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端正态度开创节约新局面
节能重在转变观念。如果领导干部没有与时俱进的节约思想,那么再好的标准和模式也得不到使用。以往,不论在生产建设、流通和公用消费等方面,浪费国家资源和公共财物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根源,在于思想观念和思想境界上存在误区。只有扫除深层次的思想障碍,端正节约的态度,才能转变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才能改变不良的工作作风,把节约的主张运用到工作中去。
2008年12月13日,温家宝总理赴日本福冈出席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外访不过夜,早上8点的航班,晚上12点回到北京。因为不过夜,代表团也没有在酒店租房间,因此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和宝贵的时间。
温家宝总理的外访经历让人们看到,节约的意识是怎样养成的。节约的意识往往与务实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中国要做好节能减排,只有转变观念,从思想上端正节约的意识,才能取得成效。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曾说:“中国的企业要做好节能降耗,最忌讳的是看不到自己的落后。首先要实现企业观念的转变,必须认识到自己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环保工作方面的不足,否则,中国企业与世界接轨无从谈起。”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员工的节约意识已成为一种职业道德。在日本的丰田公司,精益制造的思想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意识,它促使着员工们把节能降耗的意识贯穿生产的始终。
要做好节能减排,我们需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坚定“想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信念。只有把节能降耗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统一思想,努力行动,把创建节约环保型企业同提升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把承担社会责任和提升企业形象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部署上来,就能够坚定节能降耗的信心和决心。
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思科在2001财年节省了17亿美元,在2003财年节省了21亿美元,2004财年节省约为22亿美元。思科的现身说法让全世界意识到,技术的运用确实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而其实分析思科节约成本的关键,技术只是一个手段而已,重要还是有统一的思想和深刻的节约意识。
每天,当思科公司的经理早晨上班查看邮件时,会发现系统自动生成的一封信,上面写道:“您上个月电话费是××,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时都会收到这样的邮件,提示自己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在这样的邮件下面通常有个链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例如:
1去国外时,应使用内部AVVID系统进行拨号。
2或者使用AT&T的Calling Card(因为是公司统一购买,价格很便宜)。
3如果上网,请使用公司专门的800号。
思科公司内部使用Soft Phone(软电话系统),公司全球各地通电话都是免费的。因此公司鼓励员工使用内部的拨号系统,如果你在北京要给上海的同事打电话,不拨021,而是拨8863加同事的分机号。如果你从北京到国外出差,北京的同事打电话到你的座机,你还是可以通过安装在笔记本上的软电话接听,实际上还是座机到座机的费用,没有任何长途费用的发生。公司上下都极力提倡这种方式,如果不同国家的同事开电话会议,大家也会相互提醒要使用软电话进行通信。
思科公司是互联网技术的受益者,单是IP电话这一项就为其节约了大量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厉行节约的思想源头,又如何能产生这些节能的技术呢?
节约就不是教条性的,而是一种扎根在头脑中的潜意识,然后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中。只要企业能把节约培养成一种统一的思想,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养成节约的意识,那么节约并不是一件强迫的事情,员工会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节能降耗的工作中真抓实干,共同开创节约的新局面。
精兵简政,改革体制——政府节约了,社会才能节约
2008年10月18日,湖南省政府的一次常务会议开创了国内无纸化会议的先河。如往常一样,此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并无太多吸引人之处,但是其形式令人为之叫好——整个会议没有印发一份文字材料,所有资料都处理成电子文档,通过会议室大屏幕和参会人员面前的电脑屏幕显示。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开始。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寻寰中曾在《求是》杂志上撰文说,我国“党政机关由于体制、制度、观念方面的原因,整体上存在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全国党政机关能源消费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7%左右,接近全国8亿农村人口生活用电水平”。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现实工作中,一些政府部门的节能现状和节约意识实在堪忧,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缺乏“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对一些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熟视无睹。
根据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年人均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该市居民年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有的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一些政府公务员节能意识淡薄,下班时办公室里忘记关空调,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开关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此的能耗累积是相当惊人。
