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喜欢,你必须注重施予,而不是获得——但应该是亲自赢取得来,而不是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所谓赢取友谊的能力,并不是指与人攀谈、勾肩搭背、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等。那应该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处世的态度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爱、兴趣、注意力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
这听起来很像是牧师的讲道内容,是吗?不错,我们的文明愈进步,就愈可发现在好几千年前的宗教信仰里,早已经详细说明过这些事实了。
《来自史洛夏普的少年》一书作者休士曼,可说是英国极杰出的知识分子。休士曼讲的是有关艺术、美学的精神,强调创作性艺术家应当看重创作本身,而不是创作所可能得到的报偿。他身兼诗人、演讲家、评论家和教师等身份,一向不喜欢教条和所谓的“宗教传说”。但有一次,他在演讲中却这么提到:“我认为人类史上最有深度的一句话是:‘那些想挽救生命的人,往往会失去生命;而那些失去生命的人——对我来说,其实是挽救了生命。’”
上面的一席话,不但对艺术的理论属实,对事业、对赢取友谊、对人类各方面的种种努力,亦是属实。我们须把首要的事放在前头,例如,要想赢得爱情,先要值得被爱;要想赢得友谊,先要表示友善;要想赢得别人对我们感兴趣,就得先要对他们发生兴趣——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一劳永逸。
当然,为了要得到别人的喜爱,我们必须先认清“施比受更有福”,然后把这种认知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只是把金矿藏在内心,黄金必须使用才能显示其价值。像《圣经》所说的:“由所结的果子,便可认出他们来。”
不错,夫妻间深厚的感情,是不必常用言语表达出来。但是,假如这种感情也不用其他方法来表示的话,很可能就会因失去滋养而干枯掉。我们常听许多太太言道,当她们亲爱的丈夫为某些小事表达谢意的时候,她们是多么高兴!
如果你要促使别人与你合作,你想说服别人,就请记住卡耐基的秘诀:要让别人喜欢你,先得自己喜欢自己和自己让别人喜欢。
◎?"包容对方的反感
卡耐基认为,不能包容是一种愚昧。个人的感受不重要,事情的结果才重要。
你以前可能会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直到昨天关系还一直很好的两个同学,今天早上见面后却如同陌路,原因是“迈克背地里向杰克说我的坏话”。如果你想说服他应该与你重归于好,他当然不会理你,而且会把脸扭过去,把背朝向你,以示“报复”。他会认为“我一直把你当成我的好朋友,你却……”“平时我对你那么好,你却……”而感到委屈和痛苦。因此,会对你产生反感,妨碍你的说服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小学生中,这种情况尤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时不会把对对方的反感这么直接地表示出来,但是因为他心存反感,往往会使你的说服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他心存反感,你即使求他做点儿小事,他也会说“我太忙”“我感觉不能胜任”等来拒绝你的请求。
如果你想要说服的对方在内心深处对你存在着反感时,会如何表现出来呢?成人与小孩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比较复杂。首先,由于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反感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例如部下对上司感到反感时,因为不便明确表现出来,只好压抑在心底,最后会以变了形的其他方式表示出来。
例如,社会地位低者对社会地位高者进行说服时,对方只是随意地附和,并不向说服者吐露真心,或者使用极端客气的语言。这一般都是心中怀有反感的表现,这种反感会妨碍你的说服。当上司劝说部下应打起精神努力工作时,部下只是口头上响亮地回答他,“是”,但是实际上并没什么改进,这一般都表示内心对上司有反感。当对方在谈话中根本不提你的名字时,有时也表示对你有反感。
相反,当上司对部下有反感时,即当社会地位高的人对社会地位低的人有反感时,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将反感压抑在心底,而是直接表现出来。例如,谈到主题时,故意岔开话题;谈话当中突然离席,让对方久候;假装正在思考问题,将视线转移到别处;更有甚者,根本不听你的谈话,一个人看起报来。当对方采取忽视你的人格的态度时,可以认为说服工作很难进行了。此外,在不可用社会的优劣关系来衡量的家庭关系中,有时,孩子对于父母的劝告会强词夺理,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也是孩子对父母怀有反感的表现。
那么,在想说服对方时,原本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任何瓜葛的双方,为什么会出现反感与被反感的现象呢?首先可以说,当你辜负了对方对你的期望时,他会对你产生反感。就像前面提到的小学生的例子那样,对方一直认为你是他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而且你也知道对方对你很信任,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你辜负了他对你的信任,他便会对你有反感。
以上面所说的部下与上司的关系而言,当下级辜负了上级或上级辜负了下级的期望时,即当出现了“我受到了对方的藐视”这种情况时,对方心理上就会产生反感。时间久了,反感的情绪逐渐压抑在心底,就会在深层心理形成反感意识。
人们往往想忘掉那些不愉快的感情,如反感等情绪。这样,被压抑的观念就会自然地留存在心中,支配人的行动。但是,对方对说服者的这种无意识的反感,在说服者对他进行说服时,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而且反感往往是“个人感情”起主要作用的。例如,“他很傲慢”这种反感如果在你的心中已形成了印象,就容易让你认为“既然他如此对我,我说他傲慢,别人也不会指责我”,使你觉得自己很有道理。这样的“感情逻辑”,如从说服者的立场给予冷静的观察,往往会发现它是毫无理论根据的。但是,又不能因为没有理论根据,就指责他的反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反感缺乏理论根据,所以如果能进行很好的说服,那么,对方不仅会消除对你的反感,而且对你会进一步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说服的进行。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新一届总统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楼前对他的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昨天还在互相唇枪舌剑、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现任总统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服务,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未来4年重造美国,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
