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不可浮夸
哥尔多尼曾说过:“过分的赞美会变成阿谀。”夸奖或赞美一个人时,有时候稍微夸张一点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别人也会乐意接受。但如果过分夸张,你的赞美就脱离了实际情况,让人感觉到缺乏真诚的东西。
历史上有一位臭名昭著的马屁精冯希乐,他是一个热衷于夸张拍马的人。有一次,他去拜访长林县令,赞叹道:“仁风所感,猛兽出境。昨日入县界,见虎狼相尾而去。”刚夸过不久,就有村民来报告:“昨夜大虫连食三人!”长林县令很不高兴地责问冯希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冯希乐面红耳赤地回答说:“是必便道掠食。”冯希乐夸张地脱离了实际情况,无视野兽吃人的本性,信口雌黄,说野兽已被县太爷的仁义教化所感动,所以离县而去,结果是抡起巴掌,自己打自己的脸,这就是所谓的轻言取辱。
要做到点到为止、褒扬有度是需要技巧的。
1比较性的赞美
两个人或两件事相比较,在夸奖对方的同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差距,使对方对你的赞美深信不疑。
有一次,汉高祖刘邦与韩信谈论诸将才能高下。刘邦问道:“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回答:“陛下至多能指挥十万兵马。”刘邦又问:“那你能指挥多少兵马呢?”韩信自豪地回答:“臣多多益善耳。”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的本领比我大,却为什么被我控制呢?”韩信很诚实地说:“陛下不善于指挥兵,但善于驾驭将,这就是我被陛下控制的原因。”刘邦自己也曾说过,统一指挥百万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不如韩信。这是他做了皇帝以后对自己的评价。韩信的赞美,首先肯定了刘邦控制大臣为自己效命的能力,但又指明了他在带兵作战方面与自己相比有不足之处,正与刘邦的自我评价相吻合。话说得很实在、很坦诚,刘邦不但不怒,反而很满意。此时,韩信与刘邦关系已很紧张,如果他违心地恭维刘邦,调兵遣将无所不能,恐怕刘邦不愿意听,甚至会怀疑他在吹捧、麻痹自己。
2根据对方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希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所保留的赞美应既要看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还要看到他的弱点和不足,讲究辩证法。常言道“瑕不掩瑜”,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希望,不仅不会损害你赞美的力度,相反,会使你的赞美显得真诚、实在,易于为人接受。尤其是领导称赞下属时,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握分寸,要有所保留。可以多用“比较级”,千万慎用“最高级”。领导可以在表扬时,把批评和希望提出来。
有效的赞美不应该总是绝对化。像“最好”、“第一”、“天下无双”这类的帽子别乱戴。有个企业的广告词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显示了企业的真诚承诺,而不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故而在消费者中影响很好。实际上,一般人都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你的赞美毫无遮拦,就会让人感觉你曲意奉承,难以接受。赞美时必须记住:一个人的成绩和优点毕竟是有限的。许多伟人看自己时,也都有所保留。毛泽东曾说过,他能够做到三七开就可以了,更何况一般人呢?因此,赞美别人,应当一分为二,有成绩肯定成绩,有不足也要说明不足,控制好赞美的度。
过分的夸张对于被赞美者来说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过分的夸奖一个人,结果就会把人给毁了。”因为过分的夸奖往往会使被赞美者不思进取,误以为自己已经是完美无缺了,从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众所周知的方仲永,小的时候因为天资聪慧,于是别人就称其为天才,其父则四处带他去走访宾客,结果等到他长大以后,才能“泯然众人矣”,跟别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赞扬最好辅之以鼓励,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赞美的积极作用。
赞扬不要人云亦云
恭维他人,不只是嘴皮动动、脑袋点点那么简单,它是一门学问。那种模仿一个人的赞美、恭维之言,永远是庸碌无为的一种表现。有些人自己想不出怎样恭维,只能跟着别人说重复的话,附和别人的赞美。
古时候,朱温手下就有一批喜欢鹦鹉学舌拍马屁的人。
一次,朱温与众宾客在大柳树下小憩时,无意中说了句:“好大柳树!”
