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100000002

第2章 萧红知友忆萧红

萧红知友忆萧红

—初访徐薇同志

李 丹 应守岩

一个偶而的契机,浙江美术学院画家吴山明同志告诉我们:“徐薇同志是萧红的知己友朋。”并说萧军的小说《涓涓》中的涓涓就是以她为模特儿的。于是,我们登门造访。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徐薇同志虽是年过花甲的六十七岁的老人,但身体硬朗。她才思敏捷,胸襟开阔,十分健谈。当我们说明来意,请她谈一谈她与萧红的交往和有关萧红的情况时,她热情地应允了。

谈话就从萧军写的小说《涓涓》谈起。徐薇同志说,不错,萧军写的《涓涓》是反映我们在哈尔滨女中读书时的学习和生活的,书中的涓涓就是以我为原型的吧,我当时的名字叫徐淑娟,涓涓的取名是拼凑“淑娟”的左右偏旁而成的。书中的莹妮就是萧红,她的本名是张迺莹,小娴就是我的另一个好同学沈玉贤。当时我同萧军并不认识,萧军是从萧红那儿得到素材的。《涓涓》我一直没有读到过,是今年(1981)萧耘同志(萧军的女儿,而不是萧红的女儿,却是一位萧红研究者)把《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二辑)》寄给我,这上面重刊了《涓涓》。萧耘同志还向我解释,说因为是小说,不是传记,说我不会不高兴的。我看了小说后,觉得写得很好。原来小说虚构了涓涓家庭的反动,以衬托出涓涓的叛逆性,突出了她的反抗精神。当时在我们的观念中,我们并不认为哪一个家庭不好就会被人看不起,而是认为家庭出身越坏越能衬托出这个人的叛逆性格,这与文化大革命时对一个人家庭出身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涓涓》里面写了好几个哈女中的同学,都很传神,萧军同志那时候恐怕还不到三十岁吧。

“那么,你为什么不写一点关于萧红的回忆录呢?”我们问。

她拿起案头的一封催稿信给我们看,笑着说:“你们看,又来催稿了,可我还未动笔呢!”停了停,又说:“至于写回忆录,老实说,我是很怕写的。”

“为什么?”

“第一,我想我还没有走到人生的尽头,好像还没有到写回忆录的时候吧;第二,写回忆录有借死者的华彩来装饰自己,给自己戴上光圈之嫌;第三,从自己的感情上来说,有些知己往事,感受很深,不去写它,它却时时浮现在眼前,光景常新,一动笔了,形象就好像要逃掉一些,而且,笔下的形象总不如自己脑中的形象清晰,那音容笑貌,一举一动总历历如在目前。因此,我怕写回忆录。”

“那么,请您随便谈谈关于萧红的事吧!”

“我和萧红是1927—1930年间在哈尔滨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我原是江苏常熟人,因我的父亲在哈尔滨工作,因此,我们全家来到了北方。1927年秋,我进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读初中一年级,编在第四班。”

“请允许打断一下您的回忆。我们读了一些萧红的生平资料与回忆录,其中对您刚才讲的这一学校的全称说法不很一致,总的说是大同小异。比如您刚才说‘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有的资料上只有一个‘区’字,有的资料上没有‘校’字,您能再回忆一下吗?”

徐薇同志沉思一下,用右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架,微笑着说:“‘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一点不错。有两个‘区’字,有一个‘校’字。”她接下去告诉我们:

“我当时13虚岁,是1915年生的。萧红跟我同一个班级,我一直记得她比我大三岁,但现在的资料都说她是1911年生的,那么她是比我大四岁了。”

