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发人深省的著作《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中提到,现今有一种观念极为流行,就是认为:“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继续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认为,“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动是否成功,则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具有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正如怀特博士所说,我们很少人有勇气独树一种风格,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为通常受社交或经济族群的影响,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与邻居差不多。假如周围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格格不入,我们会变得神经质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迷惑——会不喜欢我们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现在外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要求进步极有必要。但若超过一定程度,则会影响我们的积极行为。
多年前,有位卡耐基训练班的女学员就曾碰到这种情形。她的先生是位成功的律师,有野心,做事积极,也相当独裁。这对夫妇的社交圈子当然是以先生的朋友为主,也都是相同类型的人——都以声望和外在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这位太太个性十分安静、谦逊,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把长处发挥出来;而她所具有的品质,也常常被藐视、被忽略,因此她愈来愈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为自己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痛苦不堪。她不喜欢自己。这位太太的问题不是不能适应环境,而是不能适应自己。
她不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期望能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她需要明白: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依着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明白了这点,她才会对自己产生信心。
她自我认同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然后开始作为生活的依据。她也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
在卡耐基训练班上,有位女学员在下课之后跑去找卡耐基,抱怨自己的演讲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她后来回忆说:“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立刻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的表现。”班上的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失去勇气,无法再讲下去了。
她还继续分析自己的弱点,并说明得十分详细。
等她讲完之后,卡耐基便告诉她:“别净想自己的缺点。并不是缺点使你的演讲不好,而是你没有把长处发挥出来。”
的确,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但谁会去注意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由于它们的优点那么显著,以至缺点都变得不重要了。
我们爱我们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种种优点,而不是缺点。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践。当然,我们也会随时改正过失,却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为了学会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出面对自己缺点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水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而是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荒唐的。
我们每个人都期望别人喜欢自己,但你应该知道,要想赢得别人的友谊或感情,必须先不去担心别人是否喜欢我们,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态度,并增进能让别人喜欢你的品质。生活中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是否值得他人去爱。
当我们还是处在做梦年龄的时候,常常梦想有朝一日要写出最伟大的小说来;并接着想像别人是如何赞赏那本书,如何听到掌声,如何嗅到那永远的荣耀。
想像自己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所到之处,别人是如何赞美、追求、不断引用自己讲过的话。我们想的都是有关荣耀的报偿,而不是如何努力去赢得这份荣耀。我们想了许许多多,就是从来不曾想过可能会遭到的困难,或是那些沉闷辛苦的工作,那些在创作过程中所要流出的泪和汗。
像这种幼年时期的稚气行为,可说是典型的或是“想要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一颗寂寞的心灵想要得到友谊”的心理表现。只是,我们把次序弄错了——我们是希望别人先来喜欢我们,却不曾想到要如何才能让人喜欢。
我们可能常听到许多人埋怨:“没有人会对我感兴趣”、“我性情过于羞怯,很难引起别人注意”或是“别人并不想认识我”,等等。
不错,别人为什么要喜欢你呢?这世界并没有义务非要别人喜欢你或我,或任何一个人。有什么特别理由别人会特别选中你?除非我们具有他们所要的特质,否则,他们没有必要特别注意到你。
中国的孔子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必须先不去担心别人是否喜欢我们,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态度,并增进能让别人喜欢你的品质。
玛丽安·安德逊曾经很生动地描述她早期的生活——她那时事业失败,整个人很不得志,几乎就要放弃歌唱生涯。后来,凭借祷告和心灵的追求,她才逐渐恢复勇气和信心,准备继续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下去。有一天,她兴致勃勃地向母亲说道:“我要再唱下去!我要每个人都喜欢我!我要继续追求完美!”
她的母亲回答道:“很好啊!这是很好的志向——但是,要知道,我们的主耶稣以完美的形象到这世界上来,却还是有人不喜欢他。人在成就伟大的事业之前,必须先学会谦卑。记住‘谦卑先于伟大’。”玛丽安听了,深受感动,因此决心在音乐造诣上“力求”完美,而不是“想要”完美。
受人喜欢,你必须随时表现出亲切、自然的态度,使得人们与你交往时不必太费神就能与你愉快相处。而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是悠闲自得、亲切而快乐的。他们身上似乎永远都不会有穿不惯的衣服或鞋子。相反地,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物便显然较难与他人和和气气地打成一片,他们总是离群索居,或与伙伴保持距离。对于这类人的想法和看法,一般人多半无从了解,自然也往往难与其有较深入的交往。
现在,我们就举一个亲切自然的人作为例子,这个人便是曾任美国邮政首长的詹姆斯·法雷先生。
卡耐基是这样叙述他与法雷的第一次会晤的:
在那一次偶然的事件,我才开始懂得掌握人心的奥妙。那是在一个作家联谊餐会上,法雷先生及我的一位好友也列席参加,当天由于我有事耽搁而较晚抵达,故错过了一场午餐会外的小插曲。不过,据好友的转述而得知,事情发生的经过大致是这样子的,当参与此会的人纷纷相携走过饭店的走廊上时,正有一名女服务员推着堆满毛巾、被单的手推车经过。他们看见手推车均纷纷回避,而这名女服务员对于这些人也并未加以留意。但是,当法雷先生走过她身旁时,却出乎意外地伸出手来示意寒暄,并且对她说道:“午安!我是吉姆·法雷,请多多指教!”
