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800000007

第7章 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理论研究(5)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对转型过程的完成性(“既济”)和未完成性(“未济”)作了反思。他指出,整个现代转型的过程,就是一个学术的现代性接引与现代性拒斥的矛盾的过程。现代性本身是一个流程,永远不会有尽头。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流程中,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面临着一些重大的历史性问题,诸如:我们的文论研究究竟如何将逻辑研究与历史研究统一起来?在探讨与建构体系之时,如何避免历史知识形态与理论知识形态的断裂?研究者的思维模式、论述模式与学术感觉模式如何实现现代化?中国文论的研究如何体现真正的学术自主性?如何从知识社会学的向度考虑中国文论研究的存在?中国批评史的研究如何与当代文化变迁有所呼应?如何去重审自己安身立命的历史境遇?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古代文论研究者去作进一步的深思。

总的来说,对于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黄念然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对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了颇富洞见的预测,他的这些努力,无疑将古代文论的研究,特别是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所阐发的相关问题,将会引起更多的人的思考。

在转型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这段时间里,湖北地区的古代文论研究硕果累累,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学者们对该领域长期性的思考。他们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本学科内最前沿的命题。在新的世纪里,许多在过去还尚未明了的问题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越来越清晰,甚至可以说是紧迫。比如如何对本学科的学科体系进行反思与重建,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如何应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的“失语症”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使他们感到了一种价值上的焦虑——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怎样去实现这种价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肩负着人文学者的使命感,不断地在自己的理论视域内默默求索,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做到深思熟虑,厚积薄发,逐渐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考路径和阐释立场。总之,他们的研究与创见必将会大大推进整个古代文论学科的发展,当然,他们的这种思考将会继续深入下去,并必将会使得该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成熟和完备。

三、构建有本土特色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

晚清以来,中国迫于当时的时势危急,被强行置于一个开放性的世界话语体系中。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极大地冲击着古中国旧有的文化秩序。古代文论这一学科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客观地说,这一学科的建立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冲突和融合的结果。从那时起,中国以往的那种封闭式的学术体系被一步步纳入开放性的世界学术视域中来,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影响逐步加深,文学研究者们在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全球化与民族性的二元张力结构中,感到越来越焦虑,对于传统文论的研究尤其如此。于是有学者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开始关注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为问题,并提出了古代文论的“失语症”等前沿命题。张荣翼的《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就是这样一部关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理论发展问题颇富创意的论著。该论著把中国文学理论发展问题放置于全球化语境之中,深刻分析了自20世纪以来中国文论在全球化浪潮中,与西方文论的冲突、融会关系,清理中国文论的理论谱系、总结文论转化的历史经验,关注当前现实问题,提出了重建中国文论的具体思路。(参见张荣翼:《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首先,《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抓住中国文论的性质与特征寻根溯源,深入剖析,对中国文论自身性质进行认识与定位。该书回溯到中国传统文论诞生与传承的历史语境中,抽离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最核心的观点。关于中国传统文论性质的最核心观点被作者概括为“诗礼一体”、“文道兼修”、“天人合一”、“体用不二”以及隐喻风格和文体等级观。作者进一步指出,随着西学的东渐,如果从“他者”的参照眼光来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本体观照,可以发现中西文论的显著差异:中国文论的文艺本质观并非单纯的反应论,还是一种出自主体心灵的表现论;与西方的典型理论相对照,中国的“意境”表现了蕴涵丰富、空间无限的审美至境;而与西方以理性为主、线性式的感受方式相比,中国文论的感受方式体现为物我交融、感性为主的特点。这些都是作者对中国文论本体特征进行深入叩问后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作者对中国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进行了追问。针对中国文化中儒、道、释相生互补的共存局面,《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以体系精严、格局完备的《文心雕龙》为例,论证了中国文论在学科资源、持论宗旨、关注视点上具有拼接性的突出特征。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切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操作方法:将不同系统的元素进行有机整合的兼容统摄法;将某一研究对象从背景剥离进行聚焦放大,凸现其个体意义的整体剥离法;尽可能回复研究对象文化语境的还原辨析法;在动态、变化格局中把握对象意义的动态生成法。应该说,上述观点都颇富创建性。

