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代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经考古证明它是早于安阳殷墟遗址的商代前期城市遗址,距今约3600年的历史,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该遗址发现有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沟、墓葬等遗迹,出土过铜器、石器、蚌器、玉器、陶器及原始瓷器等遗物,其中两件王室铜方鼎是珍贵的历史遗物。在郑州商代遗址还发现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号,陶埙和石埙等乐器。根据发现的宫殿遗址、城墙、铸铜遗址、制骨遗址、陶窑遗址等遗迹和有关遗物推断,郑州商代城址曾是一座都邑,极有可能是商初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的亳都,中国七大古都的历史可能将改写。
妇好墓遗址
妇好墓是中国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铜器、玉石器、象牙器等近两千件随葬品。其中铜器468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所出铜器大多可作为断代标准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
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位于福建浦城县仙阳镇。从汉代至今,管九村土墩墓群屡遭盗掘,但仍然出土了一批保存相对完整的青铜器、原始瓷器和印纹陶器,填补了福建北部地区西周至春秋考古学的许多空白,展现东南地区青铜文化。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不仅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土墩墓分布区域的空白,同时对于研究土墩墓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规律也有着重要价值。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城西南兴镇三星村一带,距今约有4800到2800年的历史,分布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在四川境内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对重新认识巴蜀文具有重大的意义。自1929年春天三星堆出土第一个具有古蜀地域特色的玉石器以来,各组织及政府对三星堆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祭祀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填补了中国考古学、青铜文化、青铜艺术史上诸多空白,揭开了早期巴蜀地区的神秘面纱,表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是最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虽然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和发掘近80年的历史,但仍存七大千古之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古蜀国何以产生,又何以突然消亡?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巴蜀图语”怎么解释?解答了这些难题,对了解巴蜀文化甚至中华文明史都有重大的意义。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惊人地相似。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丰镐遗址
丰镐遗址是中国西周都城遗址,也就是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的故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郊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在马王村、洛水村、客省庄等地有夯土建筑基址,客省庄附近的10余座基址,多数在100平方米上下,其中4号基址的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虽然基址破坏严重,但从宏大的规模,附近出有排水设施和西周板瓦等来看,当初应是大贵族的住宅。丰镐遗址中还发现陶窑、铸铜用的陶范及制作骨器的遗存,其中有些应是手工业作坊遗址。在张家坡、客省庄及普渡村等地发现了墓葬,以及祔葬的车马坑、马坑、牛坑等,总数有1000余座。1984年在张家坡发掘3座大、中型墓,其中的157号墓是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所出铜器有井叔铭文,发掘者认为是井叔的墓葬,位于其两侧的是井叔妻室的墓。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和漆器。
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是中国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位于湖北黄陂叶店。盘龙城筑于府河北岸的高地上,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墙是夯筑的,四面各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外有壕沟。城内东北部高地上有宫殿建筑,在东西60米、南北100米的夯土台基上,依南北中轴线筑起3座坐北朝南、前后并列的大型建筑。经发掘的1号建筑基址面积490平方米,高20厘米,上面建有四间横列的居室,各有一门朝南,四室与檐柱之间有一周外廊。城外有居民聚落和手工作坊址。城西、城北、城东发现有墓葬。其中城东李家嘴的2号墓使用雕花木椁,有多人殉葬,随葬青铜礼器25件,还有铜钺等兵器及玉器,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人认为盘龙城遗址在当时是商朝在南土的一个方国。
周代土墩墓群
周代土墩墓群位于江苏省宁常、镇溧高速公路沿线,在此发掘出土以几何印纹陶、原始青瓷器为主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各类文物达3800多件。周代土墩墓群的发掘使江南土墩墓自发现以来,首次以其明确、翔实、可靠的田野考古学资料确立了它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关系、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横水西周墓葬
横水西周墓群位于山西省绛县横水镇横北村,考古人员对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了80余座墓葬。其中,两座重要墓葬———夫妻异穴并排合葬墓规较大,随葬品丰富。据推测,两座合葬墓为“倗国”墓地。在地处晋文化中心区的晋南新发现了一个“倗国”,这对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晋文化和晋国历史乃至西周历史,都是极其重要的新资料。
流水青铜时代墓地
流水青铜时代墓地位于新疆于田县昆仑山深处流水村附近的阿克布拉克台地。考古人员进行连续发掘,共清理墓葬65座。对出土人骨的初步鉴定表明,3000年前昆仑山北部地区的种族混杂程度已很高。流水墓地是首次在昆仑山北麓发现的青铜时代墓葬,也是迄今在昆仑山北麓地区所发现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化,为探讨昆仑山北麓地区古代居民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资料。
平遥古城
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它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至今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较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县城风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平遥县境内具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北汉的文庙大成殿、镇国寺万佛殿、北齐的双林寺、唐代清虚观、清康熙时代的惠济桥,等等,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目前全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平遥古城保存了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的几乎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里头宫殿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在宫殿区发现了宫城城墙以及大型夯土基址、车辙、绿松石器及其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最新的发掘结果表明,其中至少存在2组具有明确中轴线的建筑基址群。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周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二里头文化四期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上述发现为夏商文化分界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炭河里西周城址
西周城址遗址位于湖南宁乡炭河,在此发现、解剖并确认了西周时期的城墙,揭露2座大型人工黄土台建筑基址,清理出2座可能为宫殿建筑的大型房屋遗迹。在城内外均发现了与城墙同时的壕沟线索,并对壕沟的走向、形成原因、沟内堆积情况及时代等进行了发掘。在城外台地上发现清理了西周时期小型贵族墓葬7座,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西周城址的发现对研究湖南地方史、地方青铜文化和早期国家社会的形成等具有重大意义。找到了备受学术界关注的“宁乡铜器群”所属的考古学文化,为湘江流域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北岸,地处著名的殷墟遗址之北。经过钻孔、解剖和发掘,发现了城墙基槽,并得知城址大致呈方形,面积约4.7平方公里。在城址南北中轴线的南段发现大型夯土基址区,发现数十处夯土基址,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号基址面积达1.6万平方米。目前可以认为,城址的年代为商代中期。洹北商城的发现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缺环,有助于了解洹河流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化”进程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早期国家社会性质,有助于了解殷墟作为都城出现的年代和性质、聚落的布局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因而,对于中国建筑史和宫殿发展史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商代男子发饰
根据出土的资料发现,商代男子发饰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等等。商人还用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发髻,帽箍等冠饰。
鞋子起源
原始人的鞋子是野兽皮改制而成。先把兽皮切割成数块,同时割制一些窄皮条。然后将整块切割合适的兽皮包扎在脚上,这就是最原始的鞋子,称为“足衣”、“裹足皮”。今天人们习惯以兽皮作为鞋的原料由此而来。夏商时代,出现了用草编织的草和以动物皮制成鞋。周代,人们用麻、葛编织鞋子,称为屦。商周时期丝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屦的材料主要是草、麻、皮、丝等。周代等级制度在鞋子上也开始显露出来,如周天子穿用双层底的“舄鞋”,贵族男子鞋履大多用皮革制作的平底翘头鞮,贵族女子穿丝履,普通平民穿用麻、葛平底编织履,最下层的奴隶鞋履材料多为草茎、树皮、粗麻类等粗劣材料。至此,中国人的鞋子基本奠定了以兽皮、皮革、丝织等材料制鞋的基础。
典籍
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