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表示惊奇;
“喔?”表示怀疑;
“好的,照着你的意思做吧”,这是完全接受;
“好的,以后再说吧”,这是不肯接受;
“好的,让我研究研究”,这仅仅是原则同意;
“好的,你听我的回音”,这是肯帮忙的表示;
“好的,我替你留意”,这是没有把握的表示;
“好的,我替你设法”,这是肯负几分责任的表示。
细细体味老板答复的语言和口气,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在和老板的这次谈话中是否取得了成功。老于世故的人,往往不肯作露骨的表示,很容易使你误解他的真意。
当把握清他的意图后,就该轮到你“打迷糊拳”了,比如:
认为是对的,回答他“很好”,或者“不错”;
认为是不对的,回答他“这个问题很难说,各有各的说法”;
认为是可以办到的,回答他“我去试试看,成不成不敢决定”;
认为是办不到的,回答他“此事太困难,恐怕无大希望”;
认为不能临时决定的,回答他“等我考虑后,再答复你吧”;
认为可以婉言拒绝的,回答他“待我与某方面商量后,由某方面答复吧”。
总之,不要说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容易造成被动的后果。一切回答,必须留些回旋余地。
和与老板们谈论问题一样,我们只要与人交谈,如果谈话始终没有进展,那我们就可以直接说“我对这个事情不在行”;如果对方唠叨不止,而我们又没有足够的耐心,那我们就可以改变话题,也可以直接说“好的,今天谈到此处为止”,然后站起身来,说声“对不起,再见”。如此一来,对方就自会终止谈话,让自己脱身。
如果对方刺探我们的意思,而我们又不愿意把真情告诉他,那就应该避过话题,或者故意当作没有听见,或者含糊其辞,或者就说“不便奉告”,拦阻他不断的进攻。
有时候不用忍气吞声
盖伊尔来找心理学医师韦恩,因为她感到自己受到专横的丈夫冷酷无情的控制。她抱怨自己对丈夫的辱骂和操纵逆来顺受。她的三个孩子也没有一个对她表示尊重。她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她对韦恩讲述了她的身世。韦恩听到的是一个从小就容忍别人欺负自己的典型例子。从她性格形成的时期开始,直到结婚为止,她的行为一直受到她的极端霸道的父亲的监视。没想到她的丈夫“碰巧”也和她的父亲非常相像,因此婚姻又一次把她推入陷阱。
韦恩对盖伊尔指出,是她自己无意之中教会人们这样对待她的。这根本不是“他们的过错”。她不久就理解了,那么多年她一直是忍气吞声,实际上是自己害了自己,她的任务应当是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周围环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盖伊尔的新态度就是设法向她的丈夫及孩子们表明:她不再是任人摆布的了。她丈夫最拿手的一个伎俩就是向她发脾气,对她表示嫌弃,特别是当孩子们或者其他的成年人在场的时候。过去她不愿意当众大吵一场,因此对丈夫的挑衅总是毫无办法。现在,她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理直气壮地和她丈夫抗争,然后拂袖而去。当孩子们对她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坚决地要求他们有礼貌。
在采取这种更有效的态度几个月之后,盖伊尔高兴地向韦恩汇报说:她的家庭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盖伊尔通过切身经历了解到,的的确确是自己教会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三年之后的今天,她已经很少再被别人欺负、被人不尊重了。
韦恩指出:“许多人以为斩钉截铁地说话意味着令人不快或者蓄意冒犯。其实不然,它意味着大胆而自信地表明你的权利,或者声明你不容侵害的立场。”
下面就是一些策略,你可以运用这些策略来告诉别人如何尊重你。
1斩钉截铁地说话
要使自己在可能会显得有些唐突的场所,毫无拘束地对服务员、售货员、陌生人、秘书、出租汽车的司机说话,对蛮横无理的人以牙还牙。你必须在一段时期内克服你的胆怯和习惯心理,并坚定不移地迈出这第一步。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不再说那些招引别人欺负你的话
“我是无所谓的”,“我可没什么能耐”,或者“我从来不懂那些法律方面的事”,诸如此类的推脱之辞就像是为其他人利用你的弱点开了许可证。当服务员合计你的账单时,如果你告诉他你对计算一窍不通,那你就是暗示他,你不会挑什么“错儿”的。
3冷静地指明他们的行为
当你碰到吹毛求疵的、好插嘴的、强词夺理的、夸夸其谈的、令人厌烦的,以及其他类似的欺人者,冷静地指明他们的行为。你可以用诸如此类的话声明:“你刚刚打断了我的话。”或者:“你埋怨的事永远也变不了。”这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告诉人们,他们的举止是不合情理的。你表现得越平静,对那些试探你的人越是直言不讳,你处于软弱可欺的地位的时间就越少。
4告诉人们,你有权利支配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愿意干的事
