法来约束他们,他们就会放肆得无所不为。这样看来,现任的官吏不称职,却要凭借律法进行治理,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即使现任官吏都是称职的,如果都要靠律法来约束,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从古到今,想要治理好国家,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如果选拔官吏不认真、不谨慎,使用他们又很不得当,安排给他们的职务也不能长久,布置给他们的任务还很零碎,却要用律法来束缚他们,那么,虽然有贤能的人担任了职务,同那些不正派而又无能的人比起来,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正因为这样,朝廷有时明明知道这个人道德情操高尚又有工作能力,能够胜任某个职务,但如果他的资历比较浅,排不上队,仍然不能任用和提拔他。尽管把他提拔上来,也会有很多人不服气。有时明明知道这个人没有本事又不正派,但如果他没有出错,也没有被当事人揭发,则不敢根据他的不能胜任就撤他的职。就算是撤了他的职,人们也会表现出不服气。他确实是个不正派又没有本事的人,大家为什么还会不服气呢?就是因为真正的社会精英担任这个职务,与不正派又没有任何本事的人担任这个职务,在做事方面没有什么不同。我在前面说过,不能只管任用官员,给他们工作,却没有刑律来处罚那些做事不负责任的人,就是这个意思啊。
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其中只要有一项不合乎先王的道理,就足以伤害天下的人才,何况这四个方面都执行得很不够呢,因此在职的官吏中,没有才能,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贪婪卑鄙的人,多到不可胜数,而乡村里弄之间也很少可以任用的人才,就不奇怪了。《诗经·小雅·小旻》说:“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流泉,无沦胥以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梁按:他的这番言论为什么与今日官僚社会的情形一点差别也没有呢?过去,西方读者有人读马可·波罗的游记,见到了他绘制的罗盘针的图形,说这个东西是中国人发明的,被欧洲人拿了过去,它的样式已经比马可·波罗所绘图形精美百倍。然而,在发明它的地方,经过了数百年,对它的改良却不知道有哪些。你在中国旅游碰巧在市场上买了一个,看上去和马可·波罗所绘图形没有什么区别,也就神情沮丧地默然而退了。我看今天的政治,则不能不对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发一些感慨。
担任职务的人才不足,而民间也缺少可用的人才,难道施行先王的政策也得不到吗?哪里有能够将国家托付给他的人,哪里有能够委任他守卫边疆的人,皇上不能总想靠老天的恩赐,竟没有一日的担忧啊。汉朝的张角,三十六万人同一天起事,他所在的郡国,竟没有人能够发现他的阴谋。唐朝的黄巢,横行天下,他所到达的地方,官吏没有人敢与他对抗。汉朝、唐朝为什么灭亡了呢?灾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唐朝已经要灭亡了,国家由盛转衰,进入五代时期,军人当权,有道德操守的人都躲了起来,不和外人相见,官场上也不再有懂得君臣大义、上下礼仪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大约就比下棋还容易了。但是,老百姓血流成河,侥幸没有死在荒野中的人是很少的。一个国家缺少人才,造成的危害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