之后,当大伙进入会堂时,都不禁好奇地回头朝这位女服务员望望。此时,她由于一时感到惊讶,而呆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不过脸上却带着愉快的微笑。
从这次经历,卡耐基认识到,随和、亲切且善于社交的人,随时随地都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当然也就能更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了。
在好莱坞默片时代,以拥有狗明星“强心”而名噪一时的亚伦·卜恩,由于观察许多狗的动作和行为,因而写下一本极为轰动的畅销书《写给强心的信》。他在书中说道,强心在拍片时,很能自得其乐,看起来不是为报酬而工作,而是它本身真的喜欢这项工作。好几次,现场根本没有人要求它表演,它却一直表演得兴高采烈,可见它丝毫不是为奖赏或报酬而工作——这就是它能成为明星的秘密。
卜恩先生另外告诉我们一个小舞星的故事。那个小女孩在试镜的时候,十分紧张,几乎没有勇气出场。卜恩告诉她:“不要去揣想试镜的结果,只要高高兴兴地跳——就算是为上帝而跳吧!”
果然那女孩不再紧张,并且试镜之后获得录用。
正如威廉·奥斯勒爵士所说的:“不用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要清清楚楚地为现在努力即可。”是的,赢得别人注意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去担心结果如何,或在意别人是否喜欢我们。只要我们开始采取行动,努力去实践那些必须完成的事项即可。
作家荷马·克洛维是卡耐基的好朋友,他十分懂得交友之道。凡是碰到他的人,无论是百万富翁、清道夫、妇孺老幼——都会在与他相处的短短15分钟之内,对他产生好感。为什么呢?他既不英俊,又不年轻,更不是百万富翁,他有什么魅力可以吸引人呢?很简单,因为他一点也不矫揉造作,并且能让别人感觉到他真的喜欢、关心他们。
究竟这位作家是如何赢得这种幸福的?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热爱人类、待人诚恳而已。对他来说,对方是什么人,或做什么事,他都不会在意。只要是身为一个人,对他便意义重大,便值得付出关爱。每次他遇见陌生人,很快就能像老朋友一样交谈起来——并不是专谈自己的事,而是尽量谈对方的事。他借由问问题,可以知道对方是从哪里来,做什么事,有没有什么家人,等等。他也不会唠叨个不停,只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兴趣和关心,借以建立起友谊。
荷马·克洛维从不担心要如何结交朋友——因为他已经是每一个人的朋友。他不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而是专心一意去喜欢别人,结果反而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假如销售员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服务顾客,其产生的力量会较大,也比较不会遭到拒绝。想想看,谁会拒绝别人来帮忙解决问题呢?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一定都知道,假如你一直担心生意是否成交,则一定会造成心理负担而不能好好表现。“大众食品”的董事长哈利·布里斯在大学时代,曾经靠推销缝纫机来赚取学费。布里斯先生认为,好的销售员不会去关心买卖是否成交,而是专心一意去服务顾客。
布里斯先生还说:“我现在常常告诉销售员,假如他们每天早晨都先这么想过一遍:‘今天,我要尽可能去帮人解决问题。’而不是认为:‘今天,我要尽可能多做几笔生意。’那么,他们会更容易与顾客沟通,生意自会成交。那些致力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使别人能活得更好、更快活的人,才是真正最好的销售人员。”
受人喜欢,你必须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
某大学心理学系曾做过一项有关受人欢迎或厌恶的个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想要受人喜欢必须具备46项个性特征。当你得知这项结论时,可能会为此而感到倦怠,为了获得人们的喜爱,而刻意培养如此多的品质,实在是辛苦不堪。
一次,有一个男人来到卡耐基服务的教会中,想寻求一些个人问题的建议。他是个外表相当引人注目的英俊男子,然而,他虽然拥有出众的外貌,却很少有人喜欢他,这倒是件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后来,他告诉卡耐基关于他在人际关系方面屡屡失意、遭受挫败的例子。
“我尽心尽力地工作,也努力去实践人际往来上应注意的法则。但无论在何时何地,我的努力显然毫无效果,人们都不欢迎我,而我也深有体会,这真是件令我困扰而且难过的事。”他如此说。
经过一番倾谈之后,卡耐基发现了其中的障碍所在。因为在他的谈话态度中,尽管并不是刻意带有锐利的话锋,但的确包含有相当程度执拗性的批判语调。换言之,他的谈话态度中不时表露出自恃清高,甚至目中无人的优越意识。此外他总是习惯性的撅起嘴表示不满或不同的意见。事实上,这些行为正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反映,他的思想的确过于偏执,而且不够周全。
“有没有什么好法子能够改变我,使人们喜欢我呢?”他急切地问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不会无意识之中使别人不悦呢?”
由于这名男子的内心中存有太强烈的本位主义,因此,潜在意识中总以利己为主要观念,以致往往忽略了他人的存在价值,卡耐基认为这才是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所在。此外,尽管他曾努力试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事实上,由于他心中潜在的自我意识过高,因而往往无意中流露出冷漠感,也因此始终无法获得人们的好感或进一步的沟通。由此对他而言,最有效的治疗法便是消除过高的自我意识,并以“爱”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