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有深浅难易之分,应先学习较浅易懂的知识,然后再去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古人把易懂好学的《小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孝经》等书作为学生最先学习的书本。要学习深奥的六经,只有读懂《孝经》书中的道理,再把“四书”读熟了,才能领会到《诗》、《书》、《易》、《礼》、《春秋》、《乐》书中的道理。
【原文】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
《诗》、《书》、《易》、《礼》、《春秋》、《乐经》(已失传)称“六经”,应当研究思考。
【赏析】
“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人学习知识的书本。读“六经”要研究思考它,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原文】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
《连山》(已失传)、《归藏》(已失传)、《周易》是有关占卜方面的书,其中《周易》这本书写得更详尽。
【赏析】
《周易》名列五经之首,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一书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并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
【原文】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
《书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典,谟,诰,训,誓,命,其中文字含义非常深奥。
【赏析】
《书经》是一部研究性价值很高的历史资料,它记载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是治国计划;三是大臣的态度;四是国君的通告;五是起兵文告;六是国君的命令。
【原文】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
周公写了《周礼》一书,其中记载着“六官”制度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给后人留下治理国家的典范。
【赏析】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周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有贤德之才,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他还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原文】
大小戴(大戴即戴德,小戴即戴圣),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
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分别著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传述和阐扬了圣人的言论。由于古代“礼”和“乐”
常合在一起,而《小戴礼记》中收了《乐记》,所以《礼记》一书使“礼”与“乐”完备无缺。
【赏析】
戴德,字延君。西汉时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汉代礼学家,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戴圣,字次君,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
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小戴礼记》一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原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
《国风》、《大雅》、《小雅》、《颂》被人们称为“四诗”,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感情深切,人们应当去诵读。
【赏析】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员员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远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其中《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国风》是指员缘个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员远园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猿员篇,小雅苑源篇,共计员园缘篇;《颂》是宗庙乐歌,计周颂猿员篇,鲁颂源篇,商颂缘篇,共计源园篇。
《诗经》全文共计猿园缘篇。《诗经》一书中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劳苦民众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感情等。
【原文】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
由于周朝社会的逐渐衰落,《诗经》也就渐渐地被人们冷落,于是孔子著《春秋》这本书,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言行的分辨。
【赏析】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其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原文】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译文】
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被称为“三传”,这三本都是解释《春秋》
的书。
【赏析】
《公羊传》、《左传》、《谷梁传》是着重阐释《春秋》的三本书,其中,《公羊传》与《谷梁传》主要用问答的方式解释《春秋》,《左传》主要用事实解释《春秋》。
【原文】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
儒家的经典著作熟读并理解后再去读诸子百家的书,但在阅读时要选择重要的来研读,并且牢记所载事实。
【赏析】
文中要求以熟读“经书”作为研读诸子百家的开始,让后世的读书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精华。
【原文】
五子者,有荀(即战国时期的荀况)扬(即汉代的扬雄),文中子(即隋代的王通),及老庄。
【译文】
“五子”是指荀子、扬雄、王通、老子与庄子。
【赏析】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赵国人,著有《荀子》,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书。
王通,隋朝学者,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
门人私谥曰“文中子”,著有《文中子》。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著有《老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庄子》。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都是所处时代的佼佼者,其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
读通了儒家经典著作以及诸子百家之书,就可以读各种的史书了。从史书中考察历代帝王的宗族系统和各国的兴亡之路,懂得各国盛衰的原因,以便使自己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
【赏析】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并且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学习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就要了解我国的历史。读各种史书时,要考察历代帝王的宗族系统和各国的兴亡之路,增长自己的学识。
【原文】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
从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帝王都是上古时代的人,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赏析】
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这三位帝王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相传伏羲氏教会人们结网捕鱼和畜牧,神农氏教会人们种植庄稼,黄帝教会人们织布做衣。
【原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
唐尧和虞舜被后人称为“二帝”,他们都把国家禅让给德才兼备的人,并没有传给他们的儿子,唐尧把帝王之位禅让给虞舜,虞舜把帝王之位禅让给大禹,因为他们没有一点私心,任人唯贤,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
【赏析】
唐尧是位有贤德的帝王,深受他的臣民的拥戴和敬重,当唐尧死后,便把帝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虞舜做继承人。当然虞舜没有辜负唐尧的重托,他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更加地繁荣。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被后人称为盛世,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原文】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王大禹,商朝的开国君王汤,周朝的文王、武王,他们被后人称为“三王”。
【赏析】
