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学习时要学思并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管理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白学习不是做给他人欣赏的,也不是一个单纯接受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学而思才能长智慧。在学与思中有所创新,提高自己洞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结合自身职业寻求更好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更快地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
学习是管理者最有价值的投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说过:“我们站在一个重要时代的门口,一个变化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管理者,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成为一个博学多思的人,以更好地应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优秀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勤奋学习的典范。生命不止,求知不断,只有投资于学习,将大脑充实起来,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得心应手,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不单是管理者需要学习,员工也需要以人为师或以书为师。
学习要有一种虚心的态度,一种谦卑的心态,作为一名员工要善于学习,在低处和平凡的岗位中磨砺和提升自己。
林光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被分配到生产车间担任管理人员。因为他不懂生产,不熟悉工艺流程,所学的专业与现实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在岗位上感到无法胜任。与林光一起来的几个大学同学,也感到力不从心。但他们总是一味发牢骚,抱怨领导给他们安排的工作不对口,工厂待遇太低,没有个人发展空间,大有怀才不遇之感。
他们甚至以“炒公司的鱿鱼”相威胁,让厂长给他们安排更适合的岗位。就在其他人相继换岗之际,林光却向厂长提出要下车间当一名普通工人的要求,厂长很意外,但又对他的选择表示了赞赏:“好,小伙子有志气!”但是林光的决定却没法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消息传出,全厂哗然,连那几个同学对此也表示不能理解,说林光想借此出风头等。
林光不理会这些议论,到车间做起了一名工人。他一心扑到了工作上,努力钻研各项技术,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两年后,他升任车间主任,因为他懂技术,员工不敢敷衍他,所以林光所在车间的产品质量是最好的。这时,当年跟他一起进厂的同学多在各科室担任中层干部,工作虽然轻松但无激情。
几年后,厂里决定试行承包制。林光承包了一个车间。因为他的车间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很快就打开了销路,在全行业中得到一致的赞赏。后来,林光成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林光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年轻人要学会从低位进入,充分积累经验,将来才能有成功的本钱。”
从林光的事例可以看出,真正有才能者身处低位仍然能够不气馁,不心浮气躁,他们能够韬光养晦,积极进取。虚心学习的心态就是一种在低位思考高位的理智心态。就因为林光没有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能够冷静归零,积极磨砺自我,因此才能够取得成功。
很多管理学家都认为21世纪是学习力竞争的时代。真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习能力、没有教养的人。人们的智力相差无几,行业竞争白热化,要想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需要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多向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学习。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西点前校长 A.L.米尔斯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西点认为,一个人只有知识是不行的,必须学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知识只是一种积累,而能力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西点的课程设置是相当全面的,它所要培养的是有知识、有能力的真正的人才。
美国时代华纳公司董事长理查德·芝罗认为,“仅有知识是不能把任何人带到高职位的。今天商业界的领导人士其考试分数大都并不理想。”高学历、高分数只能说明你本身积累了很多知识。但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即使拥有许多过人的知识,但是实战远比想象复杂。我们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将知识化为能力。人要有较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也就是要人们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善于利用知识来处理各种情况。丰富的经验也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资本,特别是年轻人,由于涉世未深,他们的经验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的积累。
时代的发展促使人们打破往日对知识的理解。人们已认识到,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的口号提出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也就是说,有了同等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如果有知识不知应用,那么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但没有一点益处,有时还可能有害。
因此,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它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结合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来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习过程转变为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创造价值的过程。
要想正确地做到学以致用,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最佳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使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要想做到学以致用,不仅应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学习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借鉴,少走弯路;读“无字之书”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徐渭、朱耷、吴昌硕等前辈,对于“有字之书”的精研,都是齐白石所推崇的,但齐白石更重视的是“无字之书”,他的画之所以会推陈出新,创造出独特不群的书画风貌,是他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开拓艺术生涯的结果。
纵观齐白石一生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鱼虫,欣欣盎然的草木。他的画刻意求工处恰如雕镂,粗犷豪放处犹如泼墨,真可谓“形神兼备”。尤其是他的水墨画虾,更是别具一格,活灵活现,令人叫绝。但又有谁会知道纸上的画有多少画外之音呢!以水墨画虾为例,为了能够将虾画好,齐白石对虾观察了无数遍。齐白石画的虾可谓是出神入化。他看虾、画虾已有几十年,可直到70岁时才觉得自己赶上了古人画虾的水平。他严谨的创作态度更表现在不看“无字之书”不肯下笔作画上。
他的好友老舍在某年春节时,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请他作画。诗中有一句“芭蕉叶卷抢秋花”,齐白石因对“芭蕉叶卷”没有亲见,当时又正好是北国的严冬,无实物可进行观察,他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叶到底是从右到左的,还是从左到右的,逢人便问,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细心的观察,所以都不敢肯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在别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使得他最后放弃了为老舍作“芭蕉叶卷”画。人们虽觉得不能理解,但他却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之所以“不能大胆敢为也”,是因为“未曾见过”。
学以致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能力。这一点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很多人不能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二者并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手中知识的力量。
知识的作用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被发挥出来,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关键所在。要想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力量,转化为引导你走向成功的资本,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从而使所学有所用,所学为你所用。
顾炎武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主张。儒家大师朱熹也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学以致用可以用来检测知识的正确与否。书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若成功,便证明书上的知识是合理的;如果与实际结合失败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可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在实践中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读书若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毫无用处的。而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如果你想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论,就必须把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经验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全面的认识。否则,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片面无用的知识。正是为了让知识能有益于自己,我们才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的。如果不学以致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一堆废物。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写诗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不以纸上或“有字之书”上的东西为满足,那么就会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可培养沉稳的性情,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大学生通过学以致用,可以接触到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状况能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起他们的责任感,他们身处于那样的劣势条件中,便有责任心探讨改造落后地区的途径和方法。当学子们步入社会后,他们的责任感就会为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此外,学以致用不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学以致用,是学习的一个高深境界。
不满足于现状是前进的动力
西点永远需要最好的领导者,需要永远前行的军人,而不需要拥有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的“骄傲的将军”。
西点前学员团团长麦康尼夫说:“闲暇时光如果不用来读书,以积累发展自我的力量,而在无所事事中任其流逝,是非常可惜的。”西点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在难度不断提高的训练科目中,学生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西点要求学员永远要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永远都不要停止进取的脚步。
24岁的海军军官卡特,应召去见海曼·李特弗将军。在谈话中,将军非常特别地让他挑选任何他自己愿意谈的话题。
当他自认为完美地表述了一个问题后,将军总会问他一些问题,结果每次都将他问得直冒冷汗。终于他明白:其实自己懂得很少。
结束谈话时,将军问他在海军学校学习成绩怎样。他立即自豪地说:“将军,在820人的班中,我名列59名。”
将军皱了皱眉头,问:“你全力以赴了吗?”
“没有。”他坦率地说,“我并不总是全力以赴的。”
“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呢?”将军大声质问,瞪了他许久。
此话如当头棒喝,给卡特以终生的影响。此后,他事事全力以赴,后来,最终成为美国总统。
“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呢?”这句话惊醒了满足于自己成绩的骄傲的卡特,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从此努力争取做到最好,并最终成为了美国总统。
一个人一旦满足于自己目前获得的成就,便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旦你停止前进,便会被别人所赶超。不是第一就要努力成为第一,而即使你是第一,也永远可以做得更好。在西点,没有常胜将军,哪怕你是第一,你也面临许多的挑战。这样的挑战来自于他人,同样也来自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