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前进的动力,越来越多的顶级企业投入巨额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以此来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运用技术驱动型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这些顶级企业总结出了一整套技术创新的运营之道。技术创新引领索尼走向辉煌
作为日本的代表性企业,索尼的成长与其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在创立之初,索尼就确立了创新的宗旨,索尼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开拓者,决心自创立之日起就绝不步别人后尘。索尼的创新宗旨体现在其目标与事业上。索尼所追求的目标是高层次的目标定位,即以开创性的事业立足,进而奠定日本企业在全球的地位。
索尼追求的事业是研究与开发面向大众的产品。产品创新推动着索尼的每一步成长。索尼的第一项产品创新便是实现磁带录音机的国产化。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代表着当时电气、电子产品领域里的最先进技术,只有美国、德国等个别国家能够制造。当时索尼研制磁带录音机,既没有样品,也没有任何参考文献。但是仅凭设法购买到的专利技术和企业员工的集体攻关,索尼竟造出一流的磁带录音机产品,首次在日本市场成功地实现磁带录音技术的商品化。而这也成为索尼崛起的第一步。
在将晶体管应用于民用产品开发的基础上,索尼开发出了领导世界潮流的晶体管收音机及一系列新型产品,这使得索尼成为最早将晶体管应用于民用产品开发的生产企业。晶体管收音机的发明带来了电子产品的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公司事业的拓展。正是凭着这一创新成果,索尼开始走向世界。
单枪三束显像管及其电视机产品的独立研制开发,是索尼创新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这些新产品的成功开发是建立在对顾客潜在需求的分析与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之后,索尼又把生产点建立在欧美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销售网点,索尼也由此走向全盛。
索尼的这一系列创新活动,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的,表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1)索尼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对引进的外部技术、外部科研成果做一般的应用和简单的商标化,而是在技术转化的过程中,融入新思想,追求创新成果。索尼先是通过它的技术专家及基础研究部门的创造性研究和思考,提出新技术、新成果的生产应用方向,之后,将新技术、新成果交由专门的课题攻关小组和生产开发部门着手加以创造性地实现。
(2)创业伊始,索尼就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在技术创新之上,而不像一般的日本企业,先做一个生产性企业,强大之后再重视研究开发。
(3)索尼在其企业文化中成功地培养出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因而索尼技术创新活动能够经久不衰,成为一个接连不断的过程。由于其技术创新机制的有效运作,在企业竞争与开发中走向良性循环,索尼也因此走向事业的辉煌。
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500强的排名发生了频繁的变动,特别是近10年来,这种变动表现得尤为剧烈。但是,在那些落伍的企业中,只有少数在成本控制和运营管理上犯了错误。这些企业之所以丧失原来的排名,是由于没能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必要的创新。而要确保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就必须长期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
这也是顶级企业普遍关注技术创新的原因所在。技术创新是这些企业永葆活力的关键,技术创新也是驱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一节 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前进
一、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火车头
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前进的动力,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火车头。 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前进的动力,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火车头。对于这句话,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创新的内涵
关于创新,熊彼特提出过一个很经典的定义。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的活动过程。
熊彼特所理解的创新,包括下列五种情况:一是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功能;二是新的生产方法的采用;三是新市场的开辟;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这五种情况构成了创新的三方面内涵:
(1)第一、二两种情况属于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生产技术或工艺的采用、新供给能源的获得以及新原材料的利用。
(2)第三、四两种情况属于市场创新,包括扩大原有市场份额及开拓新的市场。
(3)第五种情况属于制度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组织形式及建立新的经营组织。
由于软技术概念的出现,一般也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及制度创新统称为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可以看做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系统过程,创新链条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障碍或断裂,都会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断。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科学技术与经济活动的有效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增长,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所以,技术创新可以统领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2技术创新的动因
技术创新的动因有利润、机会、需求和预测四种,它们共同推动着企业的前进。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火车头,那么这四种动因便可形象地比喻成火车轮。
(1)利润驱动
熊彼特认为,企业发展的目的就是“创新者”进行“创新”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谋取利润。企业家之所以愿意投资于某个新的技术领域,正是因为他们看到其他人所没有看到,或者虽然看到而不敢投资于其中的盈利机会。所以,没有盈利机会,也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不管它来自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是企业家追求高额利润的结果。因此,获取高额利润成为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而这也是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假设。
