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的世界并不真实
两个天使在旅途中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卧室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
第二晚,他们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俩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还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别人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
我们不是老天使,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能看透事情的本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一定是最真实的世界。我们不可能洞悉一切事物,实际上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世界中。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但是,完全信息是我们作出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谁获得的信息既丰富又准确,谁必定在经济生活中先行一步。因此,人们总是尽可能获取自己所要了解的完全信息。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随处可见的信息不完全的情形。比如,如果你加倍努力干好工作,你的老板理应多付你工资,但因为他对你的努力程度只是有个模糊概念,所以你的业绩奖金只是你薪水的一小部分。如果老板能完全看清楚你的能力与努力,他就可以将你的薪水与表现挂钩。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你想在附近的餐馆吃饭,但是不知道哪家最好,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品牌店,因为大家都知道品牌店不会差。由于顾客不会一家家去寻找最好的餐馆,所以一般来说老字号餐馆能够收费更高。
即使是一对恋人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带着女友到公园游览。他们在途中的一个凉亭停歇。小伙子看到不远处有卖冷饮的摊点,就问女朋友要不要雪糕。女友回答说不想,小伙子就径直去了冷饮摊点,一会儿,他带了雪糕和可乐边吃边走了过来。女友很不高兴,埋怨男友不体贴:“为什么你只买自己的份?”小伙子一脸无辜:“你不是不想吃吗?”女友更不高兴了:“可我没说我不要可乐。”接下来一路气氛凝重,两人也都玩得不开心。可见,信息不完全在生活中所具有的普遍性。
而信息不完全最容易在买卖过程中得以体现。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有些商品是内外有别的,而且很难在购买时加以检验。如瓶装的酒类,盒装的香烟,录音、录像带等。人们或是看不到商品包装内部的样子(如香烟、鸡蛋等),或是看得到、却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如录音、录像带)。显然,对于这类产品,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际的质量情况。
当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信息不完全问题,但人们总是能够想出高超的解决办法,用以提高信息的质量,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举个例子来说,当你需要购买电脑但同时对电脑硬件又不了解时,你会找懂行的朋友咨询,参考网站和杂志,希望借此能得到实用信息,在想购买的产品中作出理性的选择。正是通过不断地搜寻信息,以希求获得最全面的信息,给自己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1世纪就是一个信息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拥有信息越多,越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对社会来说,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自己的正确决策。因此,应该提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以我们充满智慧和理性的头脑,我们将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完全给我们造成损失。
皇帝杀重臣的根源
现实世界中,信息对称总是相对的,而信息不对称却是绝对的。在交易双方中,总有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
我们都知道,怀疑是人的本性,但要追究起怀疑的背后原因,这和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有莫大的关系。信息不对称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当事人双方并不完全了解。每一方的信息都分为双方皆知或容易得到的公开信息,以及只有各方自己知道、对方花大代价才能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得的私人信息。当双方只知道对方的公开信息,不完全知道私人信息时,就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信息多的一方欺骗另一方的可能性。
多疑是不少古代皇帝的秉性。越王勾践杀了文种;汉武大帝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但因其多疑,仅杀害的丞相就有六位之多;明太祖朱元璋杀害的功臣之多更是骇人听闻……在经济学家看来,皇帝杀重臣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在起作用。
刘邦建立汉朝后,在刘邦眼里韩信成了十足的威胁。汉朝建立后,韩信就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但是刘邦一来没有把柄,二来自己不愿背上杀戮功臣的恶名,所以还是对韩信很优待的封为楚王。当项羽兵败后,楚国将领钟离昧因与韩信是故交就投奔了韩信,然而刘邦却嫉恨钟离昧,因此也对韩信的收留行为有所猜疑。
恰在此时,有人上告韩信谋反,刘邦想查看韩信的动态,于是就以巡视诸侯的名义召见,而韩信也对此次的召见深感不安,并不想去。然而不去的话就会显得自己心虚。想想自己也并无过错,于是为了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疑,拎着钟离昧的首级晋见了刘邦,不料刘邦仍然以有人告其谋反而逮捕了他,虽然不久后刘邦又对其进行了赦免,但还是贬其为淮阴王。
韩信被贬职后,对刘邦的怨恨由此而生,韩信深知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便总是称病不朝。后来巨鹿郡守韩信旧部陈豨谋反,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彻底失去了信心,因此韩信就在暗地里策应陈豨,而没有跟随刘邦出征。计划败露后,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韩信被斩杀于长宁宫。
虽然韩信的谋反之心是给刘邦逼出来的,然而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来看,刘邦也不想杀害忠臣,只是为保皇位而不得不杀之。韩信的悲惨结局,完全是由于君臣之间的相互猜疑而造成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结局呢?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皇帝和大臣是同盟,生死共存。而建立王朝后,皇帝就成了买方,功臣成了卖方。功臣作为卖方总是想获得更多的权利,抬高自身的价值。而皇帝作为买方却像柠檬市场的买家一样,总认为大臣对自己的忠诚有水分。功臣努力做事的本来是想为皇帝效力,然而皇帝却认为功臣是觊觎自己的江山。
不仅皇帝与臣子间如此,其实人类的各类关系中,都充满了微妙的怀疑与不信任。婚姻中的夫妻会相互猜忌对方是否有外遇,对方对自己是否还忠贞不渝一如既往;公司上下级也充满了博弈与猜疑,员工怀疑老板是不是对自己有成见,老板心想这个员工是否真正的忠诚……
生活中的怀疑是产生误会的根源,而怀疑的根源是什么呢?是信息的不对称。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双方,由于没有可靠的信息产生足够的信任,自然只能以猜疑和试探来防备自我,而稍有处理不当,则很容易产生坏的结果——比如恩爱夫妻因猜忌而一拍两散、员工与老板闹翻不得不离职……
所以,当我们心生猜疑的时候,请不要任由信息不对称不断让你心中的疑团加剧,而应该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或是采取有效的办法如诚恳的保证、制度的约束等,来消除彼此之间的疑虑,以期化干戈为玉帛。
“挖井得人”与信息传递的失真
春秋时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一个人经常在很远的地方打水洗涤。于是丁家下定决心打一眼井。井水打好后,丁家人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我们打井以后家里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人们辗转相传,越传越走样,传到最后竟然成了:“丁氏打井打出了一个人。”于是,宋国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派人去询问。丁氏答道:“是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打井挖到了一个人!”
打井挖出一个人,显得荒诞不经,但却居然有很多人都相信。其实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偏差,以至产生以讹传讹的情况,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加以辨别考察。
其实对于信息传递的失真性,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那些因信息传递失真而闹笑话的事例。据说,某部队的一次命令传递的过程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