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money,easygo。所有的企业主被迫应付体系内的强力,适应这样的环境时,也同时知道随时会掉进深渊,如同黄光裕一样。你指望什么?
长叹一声,请“粪青”们把你们的近视眼镜摘下来,擦擦干净,四周全部看一遍,思考一下,不要像猪一样思考,快被宰了还在那里叫,指望主人可怜你,给你碗猪食。
左翼文人的意见常常表现出仁慈、同情和侠义精神,比如说许多文人志士主张富士康的劳工有罢工的权利,如果可以罢工,那么会怎么样。老王不才,做了一些日子的生意,学了点儿半吊子的经济学,看了一点儿心理学,然后我不自量力地在各位学者面前谈一下现实的后果:如果富士康遭受到罢工威胁,那么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富士康先忍受退让,之后逐渐转移工厂到海外,最后关闭了事。在一个商业社会里,请有一点儿契约精神。资本和劳力在市场上谈好条件,资本出市场价购买劳力,劳工出劳力获得金钱。半当中,劳工违约罢工,说老子不干了,不但如此,我们一起不干了,但是并不是辞职,而是要挟资本要加工资。在这样的一个无法无天无赖的环境下,企业主只有关闭公司,没有一个傻瓜会冒着破产的风险,随随便便答应劳工的违约和无赖行为。这不是企业家的理智行为,在自由市场,这是自杀行为。
如果此类行为不能得到抑制,我们,请记住,是我们所有的商人都将会离开这个地方。你们可以回到计划经济,以国有体系提供数亿工人的就业,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力量做得到;大不了就是再来一次大饥荒,或者向朝鲜学习,死一部分底层没什么关系,朝鲜不是还没垮嘛。
这不是风凉话,商人尊重契约,货币和金融以信用为基础,私权保证创造力,创造力产生商业文明,带动就业。如果各位学者以为破坏契约;国家认为滥发货币;公权力认为私权毫不重要;无赖认为可以随意讹诈;那么创造力、商业文明、就业和财富都将远离这个地方的民众。在初期,是商人阶层落荒而逃;几乎是同时,是底层失意;末期是利益集团带着细软去了番邦。
你们这些学者除了剩下同情心,还给社会带来什么?
请你们在玩弄文字之余,多学点有用的东西。
中小城市化的迷误,会让整个中国付出惨重代价,农村只剩下老人,慢慢地就会成为美国那样的郊区鬼镇,空无一人,一栋栋房屋破败。
导致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农村和小城镇无法提供足够的产业和收入来满足农民的工作需求和利益缺口。
只有大规模的城市化,才能够产生集约化的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所有的产业链产生集群化效应,才能够产生竞争优势。
大规模的城市化需要,才能够使各类效益最大化,比如说医疗、通信、教育。日本九成人口集中在东京湾,澳大利亚大多数人口集中在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帕斯、布里斯班、黄金海岸,除此之外再没有超过数十万人的城市。你能想象为一个几十口人的小村庄建立高速公路、通宽带、建医院、建学校吗?这样你怎么能保证农村的人口能享受好的医疗、教育、信息化流通和良好的衣食住行呢?
当大规模的城市化之后,才能创造极大的内需,包括房地产、耐用品、消费品、制造业产生的生产资料需求。同时,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耕地,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铺天盖地的农村自用房所占用的土地一定超过城市集约化住宅所占的土地面积,但这样的房子对农民是毫无价值的。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房地产从外环到内环,价格差了好几倍,都是同样的水泥建筑成本。人们投资房产买的价值是什么?是地段!地段代表什么?代表各类生活环境的资源。
我生在农村,后来在几个城市居住,去过几百个城镇和村庄。手下数十个农村来的工匠,原来的工厂里也大多数是民工。前几年我到过农村,住了一阵子;在前几天,到北方海边一个山村待了一天。
你所能直接感受的是农村对土地这个命根子的热爱,尽管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长时间地待在农田。但是很多人在每年的农忙时节必定回到土地,收割或种麦。这些粮食无法养活他们,只是习惯性地种植。更多的人选择了抛荒。
乡村生活的安定在于农民能够在心里有个安慰,哪一天在城里做不下去了,农村有他们的住房和土地,那是他们的根基。
任何土地改革,在把农民赶到城市里失去土地变成雇工之前,要考虑到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养老之忧。
城市里的居民还没有解决养老问题,养老金账户空转,年轻的人养年老的人,为过去的改革承担代价。
那么,在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之前,政府需要考虑到庞大的农民养老问题。现在,农村经济效率低下,但是每个农民还在指望年老的时候能够依靠三分地吃饭。
农村人相信的是生死由命,生病时他们可以扛过去,或者把命丢给老天爷。但是如果养老成为问题,那就会酿成大祸。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农村生儿子的观念难以改变?因为养儿防老!
