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时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志的。它能使人陷入迷茫,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培根
赵君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英俊潇洒,搞公关很有办法,办事能力强,公司经常派他出差但这使其妻十分担心,生怕帅气的老公在外被别的女人勾引了去。于是,妻子对他采取了以下防范"措施":一方面,每当赵要出差时,总要主动示爱,其意一是表达真切的爱意,用情束缚赵君;二是想在出门前把赵君"喂饱",以防他心血来潮行为出轨。另一方面,每当赵君出差返回时,更是热情伺候,常常迫不及待地与赵君情意绵绵一番,其意一是小别胜新婚,"性趣"使然;二是可以"查验"丈夫在外是否有负于她,尽管这办法并不科学。如果赵君归来表现不好,她的心里就直犯嘀咕:丈夫在外是不是有了外遇?
一次,因误了车次赵君归来已经半夜时分,连日的旅途奔波实在太累了,简单洗漱后就想休息。可妻子还要履行她的查验程序,赵君无意扫了妻子的兴趣,便强打精神,但精力不济最终失败了。赵妻不悦,长期隐匿在心头的猜疑顿时变成妒火,一下子喷发了。见妻子一点也不体贴人,竟怀疑自己有外遇,又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在外奔波是为了这个家,赵君顿时也火冒三丈。片刻间,二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大吵一番。
事后,二人陷入了冷战,长时间冷眼相对,家庭的温馨荡然无存,赵君的差还是要出的,只是一切都变了,婚姻岌岌可危。
妻子信任自己的丈夫,相信丈夫的道德。这也是自信心的具体体现。如果对丈夫的行为无端猜疑,就会对丈夫产生无端刺激和伤害,从而造成夫妻之间的隔阂。可见,无端的"疑神疑鬼"是有极大害处的。
猜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地作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当人希望了解事情真相而又无恰当依据时,往往会猜测、怀疑,有时还会在猜测、怀疑的基础上产生对他人的偏见。在同事、朋友的交往中,在恋人、夫妻的关系中,猜疑心理十分常见。猜疑使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分道扬镳,使朋友隔阂,使夫妻反目。猜疑的人也因其猜疑影响人际交往,影响生活幸福。
猜疑的实质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猜疑者不从他人的行为表现中判断,而是认为他人表里不一,有所隐蔽,对自己可能有所欺骗,因而对他人反复考察,希望证实自己的怀疑。但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难于查证的,于是猜疑者就更有理由去怀疑。一旦对方发现猜疑者在查证一些事情时,就觉察到猜疑者的不信任了,因此,猜疑者只能偷偷地考察,偷偷地怀疑。猜疑给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让人觉得他人是不可靠的、有问题的。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对自己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
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社会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霍布斯
小镇商人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当这对兄弟长大后,就留在父亲经营的店里帮忙。父亲过世后,兄弟俩接手共同经营这家商店。
生活一直很平顺,直到有一天一美元丢失后,才有了变化。哥哥将一美元放进收银机,便和顾客外出办事,当他回到店里时,发现收银机里面的钱已经不见了!
他问弟弟:"你有没有看到收银机里面的钱?"
弟弟回答:"我没有看到。"
但是哥哥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咄咄逼人地追问,不肯罢休。
哥哥说:"钱不会长了腿跑掉的,我认为你一定看见了这笔钱。"语气中隐约带有质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间就出现了严重的隔阂。
开始双方不愿交谈,后来决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间砌起了一道砖墙,从此分居而立。二十年过去了,敌意与痛苦与日俱增,这样的气氛也感染了双方的家庭与整个社区。
有一天,一位开着外地车牌汽车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门口停下。
他走进店里问:"您在这个店里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说他这辈子都在这店里服务。
这位男子说:"我必须告诉您一件往事:二十年前我还是个不务正业的流浪汉,一天流浪到你们这个镇上,肚子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了,我偷偷从您这家店的后门溜进来,并且将收银机里面的一美元取走。虽然时过境迁,但对这件事情一直无法忘怀。一块钱虽然是个小数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谴责,我必须回到这里来请求您的原谅。"
说完原委后,这位男子惊讶地发现店主热泪盈眶。店主还语带哽咽请求他:"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将故事再说一次呢?"当这陌生男子到隔壁说完故事以后,他惊愕地看到两位面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门口相拥而泣。
二十年了,怨恨终被化解,兄弟之间存在的对立也因而消失。可是谁又知道,二十年的怨恨竟是源于区区一块美金的消失。
猜疑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陷入猜疑误区的人会活得很累。
如果猜疑发生在朋友之间,会破坏纯真的友谊;发生在恋人之间,会妨碍感情的发展;发生在同事之间,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猜疑心理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哪怕是一点点猜疑,也可能让你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猜疑别人也是在怀疑自己。我们的心胸时而被猜疑打开,时而又被猜疑关闭。猜疑是一种矛盾心理的体现。
过分地猜疑极容易转变成精神病态;而过分地相信,又很容易被他人所愚弄。
猜疑使我们产生犹疑,不能果断地处理问题,而错失许多良机。
猜疑会产生许多痛苦的细胞,使我们长夜难眠,因此,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猜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自己。
正常的人是无法摆脱猜疑的。良好心态的猜疑使我们保持理智,而狭隘的猜疑使我们丧失信心和斗志。
我们对春天猜疑,便会错过秋天的丰收。摘掉猜疑的有色眼镜吧,这样生活会更加光明与灿烂!
猜疑的黑云蒙蔽了我们的心灵之窗,使我们的灵魂黯淡龌龊,最终会毁掉我们本应拥有的一切美好友谊。--拉罗什夫科
曹操好猜疑。也许是处于变化不定、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环境吧,他特别担心有人暗害他。
当年他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捉拿曹操,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听后面有磨刀声,顿起疑心,悄悄走到后窗,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他立时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他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及杀到厨房,却见一只猪刚被捆上四蹄待宰。这时才明白是因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吕伯奢一家。
曹操和陈宫只好匆匆逃离吕家。但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沽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疚愧,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措之际,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虐杀,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还有有一次,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侍从们一笑,口头上答应了。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晚上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下,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众侍从见曹操怒问,才一齐跪倒,说出事情经过。
曹操听后,惊愕又悔伤,顿时流下泪来。抱起那小童尸身,难过地说:"我跟你说过,我会梦中杀人而不自知。你怎么还在我睡觉时靠近我呢?"
曹操猜疑心极强,这在《三国演义》的情节中随处可见,死在他强烈猜疑心下的冤魂不知道有多少。他因为极度猜疑而把神医华佗害死以后,天下再也没有人能治的他的头疼病,于是他最后害死了他自己。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看到别人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学习过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
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还会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也是极大的危害。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我们心理健康的任务之一。
【心灵氧吧】猜疑的三大成因和四种解药
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猜疑的心理成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与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过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第一,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拓宽胸怀,增加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第二,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只有摆脱错误思维的束缚,走出先入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猜疑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加信任度,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第四,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越烧越旺,导致人失去理智,从而酿成恶果。因此,听到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上当受骗。
第五,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的为人、经历等。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扼杀在萌芽状态。
产生猜疑,你可以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猜疑有道理时,你因为做好了准备而免受其害;而当这种猜疑毫无道理时,也可以避免误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