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孟尝君主持齐、韩、魏三国合纵大胜楚军之后,一时声势显赫。秦昭襄王数招之,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带领门客入秦以质换泾阳君回国。秦昭襄王用其为相,后有策士进言,说孟尝君是齐公族,其相秦可能对齐有利而无益于秦。秦昭襄王生疑欲杀之。孟尝君买通昭王宠姬,借鸡鸣狗盗之士逃出秦境,齐湣王复用之为相。孟尝君怨恨秦人,复合韩、魏之纵亲,联合向秦进攻。自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坚持三年,终于攻破函谷关,危及咸阳,秦昭襄王割地求和,归还韩之河东地及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归还魏河东地及封陵(今山西永济西南),三国军队乃退去。这次战役和上次齐、韩、魏合纵攻楚一样,由齐将匡章为统帅,这是合纵连横以来秦第一次被关东诸侯攻入函谷关,也是第一次向关东诸侯割地求和。
3.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公元前296年,秦割地讲和后,韩襄王卒,韩僖王立;魏襄王卒,魏昭王立。秦不甘心失败,借韩、魏国丧,乘机报复。次年,秦昭襄王免楼缓之相,复起用魏冉为相,并派尉错伐魏,取襄城(今河南襄城)。第二年,秦分兵两路攻韩,向寿攻取了武始,白起进攻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在秦的频繁攻伐面前,韩、魏又思谋合纵。但这时齐国主持合纵伐秦的孟尝君田文为齐湣王所忌已被免相。公元前293年,向寿奉命进攻伊阙,初战不利。魏冉荐左更白起代向寿为将。秦军出其不意,集中精锐兵力击破魏的主力,擒杀了魏将公孙喜。“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斩首二十四万,连拔五城,白起于是升为国尉。韩、魏二国因此大为削弱。这时赵因为推行胡服骑射和攻取中山、胡地,收编林胡、楼烦的军队,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一时形成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形势。公元前288年,魏昭王入赵朝见赵惠文王,投入赵的怀抱。
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秦相魏冉图谋采用和齐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攻灭赵国。秦又自恃国力强大,与诸侯国同称王号有失其尊,故又与齐相约,把帝号作为两国国君尊称。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当时,秦联合齐的目的是攻伐赵国,然而,齐主要是想灭宋,从燕国到齐国专为燕国作反间工作的苏秦,就极力劝齐湣王去帝号,抛弃伐赵的打算而攻宋。因为赵国在齐的北边,宋国在齐的南边,秦齐两强连横攻赵,一旦赵被攻灭,齐必然对燕不利;齐攻宋就把军力集中到南方,对燕的威胁就减小。且宋国夹在齐、楚、魏之间,楚、魏对宋都有野心,齐灭宋必引起楚、魏的干涉。秦国在当时也是保护宋国的,齐攻宋必引起秦的反对,使秦、齐关系破裂。前287年初,齐湣王听信苏秦劝谏,取消帝号,恢复称王,转而攻宋。而秦仍使用帝号,自居于天下诸侯之上,激起各国不满。
赵相奉阳君李兑又出面约赵、齐、燕、韩、魏五国合纵攻秦。齐国是这次“合纵”攻秦的后台,它的目的是打击秦国以便于灭宋。为联合攻秦,齐湣王在称帝后曾与赵惠王在阿地相会,约攻秦事。这时在魏国为相的孟尝君田文,在三晋中很有影响,苏秦劝齐湣王与孟尝君和好,因为“非薛公(即孟尝君田文)之信,莫能合三晋以攻秦”,可见,这次五国合纵攻秦,孟尝君是重要促成人物。然而,五国出兵各有打算,貌合神离,如赵、魏也想争夺宋地。所以,军队行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西北)便不再前进。同时,为了破坏五国合纵,秦设法离间笼络合纵各国,赵、韩、魏都有所动摇。齐遂派苏秦去游说,五国终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除帝号,并将以前所取占温、轵、高平归还魏国,把先俞归还给赵,与五国媾和。秦国再次遭受重大挫折。齐国却趁机伐宋,夺得一部分土地。而苏秦破坏秦、齐关系,达到了结成反齐联盟的目的。苏秦因这次合纵一时声势烜赫,赵和齐先后都封苏秦为武安君,任以为相。
4.五国合纵破齐
自从齐国攻灭了宋国,兼有宋以前所得的楚淮北地,一时声势很盛,直接威胁到三晋。而秦向视齐为劲敌,如五国合纵摧毁强大的对手,正是秦国求之不得之事,因此发起合纵伐齐,惩罚齐“破宋”的罪行。而燕昭王深恨齐国当初的灭国之仇,也曾和群臣谋划,准备等待齐攻宋而打得疲弱时,进而攻齐。早在苏秦合纵五国攻秦的时候,赵将韩徐为和魏相盂尝君已经发起合纵攻齐,并曾邀约燕昭王一起攻齐。公元前286年,秦取得魏安邑之后,宣布发动合纵攻齐。秦昭襄王宣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和楚顷襄王在宛相会,又和赵惠文王在中阳(今山西中阳)相会。为了“先出声于天下”,秦国派蒙骜越过韩、魏,开始向齐河东进攻,攻取了九个城。次年秦昭襄王和魏昭王在宜阳相会,又和韩釐王在新城相会;同年燕国由于赵国的拉拢,燕昭王也入赵会见赵惠文王。五国合纵,共同瓜分齐国之阴谋,可谓是一拍即合。