政府部门的节能潜力是相当大的。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由此看来,政府部门没有理由不在节能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只有政府节约了,社会才能节约。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得打造“节约型政府”。奥巴马的节约新政反映了这一点。因此,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政府一定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而且还能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
古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可因为事“小”而懈怠。无纸化会议的标杆意义不能轻看,但是要打造节约型政府,根本上还是得从机制上下工夫。
首先要改革权力监督机制。要突破过去的老旧思维,加强舆论监督,实现透明化;否则节约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打造一个务实高效的节约型政府,精兵简政是关键的一步。一个冗繁的机构只会让办事的效率低下,北宋时期庞大的政治机构就让朝廷最终尝到了苦果。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很多次行政体制改革,从拆区并社到拆社并乡,从乡改镇到镇改区,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些改革没有取得简政的实际效果。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刚性地实施大幅减员政策。人员数量没有改变,办事的质量和效率也不会提高。所以才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局面。
建立节约型政府,政府要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化。要明确政府只是群众利益的代表,凡是民间机构能够经营、治理、维持的,应取消公权。唯有这样,政府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才能减员增效。
打造节约型政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地贯彻节约的方针。政府部门公务员要强化节约意识,认真对待节能问题,树立“浪费就是腐败”的节约观。要知道,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节约能源的许多具体措施都是从政府部门开始的,例如,政府用车带头采用低排放和高能效的车辆。如果我国的政府切实地在节能降耗上作出行为上的表率,有更多的“节约之举”、“廉政之策”、“利民之政”出现,那么上行下效,我们离建设节约型社会也就不远了。
赤壁车改记——从体制机制革除“车轮腐败”
许多人都对这样的现象并不感到陌生:开学之日,领导干部的公车成了送孩子上学的“专车”;清明时节,陵园内的公车随处可见;每逢“吉日”,婚庆车队招摇过市,不少公车混杂其中。
这种现象被人戏谑地称为“车轮腐败”,政府部门的浪费就体现在其中。政府浪费的本质是公共资源浪费,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若要改变公共资源浪费现象,除了让官员在思想上不能放松警惕外,还得从厉行节约的体制机制上下工夫。
湖北赤壁市2004年起,开始施行了一次严格的“公车”车改,禁止政府部门人员因私事挪用公车。为公车改革多次外出调研的市纪委副书记蔡海林,心里有一本账:“公车消费有‘三三制’之说,领导公用1/3、私用1/3、司机私用1/3。”“某些领导干部用车时根本不算成本账,外出旅游、钓鱼、宴请、娱乐要车,甚至给丈母娘换煤气这些事都要用公车。”
为了整治“车轮腐败”,赤壁市的纪检监察部门想了不少办法,发了不少文件,但收效甚微。后来在赤壁市委书记龙良文的领导下,决定从体制、机制上下手,彻底现状。
2004年,赤壁市纪委与市会计核算中心组成考察组,先后赴老河口市和湖南资兴市取经。4月,中伙镇、新店镇、陆水湖办事处展开试点。2005年年初,该市正式启动领导干部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参照中央、省有关职务货币化改革精神,赤壁“车改”实行两套方案。乡镇和办事处所用公务车一律取消。13个乡镇办按交通条件、工作量的不同,分成3类,年交通费总额控制在3万、35万和4万元以内,党政干部按正职、副职、班子成员分别实行交通费包干,超支自付,节约归己。市直80家单位可取消公务用车,也可依工作性质保留一台公务用车,实行交通费包干。领导干部使用保留的公务车,过路费、燃油费由个人支付。
在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过程中,许多改革例如这样的“车改”都会涉及干部利益关系的调整,十分考验着践行节约的决心和魄力。
“车改”经过大半年的贯彻,收到了令人鼓舞的效果。2005年8月10日,官塘镇委书记万子贤要到双坵村和村干部商定办蔬菜基地的事。除了手上拎着的黑色公文包,这位官塘镇委书记与其他乘客没什么两样。“赤壁‘车改’已经大半年了,坐班车下村办事,我们都习惯了。”万子贤说。一位省直机关的同志到新店镇调研,镇委书记刘继明骑着摩托车,驮着他跑了好几个村。所到之处,村民都竖起大拇指,“这个样子,更像共产党的干部!”
事实上,“车改”之初,也有许多干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过去,出门就有公车接送,风光无限;现在拿的补贴不多,还得自己骑车、挤公交、打出租,难以适应这种落差。但是渐渐就在这种改革中体会到了“车改”的好处。坐公交、坐班车等虽然没有坐公务车潇洒方便,但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分管城建的官塘镇委副书记汪成敏在公车上结识了不少农民,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家长里短,干群无话不谈,许多农民借此机会主动向干部反映一些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效果来看,“车改”不仅起到了为财政减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破除‘当官坐轿’的特权观念,改变了政府部门人员浮夸的工作作风,使许多人端正了务实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取得了实在的成效。这都是践行节约带来的正效应。
试想,如果没有体制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敏感的“车改”必然又将演化为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达不到实在的效果。只有从体制上根除腐败和浪费,在实践中使全体干部群众树立起“公共资源浪费有罪”的观念,加强监督,那么浪费就没有立足之地,建设节约型政府就指日可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永葆朴实的工作作风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以勤俭节约、不畏艰苦著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的不朽诗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第四方面强调:“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