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这辈子完了。但是后来他却成了一家公司的老总,手中有两亿元的资产。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他苦难的过去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许多媒体采访过他,许多报告文学描述过他。记得有这样一个情节,记者问他:“在苦难的日子里,你凭什么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缩?”他坐在宽大豪华的老板台后面,喝完了手里的一杯水。然后,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里,反问记者:“如果我松手,这只杯子会怎样?”记者说:“摔在地上,碎了。”“那我们试试看。”他说。
他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但并没有破碎,而是完好无损。他说:“即使有十个人在场,他们都会认为这只杯子必碎无疑。但是,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制作的。”
一段经典绝妙的对话。这样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气,他也会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除非上苍剥夺了他的生命。
人生箴言: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在跌倒后能一次一次爬起,在苦难中毫不退缩、不言放弃的人。就像玻璃钢的杯子,哪怕摔得再多,它还是能一次又一次以自己的完好证明着自己的韧性。不倒翁并非不倒,只是它在倒了之后能重新站立!
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能逐渐给你带来好处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仪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终于来到了。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在《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阵风似的快步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金像。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又把手举了起来,但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这位聋哑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
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使导演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
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观看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实现了人生的飞翔。她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
人生箴言:
人们有时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处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面对困难,你强它便向你示弱
一个女儿对她的父亲抱怨,说她的生命是如何痛苦、无助,她是多么想要健康地走下去,但是她已失去方向,整个人惶惶然然,只想放弃。她已厌烦了抗拒、挣扎,但是问题似乎一个接着一个,让她毫无招架之力。
父亲二话不说,拉起心爱的女儿,走向厨房。他烧了三锅水,当水沸腾之后,他在第一个锅里放进萝卜,第二个锅里放了一颗蛋,第三个锅则放进了咖啡。
女儿望着父亲,不明所以,而父亲只是温柔地握着她的手,示意她不要说话,静静地看着滚烫的水,以炽热的温度烧滚着锅里的萝卜、蛋和咖啡。一段时间过后,父亲把锅里的萝卜、蛋捞起来各放进碗中,把咖啡滤过倒进杯子,问:“你看到了什么?”
女儿说:“萝卜、蛋和咖啡。”
父亲把女儿拉近,要女儿摸摸经过沸水烧煮的萝卜,萝卜已被煮得软烂;他要女儿拿起这颗蛋,敲碎薄硬的蛋壳,她细心地观察着这颗水煮蛋;然后,他要女儿尝尝咖啡,女儿笑起来,喝着咖啡,闻到浓浓的香味。
女儿谦虚恭敬地问:“爸,这是什么意思?”
父亲解释:这三样东西面对相同的环境,也就是滚烫的水,反应却各不相同:原本粗硬、坚实的萝卜,在滚水中却变软了;这个蛋原本非常脆弱,它那薄硬的外壳起初保护了它液体似的蛋黄和蛋清,但是经过滚水的沸腾之后,蛋壳内却变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却非常特别,在滚烫的热水中,它竟然改变了水。
“你呢?我的女儿,你是什么?”父亲慈爱地问虽已长大成人,却一时失去勇气的女儿:“当逆境来到你的门前,你有何反应呢?你是看似坚强的萝卜,痛苦与逆境到来时却变得软弱、失去了力量吗?或者你原本是一颗蛋,有着柔顺易变的心?你是否原是一个有弹性、有潜力的灵魂,但是在经历死亡、分离、困境之后,变得僵硬顽强?也许你的外表看来坚硬如旧,但是你的心灵是不是变得又苦又倔又固执?或者,你就像是咖啡?咖啡将那带来痛苦的沸水改变了,当它的温度高达100摄氏度时,水变成了美味的咖啡,当水沸腾到最高点时,它就越加美味。如果你像咖啡,当逆境到来、一切不如意时,你就会变得更好,而且将外在的一切转变得更加令人欢喜,懂吗?我的宝贝女儿?你要让逆境摧折你,还是你来转变,让身边的一切变得更美好?”