公元前284年,赵惠文王命乐毅为赵、燕两国的“共相”,并为五国联军的统帅。燕昭王遂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起倾国之师,与赵、秦、魏、韩等国汇合,军威盛大,号称百万,向齐国展开进攻。齐湣王忙集全国主力,联营列阵于济西,拦截五国联军。乐毅率联军与齐军会战于济水之西,大破齐军,齐军主将阵亡,全军溃散,齐军副将率残部退守国都临淄。齐将达子召集逃亡的齐军士兵,整顿后继续作战,他要求多发赏金以鼓励士气,但齐湣王不予授助。达子率军在秦周(今山东淄博西北)与五国联军交锋时又被打败,达子战死。
两次战役使齐国主力受到重创,不能再与五国联军交战,乐毅遂遣还秦、韩之军,让魏国取彭城,进攻原宋国故地,秦军南下攻取定陶,赵国去攻取河间,自己则率领燕军长驱直入,攻打齐都临淄,齐湣王逃走。燕军另一路偏师攻略齐南之地,破齐内长城直插莒城。五国联合伐齐,秦国攻取原被齐国所占的宋国大邑定陶(今山东定陶西),魏国攻取大部分原属宋国的领土,赵国攻取济水以西的大片土地,连鲁国也乘机攻占齐国的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南方的楚国原本未参加合纵攻齐,但此时见齐国必亡之势以成,诈称援齐,遣军至吕城劫杀齐湣王,收复淮北之地。至公元前283年初,除了齐将田单坚持抗战,死守即墨孤城外,齐国举国之地均被燕、赵、秦、魏、楚五国瓜分殆尽。后齐将田单虽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复国,但齐国经此一劫,元气大伤,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五国联合伐齐,是战国时的一场大战,之后,六国之间的自相残杀愈演愈烈。
(四)合纵连横的衰亡
1.秦攻魏楚
公元前283年,当乐毅破齐之后,原来秦、齐、赵三强鼎立斗争的形势改变,秦就肆无忌惮,调发大军围攻魏都大梁,魏一面组织抵抗,一面向燕、赵求救。秦欲断山东纵亲之腰,东连地于齐,使弱齐不能复动,而赵、燕在北,韩、楚在南,就能图谋天下了。燕、赵明白这一趋势,均急发兵救魏。秦怕东方各国合纵攻秦,当赵、燕联合救魏之后,就解围而退兵了。但秦自此依然不断攻魏。至公元前263年,二十年中,七次围攻大梁,五次攻入魏王游乐的梁囿,继而威胁大梁,但都为赵燕所救。
秦取魏不成,于是,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其后攻赵进展不大。秦转而调整国策,南向攻楚。为实现这一计划,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渑池相会修好结盟。结盟之后,同年,白起的军队进攻楚国的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军死守鄢城,白起用水灌,溺死城中军民数十万。次年,攻下楚都郢,焚烧楚王坟墓,楚怀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得此大功,被封为武安君。楚春申君黄歇以楚使入秦游说,他分析,秦大举攻楚,必从本土越过韩、魏而派兵攻之。若一旦韩、魏有变,抄其后路,与楚两面夹攻,秦兵危殆至极。这一番游说,使秦昭襄王同意了楚的连横,转而派兵继续攻魏。
2.魏楚合纵解邯郸之围
五国破齐后,唯赵能与秦抗衡。继承赵武灵王的赵惠文王是个有为的国君,他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于是,秦赵展开了拉锯战。公元前273年,魏投入赵的怀抱,赵、魏联合进攻韩的华阳(今河南新郑北),亲秦的韩相公仲朋遣使向秦相魏冉告急求救,魏冉亲率大将白起和胡阳前来救解,大败魏赵联军。公元前269年,因为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秦国派中更胡阳攻赵。赵国派赵奢前往救援,乘秦军不备,出其不意,大破秦军。秦锋芒大受挫折。
公元前270年,范雎入秦,次年,以“远交近攻”说秦昭襄王。公元前268年,秦昭襄王听从客卿范雎计谋,派五大夫馆伐魏取怀(今河南武陟西南)。赵、齐、楚三国因此合纵出兵,秦因而暂停对魏的进攻。范雎为秦相后,制定了伐取韩上党的战略。公元前265年,开始大举攻韩,先攻取了少曲和高平,次年派白起攻取了隆城等九城。至公元前262年,秦军完成了对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的包围,上党郡守冯亭为借赵军抗秦,献上党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起初,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采取固壁不战的策略,坚守长平三年。公元前260年,赵王中秦反间计,改任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秦将白起利用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佯败后退,引赵军进入包围圈,切断赵军退路。赵括被射死,40余万士卒被白起坑杀于长平,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因赵违约未割六城,不听白起劝谏,派五大夫王陵进攻赵都邯郸,秦赵邯郸之战爆发。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坚守城池。秦军久攻不下,几易其帅,先王陵失利,秦昭襄王使白起代王陵,白起以为“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称病未能行,乃使王龁代王陵伐赵,仍死伤很多而不能攻下。秦王再请白起,白起仍不肯行。范雎于是起用知交郑安平为将军任进攻邯郸的主帅。
