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发达的国家中,英国占有一席之地。国内的商人们具有开拓精神,企业家们勤勉实干,工人们兢兢业业。国家因此积累的资产是过去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也十分充足。在蒸汽时代的机器轰鸣声中,工业产品被大量的产出。虽然国家拥有无比的财富,但是仍有许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上。紧邻着财富的大门,门外却是痛苦的呻吟——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建立在大众生活的悲惨与不幸之上的。
国会的调查报告曾多次向人们披露了劳工们悲惨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工厂车间、矿山、砖厂以及乡下劳作。政府致力于从司法上帮助他们摆脱恶劣的工作环境,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有救济院向他们提供援助,但贫困依然困扰着这群人。一些慈善人士尽管十分热情,可他们并不因此而心存感激。在施舍与被施舍之间,毫无同情可言。由此看来,那些拥有一切的富人与一无所有的穷人依然分属于社会中强烈对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在原始人之间,生存状态是相同的,他们本能的欲望很容易被满足。在奴隶制度下,贫困的概念也同样不存在,奴隶主们认为仅仅维持奴隶们的生命就够了。只有处在文明和自由的社会状态下,人们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公平竞争,贫困和不幸才不会降临。当国家具有高度的文明,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财富时,穷人们的境况才能够得到迅速的改善与提升,贫富间的利益冲突才能得以避免。
现实的不幸很多都源于人性的自私;或是沦为金钱的奴隶,或是放纵膨胀的物欲。财富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无论富国还是穷国,都将财富的增长当作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人们研究政治经济学,力求找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勇攀高峰”是时下流行的理念,获取高额利润是商家们的终极目的——不管采用何种手段。金钱至上,“只有恶魔才选择最后出现”。这种理念成为人们的精神主宰——
财神为人们引路,
人们最后的精神支柱
已从天堂落入了地狱。
让我们看一看那些赤贫的人们是如何在我们这个所谓的文明国度中生存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文明世界之外。他们没有受到基督神圣光环的照耀,尽管他们也生活在有基督的国度。他们是异教徒,如同1900多年前在凯撒统治下的特鲁贝特人。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如同紧紧躺在一起的圣詹姆斯和圣基尼斯。在伦敦的社区,你会发现众多的拜金主义者;而在伦敦东部,你会看到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也同样在工作、吃饭、喝酒和睡觉,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从不期望明天、下一周或是明年的生活有何变化。他们只忙着享受今天,从不考虑为将来做些准备。诸如突如其来的不幸、苦难、重疾,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和原始人的思想没什么两样。他们的生活无法得到改善,但也不会变得更糟。像北美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引入白人们带去的文明中,学到了种种恶习,他们不仅没能享受到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帕里船长在北极海域发现了爱斯基摩人,他们的愚昧状态几乎与城市的贫民们不相上下。他们和野蛮人一样生活,从不懂得储备粮食,总是处于饥饿与暴饮暴食之间。一旦发现大量的鲸脂,他们就会大吃一顿,然后回去睡觉。他们从不担心食物短缺,即便长期找不到食物或燃料,他们也和平时一般高兴和快乐。他们从不认为应该思考明天的生计。“积累”一词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从未出现过。
在文明社会,严寒被称为节俭之母。因为欧洲大陆北部的国家将社会经济繁荣的一部分原因归因于此。严寒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夏季就要准备好过冬的食物、衣物和燃料。严寒也迫使人们修整房屋,做好日常事务。因而,日耳曼人比西西里人勤勉;荷兰人和比利时人比安道尔人勤快;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比墨西哥人勤劳。
当已故的来自纽渥克的国会议员爱德华·丹尼逊先生,以一种值得赞扬的自我牺牲精神,致力于帮助伦敦东部的贫民窟里的人群时,建立一座双层式的铁皮包裹的教堂是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教堂的底层是学校和讲坛,也可以作为人们的俱乐部和孩子们读书游戏的地方——只要能使他们远离酒馆。“为什么这一带会如此混乱呢?”丹尼逊先生分析说道,“这一带的人居环境整体看非常糟糕,除了吃,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磨机更能使他们兴奋了。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信仰,教育更无从谈起。所有这一切所造成的恶果就是无知和肮脏,以及由此带来的犯罪和传染病……他们对奋斗失去了动力,毫无求知欲望,也没有人可以使他们不坠入不幸的深渊……”他继续说道,“这里布道团的牧师是一位极富同情心、精力旺盛的人。他所做出的努力正渐渐得到人们的回应。但是很可惜,他的大部分努力都用在了食物问题上,甚至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在考虑怎样使人们吃饱饭,因而也就不可能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事情了。这样的事情每年冬季都会发生……对于世界上的富国来说,每年还会有很多人因为得不到救济而面临饥饿和死亡的考验。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可一切说起来容易,我们应当怎样去帮助他们呢?现实的状况不能与我们的上一代人相比了。他们或许会有许多法子,可是他们从未遇到过每年冬季都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这般悲惨的境况。事实是,虽然近来20年,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的繁荣,可人们并没有去思考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去思考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丹尼逊先生的这番话十分明确地指出,假如这些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能被指导着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幸的事件或许就会避免了。他继续阐述:“是人类自身制造了贫穷与疾患,而事实上,绝对的贫穷是不存在的。只要人们懂得节俭和为将来打算,他们就不会因失业、病痛等一些暂时的困境而使自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得到薪水前,我从不小看当前的困境,我认为这一切是合理的。一名码头工人,在他年富力强和无家室的情况下,应该将自己周薪的一半存起来,这样做才不会因暂时的失业而苦恼。”
在说完未婚男子的节俭之路后,他继续讲道:“每个男人都能做到节俭,即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如果节俭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常识和风尚,那么这个社会的穷困和传染病的概率就会被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我坚信这一切必将会发生,如果我有幸活到那一天的话。这种变化必定需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然而糟糕的是,如果人们的精神层面没有得到最低层次的提高的话,这一努力会受到打击。如果有强有力的立法、社会教育的力量作后盾,并得到强势的领袖人物的推进,我想这将会成为人们最美好的憧憬,进而指导他们走上勤俭持家的道路,毫无疑问,他们的生存状况和身体状况将得到提高。”
丹尼逊先生曾这样对比英国劳工与固尔西地方居民生活节俭的差异:“我亲眼见到了这种贫困之间的差别。在英国,我们的工人拿到薪金之后,只知道挥霍一空;与之不同的是,古尔西穷人们的工资的发放却被推迟了。那里的人完全自食其力,从来不会去乞求别人的施舍;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节俭而谨慎。在地主们的呵斥中,佃农们也变得勤俭节约。我们对这里的佃农表示同情,他们很少吃熏肉和蔬菜,每星期只吃一次荤。油腻腻的菜汤是这的农民的主食。据说,汤是由卷心菜、豌豆加上几滴食用油焖制而成的。这种汤构成了饲养着三四头奶牛、一两头猪和少量家禽的当地农民餐桌上的内容。他们会把土产和肉类拿到集市上去换钱,再把收入投资到房产、股票或者买卖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