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思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或以有钱为幸福、或以有地位为幸福、或以长寿为幸福、或以健康为幸福、或以成家为幸福、或以独身为幸福、或以居住在 繁华的闹市为幸福、或以居住在清静的乡村为幸福……
现实中的人们,总是以追求金钱的多寡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并认为只要有钱就会获得幸福。但是,生活告诉我们:有钱未必是幸福,无钱未必不幸福。
幸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以及对于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而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穷有穷的幸福,富有富的幸福。正所谓“随富随贫且 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穷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富的幸福就是乐善好施。而且有钱的人并不一定都幸福。因为金钱虽然可以买到胭脂、花粉,可是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到鱼肉,可是买不到食欲 ;金钱可以买到床铺,可是买不到睡眠;金钱可以买到书,可是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到酒肉朋友,可是买不到患难之交。当然也买不到人们最为渴望的幸福。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呢?佛陀说,我们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
众生由于“三毒”障碍甚深,不是为贪欲所绑架,就是被功名利禄所诱惑,产生种种无名烦恼,内心无法清净。佛法就是智慧,叫人获得自在,终至解脱。首先,佛法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懂得随喜功德 ,懂得成人之善,成人之美。看到人家做好事,我们生欢喜心,不但生欢喜心,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这就是随喜。
其次,佛陀告诫人们要常施布施,因为布施是对治贪欲的最好方法,也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慷慨。一个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他就是在布施。布施不一定是钱财,对饥饿 者施予食物,对贫困者施予金钱、衣物、知识、技术、时间、精力,一切能利益他人的都可以布施。专心聆听和祝福朋友是一种布施;不杀生,同时对那些生命垂危的众生伸出援手也是一种布施。
佛教告诫人们,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慈悲,即爱。把牺牲当做享受,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路中就会活得很快乐。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 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有的人只晓得接受,不懂得施舍。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是当接受的时候接受,当施舍的时候施舍;能给得起,也能受得起。要经常赞扬人家的优点,不要成天说人家的缺点。当人家有困难的时候, 我们要诚心去帮助他们。要把人家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利益还重一些,尽可能去帮助他,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不等于物质财富的拥有
不能从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定论
真正的财富
在于内心世界的宽广、豁达与包容
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慈悲心
以慈悲心对待众生
由衷地为社会、族群,乃至整个世界
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圣严法师《人间世》
播下善良的种子,将有幸福的收获
秋天,水稻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 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么?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哪里呀?”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撒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农人听了,明白 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饭菜供养佛陀。
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
——佛教故事
一天晚上,小偷来到良宽禅师的茅屋行窃,结果没发现一件值钱的东西。正在小偷东找西找的时候,禅师从外面回来,撞了个正着。
禅师和气地对小偷说:“你既然来了,也不能让你空手而归。我就把我身上的这件衣服送给你吧。”
说完,他就脱下衣服,交给小偷。小偷不知所措,只得灰溜溜地拿着衣服走了。
天亮时,禅师发现那件衣服被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茅屋前的石台上。原来,小偷半夜里又把衣服给送回来了。
其实,禅师送给小偷的不是衣服,而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心念。正是这种善念感化了小偷的良知。
──禅宗公案
仁爱慈和
经云:“佛口所生子。”父母所生的是肉体,是父精母血结成的身体,是不清净身。而佛陀也会生子,他用什么生呢?是用口生,《法华经》中云:“佛口所生子。”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都自称为佛子 ,也就是佛从口生出的法身之子,法身是什么呢?