其次,《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在既尊重中国文论的历史价值又重视其现实的实践功能的基本理论立场上,提出了自己关于在全球化语境中重建中国文论的具体思路。它首先从历史维度回顾了全球化给中国人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即由于中国文学在与西方对话时处于极不平等的文化颓势中,中国文学的话语系统几乎完全被“西学”的众声喧哗所覆盖,因此造成中国古代文论的“失语症”。然后,它科学地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文论大家在处理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时的历史经验,诸如梁启超、朱光潜、李泽厚等前辈学者的治学经验。作者看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歧异与同一的具体层面,从而避免了全盘复古或全盘西化的二元对立思路,并提出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适用性的超越:在弄清西方文论的历史语境的前提之下,进行话语格局的超越;在梳理西方文论目标意向的预设之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目标体系。

再次,《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还对当代大众电子传媒与图像文化的特征、意义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图像文化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作者认为,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的关系,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属于言与思的关系,即思想借助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在表达思想时也模铸了思想。这种“言”在狭义上讲就是语言。从广义上讲,则包括媒体。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大众电子传媒与图像文化对文艺话语格局的重构的影响。在论及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时,作者抓取了“气”这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作为个案,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与“气”的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文学本质论的厘定(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文学创作论的描摹(文以气为主)、文学批评论的标准(气韵生动)、文学发展的勾勒(文辞气力,通变则久)等方面梳理了“气”这一范畴所构成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并以此来观照当代的图像文化,以便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现实价值。在作者看来,传统的“气”的思想对于恢复技术化社会中人生境界的感性亲和与诗意超越,以及保持文学创作的独特性等,都具有潜在的价值。

同类推荐
  • 李少君自选集

    李少君自选集

    作为《天涯》的主编,作为深刻地介入了当代思想状况和政治反思的诗人,李少君的诗中自然也折射了社会思想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议题。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意识中或许正渗透了诗人的政治敏感。但在创作这些生态诗歌之际,李少君的身份意识和政治认同都了无痕迹地化入了一种作为诗学的生态主义思维之中。
  • 呐喊(鲁迅作品精选)

    呐喊(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选取了世界海难史上十个著名的海难事件,以事件发生时的史料为基础,挖掘海难背后的故事,力图表现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并附1912年以来主要海难事件概览和遭遇海难自我避险小贴士,使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得到灾难避险的知识。
  • 只要七日暖

    只要七日暖

    《只要7日暖》是周海亮继《送你一度温暖》之后的又一部情感散文集,这本集子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主题,注重底层人生的苦难抒写,并且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和内心寻找发现生命的闪光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是生活的疾贫者,需要人们来关怀、关注,同时这些人又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布道者。在这《只要7日暖》里,所叙述的事情和主人公大多都是失业者,残疾者,爱情事业上的失败者,但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质。在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可人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弥足珍贵的温馨。
  • 大援建

    大援建

    纪实作品《大援建》是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的广元本土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倾情奋笔的结晶。该书全景式地见证和记录了史无前例的大援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灾后重建创造奇迹的科学机制和力量源泉。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我是慈禧