我是个矮子,坐在第一排。刚才说的张迺莹就是萧红,她也常写成张迺莹。

迺莹是个很有才气的姑娘,她会绘画、会篆刻、能写一手好字,她学郑板桥体,着眼于整篇,很好看,纯乎是一件艺术品。这得力于当时的图画老师高仰山的培养。张迺莹、沈玉贤都曾在高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了严格的铅笔素描、水彩、油画的训练。高仰山是一位很好的老师,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院,他不仅图画画得好,教学很认真,而且他也爱好文学,很关心我们。说来也好笑,由于我的“国文”原来有点底子。我成了全班写恋爱信的“大秘书”,除张迺莹外,全班同学凡给未婚夫写的信,几乎都来请我“润色”或“审稿”。我曾经说过,如果我毕业了,没有事做,就到邮局门口去摆个代写书信的小摊子,专给人写信,保证不会饿死。因为要写恋爱信,因而张资平、叶灵凤的小说看了不少。张迺莹、沈玉贤也看的。这些情况终于给高仰山老师知道了,他就叫我们不要去看那些无聊的东西,并介绍鲁迅、茅盾、郁达夫、莎士比亚、歌德等中外名著给我们看,这样,我们当时读了《娜拉》、《伤逝》、《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不少作品。

张迺莹不大谈她的家事,但我们知道她很早死了亲娘,爸爸也不疼她,她有个胞胎兄弟叫张秀珂,还有个老爷,这两个才是他的亲人。她家早把她许给一个姓汪的,正是因为攀这门高亲,才让她来哈女中读书的。当时,我们女中学生的未婚夫大都在工大、法大读书,按那时的社会风气,这叫天造地设、门当户对的金玉良缘。姓汪的也在法政大学读书,是个纨绔子弟,我们对他非常讨厌。在毕业之际,迺莹告诉我们,汪家提出了结婚的要求,问我们怎么办?大家商量后,提出一个逃婚的方案:上北京。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当时我们不知天高地厚,说“可以写稿子”。这样,我提出的逃婚出走的方案终于被采纳了。毕业之后,我们就分手了,张迺莹到了北京,沈玉贤考进了哈尔滨女子师范学校,我回到了江南,我们认为革命在南方。而我的家里认为江南文化水平较高,要我“继续深造”,于是在我身上就没有产生矛盾,顺利地考进了松江女中,后因“思想过激”而被校方开除,因此我不得不改名为“徐薇”才考进上海复旦大学。这是1932年的事。

自哈尔滨分开后,我同张迺莹就没有再见过面。我们建立了一个通讯网,有一个通讯的簿子,大家的信都写在上面。一处一处传邮着,北京就有张迺莹和高原。很多人问起这个通讯本子,那是早已不知去向了,这个通讯是在张迺莹被她的未婚夫骗回哈尔滨而中断的。我以后所知有关迺莹——萧红的事,就是得之于传闻,而不是第一手资料了。

我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张迺莹的情况:大家所知,迺莹的未婚夫姓汪的追到了北平,迺莹受了这个人的眼泪的软化同他同居,后来又被姓汪的骗到哈尔滨,被汪安置在一个什么旅馆,汪自己却逃之夭夭了。这时迺莹已怀孕,身无分文,连买一块面包的钱都没有,旅馆老板想把她卖到妓院里去,直到后来三郎即萧军,趁哈尔滨发大水,用小划子把她救出。(为此,我是一直感谢萧军的。)迺莹嫉恶如仇,富于反抗精神,但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中,也看出她还有软弱的一面,当时我对她的“抉择”感到痛心,现在我是多么责备我没有给予必要的帮助啊!

选自《萧红研究》第一辑,孙延林编,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萧红的朋友和同学

—访陈涓和杨范同志

丁言昭

1933年下半年的一天,一艘客轮从上海出发抵达大连码头,在旅客中有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下了轮船,又踏上一列北去的列车。她那双灵活的大眼睛里充满了稚气和坦白的目光,身材适中,这位姑娘虽是头次独身离开上海出远门,心中却一点也不着慌,因为她想到不久就可以到达哈尔滨,看到多年不见的哥哥,心中充满了喜悦。这姑娘是谁?她,就是后来成了著名的俄文翻译家的陈涓同志。