人生箴言: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过去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握现在与将来
位于新泽西州市郊的一座古老小镇上,教学楼最里面一间光线昏暗的教室里,26个孩子被编在同一个班。这二十几个孩子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有人进过管教所、吸过毒,有一个女孩子甚至在一年里堕胎3次。家长对他们束手无策,老师和学校也几乎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这个时候,一个叫腓娜的女教师被安排担任这个班的辅导老师。新学期开学头一天,腓娜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首先对这些孩子训斥一顿,给他们来个下马威,而是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
有这样3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迷信巫医,有两个情妇,嗜酒如命,有多年的吸烟史。
B:曾经两次被从办公室赶出来,每天要到吃午饭时才起床,每个晚上都要喝将近l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吸食过鸦片。
C:曾获国家授予的“战斗英雄”称号,有良好的素食习惯,有艺术天赋,偶尔喝点酒,青年时代从没做过违法的事。
腓娜给大家的问题是:
倘若我告诉你们,在上面这3人中间,有一位会成为名垂青史的伟人,你们认为最可能是谁?猜想一下,这3个人将来可能会有怎样的命运?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想像,孩子们一致把票投给了C;第二个问题,大家也几乎一致认为:A和B将来肯定不会有好的结局,要么成为人人唾弃的罪犯,要么成为需要社会照顾的寄生虫。而C呢,必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肯定会成为伟大的人物。
然而,腓娜的答案却大大出乎孩子们的意料。“你们的结论也许符合一般的判断,”她说,“但实际上,你们都错了。这3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们是二战时期的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身残志坚,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总统的伟大人物;B是温斯顿·丘吉尔,拯救了英国的著名首相;C的名字同学们也很熟悉,他是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头目。”孩子们都听得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们,”腓娜继续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迈出第一步,过去的错误和耻辱只能说明过去,真正能代表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作为,没有人会是完人,连伟人也会犯错。走出旧日的阴影吧,从今天开始,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人人景仰的杰出人才……”
腓娜的这番讲话,使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得以改变。多年过去,今天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中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当了飞机驾驶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班里那个最爱调皮捣蛋的小个子罗伯特·哈里森,现在已经成了华尔街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原来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看我们。是腓娜老师第一次让我们认清这一点:过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把握现在和将来。”孩子们长大后这样说。
人生箴言: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在快乐的人生中,肯定有痛苦的影子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一个小镇上。他家祖辈务农,父亲经营手套生意赚点小钱来维持家用。母亲则是一位淳朴的农家妇女。小时候的莎士比亚很顽皮,很喜欢捉弄人,是一个“孩子王”,常常带领着一群小孩子到处游玩。
七八岁的时候,他被送到一家文法学校,学习法文、拉丁文和修辞,也接触过一些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他聪明伶俐,对知识的领悟非常快。但是,五年之后,因为家里破产,他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心爱的学校,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
回家后,他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继续学习知识。只要有时间,莎士比亚总会阅读和写作,并开始喜欢上了当地剧团表演的戏剧节目。平时,他最看不习惯的就是那些官吏仗势欺人。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当时的一个国会议员。对方非常恼火,要捉他坐牢。莎士比亚被吓坏了,只能躲到伦敦去。
伦敦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但它不属于贫困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到处求人,才在一家戏剧院里谋到一个替绅士牵马的差事。开始时,他对戏剧并不了解,只是在闲暇时透过门缝和小洞窥看舞台上的演出。渐渐地,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他已经成为一个戏迷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临时抓差,扮演了一个仆从,他很努力地表演,演得惟妙惟肖,非常出色。从此,他得到了大家的赏识,最后竟然成了正式的演员。
他演戏很认真,为了把戏演得更好,经常深入到伦敦的下层社会,接触一些下层农民,熟悉他们的语言谈吐,还细心观察那些流浪汉、江湖艺人和乞丐的一言一行,收获很大。
另一方面,莎士比亚深知自己知识浅薄,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发愤读书,钻研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他还结识了一大批青年大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交流经验。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他很快就阅读了大量的作品,掌握了相当广博的知识。
于是,莎士比亚开始为剧团润色、修改旧剧本,在演戏、排练、打杂之余,他尝试写作新剧本。莎士比亚受雇于女王剧团,伦敦的世俗生活、剧场的锤炼、为宫廷和庆祝举行的献演差不多已把他打造成“生活通”。在自己的剧本里表现这些社会风物已是游刃有余。
莎士比亚穷困潦倒。他不得不疯狂摇晃着手中的鹅毛笔,渴望写出惊世之作,以此改变贫困的境况。濒临破产的剧院老板每天游魂般地来找他催稿。莎士比亚“疯”了——他疯狂地渴望灵感。
在一次选角考试中,莎士比亚认识了一位富家小姐——薇奥拉!薇奥拉拥有上流社会女子的一切:倾国倾城,冰清玉洁,不菲的嫁妆,大把的追求者。然而薇奥拉却想成为一名演员。
莎士比亚疯狂地爱上了她。
不幸的是,薇奥拉的父亲趋炎附势,把薇奥拉许配给一个穷伯爵,还得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的亲授,悔婚没有一丝可能。莎士比亚的心碎了。
后来,这个经历成为莎士比亚写作《罗密欧与海盗之女埃塞尔》的素材。在预演中,薇奥拉饰演的罗密欧大获成功。从此以后,莎士比亚开始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自由地驰骋。
人生箴言:
苦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人生的旅途中,苦难是成长的必需,逆境犹如一年四季中的酷暑和寒冬,没有经过漫漫寒冬和酷暑的煎熬,万物就很难迎来生命的春华和秋实。
当上帝关上了那扇门,他还会为你开一扇窗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负重伤,除脖子之外,全身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