    重生之我是慈禧

    人总是必须在和社会生活在一起,而不能脱离这个时代。杏贞放下珠帘,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中,闭上眼睛默默的闪回着自己高中历史书上学到的那些清朝耻辱史:两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台湾!琉球!外兴安岭!库页岛!朝鲜!越南!......双手紧紧蜷缩,银镶猫眼石的护甲硌地手心发疼。一幕一幕的场景在杏贞的脑子里滤过,其中大半都是自己这个身体造的孽!你愿意就这样醉生梦死,然后留几千年的骂名下去吗!杏贞!你真的要这样丢脸吗?!!?!?然后死后没几年就被掘了陵墓,还被天下人拍手称...
  •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做人与做事都离不开方圆之道,所谓“方”,即表现于外在的性格和方法:所谓“内”,即深积于心中的气度和态度,古人常说“内方外圆”,正是说出了此中道理。显然,这种内外结合之道,是做人与做理的大智慧、大学问,非一般小打小闹之人生游戏。 人生的巧妙正在于合“内方”与“外圆”为一,即内心刚直.外表柔和.不张扬自己.夸大自己,而是求心中“咬定”目标。 《学会处世学会生活》的核心就是分析“内方外圆”之道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新见不少,又非常实用。相信,一定能够点活你的做人与做事之道。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你好,我们的故事

    你好,我们的故事

    这是一本有关于青春的书。它犹如一部时光机,乘载着我们在不再重来的岁月里自由地来去,大声地对过往喊出:你好,我们的故事! 在书中,你将会看到他的影子,他的心情,他的回忆,也会看到你的影子,你的心情,你的回忆。所有属于青春岁月的小甜蜜、小惆怅、小委屈、小疼痛、小执拗、小隐忍、小骄傲、小卑微,原来都是相通的。 新鲜旧情人说过,每个人心底都会有那么一片柔软的不能轻易触及的地方,我让你们踩着我的文字,来到我的心底,因为我有颗金刚不坏的心。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楼别梦之溶黛情缘

    红楼别梦之溶黛情缘

    一卷红楼思几重,只缘此情与君同。恨无生花妙笔在,唯将终夜述文中。他,叱咤风云的一代侠王;他,负剑而行的青年侠客;她,美貌与才情并重的江南弱女。穿不尽绫罗与绸缎,谁曾见骨肉相残;咽不下玉粒与金波,谁曾知孤女心寒;道不尽甜言与蜜语,却不见落井石下.又是水溶与黛玉的故事。不过这里没有穿越,没有魔法异能,有的只是情比金坚。
  • 灰姑娘的蜕变

    灰姑娘的蜕变

    “我要见卡神。”“哼……笑话……你以为卡神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想我培拉在残叶混了这么多年,我都很少见到卡神,就凭你一句话就要见卡神。”培拉轻蔑而又张狂得说着。看着眼前面无血色而又消瘦的遗尘,得意的笑着。“我—要—见—卡—神。”遗尘一字一句用不带任何感情的语气坚持着,只是她的眼睛里已经燃烧起了仇恨的火焰。她一向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眼前这个人,这个她恨到骨子里的人,她却变得……
  • 学会和领导相处

    学会和领导相处

    与人能好好相处,靠的是技巧,与领导相处,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直接影响他前程、事业和情绪的领导。你能与领导和睦相处,对你的身心、前途有极大的影响。对于一个职场中人来说,一个欣赏你的领导会充分地帮助你一步步地成长,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石。
  • 夜先生余生请多指教

    夜先生余生请多指教

    婚礼上,他牵着怀孕六个月的女人出现在身为新娘的她身前,一句话将她从天堂打入地狱,“童小姐,谢谢你来参加我的婚礼。”三个月后,“总裁大人,有一个好消息和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男人凤眸微眯,眼中泛着危险的光。“好消息是童小姐怀孕了,坏消息是她带着三个月大的小少爷逃走了。”
  • 搞鬼:废柴道士的爆笑生活1

    搞鬼:废柴道士的爆笑生活1

    史上最废柴的道士——马力术,是一个以贴小广告为生的“文化工作者”。他出生在一个历代都有一个有通灵能力传人的道士世家,而这一代的通灵能力又刚好遗传到了马力术身上,于是他继承了他爷爷的二叔的大爷的曾孙子留给他的一座二层小楼,开始了他的道士生活。这座二层小楼位于极阴之地,里面住着一个大舌头吊死鬼、一个男人头、一个没舌头的小鬼、一个狐狸精、一个画皮妖,还有一个神兽——貔貅,这些鬼和妖各自都有一段既纠结又爆笑的故事,请听马力术为您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