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90500000009

第9章 导师教我做研究

吴建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从1977年起一直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以前虽然也写点文章,但对怎样做研究,还缺乏明确的学术意识及方法。

1993年,我考入武汉大学师从陆耀东先生攻读博士,在导师的教诲下,对怎样做现代文学研究,才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导师对我的第一个教导是:要研究“大家”,即对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家如鲁迅等要下功夫钻研。

我以前写文章多凭兴趣,80年代对戏剧尤其是曹禺有点心得,写过几篇文章,但并没有对整个现代文学作广泛而深入的钻研。特别对于鲁迅研究,觉得高不可攀,有那么多学者作出了那么好的成果,我感觉这辈子也没法对鲁迅研究发言。考博士复试时我抽的一个考题是“鲁迅前后期的文艺思想”,导师对我的回答不满意,看出我的学术积累不厚实,走的是“偏锋”。要求我重新读鲁迅,阅读鲁迅研究的材料。

在导师看来,“大家”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代表,只有进入他的情感和文本,才能进入那个特定的文学时空,领略经典的意味。鲁迅研究中的问题和课题,也是整个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和课题。比如鲁迅的人生困境、思想价值观的选择,审美风格的凝成,几乎是很多现代作家的共性。读懂了鲁迅,就认识了一大片作家,进入了那个时代我们民族的心灵世界。“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对鲁迅研究中的一些难题进行钻研和突破,才能达到学术界的较高水准,从而解决其它的学术问题。既使不专门研究鲁迅,但对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来说,鲁迅研究是入门的功夫,也是最高的功夫,虽然修为在个人,但不可不修炼。

我就是在导师的启发下,重新阅读鲁迅的全部文本,包括日记和书信,并且爬梳鲁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90年代中期和2005年,我对自己所教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鲁迅讲稿进行过两次大的修改。至今虽然没有在鲁迅研究方面有什么成果,但已经熟悉和吸收了研究界的最新成果。在我看来,鲁迅阐释有三种范式:启蒙的、革命的、解构的。鲁迅的思想与情感是复调的,主要的审美形态是表现毁灭和荒诞的现代悲剧。重要的是,钻研鲁迅使我的学术眼光有了长进,能较快较准地进入学术界的前沿话题,带动我的现代文学研究。我的博士论文是讲现代文学史有启蒙、革命、守成等三种审美形态的,鲁迅是启蒙形态的最高代表。如果没有对鲁迅及鲁迅研究的钻研,根本无法形成基本观点。我现在体会到,文学史研究千万不能“偏居一偶”,要以“大家”作为自己的基本功。

导师对我的第二个教导是:要“搞材料”,把现代文学作为历史来研究。

我的中文本科读的是师范,读硕士也在师范,加上多年在师范教学,所谓师范的传统根深蒂固,即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悟和阐释,课堂上的主要功夫是分析文本,对于文学思潮、运动就相对忽视一些。所以对现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学特征的认识,我最初是没有的。80年代写的几篇文章,都是单纯的文本分析。

上武大以后,导师对我说:你的那几篇写曹禺的文章,用了一点理论,如心理学的、文化的,加上你的个人感悟,属于文学欣赏与批评,虽然日本和新加坡的学者表扬了你,但在我看来,还不属于文学史研究,缺乏历史意识。你以后要学会搞材料,把现代文学作为历史来研究。导师还说:能用理论分析现象,当然也可以,但如果能通过历史材料的积累,发现总结出新的理论或规律来,那才是更高的学问。导师还把他积累的新诗材料给我看,有印刷的,有些已经发黄,翻动一下似乎就会破碎。还有手抄的,导师自己装的封面。其中有浆糊贴的,也有用针线钉的。还说自己的最大愿望就是写一部新诗的历史。我当时感觉如梦初醒。从此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我曾经对自己在课堂上能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分析文本而沾沾自喜,师从陆先生以后,我才感觉先生用历史材料说话,史实多于判断,叙述胜过阐释才是搞历史学的正宗风范,才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不规范。在导师的督促下,我开始训练翻原始刊物、查历史线索、对比不同版本等历史学的入门功夫。我的博士论文就跳出了作家论的模式,尝试梳理和思考文学史问题。

我体会先生这方面的思想,可能包含了以下一些内容:第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具有审美与历史的双重内涵,不能只搞文学评论而忽视史学研究。第二,从事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除了基本的理论阐释以外,应该在整体上下功夫,广泛的阅读文本和历史材料,用文学史史实说话。第三,用历史的眼光评价文学史上诸多现象,一切都是历史的,要在比较中定性定位。第四,历史没有固定的客观不变的真理性规律。第五,表达历史的最好方式是“叙述”。

