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创新心态
“懒惰”的智慧
在人的天性中,“懒惰”深植其中。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便会露出一种鄙夷的态度。但“懒惰”从某一方面来说,却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惰者们“投机取巧”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遥远的河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出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水桶也不愿意用,下一步不用说就是修建管道了,水可以顺着管道从河边一直流进人们的屋子里。为了不必挑水翻山,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了出来,这都是懒惰者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河对岸去,又不愿意沿着河边绕过去,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由此可见,人类的进化史,是懒惰者们的“懒惰智慧发展史”。到如今,这种“懒惰”有了新的说法——创新。
你想知道方便面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吗?话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日本一家食品作坊老板安藤百福,在每日上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许多人在饭店门口排队,等热面条。日本人喜欢吃面条,但普遍面条要煮20分钟,又要准备佐料,受此启发,安藤百福便萌生了生产“只要开水一冲就能吃的面条”的念头。他认为这种懒惰者的面条必然会畅销。虽然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他。
开始,他把调料加入面粉,压轧成面条,蒸熟烘干即可。但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几经失败,他放弃了把调料放入面粉的方案,而是把轧成的普通面条蒸熟后再浸到酱油中,从而解决了加味问题。继而他考虑到了利用太阳能或热风吹干的方法,但太费时间,不能大规模生产。于是他又采用油炸面,又经多次改进,三年煞费苦心,安氏“鸡肉方便面”终于发明成功,市场非常抢手。1962年,他获得制造方便面的专利,同类的外添调料方便面、方便炒面等纷纷上市。
安藤的成功,在于他深悉在忙碌的日本社会中,人们需要一种简单又美味的食品,可以让他们在这个繁忙的社会中“偷一下懒”。可以说,“懒惰”的智慧成就了安藤的发明创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正在为生活变得更加舒服、更加方便而努力。有人站出来疾呼:人类正在变懒。人们做事情有很多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用去你1分钟,耗费你1牛顿的力,第二种方式用去你半分钟,耗费你半牛顿的力,你说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聪明人当然选择聪明人的方式。时代在进步,人的思维也应该随之前进,别让传统思维堵塞你前进的道路。
可见,有时勤奋也不是一件好事。而因为“懒惰”而创新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日本有一种“超级旅馆”,虽然名曰“超级”,实际上它的外观像一般公寓,没有旅馆应有的气派和豪华的装饰,尤其在服务上,比其他旅馆“懒”了很多。但令人惊讶的是,它的生意却十分兴隆。
走进超级旅馆,只要把住宿费用放进自动住宿登记机,机器就会送出一张印有房间号码和四位数暗码的收据,这个暗码代替了房间的钥匙。房间里懒得装电话、冰箱,电视是投币式的,但是,要离开旅馆的时候,不需要再付任何费用,也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对旅客来说,这让他们“懒”得办麻烦的手续。
旅馆房间里不设电话,因为有住宿旅馆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在房间里打电话,在结账时要多付三成的费用,所以大部分的住宿客人都到旅馆大厅打公用电话,而且持有移动电话的人也愈来愈多。基于以上考虑,超级旅馆的房间里懒得装设电话,这样不但节省电话装设费用,也一并省下了退房的手续。
超级旅馆的董事长山本梁介认为,只要充分提供旅馆业的三大基本要素——“安全、清洁、舒适”,其他不必要的服务都可以一概免除,这样做才能大幅降低住宿费用。
由于超级旅馆的“偷懒”行为,便得它的房费只有一般旅馆的一半——每晚4800日元,这样也给旅客节省了不少费用,让他们“懒”得多出钱。结果这种“双懒”造就的是双方的双赢,可见“懒惰”的创新不容小视。
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惰者,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他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正是由于“懒惰”的智慧,才有不断的创新,这样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惰者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准是懒惰者。懒惰者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这种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自由落体定律,那么,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的时间,要确定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气球上掉在地上用多久,这该会多么麻烦!想想看,如果没有懒惰者创建的数学体系,我们在生活里将会遇上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么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啊!
