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一个常新的命题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话,他说,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张思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母亲去世了,由叔母抚养长大。他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巡查敌人。
22岁时,张思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但他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跟随红军到达陕北后,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他兢兢业业,总是准确无误地认真完成工作。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部队冬季取暖问题,张思德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3个月,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张思德和战友们把8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为部队作出了贡献!
在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在敌人封锁带来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下,张思德加入了南泥湾开荒的队伍。他带领全班战士,积极努力地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他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干了一天的活,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经历了南泥湾开荒后,张思德调回延安。不久部队整编,他这个班长被调往另一个班去当一名普通战士。但他对此没有什么怨言,服从组织安排,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因为出色的表现,张思德后来被安排当毛泽东的警卫战士。1944年,在一次烧炭工作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因公殉职。
在红军队伍中,张思德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士兵,然而,中共中央却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
“为人民服务”从此正式成为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口号,并且作为共产党人的信念被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演绎下去。
伴随着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共产党的十七大上,新一届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重申了为人民服务的准则,他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短短的一句话,却蕴藏着深刻的内涵,不仅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更蕴藏着对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殷切的希望,那就是以群众的利益为重——执政者当以百姓利益为重,企业者当以员工及客户为重,医生当以病人为重……
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各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群众是胜利之源——谁脱离了群众,谁就要被群众抛弃
毛泽东曾说:“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斯大林格勒——现在的伏尔加格勒,曾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42~1943年,苏联红军在这里与占据巨大优势的德国***军队展开了一场长达200天的大血战。最终,苏联红军艰难地取得了胜利,彻底扭转了卫国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这一切,依靠的都是军民同心的力量。在这一场艰难的战争中,苏联红军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得到了群众极大的支持。
群众是胜利之源!贞观时期,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就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更是一条千年不变的古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道路上,一直铭记着这不朽的万世真理,紧紧地与群众血肉相依。
1935年10月8日,中央红军路经宁夏固原地区的一个小村庄时,由于缺水无法做饭,警卫员只好烤了一些带泥的土豆,让毛主席吃。毛主席毫不在意,还宽慰大家说:“我们今天在这里吃带泥的土豆,就是为了明天让老百姓不吃带泥的土豆。”
在率领红军翻越六盘山前,毛泽东曾在兴隆镇单家集问当地回族老百姓:“生活苦不苦?”老百姓回答:“苦。”毛主席说:“将来红军一定会打回来,解放大家,让你们不再吃苦。”为了红军的承诺,宁夏军区给水团于20世纪90年代对贫困山区群众实施了“百井扶贫工程”,其中有一眼深水井就打在当年毛主席住过的单家集。
到达陕北后,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南泥湾开荒中,无数的战士为建设解放区而牺牲。如今的南泥湾,有一座为三五九旅烈士而建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毛主席的亲笔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大力支持作为坚强的后盾,红军才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国民党的军队在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泾渭分明的宗旨,注定了这场较量的结局。尽管双方的力量悬殊,尽管红军几度被逼入绝境,最终,装备落后的红军却战胜了武装齐备的国民党军队!
红军之所以能够胜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是因为红军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都让老百姓觉得他们和其他任何军队不一样。因为红军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得到解放,这一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没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群众永远是胜利之源,谁脱离了群众,必然被群众所抛弃。国民党军队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左传》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要兴旺,就要像看待受伤的人一样看待老百姓,十分爱护他们,这才是“福”。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历史发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代表历史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正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因素的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邓小平曾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对于执政者来说,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源泉,就会被人民抛弃,就一定要失败!”
小事关系大事——柴米油盐与社会和谐
民生问题大于天,群众利益无小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民生”思想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2008年元旦前夕,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居民刘旭秋一家时认真地说:“老百姓的事就是国家大事,教育、住房、保障、医疗这些事关民生的事就是国家大事!”
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比过日子更重要。百姓的“柴米油盐”,从表面上说,的确是再小不过的家庭琐事。但是,小事情透视大道理、小问题影响大发展,“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唯有把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小事解决好,群众才会露出会心的笑容,政权才可得到巩固,社会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曾在“普洱市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汇报会”上说,村民的笑容挂在脸上,心里一定是满意的。村里的狗瞧见挂钩干部来了直摇尾巴,说明挂钩干部身影常在,在岗尽责。千万别把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小事,党政领导干部在为群众服务方面,得承担无限责任。
1991年的秋天,41岁的郭秀明毛遂自荐当上了他们村的党支书。这是陕西省渭北山区一个名叫惠家沟的小山村。在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山沟沟里,这名当了十几年赤脚医生的瘦瘦弱弱的中年男人立志要改变村里的状况,要让大家富起来,有钱吃,有钱穿,还要有钱看病。
上任第一天,郭秀明翻出了这些年当医生时乡亲们看病打下的欠条,坐到天明。他对着也没睡着的妻子轻轻地叹道:“我们村太穷了,乡亲们来看病,有时连几毛钱的感冒药片都有人赊账,有的没钱买药就硬扛着,我这心里难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