先生有一次跟我谈“历史感”问题。他说研究文学史时间长了就会对历史有一种感觉。我体会这里说的“历史感”,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评价,也不是精确的史料考证。是指对文学现象接触时,立马作出的审美与历史判断。它超越了纯粹的感性和理性,在一瞬间对事物作出历史定性。这种历史感,要形成学术思想,还需要精确的论证过程。但如果没有这种历史感,对历史则茫无头绪,缺乏穿透力和准确性。它相当于文艺创作所说的灵感。从事历史研究的人,遇到问题,几乎是直觉的运用一定的历史观和方法对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有时来不及清理思路、寻找论证材料,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问题的基本判断,而且这种第一感觉往往奇准,直达事物精髓。这是一种专业习惯,一种很高的学术境界。

导师对我的第三个教导是:要设计好自己的研究“阶段”,争取在每个阶段都有学术进步。

记得当年我一入学,导师就说:你尽快把曹禺的书弄出来,博士论文不能再搞曹禺,最好是戏剧也不要搞,要改换熟悉的路子。他还列举了当时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启发我:有些人老搞一些同水平的研究,看起来成果不少,但在质量上没有进步,太功利了。这也是懒惰和平庸,没出息。我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从作家论、戏剧转向了文学史整体研究。这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这个艰难的转向至今尚未完全实现。但我非常感谢导师的这道“鞭影”,而且希望这道鞭影能伴我终生。

我体会导师所说的阶段的变换,就是一种研究的升级,即每一个研究都要求在学术水平上有所提升,不能低水平重复。这里讲的水平,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研究内容:课题选定、理论关照、材料积累、方法运用、表达的文体与语言等。也就是说每一个课题最好在以上某些方面要有所进步,不能原地踏步。考察学术史上的一些大学者,都是一部一上台阶。这对普通的研究者来说,是很高的学术要求。不仅是学术水平的升级,而且是学术人格的检验。因为对一个普通的研究者来讲,只要有一个阶段的成功,就足以解决了安身立命的问题了。只有视学术为生命的价值,愿为此献身,才会这样理想化的“苛求”。当然,老在一个地方不断地开掘,深挖一口井,不断地向深处进发,也是一种学术升级。可我体会导师所说的阶段,偏向空间的拓展,正如旅游者的朝山,每提升一步就风光无限。

以我的研究来讲,第一阶段搞曹禺研究,走的是作家论的路子,而且偏向戏剧文本阐释,所需要的是戏剧理论、文化与心理学的借用。如果再搞戏剧,理论几乎无须再学习,读一下新的戏剧文本就可以了。再搞一个戏剧作家研究,材料积累、理论借用所化的功夫都不大。但如果转向文学史研究,首先就是材料的积累,还有理论储备的更新,方法也会随着研究对象的改变而有所换新。而导师对我的要求是博士要“博”一点,不能做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我体会导师对我提这样的要求,绝不是要我见异思迁,浅尝辄止,而是看出我的学术积累太少,促使我改换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研究质量。如果文学史研究这一阶段能完成的话,我下一步还想向研究史靠拢。我现在给研究生开的“文学史论”课就是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令我惭愧的是,自己先天有限,加上勤奋努力不够,辜负了导师对我的期望,至今成果有限。但作为陆门弟子,当以先生为楷模,生命不息,研究不止。既使自己此生做不出什么研究成果,也要将导师的学术精神与经验传与后来学人。

同类推荐
  • 年轻时做新鲜事

    年轻时做新鲜事

    本书主要收录:我十五岁那年、托翁的动手能力、“托尔斯泰灯”、静的等级、解剖我自己、享受安宁、慢半拍、对一朵花微笑等等。
  • 文学与戏曲(和谐教育丛书)

    文学与戏曲(和谐教育丛书)

    本书从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仙话开始,介绍了文学戏曲产生的背景和经过,以详实的历史记录和客观的文字笔调书写了文学戏曲的种类、内容,给读者展开一幅全面而生动的总览图。
  •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是陈祖芬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讲述的是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50年代初抛家别妻,带着3个孩子,从德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德国特务”,备受折磨,但他忍辱负重,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祖国争得了权益和荣誉。作品以思想开阔、深沉而锋利见长。结构上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组成部分,时间与空间跨度大,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上的跳跃和看似零散的内容巧妙地结构为完整的一体。
热门推荐
  • 幸福,无言以对(全本)