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他是夏朝的创建者。汤,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称高祖乙,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周文王,姬姓,名昌。
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亦称西伯昌。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了充分准备。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几位人物在历史上都是有过贡献之人。
【原文】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译文】
大禹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后,国家从此就为一个家族所拥有。从夏朝的建立到夏桀的灭亡共经历四百多年,从此就结束了它的历史。
【赏析】
大禹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之后,从而变古代的禅让制为世袭制,这种制度在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真正地结束了古代的世袭制。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世袭制是夏朝的君王大禹开创了先河,接下来的历代王朝依次进入一个宗族统治的时期。
【原文】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译文】
商汤举兵推翻了夏朝最后一个君王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
从商朝建立到商纣的灭亡,共经历六百多年,从此就结束了它的历史。
【赏析】
纣王是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由于他荒淫无度和残暴施政,民众痛苦不堪,怨声载道,都十分痛恨他。
【原文】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
周武王举兵讨伐纣王,在牧野一战商朝灭亡,建立了周朝。
周朝统治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八百多年。
【赏析】
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员员世纪消灭殷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君。周朝的历史由两部组成:
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西周和东周的历史加起来共有八百多年。商朝渐渐地走向没落和衰败直至灭亡,其中主要原因是纣王的荒淫无度和实施残暴的统治,最后被周武王灭掉。从商朝兴衰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
的道理。
【原文】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译文】
自从周平王把都城东迁到洛邑以后,周朝的朝政已经混乱,各个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乱,士大夫也开始离开周朝,到处游说,去投靠那些强大的诸侯国。
【赏析】
东周国力渐渐衰落,渐渐失去对各个诸侯国的统治力,东周王朝对各个诸侯国发号施令已行不通了,各个诸侯国都想要称王称霸,各国之间战争连年不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原文】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译文】
从春秋时期时起,到战国时期结束,这段历史时期是东周的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相继称霸天下,后人称他们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的“七雄”分别为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赏析】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代表着东周王朝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特征,在东周王朝封赐的各个诸侯国已渐渐发展壮大,他们便纷纷摆脱东周王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虽然他们表面上仍向东周皇帝称臣,但是他们已不听命东周皇帝,随着各个诸侯国发展强大,出现了最初的五个强大的国家,他们分别是齐国、宋国、晋国、秦国、楚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春秋五霸”。这“五霸”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大动干戈,各国经过二百多年明争暗斗,到了战国时代,最初的五个强大国家,只剩下齐国、秦国、楚国,而宋国和晋国被他国吞并了,另外出现了四个新的国家,他们分别是:燕国、韩国、赵国、魏国。这四个国家和前三个国家合在一起,就是历史上的“战国七雄”。从春秋时期的“五霸”到战国时期的“七雄”,民众文化思想较为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文】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译文】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的势力日渐强大,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继承,由于秦二世胡亥昏庸无能,不久秦朝被农民起义军以及各诸侯国起兵所推翻了。秦朝灭亡后,就出现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的局面。
【赏析】
秦始皇姓嬴,名政,他采用张仪的远交近攻及连横外交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统一天下以后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四年,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制国家。虽然秦朝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是,在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秦始皇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
【原文】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即刘衎),王莽篡。
【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垓下灭掉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传到了汉代最后一个皇帝孝平时,就被外戚王莽篡权。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从刘邦到孝平帝,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西汉”。
【赏析】
刘邦(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一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名邦,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
刘衎(公元前9年—公元5年),小名箕子,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兴之子。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新朝的建立者。
西汉时期是从汉高祖刘邦起到孝平帝刘衎结束,史称“西汉”。文中写的三个人是影响这段历史的关键性人物。
【原文】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译文】
光武帝刘秀,举兵灭掉王莽建立的“新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统治了四百年,到汉献帝时灭亡。
【赏析】
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推翻了外戚王莽篡汉后建立的“新朝”。东汉共经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东汉灭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宦官专权。
【原文】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译文】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据一方,争夺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魏国、蜀国、吴国史称“三国”。魏国灭掉蜀国后,不久被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所取代,最后,灭掉了东吴。从司马炎建立晋朝起到灭亡,这段时期史称“西晋”。从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到灭亡,这段时期史称“东晋”。
【赏析】
东汉灭亡后,魏国、蜀国、吴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他们相互争夺地盘,扩大势力,以夺取天下。这三个国家数魏国实力最强,魏国灭掉蜀国后,不久被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所取代。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天灾不断,疾疫流行,赋敛如故,大量民众被迫沦为流民,不断爆发反晋起义。最后,前赵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后,西晋灭亡。从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到建康(今南京),标志东晋的建立。东晋王朝共经历100多年,到了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民心不稳,不久被新建立的王朝所取代。
【原文】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