从繁忙的工作中或是热烈的场合中脱身休息一下是理所当然的。把你支配自己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视为是无可非议的,这是不容他人侵犯的正当权益。
5敢于说“干”
要摒弃那种支支吾吾的态度,它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你的空子。和隐瞒自己真实感受的绕圈子的话相比,人们更尊重那种不含糊的回绝。同时,你也会更加尊重你自己。
6心怀坦然
不要为人所动,并因此对自己所采取的果断态度感到内疚。如果有人对你做出受了委屈的表情,向你说好话,或许给你好处或是表示生气时,你不要感到不好受。
一般来说,你过去已经习惯他怎样欺负你,对这样的人、这种做法,你是不大知道该如何反应的。在这种时候,你要站稳脚跟。所以,你必须记住,是你教会人们怎样对待你的。
争辩中要学会求同存异
在争辩中说服、劝导他人时,要使对方相信你的话,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你首先要使别人喜欢你,否则你就难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你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求同存异,从找到对方的兴奋点入手,达到沟通情感、说服对方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求同至少有五种途径。
1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当然,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一个退伍军人乘车同一个陌生人在车上相遇,汽车上路后不久就抛锚了。这位陌生人建议驾驶员把油路再查一遍,驾驶员将信将疑地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病因。这位退伍军人感到他这绝活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于是试探道:“你在部队待过吧?”“嗯,待了六七年。”“噢,算来咱俩还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里?”于是,这一对陌生人就谈了起来。
2以话探险,侦察共同点
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和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找开口语交际的局面。
两个年轻人从某县城上车,坐在一条长椅上。其中一人问对方:“在什么地方下车?”“到底,你呢?”“我也是,你到南京什么地方?”“我到南京山西路一亲戚家有事,你就是此地人吧?”“不是的,我是从南京来走亲戚的。”经过双方的“火力侦察”,双方对县城熟悉、对南京了解、都是亲戚的共同点就清楚了。两个人发现对方共同点后谈得很投机,下车后,还互邀对方到家中做客。
3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位县物价局的股长和一位本县的教师,在一个朋友家见面了,主人把这对陌生人做了介绍,他们马上发现都是主人的同学这个共同点,马上就围绕“同学”这个突破口进行交谈,相互认识和了解,变得熟悉起来。
4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确实是可以通过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使陌生的路人变为熟人,发展成为朋友的。
在南方某城市的一家百货商店里,一位军人对服务员说:“请你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看。”还把“我”说成字典里查不到的地道的苏北土语。另一位也是苏北人的军人听了,也用手指着货架上的某一商品对营业员说了一句相同的话,两句字里行间都渗透苏北乡土气息的话,使两位陌生人相视一笑,买了各自要买的东西,出了店门就谈了起来,从老家问到部队,从眼下任务谈到几年来走过的路,介绍着将来的打算。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一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
两个人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经主人介绍认识后就谈了起来,慢慢地都发现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看法有共同点,不知不觉地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令人发指的社会现象,谈到产生的土壤和根源,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距离越拉近,越谈双方的共同点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