    幸福,无言以对(全本)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晴语】编辑旗下出品——————————新坑《从没后悔遇见你》一段烂漫花开的爱情故事,回忆我们共同的朋友(原名《不与年华问安》)热更中,望支持……一键穿越:http://m.pgsk.com/a/402891/本文简介:七年前,她走不出生活的阴影;是他,让她有了最初追求幸福的勇气。却在黎明破晓之际,他随家去了美国。多年后偶遇,街头的回眸,竟一见钟情。爱一个人从来就不会风平浪静七年后,糊涂的她误入豪门公子的怀抱,无奈卷入家族争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虐待、丑闻、怨恨、纠缠,欲生欲死……生活,究竟是无底的深渊?还是华丽的梦魇?最终该牵住的手,是身在豪门的他?还是沉默的他?当她终于做出抉择,却赫然发现已有了他的骨肉!苍天,你还要开多少玩笑,才肯放过我……欲哭无泪,不如挂起微笑以骄傲的姿态,继续寻找幸福即使它,很远很远……————求指教,求收藏,求推荐,求鲜花,求……求包养,求……交流群:190572610(宅子),敲门砖:任意主角名
  • 威尼斯心跳游戏

    威尼斯心跳游戏

    一直是自己负责漫画中的虚拟帅哥,居然在一天之内化身真人从天而降,难道是我执念太深,进入了自己负责编辑的漫画?还是他们聚集天地灵气跑到了我的现实世界?在一连串阴差阳错的事件之后,我居然成为了这支“虚拟”偶像团体的首席助理。从此一切仿佛进入了漫画里的世界……
  • 素颜肌密

    素颜肌密

    我们忙工作,忙学习,忙生活,承受着四面八方的压力。我们总在与时间赛跑,不停地赶公交,赶地铁,加班、熬夜如同家常便饭,我们在忙碌中度过每一天。不知不觉中,肌肤出现了问题:眼角开始有细纹;黑眼圈、眼袋越来越明显;痘痘不知道何时淘气地趴在脸上;肌肤干得像沙漠,变得越来越敏感,动不动就发红、紧绷;毛孔越来越粗大;黑头越来越明显……尼可在本书针对14个肌肤问题进行了具体透彻的阐述,从问题肌肤产生的根源到解决之道进行逐一破解,并提供行之有效的保养方案,教会我们彻底解决毛孔、黑头、黑眼圈、眼袋、皱纹等面部肌肤问题,让我们的肌肤光彩照人,健康有弹性!此外,尼可还奉上塑造身材曲线的方法,让我们的美不仅仅是脸部。
  • 何澄(上)

    何澄(上)

    《何澄(上)》历述何澄留日学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几个时期中何澄的作为。何澄坚持共和,主张统一,反对日寇,抨击汪伪,这是他一生的大节。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何澄的一生。本书是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人物传记。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山西省灵石两渡村何家的代表人物何澄的一生 。《何澄(上)》中几乎涵盖了晚清和民国众多名人,可以说每一章都是一 个专门的学科,是一部超具史料价值的图书。
  • 绝萌冷面妖妃

    绝萌冷面妖妃

    今晨夜,那个从小就站在神界权力的最高处成长,被包围在权力阴影中的冷面男子,血液里却对她有着疯狂的执著。陌瑶菲,本只是命运圣母用一滴眼泪捏造的倾世精灵,却沦落成了修罗帝王捉弄的小小妖精。修罗万年的追寻……于她,已是曾经万年的遗忘和舍弃;于他,却是两千年里至痛的自我冰封。冥王VS小妖妃。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最天堂的距离

    最天堂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很爱很爱你,你却和我保持一个人的距离,等我去爱你的时候,你却消失在人海。原来到最后很喜欢很喜欢一个人,保持一个朋友的距离就够了,这样才可以一辈子。这是最天堂的距离,进一步意味着失去,退一步意味着放手。
  • 婚宠娇妻

    婚宠娇妻

    他是富二代,一把手,帅气多金。一场荒唐相亲,她摇身一变成为豪门阔太。没想到高富帅老公宠她黏她让她抓狂。“老公,咱们能暂停一下吗?”“那怎么行,老婆,我来了……”她无奈望天,究竟是捡到宝了,还是掉进魔窟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大繁荣

    大繁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业与增长理论全球权威学者;数十年磨一剑,中英文同步出版;经济如何增长?经济繁荣又来自何处?繁荣的源泉在今天为什么受到威胁?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根据毕生的思考对此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为什么经济繁荣能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在某些国家爆发?它不但生产了规模空前的物质财富,还带来了人们的兴盛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有意义的职业、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