1932年9月,日寇进攻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首先主张武装抵抗。蒋介石却发出不抵抗的命令,事变次日,乞求“国联”来华调停,致使东北沦陷。在这种情况下,陈涓来到了国际都市——亚洲的“小巴黎”——哈尔滨。

陈涓的哥哥叫陈时英,在哈尔滨邮政管理局当职员。陈涓到哈尔滨时,他正好出差,不在哈市,就由堂哥照顾她。大约是陈涓到哈尔滨半个月后的某一天,和堂哥的一位朋友同逛同发隆商店,这是一家百货商店,同时也卖书。她无意中发现了一本题为《跋涉》的小说散文集,作者署名:三郎、悄吟。“三郎”的名字引起了她的好奇,还以为是日本人。朋友说,是中国人写的,而且还是他的朋友呢。陈涓因刚到哈尔滨,一切都很生疏,想买点书看看,了解和熟悉当地的人情世故。但朋友劝她别买,可以把那二位作者介绍给她,同时还可以向他们讨书。当陈涓第一次在朋友的陪同下,到萧军萧红家去时,二萧亲切真诚地接待了她,还送了几册《跋涉》给陈涓。萧红比陈涓大五六岁,就像大姐姐一样。这本《跋涉》出版于1933月10月,以“五日画报社”的名义印行的,印刷费是由朋友们凑成,初版只印了一千本。原稿大部由萧红手抄,她并到印刷局去装订这本书。当《跋涉》出版以后送到书店去的时候,没有几天,就因犯“反满抗日”嫌疑,便被禁止发售和没收了。解放后,国内大约仅存几册了。1979年10月,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向萧军同志借来《跋涉》,作为母本,按原版式重印了五千本,萧红若是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感谢这些热心人的。

杨范的哥哥叫杨子祥,在哈尔滨铁路车务技术学校读书,与陈涓的哥哥同过学。陈涓到哈尔滨后不久,陈时英回到哈尔滨,对杨子祥说:我妹妹来了,和你妹妹认识认识吧。两个姑娘年纪相仿,爱好相同,一见如故,立即成了好朋友。

杨范是1928年进入从德女子中学校(后来改成: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校)补习班,半年后,经过考试,升入初中一年级,1935年毕业。萧红比她高一班,在四班,杨范在五班。数字越大,级数越低。(照此说法,萧红应该是1928年入中学,而不是1929年。另有一种说法是1926年进中学,说法不一。)这所学校位于哈尔滨市南岗住宅区,环境幽美。操场很大,分球场、田径运动场,设有秋千架、爬竹杆架及荡船等运动器械,冬天泼上水,就成了天然的滑冰场,操场四周环绕着高高的白杨树,很美。“九·一八”后,操场的一半成了日本人的遛马场。学生中有走读生,也有寄宿生,所以学校里备有二百人的床位,供这些寄宿生使用。当时萧红就是寄宿生。杨范先是走读生,到快毕业时,为温课方便,也住在学校里,成为寄宿生。食堂和操场设在地下室。

从德女子中学校的校名来自于“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当时有个校歌,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但杨范还能记得几句:“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作曲者是黄淑芳老师。她是北京体育学院的毕业生,教体育。黄老师在教学上很能动些脑筋,有时教学生在大操场上做舞蹈操,手里拿二朵红纸花,身上穿条小白裙,同学们上完沉闷的文化课,再上活泼的体育课,兴趣很浓。学校里经常组织运动会,有时还和外校一起在道里体育场,参加市里的运动会。当时学校里有“五虎将”曾参加了全运会,这在哈尔滨城里是很有名的。萧红当然也上过这位开朗的黄老师的课的。听说黄老师目前在北京,七十多岁了,还和青年人一样好学,每天听英语广播。