宾客为了讨好他,纷纷起来互相赞叹:“好大柳树。”
朱温看了觉得好笑,又道:“好大柳树,可作车头。”
实际上,柳木是不能做车头的。但还是有五、六个人互相赞叹:“可作车头。”
朱温对这些鹦鹉学舌的人烦透了,厉声说:“柳树岂可作车头!我见人说秦时有指鹿为马的事,想不到你们也是应和的这种人!”于是把说“可作车头”的人抓起来遣送回家了。
恭维如果是违心的,会令对方认为你在溜须拍马。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赞美更是如此。
恭维这门艺术,不但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而且还要有洞察力和创造性。一位举止优雅的妇女对一个朋友说:“你今天晚上的演讲太精彩了。我情不自禁地想,你当一名律师该会是多么出色!”这位朋友听了这意想不到的评语后,像小学生似的红了脸,露出无限的感激。
没有人不会被真心诚意的赞赏所触动。哈佛大学弗尔帕斯教授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夏天,天气又闷又热,他走进拥挤的列车餐车去吃午饭,当服务员递给他菜单的时候,他说:“今天在那些炉子边烧菜的小伙子一定是够受的了。”
那位服务员听了,吃惊地看着他说:“上这儿来的人不是抱怨这里的食物,便是指责这里的服务,要不就是因为车厢内闷热而大发牢骚。多年来,你是第一个对我们表示同情的人。”
由此可见,恭维他人不可人云亦云,树立自己的独到之处是让人感动的。抓住一个人或一席话的独特之处来进行委婉的恭维,能赢取人心、调节气氛,这是要靠培养敏锐的观察、机智的应变能力才能达到的境界。
恭维别人,不仅是甜言蜜语,更应根据对方的文化修养、个性性格、心理需求、所处背景、语言习惯乃至职业特点、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方。
古谚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你的恭维之语从舌底间流出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你的言语中包含的真诚百分比已经显露出来,写到被恭维者的脸上或心中。所以,只有真诚的赞美与恭维,才能使别人感到你的恭维是在发现他的优点,而不是作为一种所需要的“金石”,或者接受你在恭维背后隐藏着的不满,从而达到恭维的最终目的。
把握好激励的分寸
激励是以语言信息的反作用力作为刺激,激起对方按照说话人的意向说话或回答问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请将,不如激将”,故也可称“激将法”。这是用来引发别人在不愿表态、讲话时,讲出话来的一种有效方法,借以打开对方的“话匣子”。其实,在影视剧排练场上,导演经常用这一方法,来激励演员在真恨、真悲、真哭的情境中说出话来。在外交、商务谈判中,也不乏用这种方法,以刺激对方做出有利于我方的反应。所以,激励得当可使你在做事时大多数能起到“请君入瓮”的效果。
激励用在职场,是领导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下属的激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因为下属好比一块原石,领导必须“雕琢”它,让它成为有价值或价值更大的美丽的艺术品。
有人说:“过度的压力可以让天才变白痴,适当的激励却可让白痴变天才。”这句话确实是一语中的,充分说明了激励力量的神奇。
激励的类型有多种,其中反语式激励最有效。它是以正话反讲,用故意扭曲的反语信息和反激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见,以激起对方发言表态,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例如,下面是一家中外合资公司的总裁与一家乡镇企业厂长的洽谈:
厂长:“总裁先生赢利的魄力,的确比我们这些乡下佬大得多,简直是一个大如牯牛,一个小如毫毛。这么大的魄力,虽然让我们佩服,但我们实在不敢奉陪,只能回收土地,停止合作。”
总裁:“好吧,我再让利一成?”
厂长:“不行,按我方投资比例,应当让利两成。”
总裁:“行,本公司原则上同意……”
上例中,厂长不说对方“黑心贪利”,而说其反语“魄力大”,又以“不敢奉陪”的“哀兵”战术以退为攻,激发对方就范入瓮。
与这种反语式激励法相比,及彼式激励也较有效。及彼式激励法是以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心理效应,激发对方作角色对换,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例如:
一位公司总裁想设宴款待一位部门女经理。在市场调研会议结束后,他询问女经理:
“小张经理,肚子饿吗?”
女经理客气地摇摇头。总裁知道女下属是不好意思接受宴请,于是他换了一种说法:
“小张经理,早上出来,怕你等我,我未及吃早饭,只吃了两三块饼干,就来接你了,现在我倒饿了,请你陪我吃点好吗?”
女经理听了,欣然点头……
这种由己及彼式的激励成功,正在于由己及彼,再由彼及己的有效反应。
另外,还可用贬低式的激励方法。这里说话人的一种善意贬低他人,促使发话生效,引起生动的言语激励方法。例如:晚餐的联谊舞会上,一位女宾邀请某中年男经理跳舞,对方以“我不会跳”或“跳不好”来推脱。于是女宾就说:“哪是不会跳,您八成是‘妻管严’,怕跳舞被太太知道,回家后挨整吧?”对方被贬受激,仰头大笑,终于迈出舞步。
这种贬低他人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激将法”,此法还可用于当他人过分谦虚、推功揽过之时。
由此看来,恰当的激励能振奋人心,使人干出令自己也难以想象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