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了一场“强有力的竞选”,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交接工作。与此同时,布什搭档丹·奎尔也在他的家乡高呼:“我还会再回来的。”
竞选的成功与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欢乐与悲哀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事实面前,他们保持了高度的理智,表现了适度的宽容和超然的风度。
对方对你反感是因为不能容忍你的说服,你若还之以“不能容忍”,那你的说服就不会成功。不能容忍,实和愚昧同一意义,而且这种愚昧,还是野蛮人和暴徒的愚昧;因为他们对于世间的事物认识不清,由隔膜而误会,由误会而发怒。法国人有句话:“能够了解一切事物,便能宽恕一切事物。”所以我们如果要做一个文明的人,首先就要了解世间的事物。我们现在以心理学的眼光,来分析不能容忍的特性。
心理学家认为,每一种特性,都有它的原因和目的。譬如,小玛利在母亲宴客的席面上忽然在她的一件新衣上泼了一点菜汤。玛利对于这件扫兴的事自觉很羞愧,然而她的母亲认为这是在教养上对于社会的一种过失,不能容忍,便当客人的面大声责骂小玛利。可怜的小玛利被母亲责骂之后,又被呵斥离开席面,使她在客人面前失去体面,觉得非常痛苦。然而,母亲却自以为已经安慰了自己的良心了。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夫人去赴一个宴会,主人邀了一位青年女音乐家来弹琴助兴。演奏之后,主人问某夫人琴弹得好不好?某夫人答道:“琴弹得是很好,可是,亲爱的,你没看见她所穿的衣服是多么不体面呀!”在某夫人的心中,那位青年女音乐家的地位和身份早已因为衣服的不得体而降低了。
再来看一个例子:约翰旅行到了法国,在法国一个乡村的小客栈里开了房间。店主领他来到最清洁的一间房里,然后很抱歉地告诉约翰说,这房里没有自来水和浴室的设备。因此,约翰便骂法国人是退化的、不讲卫生的野蛮民族。接着他便得意地向那主人夸口道:在美国,无论大小旅馆,每一间房都有冷热自来水和浴室的设备,又说这并非是奢侈,乃是必需品。然而,约翰的话并不是全对的,这且不必说,那个老实的客栈主人,本想讨好客人,现在却适得其反。可是,约翰所得的优胜,实在也不过是虚伪地说谎罢了。
以上三例可以证明不能包容的原因是根据下面的四点:愚昧;低劣的感情;缺乏同情心;牺牲他人而取得一种虚伪的主观的优胜。
所以越是愚昧的人,越不能忍耐。有知识的人旅行到异国,目的是在增加同情,开阔眼界,他不但应该仔细观察异域的风俗以及该地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应该同情和了解人类的各种品性。至于愚昧的人,无论他旅行到什么地方,他的思想和见解,永远还是在他自己的蚌壳里,在新的环境里,他见不到什么,学不到什么;他只会拿他自己的旧蚌壳去比那新环境,若有不同,他便认为不对。
不能容忍的人,因为他是愚昧的,只晓得向来如此,现在也应该如此,所以他拼命反抗和破坏一切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和新的人物。对于新的事物、新的环境,我们要努力研究,以求达到能够了解的目的;若是好的、对的,我们便应该吸取、学习。这是最正当、最科学的方法,也正是容忍的方法。
人一旦想到生活的真正愉快和优胜,只有努力提高他的见识,努力求知;因为他所知道的愈多,他在生活上的帮助也愈多愈加快乐;同时,他于事物的了解越多,即对于人类社会越有用,也就越优胜。
卡耐基说,见识愈广,思想愈开阔,人格愈健全,他的生活愈能安定,而种族、国籍、思想、主义、习惯、风俗,乃至大小颜色等所给他的印象,也分别愈少。卡耐基便是用对人类社会的有利的标准,来检验一切不认识的新环境和新事物的。对的、有利的,努力采取学习;不对的、无益的,置之高阁。
不知为什么,能够包容他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年轻人在和他人相处时总是抱持着玩玩的心态,特别是在对待亲人和朋友以外的人时,尤为明显。也许正因为大家总是虚应故事,才使得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很难再保持昔日那种良好的互助关系。其实,只要社会大众彼此多一点容忍,多一点关心,我们的生活就能很快乐和谐。但可悲的是,人们总是明知故犯。其实能够得到他人的宽容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它不但会让你内心踏实,同时还会自然而然地对宽容自己的人产生好感。
为什么人们会对懂得宽容的人产生好感呢?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道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宽容就是通过信赖、信任、赞扬、鼓励等方法,促使双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宽容。正因为他人的宽容满足了自己此种需求,所以才会对对方产生好感,从而愿意与对方合作。
既然我们都明白宽容能带来这么多好处,那么为何我们自己却无法以宽容之心待人?这其中的问题又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在期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同时,自己却吝于了解别人呢?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谦逊也是容忍他人的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谦逊,是人类一种最好的品行。而真正谦逊的人,也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人。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在这广大的世间和复杂的社会里,他的能力和头脑实在太简单太渺小,不够解决人世间一切问题,他只能尽他的能力诚恳地去干他职责以内的工作,尽他的头脑勇敢地去研究他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偶有所得,偶有成就,他绝不夸张,因为他知道他的所得和成就,和过去别人的所得和成就比较起来,微乎其微,毫不足道。
然而,因为真正的谦逊很难做到,便成了一种宝贵的东西,所以就有许多假的来冒充。这假冒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虚伪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