1928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派人在张作霖乘坐的列车上放炸药,张作霖身受重伤,数日而亡。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乘张学良刚上台不稳固,又提出修筑吉(林)敦(化)铁路线的要求。铁路如修成,要不了二十几个小时,日本就可将大部队开入东三省。消息传开后,东北人民再次掀起抗日爱国斗争。哈尔滨大中学生纷纷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哈尔滨医科学校带的头,从德女中也积极响应,但遭到校长的极力反对。校长叫孔焕书,平时师生背后都叫她“孔大包牙”。别看她平时铁着脸,耀武扬威的样子,一到自己的双臂被两个带大帽子的童子军托住时,发青的脸上,也会闪动着恐惧,只得同意学生上街参加游行,说:“你们跟着去吧!要守秩序。”当全校四百多人在大操场上整队出发的时候,萧红也是其中一个,而且还自告奋勇地参加宣传队,发传单、领喊口号等。杨范那时刚进校,在补习班读书,很小,穿个小斗篷,站在队尾,也跟着去了。关于这件事的经过,萧红在1937年11月27日写的《一条铁路底完成》里,有详尽的叙述,发表在1937年12月1日出版的《七月》第四期上。

萧红生性活泼,写得一手好文章,学校黑板报上,时常可以看到署名张迺莹(萧红原名)的散文等。她还绘得一手好图画,图画老师高仰山可喜欢她了。1977年杨范回到哈尔滨,旧地重游时,去看望高老师,可惜他已故世,不然,可提供一些萧红的情况。萧红常常出外参加活动,这在封建伦理观念统治头脑的校长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扬言要开除她。在学校里,萧红是大班的同学,杨范是小班的同学,虽互相照面,但从不打招呼,也不说话。直到1933年陈涓到哈尔滨后,杨范与陈涓一起到萧红家里去,才算正式认识。

那时萧军已把萧红从东兴顺旅馆里救出来了,一同住在道里商市街二十五号一所半在地下的小屋子,进去时,要往下走几格台阶。屋子里很暗,空空如也,只有稿子散得四处都是,桌子上有,地上也有,这大概是他们值得骄傲的最富有的财产吧。

有一次在白俄很多的中国大街上,杨范看到二萧。萧军脖子上系了个黑蝴蝶结,手里拿了个三角琴,边走边弹,萧红穿着花短褂,下着一条女中学生通常穿的黑裙子,脚上却蹬了双萧军的尖头皮鞋,看上去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边走边唱,就像流浪艺人一样。这件事给杨范印象很深,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她说:“当时二萧以卖文为生,生活很艰苦,但从情绪上看,却很快乐。”确实,萧红那时精神上是很愉快的,因为她在流浪、寂寞、困苦的生活中,遇到了亲人。

那时哈尔滨有个《大北新》画刊,是地下党领导的,具体主办人就是姜椿芳同志,还有已牺牲的烈士金剑啸任编辑,杨范在编辑部里管照片、财务等,有时也与姜椿芳等一起去印刷厂,接洽制铜版等事务,同时还写文章,发表在《大北新》画刊上有散文《一架钢琴》、《鸽子》等。她的好朋友陈涓也时有稿子来,如小说《棺材店老板娘》等。后来编辑部被日本人查封,姜椿芳被捕,金剑啸牺牲,杨范、陈涓及其他人就都离开了哈尔滨,这是1936年的事。萧军萧红早已离开哈尔滨,辗转青岛,到上海,与以鲁迅先生为首的左翼作家交上了朋友。随着《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的问世,正式登上了文坛。

两位老人回忆的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且属小事情,但对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来说,兴许会有点参考价值。所以我在年内,屡次打搅两位老人,受到她们的热情帮助,得以写成短文,呈献给读者。

选自《萧红研究》第一辑,孙延林编,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同类推荐
  • 卡帕传