父母所生给我们的是四大假合的身体,有时限,有生、有并有老、有死;而佛陀所生给我们的法身是清净的,无生无死、无老无病,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精神力量不分老幼,老人有丰富的爱心,孩童也有充足的爱心。古人言:“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出来就有这份善心爱念,这也是我们的良知。佛生子是从他口中说出道理,来启发我们的良知, 如此我们的良心及良知善念才能够发挥出来,这就是:“佛口所生子”——清净法性身。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大爱。把牺牲当做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很有意义。
佛陀的教育是要转换我们的心念,把贪念转为知足,把知足的心念化作慈悲;不但自我满足,而且还要发挥“把慈悲给予别人”的那份爱心。
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再转换为爱,所以不发脾气就能保持柔和的心、培养爱心。如此,这个世间就会很完美。
佛陀还教育我们要把痴迷转为智慧,去掉私爱换成大爱,这就是菩萨了。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菩萨,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光明清净的世界,也就不会有天灾人祸发生了。
──证严法师《静思、智慧、爱》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做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路中就会活得很快乐。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 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份虔诚的爱心。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 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做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自己相近者,就当做兄弟姊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则当做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中最高洁 、最真、最善、最美的爱。
爱,绝不能夹杂着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污染。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会有烦恼。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无形、无染而无求的爱。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 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爱——这件东西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饿难饱足,像饿鬼一样。人在爱欲中,是永远没办法满足的。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布施是获得幸福的秘密
昔舍卫国。波斯匿王。作是言曰。须达长者。尚能劝化一切人民。作诸福业。我今亦当为众生故。教导乞索。令其得福。于是行化。处处乞索。时有一人。贫穷多乏。唯有一毯。即便持施波斯匿王。王 得之已。转以奉佛。其后贫人。命终生天。感佛大恩。而来供养。佛为说法。获须陀洌比丘问言。昔作何业。生于彼天。佛言。在人中时。值王劝化。即以白之。而布施之。乘此善因。今得生天。遂于 我所。闻法证果。
──《杂宝藏经·卷七》
【略译】
舍卫城中,有一位虔诚且富有的须达长者,为了祈请佛陀至国内弘法,让国人也能聆听佛陀的开示,以诚心感动祇陀太子,共同捐献园林,建造精舍、僧房,成就“祇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了知佛法 真理,不仅广行布施、救济贫困,更劝化大众广修供养,增长福德。
当时,波斯匿王知道须达长者的懿行后,由衷地感动,心想:“须达长者身为一介平民,都能如此行善积福,劝化大众,而我身为一国之君,更应身体力行,教化我的子民,让他们也能广行布施、舍离 悭贪,累积福德。”
于是,波斯匿王到国内各处,广为宣说布施供养不可思议的功德,并向人乞索物品。一天,波斯匿王遇到一位贫穷潦倒的人,这个穷人唯一拥有的财物就是一条布毯。他听了波斯匿王的殷切劝修,深深 有所体悟,于是至诚地将布毯呈给波斯匿王,再由波斯匿王将此布毯转供养佛陀。
后来,穷人寿命已尽,因供养布毯的因缘,投生至天上。天人为了感念佛陀的恩德,特地前来供养佛陀,并且礼拜请法。佛陀法音宣流,天人当下契入法义,证得须陀洹果。众比丘见其因缘殊胜,于是 请示佛陀:“这位天人,以何因缘得生天界?”佛陀说:“他过去生虽贫穷困苦,遇到波斯匿王劝化,仍将仅有的一条布毯供养佛陀,故能以此善因得生天道,种下今日闻法证果的因缘。”
真正的布施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如果企望有所回报,就不是布施而是交易了。一个人布施后,而萌起控制受施者或受施团体,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布施不要企望别人的感激。人类是善忘的,但他们 也一定会感激你的布施。真正的布施是不企望任何物质回报的:布施者和受施者,同样的不需要为布施而负责任何义务承担。