创新,植根于现实中
创新,看似凭空而起,似乎是上帝所赐予的神奇魔法。但万事万物终有根。把一粒种子放进显微镜里分析,会发现它只是由纤维、碳水化合物等一些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混合体,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把它放在泥土里,给予水分和阳光,神奇的事情就出现了,它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可能长成娇艳夺人的花朵,也可能长成参天而立的巨树,还可能是养育众生的谷物……
创新也像一粒种子,在酝酿阶段是那么平凡、毫不显眼,但它根植于现实中,加入“养分”和“水”,让“阳光”照耀着它,它同样会发芽生长,甚至会成为一种神奇的力量。
由此可见,许多创新并非空穴来风。如果平时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变化多加留意,必然会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和感悟。要知道,创新的品质并不完全来源于思考,它更是在现实生活中留意和寻找到的。
在北大,曾有这样一堂奇特的报告演讲,一位心理学教授给学生做报告,报告之前先做了一个心理测试。他要求现场的6位听众在香蕉、馒头、红烧肉等10种食物和7种颜色中选择出所喜欢的8种。选择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完全相同。令人惊异的是,一位校外打工者居然选择了馒头,他的理由也充满了幽默感和创意,赢得了听众们的热烈掌声。
他说,馒头相对其他高档食物来说对人类的贡献最大,人们每天都离不开。尤其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用的最多。你们别把馒头不当大餐。打工挣钱少,只好吃馒头。想吃饼的时候,把馒头拍扁当饼吃;想吃饼干的时候,把馒头烤脆了吃;想吃螃蟹的时候,把馒头从上面掀开再吃。
你说,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打工者和一群深受精英教育的北大学子,谁的智慧更高?答案不言而喻。但为什么那位打工者的创意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很多人都认为创新是“高屋建瓴”、“阳春白雪”,其实他们把创新想得太偏了。其实创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正因为那位打工者对馒头深有体会,他才能想别人所不能想,得出独特的创意来。如果只是站在高处俯瞰,你的创新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如果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细心观察并用心思考,创新就会随之而来。
这是100多年前的故事,但直至今日,人们仍津津乐道。因为它是商界创新的一大经典。
美国俄亥俄州一家小店的售货员普洛斯特和杂货店老板盖姆脾气相投,两人经常来往。一天,普洛斯特到盖姆家喝咖啡闲聊,盖姆夫人在一旁洗衣服。普洛斯特突然发现,盖姆夫人手中用的是一块黑黝黝的粗糙肥皂,与她洁白细嫩的手形成鲜明的反差,他不禁叫道:“这肥皂真令人恶心!”受此启发,他决心做出一种又白又香的肥皂来。
他和盖姆决定开办一家专门制造肥皂的公司,名称就用他俩名字的头一个字母P和G,叫P&G公司,这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宝洁公司。普洛斯特聘请自己的哥哥威廉姆当技师,经过一年的精心研制,一种洁白的椭圆形肥皂产生了,普洛斯特和盖姆欣喜若狂。
像面对刚刚诞生的婴儿一样,他们给这种肥皂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象牙肥皂”。
美好的产品、圣洁的名字,谁能不爱?P&G公司为此申请了专利,为了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并大力进行广告宣传,他们聘请名牌大学的著名化学家分析“象牙肥皂”的化学成分,从中选择最有说服力和诱惑力的数据,并将它们巧妙地穿插在广告中,让消费者对“象牙肥皂”的优良品质深信不疑。这是现代宝洁也常用的一种广告手法,P&G也由此大获成功。
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根植于现实中。只需我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抓住灵感,就会抓住创新。
创新是对过去的颠覆
过去的守旧观念来自传统社会。“过去”是与“传统”相对而言的,在传统社会中,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社会主体是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所以极少发生横向之间的竞争。没有竞争,当然就不需要创新,人们已经习惯于依照“老规矩”办事。
传统社会对于人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是极端仇视的,因为创新将会破坏传统观念,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布鲁诺因为坚持“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新学说而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张志新因为反对“文化大革命”而成了“现行反革命”被判处死刑;就连津浦铁路,在刚修建时也被拆了好多次,因为很多人把火车头当成“怪物”,担心这头“怪物”会破坏本地积存数千年的“风水”。
想要创新,就要颠覆过去传统的守旧。
在现实生活中,敢不敢大胆思考,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总是按照权威的言论或现成的理论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抑制自己的创造性。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打破常规的决心,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敢打破常规者,他的事业将注定不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变化,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意思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也就说明了“成大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墨守成规。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论革新》中这样说道:
“毋庸置疑,约定俗成的惯例,虽然并不十分完善,但却也是适用的。而且,那些长期在一起相濡以沫的事情,看起来彼此之间相辅相成,而新事物则是很难与它相融的,新生事物固然因为它的特长显示出很好的功效,但是因为它与旧的环境不协调因此难免会招惹麻烦。还有,新生事物就好像客居他乡的外来人,羡慕的人多,而追随的人少。
历史流转不停,如果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是一味恪守旧俗,那么,这本身就会导致混乱。顽固坚持旧传统的人也就难免会成为现实的笑柄。有志于改革的人,最好是以时间为榜样。时间流逝,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而表面上的一切却似乎并没有改变。假如不是这样,新事物出现得太突然,那么就难免会遇到强大的反对力量。”
创新是一条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道路,对一个胆怯的人来说,往往会望而生畏、怯步不前;而对一个创新者来说,创新首先碰到的是敢不敢走、敢不敢想的问题。
天文学家勒莫尼亚,从1750到1769年,先后12次观察到天王星,完全有条件获得重大的发现。但他受当时“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这个观念的束缚,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使这颗行星多次“被看见而未被发现”,直到1781年才由赫舍尔加以认定。
这表明主体受到某些观念或心理影响不敢大胆思考时,就会“视而不见”,否认事实,甚至颠倒黑白,根本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发现。
创新,其前提是必须颠覆过去,打破常规,不要被过去的权威所迷惑。
权威在某些问题上具有权威性,并不等于对所有的问题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许多权威,包括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内,都在某些问题上犯过错误。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核物理学方面是个权威,他虽然清楚地了解原子核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又说:“那些指望通过原子核衰变而获碍能量的人,都是胡说八道。”后来人类利用原子能的事实,证明他错了。权威,仅仅说明是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比别人看得深透,其成果要大于别人,但权威也只是人制造出来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真理。所以,我们一旦发现错误,就应勇敢指出,这样才能有所发展创新。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的权威,都是在打破它以前权威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不要被过去的思维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