    卡帕传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奠定了世界近现代的行为规则。不仅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英帝国灵机一动划分出的奇怪疆界,孕育的年轻国家,就连如今横行世界的英语语法,交往规则也大多出自大英帝国之手。现在好多人都批评美国世界警察,其实英国才是给警察制订法规布置任务的幕后人物。
  • 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精选了爱因斯坦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成七位名士,他们常在竹林中聚会,因此得了这个雅号。在混乱黑暗的时代,竹林七贤把老庄哲学的无为、尚真与返归自然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自由解放的新气象和不伪饰、不矫情、顺其自然的新的道德风尚。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影响逐渐传播开来。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已成为魏晋时期文人精神理想的一种象征。
  •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著名文人性情档案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著名文人性情档案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著名文人性情档案》主要内容包括: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作人:心里住着两个“鬼”的淡漠旅人;张恨水:惹得读者为作品人物“请命”的书生;刘半农:“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许地山:“他似乎永远不会说‘不’”等。
  •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盗上狂野总裁

    盗上狂野总裁

    他堂堂一个帝国集团的总裁,狂野滥情又霸道,奉行不婚主义。可是这张结婚证书到底是哪里来的,见鬼!他什么时候要和眼前这个女人结婚了?!她,第一次执行任务失败,竟然不小心带回来一份已经填好男方姓名的结婚登记表。为了合法进入他的藏宝公寓。她毅然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我是你的合法妻子,住这座豪华城堡是给你面子!”她挑着眉,眼里闪现精光,毕竟这可是世界顶级的珠宝字画的收藏宝地。“哦?那我可以行使合法的丈夫权利了?”男人的眼底闪耀过一抹精光。对于送上门来的美女他从来没有拒绝的习惯,尤其是美得这么有说服力的女人!【第一回合】杜君杰:做我的妻子就必须要顺从我的生活,OK?伊莎娜(眨眨眼):做我的老公也必须要顺从我的生活哦,明白?杜君杰:你是我的女人,但并不是唯一的女人!伊莎娜(继续眨眼):那你也不要介意我给你戴女帽子哦!杜君杰(倏地板起脸):你.......伊莎娜(一脸无辜):老公不要生气嘛,大家各自风流有什么不好?杜君杰(气结):你…(总裁VS神偷,嘿嘿,神偷胜!)【第二回合】伊莎娜(在床上画条三八线):男左女右,被子放中间!杜君杰(大咧咧的躺在床上):我的床,我有优先享用权!伊莎娜(惊呼):哎!你过界了!杜君杰(一把把她拉入怀中):现在你也过界了!伊莎娜(气结):你......可恶!(总裁VS神偷,呜呜呜,画个圈圈诅咒你!)【第三回合】伊莎娜(一脸口水的指向远处):恩恩,这男人身材好棒哦!杜君杰(满头黑线):“他实力不比我好,胸无两块肉,腹部扁小,那部分看过去也没我的大,你的性福注定是落在我的手中,要不,晚上回去实习一下?”伊莎娜(一脸坏笑):可以!看看到时候谁跪地求饶?(总裁VS神偷,嘻嘻,答案比试后揭晓!)【面对情敌】天真型情敌:莎莎,为什么君杰哥哥看我的眼神好冷?伊莎娜:因为你太瘦了,男人都喜欢丰满的女人,这样摸上去比较有肉感。天真型情敌:真的吗?伊莎娜(违心):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一个月后天真型情敌:为什么君杰哥哥看我的眼神越来越冷?伊莎娜(偷笑):因为你还不够丰满!再过一个月杜君杰:回日本去吧,那边相扑事业比较发达!天真型情敌:我……呜呜呜……妖冶型情敌(愤懑):你凭什么独占杜总裁,就因为你有几分姿色?
  • 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

    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

    现代很多大学生和职场中的人都生活在一种困惑中。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更不知道如何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在盲目的状态下匆匆选择了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位老板,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相适应的工作。这样的人生,毋庸置疑,很难取得大的成功,甚至很少有人能够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其结果不是一次次跳槽,就是一次次被解雇。
  • 婚内缠绵

