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中出业绩——思想觉悟决定工作业绩
业绩都是从觉悟中产生的,思想觉悟的高低决定工作的态度和力度。思想决定人的行动,无论是伟人、领袖,还是平凡岗位上的劳模,无论处于怎样的工作岗位,他们总是觉悟先行。正是有了较高的思想铺垫,他们才能埋头苦干,作出令人刮目的业绩。
陈刚毅是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同时兼任着副总经理的职务。他原本只有中专文化程度,靠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和坚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自修30多门专业课程,成为一名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高级技术干部。从2001年起,他多次接受援藏任务,将他所负责的每一项工程都圆满完成。特别是他在负责214国道角龙坝大桥的修建时,他所患结肠癌已到中期,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后的7次化疗期间,他拖着极度虚弱的身躯、忍受着剧烈的病痛,4次从武汉的病床上起程,飞越云贵高原,又长时间颠簸于崎岖的高山大川赶往施工点,并坚持吃住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工地上,最长的一次达一个多月之久,硬是把这座号称“西藏第一跨”的大桥按时高质量地修成。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像陈刚毅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见。尽管他们的贡献很大,可是他们的收入并不算高,那么他们凭的是什么呢?就是一股为人民、为集体、为他人的思想觉悟。如果没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只是想赚钱发财或者享受,或者让别人给自己先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再去立功,那要在工作中创造出奇迹是根本不可能的。
邓小平曾说:“我们真正的优势是什么?就是队伍中每一个人高度的思想觉悟。”内部有作为,外部才能有作为。在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中,思想觉悟是决定性的条件。有了好的思想觉悟,条件再差也可以创造出奇迹;没有觉悟,条件再好也将无所作为。在一个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人会因为思想觉悟的不同,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和业绩。有时候,尽管环境和条件有好有差,但只要具备了相同的思想觉悟,就能创造出同样的业绩。
提升能力从提升觉悟开始
有了高度的思想觉悟就能创造奇迹,没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常常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没有高度的觉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无法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打败国民党,夺取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提高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促使自己提升觉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最终促使自己改变,促使社会环境改变的,必然是人类思想深处的觉悟。因此,提升能力从提升觉悟开始。
全国劳模李惠生,曾担任保定市蠡县水部丹镇武家营党支部书记。他是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他之所以获得如此多的赞誉,跟他的思想觉悟是分不开的,他致富不忘众乡亲,多年来热心公益、尊老爱幼、扶贫济困。
自1957年起,李惠生开始担任武家营村党总支书记。50余年来,他一直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班子的队伍建设,今天的武家营村是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村、工作先进村、保定市十强村,拥有企业70多家,全村年产值3亿元,全村2212人,人均收入5086元。从1993年以来,李惠生为村里集资200多万元,总投资420多万元,建成了花园式小学和能容纳千人的农村俱乐部,成立了大鼓队、篮球队、乒乓球协会等。
不仅如此,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一些孤寡老人,平时不管谁有困难,只要李惠生知道了,不用他们张口,他就会主动帮助解决。逢年过节,他还让孩子们拿着钱,提着东西挨家挨户地看望,这已经成为李书记多年来的习惯。
李惠生全家65口人,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企业12个,固定资产5000万,可谓“家大业大”。他常常教育孩子们“不笑贫”、“不欺人”,要做到真心“扶贫”、“帮人”。他时刻牵挂着武家营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村民办红白喜事需要用车找他,经商做买卖资金周转不开找他,乡亲们遇到天灾人祸,孤寡、困难户遇到困难,李家人总会及时出现。李惠生常说:“什么事最大,群众的事最大;什么事最急,群众的事最急。”
村民朱根的孩子朱小庆患有严重眼疾,但身体素质很好,李惠生与儿子满良商量,由满良联系,将朱小庆送到保定市第一体校培训,并承担全部费用。2003年,小庆被省队选中并在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田径比赛200米项目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2004年在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中获乙组第一名,2005年在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中获道德风尚奖,为武家营村、为蠡县争得了荣誉。
学生王彦良成绩优秀,考取了河北大学,对全家来说无疑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昂贵的学费又让一家人犯了愁。懂事的彦良看着父母为难的样子,说:“我不上学了,我去工厂打工。”他在李惠生九儿子李满良厂里当上了临时工,李满良无意中知道后,很受感动,把自己稳赚的一批货给了彦良,彦良一次赚了2万多元,解决了彦良问题,可谓雪中送炭,使彦良顺利进入了河北大学就读。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较高的成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固然重要,但这一切的核心首先是要思想升华,不断提升觉悟,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意义和自身价值。搞清楚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奉献的意义是什么,从思想上觉醒,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奋斗、去提升自己。一个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人不是为了薪水而工作,也不会为了显耀的地位或者虚名,他必然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工作和事业的热爱,对付出和奉献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前进,获得成功、辉煌的人生。