(2)机会驱动
企业进行创新的初始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产品的某种缺陷或者顾客提出的某一特定问题,提供一种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但是,当企业有机会来推广这一解决方案时,企业也就开发出了一种创新性的产品。这种创新曾在英特尔和3M公司身上发生过。
1969年,一家现在已不存在的日本计算器制造商Busicom公司请求英特尔公司为其专门设计一套用于可编程计算器家族的芯片。Busicom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至少需要12种定制芯片,但参与该项设计的英特尔工程师特德·霍夫(Ted Hoff)认为这种结构过于复杂。他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只需开发一种单一芯片的、通用的逻辑装置,使用这种装置可以从半导体记忆装置中取回它的应用指令。
在设计过程中,霍夫和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鲍勃·诺伊斯(Bob Noyce)认识到了向客户定制逻辑芯片发展的趋势正在快速增强,芯片的数量不久就会超过电路设计者的数量。于是,英特尔公司在为Busicom公司设计芯片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种面向市场的硅片。这种4004微处理器由2 300个宽1/8英寸、长1/6英寸的晶体管组成。它拥有与最初的电子计算机ENIAC同等的处理能力。但是ENIAC在1946年建成时,拥有18 000个真空管,占据了3 000立方英尺的容积。而且这种4004微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60 000次,虽然按现在的标准看它是很原始的,但在当时却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通过为Busicom公司设计芯片这样一个机会,英特尔开发了4004微处理器。
有时候通过推广一个个别问题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导致各种令人兴奋的新产品的创新。这种创新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之一是3M公司。当时,该公司的阿特·弗赖伊(Art Fry)在教堂合唱团唱歌时,试图在赞美诗歌集中标明他的位置,他使用小片纸条来标明下一首歌的页面,但这些小片纸条却经常掉下来。就在这时,他回想起了此前与3M的化学家斯潘塞·西尔弗(Spencer Silver)博士的一次交谈,斯潘塞曾经在试图开发一种超强胶合剂时错误地开发出了一种低粘合力的胶合剂。弗赖伊这时恍然大悟,心想:“我所需要的正是一边涂有低粘合力胶合剂的书签。我可以把它粘在适当的地方,但由于它不会很强地粘合着,所以当我撕掉它时也不至于损坏纸面。”
斯潘塞的“错误”发明和弗赖伊的想法最终产生了3M公司最著名的产品之一即事贴,它已经为该公司带来了几亿美元的收入。从具体到一般的转变并不总是很容易的,但3M公司做到了,因为它抓住了实现这一转变的机会。此外,该公司在它的一些部门和博伊西(Boise)、爱达荷(Idaho)城市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抽样调查,试图寻找更多的驱动创新的机会。
(3)需求驱动
技术创新源于需求驱动的思想是施穆克勒(JShmookler)在1966年出版的《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的。施穆克勒通过研究发现,投资和专利的时间序列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效应,并且投资序列趋向领先于专利序列。而在施穆克勒看来,需求是解释投资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的高涨也响应了需求的高涨。
施穆克勒认为,专利活动,也就是技术创新活动,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受市场需求的引导与制约。 施穆克勒认为,专利活动,也就是技术创新活动,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受市场需求的引导与制约。他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市场需求引导模型。
市场需求驱动技术创新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罗纳德·阿曼和朱利安·库珀也认为,需求驱动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具有普遍性,对某种特殊产品或生产工艺过程的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动因。通过考察英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近代以来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他们得出结论,全部创新的2/3到3/4是需求驱动的结果。“需求驱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如对西欧的一项研究表明,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依据是从用户那里获得的需求信息反馈。其中,全新、首创新思路100%来自用户,重大革新思路58%来自用户,30%来自企业生产需求,12%来源于其他。对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源于市场需求的创新为48%,来自企业生产需求的为25%,这两项(需求驱动)合计73%。这些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开发应用时间短、见效快的技术创新项目,市场需求的确起主要驱动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全新的重大技术项目,往往也存在着先有发明、生产,后创造需求的状况,这种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需求的现象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4)预测驱动
技术创新战略也可以通过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在其他企业这样做之前识别出一种潜在的创新而产生出来。尽管科学突破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企业仍可运用一定的方法来预测新兴技术的连续进步。例如,英特尔公司的戈登·摩尔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就曾通过考察计算机记忆芯片历史上的改进速度来预测这种芯片的改进速度。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摩尔预测这种芯片的容量会每2年翻一倍(从1971年的1KB芯片发展到1991年的1MB芯片)。摩尔的预测最终被证明是准确的。许多公司没有应用摩尔的理论,因而失去了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机会,也有不少公司如微软公司,抢在了这种芯片发展趋势的前面。这说明,对未来的预测也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因。
可以认为,技术创新的这四种动因是企业追求自身发展的驱动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之下,我们才提出技术驱动型创新战略。从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关于这一点我们一直在试图详尽地解释;从技术与创新的关系看,技术是创新的驱动力之一。下面我们用一些篇幅来讨论这一命题。
在技术驱动型创新战略中,技术创新被看做是由前一个环节依次向后一个环节推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