现在的政府智囊很了解经济学,知道英国当年的工业史。
所以现在你可以猜测政府的策略,开放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可以集约化,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农民可以进城成为产业工人,提供衣食住行的内需,从而带动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另一轮房地产和刚性需求的市场。
但是,农民在自愿或者乡村强力人士的迫使下,把区区三分农地获得的现金买了城市的住房——先姑且说他们买得起,或者把钱放到银行里存起来养老。到哪一天经济周期到来,纸币印刷过量的时候,他们依靠什么吃饭呢?
接下来你就会明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大城市边上的庞大贫民窟是怎么形成的了。
但是,我们有个巨大的误区,贫民窟有多大危害?贫民窟其实意味着城市为底层民众提供了一个就业和生存的栖身之所,他们在贫民窟里开小工厂,居住,为城市提供服务业。
曾经陪一个朋友去工厂。
到了那里,我们瞠目结舌:居然有这样的工厂!
穿过一片片农民房子,转过十几道弯,拐进一个小巷,终于找到一个门面似乎是家居平房的小厂家。门口里面开着水井,过道里是厨房,旁边是住房,走到过道深处是一个河边的雨篷,这就是车间了。里面几台机器,旁边堆着些许材料。
朋友说:这就类似印度的贫民窟了。
我笑着说:是的。
我解释说:我个人并不反对贫民窟,主流舆论视贫民窟为洪水猛兽,我却认为贫民窟生机勃勃。印度的贫民窟不但是底层民众的生存之地,而且是他们的创业之地,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各种服务。比如说这个工厂,老板从外地过来,租借这个房子,只有千把元钱,月收入超过1万。如果你把这些城中村推倒,即使是更换公寓房给他,他到哪里再去租住这么便宜的工厂呢?你让这数万外来人口怎么生存和发展呢?
所以,主流舆论的迷误在于无视底层民众的生存和自主,盲目把他们从生活的既有轨道上赶走,让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中。这并不只是愚蠢,更多的是利欲熏心和鼠目寸光。
印度的贫民窟和世界各地的贫民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能够给底层提供低成本的生存之地,同时他们也有机会从事小型的商业。而印度贫民所拥有的选票权利,迫使政客不能够强行拆迁贫民窟,开发房地产,而是改善贫民窟的卫生环境,建立公共厕所和学校等。这是人类社会得以良性发展的合理道路之一。
政治美学、GDP、利欲熏心是一种丑行。
中国的城市美学排斥脏乱差的街头巷尾,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拆迁和改造。的确城市日益美丽,但是底层民众原来赖以生存的小作坊、小批发、零售业、服务业全都失去了营业场所。许多人靠拆迁获得的补偿成为食利基层,但是却不能长久。
农村经济的启动必须依托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为大前提。
城市住房高企已经洗劫了大多数城市居民,农村经济的启动如果是急功近利为了拯救目前的经济危机,那很有可能提供另一次洗劫农村财富的机会。
钱去了一个地方,问题去了另一个地方,最终问题是要政府来承担的。
反过来,老王也不得不说,土地流转是必需的。我们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抵御国际农产品的冲击。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农业品价格一直很低,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必然受到冲击。
美国的农产品公司依靠金融市场和大规模生产效应,控制全球的粮食定价,中国在这样的粮食竞争中输得很惨。大豆市场就在几年前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