开放创新,成就事业新高度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最好的生活享受就是创造性工作。”不断创新,随时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方能使工作渐入佳境。超越保守的观念和做法,让创新无处不在,方能不断为自己的事业开辟新天地。
在工作中,很多人会想:“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职工,能有什么创新?”这是很多人对创新的误解。海尔总裁张瑞敏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创新,实际上就是工作中的持续改进,事实证明,许多创新都是来自工厂里的基层技术工人。一个人要想开创事业的高度,仅仅靠爱岗敬业是不够的,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其伟的信条是:“如果企业不创新,不能生产令客户满意的高质量产品,这个企业就没有生路。”
1984年,汤其伟从天津纺院毕业后,分配到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纺机设计开发干起,历任设计室主任、郑纺机副厂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劳动模范。
汤其伟在创新的方面收获颇多:他参与研制的FAl42型单打手成卷机,获得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他获得桑麻科技奖;他主持设计的FA224型梳棉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2004年,他被评为中纺集团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3月,以化纤设备为主的郑纺机受化纤市场萧条等因素影响,一度经营困难。就在这时,汤其伟接任郑纺机总经理,他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提出了“化纤突围,棉纺增量,做强浆纱,多元发展,以诚为本,以德兴企”的经营策略。在他的努力开拓下,洛阳实华合纤公司制造的年产5万吨涤纶短纤维设备打响了第一炮,紧接着年产6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线在江苏吴江投产运行;2006年7月,3条年产5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线在印度安家落户。就这样,汤其伟上任的当年,完成销售收入16.99亿元,实现利润1935万元。此后,公司越来越红火,第二年公司再上台阶,完成销售收入19.52亿元,实现利润690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企业各类产品齐头并进,新签和新增生效合同双超14亿元。
在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占据主动,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所有的人都必须不断改变、不断提升。
为了个人、团队、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运用头脑,发挥智慧。作为组织发展的智囊,我们有责任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出色地完成任务,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为自己成就事业的新高度。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遇到问题时,会开动大脑,勇于创新。
“青年人要有理想”——胜利属于艰苦奋斗的人
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上语重心长地说:“青年人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理想是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动力、行为的向导。人活着没有目标,就会彷徨、苦闷和不安。只有确立了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生命才会变得充实、有意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自力更生,就是一切靠自己,不求人。艰苦奋斗,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全力拼搏,没有条件就千方百计地去创造条件。
在抗战的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实施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致使根据地的经济极为困难,缺吃少穿,人们做菜没油放,打仗没鞋穿,一些人连冬天睡觉时都没被子盖!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口号,在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王震的带领下,开赴延安南泥湾垦荒屯田。战士们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树立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垦了26.1万亩田地,把荆棘遍野的南泥湾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也因此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无论在什么时候,艰苦奋斗都是一种催人上进的积极力量。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就不可能有事业的发展。
源起于石油会战年代的大庆精神,在改革开放30年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钢铁工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干工作就要踏踏实实,爱岗就是爱国”——这就是大庆人高度负责,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发展而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2005年3月下旬,一场午夜的暴风雪,使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遭受灾害性袭击——电力网络瘫痪,通讯系统中断,交通严重受阻,2万多口油井停产,每天将减产原油4万吨。但在漆黑的夜幕下,没膝的积雪中,千里油田出现了越来越多艰难移动的身影。数万人自发奔赴岗位,许多人徒步跋涉几个小时。工人们奋战了3天3夜,终于使受灾油井全部恢复了生产。这动人的一幕,再次彰显了危急关头的“铁人”本色,再次展现了大庆人“见困难就上”的无畏精神。
大庆人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渗入骨子里的。在大庆油田,无论是工人还是技术员,他们都把发扬铁人的精神当做自己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