    婚内缠绵

    今天真是个难得的好天气,金黄色的阳光洒满整个皇城,四处都洋溢着早春暖色。十点刚过,一名年轻女子便出现在皇城市中心一家有名的咖啡店门口。她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身材纤细匀称,凹凸有致,身着一身的亮色系服饰,金色的打底衫,白色外套,修身窄臀的驼色九分裤,颈间坠了一枚湖蓝色的水晶项链,整个人仿佛从慵懒猫冬状态进入了缤纷的春天般。这一身轻熟女的装扮,既靓丽又自信,充满……
  • 一路上有你

    一路上有你

    一个男人和女人大半生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黄灏,女主人公肖怡然,从青年时代到中年时代,从中年时代到老年时代,情路坎坷,历经磨难。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令人唏嘘……2012年2月,九州出版社出版。
  • 首席爱得供养

    首席爱得供养

    母亲病逝一年后,后母挺着七个月的肚子牵着比她大一岁的女儿强势进门,父亲的视而不见,她成了寄人蓠下的可怜虫。直到冷唯宸出现了,把平凡的灰姑娘变成了华丽的公主,这个有钱有貌有势的男人像个王子般拯救了她。林飘飘以为春天就要来了,却不想订婚前一天,她撞见姐姐和她男朋友背叛。。。第二天的订婚宴继续,只是主角把她换下来,姐姐挽着他的手臂高调宣布这段婚约。夺走了她的一切,林飘飘以为这个姐姐终于可以放过自已了,却没想到在订婚那一晚,她被陷害残忍的丢进了酒吧!一个月后姐姐的婚礼上,当她像个小丑一样被姐姐羞辱时,身后,有个人突然搂过她,“找得我好幸苦。”
  • 病毒(蔡骏作品)

    病毒(蔡骏作品)

    元旦,地铁站台,发现所有死者均有一个共同点:经常登录一家叫“古墓幽魂”的个人网站。一人似乎看到了什么无形的恐怖东西,冬至前夕,向飞奔而来的列车纵身跳下……如有某种病毒肆虐,“我”连夜赶往他家,在他家楼下目睹他坠楼身亡。,同事陆白公开即将结婚的消息,好友林树发来一封奇怪的邮件。经过查证,随后却跳江而死。平安夜,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 官家太太

    官家太太

    梁容若本觉得自己这一生平顺安稳,遇到这个男人之后却瞬间变成了激情洋溢。二十岁嫁入高干世家,本以为只是相敬如宾却没曾想感情生活波澜四起;二十一岁梁顾梁家相斗,本以为可以顺利离去却没曾想对方纠缠不休。梁容若都觉得自己心肠冷硬,对着这样一个好男人也能说走就走!从第一眼看见梁家二小姐,顾锦良就觉得他的心安定了下来。她其实并不漂亮,五官最多清秀,气质也算不上出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她那永远弯起的嘴角。反正要和梁家联姻,那么他选择这个二小姐。她有心上人?不要紧。她不爱他?不要紧。他会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让她爱上他!——精彩片段①——当顾锦良拿着一大叠资料闯进家门时,却发现自家老婆正在和别的男人调情!喊出的名字赫然就是资料上显示的那个!顿时怒气上涌,控制不知地怒吼出声。“你一直都跟他有联系?!”梁容若愣了愣,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转头却看见电脑屏幕上闪烁着的字体,正是秦琅和自己的对话。顾锦良误会了!她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是秦琅!而且她和秦琅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她早已放下。可是,可是,这是个多好的机会!错过了就再难有了!梁容若放在身侧的手轻轻颤抖着,各种复杂的情绪涌进心头。她微微昂首,出口的话语铿锵有力。“是!”——推荐自己的文——《王牌逃妻《重生之叱咤风云》——推荐好友的文——《换夫——宠你上瘾》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 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新世纪,中国社会意义最大的、最为根本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分层趋势的发展和深化。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只是各个阶层规模有大小区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