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马克·吐温说:“人们应该承认,一个作家的子女,对由他们的父母的观念所产生的东西,理应有享受权,跟英国任何一个酒店老板的子女、任何一个房地产主的子女一样。”
最终,马克·吐温通过列举众所周知的事例,巧妙地说服了对手,也说服了观众,赢得了胜利。
作为说服者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要想阐述自己的道理,让对方信服,就要善于摆事实、举例子。在说理的过程中要选用典型的事例来充分证明自己的道理,肯定会使自己的道理严密、精确、无懈可击,令人信服。
还有一种摆事实的辩论方法就是现身说法,现身说法更具有教育性与启发性。说服者把自己摆进去,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及其经验教训,对人进行启发和诫喻,给说服者树立一个易于改变自己观点态度的可仿效性榜样。此种说服增加了亲和力,说服对象较易被感染和认同。所以作为说服者,在某些不适合直言的场合,最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对方,让他们更情愿地接受你的某种观念和建议。
十六国时期,汉国皇帝刘聪十分宠爱皇后刘娥,决定为她建造凤仪殿。廷尉陈元达极力劝谏。阻止刘聪大兴土木。刘聪大怒,于是命令侍卫:“把陈元达拉出去杀了,连同他的妻子、儿女一起杀掉。”
群臣面面相觑,无计可施。有个大臣出主意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请求刘皇后吧。大家都认为只能这样做了,就去找刘娥。
刘娥深明事理,答应帮忙。她一边密令武士停刑,一边亲手写奏章劝谏,说:“现在宫室已经齐备,无需再建。何况四海尚没有统一,应该爱惜人民。廷尉直言劝谏这是社稷的洪福,陛下本应该加倍封赏才是。而现在却要杀他全家,如此,天下的人会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人呢?陛下为我营造宫殿而杀有功之臣,这样就会使忠良以后不敢再吭声了,这都是因为我;国家、百姓疲惫不堪,还是因为我;社稷、江山濒临危亡,也是因为我。天下的人都将罪集中到我的身上,我怎么担当得起啊!纵观历史,自古以来,国破家亡,没有不是因为女人的,我内心十分痛恨这种女人。不料今天我也成了这样的人,后世的人看我,就像看历史上其他的女人一样。我实在是没脸面再侍奉陛下了,请陛下恩赐我死于殿堂之上,以堵塞陛下之过!”
刘聪看完奏章后脸色都变了,群臣也趁机为陈元达求情叩头,流泪不止。
刘聪只得说:“我近些年来,微得头风症,喜怒无常,不能控制自己。廷尉元达可是位忠臣啊……”
刘聪于是便命人把陈元达带上殿来,将刘皇后的奏章让他看后,说:“朝廷上有您这样的忠臣,内宫有这样的皇后,我还忧虑什么呢?”
刘皇后正是深知刘聪宠爱她,不想让她受到任何不好的评价,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方法:世人将把一切罪过推在她身上,以这样的不利后果来劝谏刘聪不要为她建造宫殿。而事实也证明,她的说法十分奏效。
在说服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例证,对人们进行说服。就很容易让他人相信,并最终被你说服。
借他的砖头砸他的脚
所谓“借他的砖头砸他的脚”,就是面对论敌的攻击,巧妙地从论敌方面取得反驳的证据,借用对方亲口说的话或承认了的话来反击对方,反守为攻、化被动为主动,使论敌欲辩无辞,只得认输。
一位中国女律师在美国洛杉矶作题为《中国投资环境及其法律咨询保护》的演讲时,一位美国记者别有用心,以挑衅的口吻发问:“据我所知,你们中国根本无法律可言,你从哪儿变出这么多投资保护法?我听到很多中国人自己都说中国根本没有法。”
在顿时凝重气氛中,中国女律师微笑着反问道:“先生,您知道美国法院的书架上有多少判例吗?”
对方摇头说:“不知道,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律师。”
中国女律师接着说:“那您一定知道在这些判例之外,美国已经制定了许多成文法了?”
见对方点点头,中国女律师说:“这正是您提出问题的答案。作为判例法体系的美国,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还在不断制定成文法。外国人过去没有去中国投资,当然不需要投资法。从中国对外招商引资之时,我国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投资法就不断被制定出来……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叫做‘应运而生’。”这时,场内响起一阵掌声,美国记者十分尴尬。
化解论敌的责难,回击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立场问题。
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从对方的角度强化自己的观点,借对方的例证反治其身,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以扭转被动局势。这种方法有三种情况,一是借用对方原来讲过的话进行反驳,二是当场借言,三是借用对方语言表达的句式。
借他的砖头砸他的脚,其要点有二:一是巧抓破绽。当对方只顾进攻,而疏于防范,暴露出证据不够严密的破绽,我们就要善于搜寻战机,因利趁便,取证于敌,借力制胜。由于证据来自对方,对方如果要反驳,那么其反驳的本身也就是对自我的否定,势必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二是换位思考。当对方以某些事实为证据向我们发起进攻时,我们就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探寻事理,并借对方之势,进行反向推论,利用对方的证据,推出相反的结论,出乎对方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使对方难以辩驳。
针锋相对用刚言
针锋相对,刚言震慑,就是论辩中针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以非凡的气度和声势,震动、威逼和慑服对方。
论辩中,有的对手因理屈而心虚,说话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或躲躲闪闪。所以我们几乎不需要再不厌其烦地论说什么道理,只要直接亮出观点,就可以切中要害,使对方无力招架。
针锋相对,毫不留情地驳斥对方的歪理邪说,可以显示自我风采。
在电影《风雨下钟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天意如此!”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传到在当年的北平参加国共两党谈判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的耳朵,张治中发出了如此的叹息。
“不,这是民意如此!”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针锋相对,马上予以了驳斥。一字之改,道出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实质是不得民心,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针锋相对,刚言震慑,再狡猾的对手也不得不先从心理上输上几分。
陈毅与国民党的代表在赣州谈判时,国民党某师政治部主任阴阳怪气地说:“无所谓国共合作,这种说法在英美不习惯。”陈毅当即予以痛斥:“你代表谁?代表英美吗?你若代表英美,就没有资格和我谈判。我们的部队要下山,你挡不住!进赣州,你挡不住!中国有共产党,英美也挡不住!形势变了,你的脑袋也得变!”
面对蛮横无理之徒,如果我们的态度过分柔弱,就会使对方觉得我们软弱可欺而越发肆无忌惮。这时就必须以刚为主,如钢似铁,一身正气,镇住对方,同时兼而有柔,晓之以理,使对方端正认识。
要想使自己的话语就像淬火的钢刀,在有人无理取闹的时候不至于软下去,需要一定的功夫。一是内紧外松,遇事要沉着冷静。所谓“内紧外松”,也就是形散神聚,心静如水,激情却似火,坚定地遵循“以预防控制为主”的方针。过分紧张会影响口语的正常表达;培养自己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培养自己胸有成竹的自若神态,本身就给对方施加了心理影响,从精神上压倒了对方。二是善攻弱点,在对方的要害处给以“致命的一击”。态度必须坚决而果断,语气姿态必须斩钉截铁,造成拔剑砍地的情势,这样就可能产生震慑作用。最关键的是要避免走入两个极端:既不过分温和,软弱可欺,又不咄咄逼人,乘势要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