当一个人在布施时,不仅仅是“身”的行动,“心”和“意”也一起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快乐。慷慨和布施将使一个人获得提升。一个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他就是在 布施。当一个人在布施时,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足够控制自己的自私和贪着。布施能生起智慧,布施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因此也成为第一波罗蜜;是佛陀在许多过去世中,寻求圆满觉悟的重要法门之 一。一个人常做布施行,能获得自我的提升和三宝的护持。
人类布施的东西太多了,对饥饿者施与食物,对贫困者施与金钱。衣物、知识、技术、时间、精力,一切能利益他人的都可以布施。他可以专心聆听和祝福朋友;他可以不杀生,同时对那些生命垂危的 众生伸出援手;他可以将身体的部分器官施与那些有需要者,如血液、眼角膜、肾脏等器官;有些人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布施。在佛陀觉悟前的许多过去世中,他不但布施部分的身体,有时连生命也 布施出去,这显现了佛陀的慷慨和慈悲。
佛陀真正的无价之宝是他那大慈大悲的佛法。佛法让众生得乐。佛陀最大的布施是佛法上的布施(法施)。法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当一个人以纯净的心接受佛法、实践真理,他就不再有所改变; 他的“心”与“意”获得无比的幸福、宁静和欢愉。实践佛法令残酷者生起慈悲心,令贪婪者变成慷慨,令嗔恚者懂得宽恕,令愚痴者获得智慧。实践佛法不仅于今世获得幸福,在证悟涅槃后,将获得 更大的幸福。
──万一法师《万一法师开示》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有何意义?如仅为了衣食利禄,则人生毫无价值可言。争名夺利必须心毒手辣,造诸众罪,来生更受苦报,人无智慧必走此路。贪心断了即了生死,依金刚经说生命尚可布施, 还贪什么?自杀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为何不牺牲一切,为众生做点事,把这一生的精神体力供献给社会国家,服务人群。先从身见上转,转为妙观察智。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得无欢喜 心,失无惋惜心,无得失之心即了生死,无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现在就干,即与佛菩萨一样。
贫穷布施难,但穷人亦能随修坚固,小小布施能与性相应,即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穷人无钱布施,可以出力,对于善举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
培福报通常都讲布施,财施得福,法施得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经中说:“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无上菩提大道?盖布施可以断贪爱。贪爱是烦恼之本,贪心断尽,烦 恼亦断荆
──净空法师《净空法师开示》
不以金钱论贫富
昔佛涅槃后五百十年。有一国王。精进勇猛世所希有。供养六万沙门三月一时。甘香肴膳极世之味。最上座道人博综群籍探古达今得应真。去此国东四百八十里有一国王。供养五百婆罗门。亦尽世之美 。作百种幢幡装校缯彩绵洁金宝杂物。一幢值五百两金。以此伎乐而娱乐之。其有能作此技艺者。便以与之。诸国贫人闻彼国王有此宝物。各各四面云集合五百人。路由精舍。各习技艺欲取彼宝。粮食 乏尽不能得达。便诣上座前求作沙门。上座即观之。乃惟卫佛时贤者家奴客。曾为道人作食饮。又闻法言。从是以来天上人中受福自然。福今始尽法言故存。此等可度。便下须发授以戒法。将入宫食还 大欢喜。师知其意为说此饭不可妄食。人无至诚而食此饭者。当累劫为王作牛马奴婢。五百新学比丘。闻此恐怖励志精进。九十日皆得应真。比丘已得道。欲自说本末。便大走行唤入王门共相扑来。三 毒十二因缘五阴六衰我皆扑之。谁能与我对者。众坐愕然。此何言也。比丘曰吾等本习技艺取彼宝利养。为沙门自至罗汉。三界众邪吾等已扑灭之。蒙大师恩快乐无极。
──《杂譬喻经·卷十》
【略译】
在佛陀入涅槃五百余年之后的古印度,有一位国王勤修佛法,并且虔诚供养出家众。在他所供养的出家众当中,就有一位得知宿命的阿罗汉圣者。
距离不远的地方,还有另一个国家,该国的国王,也以各种美食供养当时印度的婆罗门修行人。这位国王用金玉珠宝和彩绸流苏,制作了五百支伞形的精致宝幢,极其珍贵华丽,但是却没有人会舞弄这 种宝幢。于是,国王慎重地宣布:凡是有人具有耍舞这种大宝幢的技艺,就要送一支这种珍贵无比的宝幢给他。
当时,许多贫苦百姓们,都听到了这个消息,竞相走告。其中有五百位穷人从各地汇集至一处,共同切磋了舞弄把耍这种宝幢的各种技巧,然后邀约一起出发,要到该国去献艺,以领取价值不菲的宝幢 ,希望从此大富大贵。
当他们一路辛苦地走到半途,盘缠、粮食即将用尽,恐怕无法到达目的地了。其中一位同伴建议说:“听说这附近有一个国王,供养许多的出家人,我们不如先到那里去,假装跟着出家,等吃、住都不 成问题了,再想办法到另外那个国家去赚取宝幢。”大家一致赞同,于是便前往到那位已证阿罗汉的比丘处,要求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