到公元前257年,邯郸被围已三年,赵平原君计谋合纵攻秦以救赵。他想在门客中选拔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随行人员,却只选出十九人。一门客毛遂自荐随往,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虽疑其能,但用人之际,就带毛遂同去了。这就是“毛遂自荐”。至楚之后,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剖言利害关系,自日出至日中不能决。毛遂于是按剑冲上前去,先说在十步之内,楚王的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接着质问楚王:“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楚考烈王羞愧,“唯唯”答应,“歃血而定纵”,派楚春申君率军十万救赵。
求得楚国帮助后,平原君再求魏援助。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秦得知,遣使威胁魏安釐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军遂屯于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不敢出。不久,魏信陵君通过魏王爱妾窃得魏王虎符,赶赴邺下,带勇士朱亥杀晋鄙,率军援救。这就是“窃符救赵”。楚、魏援军赶至邯郸,与赵军内外夹击,秦军大败,退回河西。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邮(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自杀。赵魏两国夺回部分失地。但是,邯郸之围一解,合纵即告破产,楚国去灭鲁,魏国向东扩展,攻取秦的陶郡,燕见“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企图兼并赵国,燕赵之间开始长期混战。而秦灭西周后,内政不稳,无力东顾。
3.信陵君合纵五国攻秦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相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灭都于巩的东周;秦将蒙骜攻韩,取得韩的成皋、荥阳,连同原先的西周和东周故土,合建成三川郡,魏都大梁直接处在了秦兵的威胁下。信陵君自从窃符救赵、合纵攻秦取得大胜后,尽管魏王“复以信陵奉公子”,还是留居在赵。这时秦将蒙骜正连续攻取三晋之地,势如破竹,因此魏安釐王不得不请信陵君回国主持抗秦的大计。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回到魏国,被魏安釐王授以上将军印,主持抗秦。于是,信陵君遣策士遍说诸侯,约合纵。这时,赵孝成王听从幸臣建信君主谋与楚、魏合纵抗秦,楚考烈王又听从春申君参与抗秦的计谋,于是以赵、魏、楚三国为主体的五国合纵形势成功(齐没有参与)。信陵君统率五国联军反击秦正在进攻三晋的蒙骜所部。由于信陵君上次合纵攻秦救赵成功,威振天下,击败秦将蒙骜,追至函谷关。次年,秦国以万金行间于魏,魏安釐王中计,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合纵抗秦即随之破产。
4.关东诸侯的最后大合纵
公元前242年,秦蒙骜复大举攻魏,取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延津东北)、虚(今延津东)等二十余城,信陵君合纵收复的失地全部丧失。继而秦又夺魏兼并的卫国故土,把所得成皋以东连同卫的濮阳等建为东郡。这样,秦东与齐国直接相连,把韩、赵、魏拦腰截断,对东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在此种形势下,魏相会赵相于柯(即阿,今山东阳谷东北),谋划合纵之事。次年,赵、楚、魏、燕、韩五国又结成了合纵联盟。这次合纵一开始就矛盾重重,先是齐人拒不参与合纵,使合纵者心存疑虑。魏疑齐捣鬼,故急于与秦讲和。这次合纵由赵主持,遂赵还算坚决。而秦也加紧派策士破坏合纵。赵看清形势,急于派赵将庞煖统率五国联军攻秦,一直打到蕞(今陕西临潼东)。但秦国一发兵反击,楚军即闻讯逃跑,其他四国军队也纷纷溃退。从此,合纵抗秦的外交彻底破产,再也无法组织起统一的行动。
5.秦统一全国
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依制该亲政,但吕不韦把持朝权不放。秦王政先利用嫪毐夺吕不韦大权,免其相,继而平嫪毐之乱,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命内史腾向韩国发起突然进攻,顺利攻入韩都阳翟,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上党兵,攻下井陉,包围邯郸,次年俘虏赵王迁,赵国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王怒,令王翦、辛胜为将,大举伐燕。公元前222年,秦军俘获燕王喜,燕国遂灭。公元前225年,秦王使李信、蒙恬率兵20万攻楚。秦军败退。秦王于是亲自赴频阳,请求老将王翦为将,王翦大破楚军,并于公元前224年掳获楚王负刍,改楚地郡县,楚亡。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坏,魏王投降,秦灭魏。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从燕地发兵,攻克临淄,俘虏齐王田建,齐国遂亡。至此,七雄并立的局面结束,中国统一大业已成定局,合纵连横自然也就随之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